西方心理学史ppt课件第一章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ppt_第1页
西方心理学史ppt课件第一章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ppt_第2页
西方心理学史ppt课件第一章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ppt_第3页
西方心理学史ppt课件第一章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ppt_第4页
西方心理学史ppt课件第一章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心理学史,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吕小康,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而不是亡灵的画廊。,心理学的来源,英文“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指“有关灵魂的学问”。 “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基本是围绕着如何理解灵魂、心灵、心理的本质展开的”(车文博,1998:23) 心理学虽只有短暂的历史,却拥有漫长的过去(艾宾浩斯)。,课程的基本框架,西方心理学的经典流派及当代发展,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与初期发展,西方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与初期发展,孕育西方心理学的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重要思想; 冯特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以及心理学建立初期的发展状况。 心理学学科独立之前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生理学家的著述中,涉及诸多的哲学人物及其著作。 与一般的哲学史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史更关注其中有关心理学的思想 。,西方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当代发展,行为主义(Behaviorism)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人本主义(Humanism) 认知主义(Cognitionism) 20世纪20-60年代期间,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盛行天下,60-80年代期间,人本主义与认知主义平分秋色。80年代以来,各有发展,各有困境,各有融合。,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叙事心理学 女性主义心理学,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心理学主要以科学观察、测量和实验探索人类的心理不同,古代思想家们主要以感悟、推论和思辨的形式进行探索。 只有自然科学和生理学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使用科学工具和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成为可能。 当研究者借助科学实验和数量化方法来研究亘古有之的人类本性和内在精神世界时,变革轰然来临。,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46年。 古风时代(The Archaic Period):约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480年; 古典时代(The Classical Period):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23年,狭义上的古希腊时期终结于此; 希腊化时代(The Hellenistic Age):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146年。,古罗马时期(前146476),公元前146年古希腊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逝世,统一的希腊帝国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又被罗马人所灭,历史进入古罗马时代。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标志着古罗马的衰败。 其中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欧洲中世纪时期开始的标志),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亡于1453年。,一、古希腊早期的心理学思想,1米利都学派(爱奥尼亚学派) 第一个哲学流派:从神话向哲学的转变 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而不用神来说明自然; 用抽象的理性思维取代神话幻想式的形象思维。,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前547),古希腊七贤之首,西方思维史上的伟大的转折点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水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是人们所熟悉的和可以被感知的。因此,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为人类思想所理解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神灵没有存在的余地。 “万物有灵” 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约公元前610年前546),如果水转变为土、土转变为水、如果水转变为气、气转变为水,如此循环转变,那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可以转变为其他事物。因此,我们同样可以说土、气或别的东西是始基。 世界的始基是apeiron,意思是“无定”(unlimited),即没有任何规定性、无定形无定性的原初物。世界万事万物由“无定”产生,灭亡后又要回到“无定”中去。,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公元前588前526年),本原应该是有定的东西,那就是气。气并不是神创造的,神是来自于气。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凝聚或疏散而形成的。当气疏散时,它就变成火;当它凝聚时,先是变成云,进而变成水,然后形成大地、石头。 灵魂也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使我们成为一体并主宰我们的气。 灵魂是气的思想,开创了西方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精神现象之先河。,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一前500年 世界的本原是“数” 多样性的世界可以统一于数,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灵魂观,灵魂与肉体不同的、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永恒不朽存在的本体,是看不到、抓不住的无形体。 人体具有三种灵魂(后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一是生长灵魂,它是人、动物和植物所共有的,位于人体的脐部; 二是动物灵魂,它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位于心脏,主管感觉和运动; 三是理性灵性灵魂,只有人才具备,位于脑部,主管智慧。,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前480) 万物的本原是火 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logos)所规定的。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或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灵魂是与宇宙同质的,灵魂是火,在宇宙中做同样的循环。 “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物质的意义,强调的是火的运动和生灭的特性,是一种抽象的火,是万物构成的法则。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逻各斯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来源,也是智慧和德行的来源。产生万物又驾驭万物的逻各斯才是真正的神。 宗教唯心论向哲学唯心论的过渡,也是客观唯心论哲学的根源。,二、古希腊中期的心理学思想,从自然哲学到伦理哲学 早期的希腊哲学: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古希腊中期: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研究的问题对于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 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具有伟大的意义。,1原子论心理学思想,留基波(Leucippus,约公元前500前440年)被称为原子论之父 留基波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自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从而构成万物。,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原子在虚空中以永恒运动的形式存在,原子自身的运动是它的本质特征之一。事物变化有其自然规律和法则,这就是命运。 灵魂的认识功能分为感觉和理智两种:感觉的功能由遍布全身的灵魂原子来承担;理智则是由灵魂的一个特殊部分“心灵”来完成的,心灵位于“脑中”。,影像说,不管是感觉还是理智的认识,都是由组成外界事物的原子所流出的影像所造成的。 视觉的产生源于一切事物都不断地发射出一种波流,这种波流会把认识对象和眼睛之间的空气压紧,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影像,然后影像进入脑子和脑膜,形成关于形状和颜色的视觉。 感觉和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所投射的影像。如果没有影像撞击,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感觉和思想。 原子论和影像论的学说是希腊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Protagras,约公元前485年前410年) 对自然哲学持怀疑态度,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把研究的导向从自然和“神”转向人与社会。 “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从自然界、动物界分离出来,把人看作万物的核心和衡量万物的标准。,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前399年),“心灵的转向”:哲学研究从自然到自我。 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但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把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也开启了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现象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灵魂的本质就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理念。灵魂是没有部分、绝对单一的东西,它永恒存在,永生且不朽。 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任何真正可靠的知识都是理念知识,感官所得的感觉不是理念知识的来源,理念知识必为灵魂先天而有。,灵肉两分:灵为贵,肉为贱,灵魂与肉体相互独立,但灵魂不仅先于肉体,而且还和肉体相对立 灵魂是不朽的、理智的、始终如一的、不可分解的,而肉体则是凡俗的东西,是可朽的、非理智的、繁杂的、可分解的。 灵魂与肉体在一起时只能遭受欺骗,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实在;灵魂只有远离肉体,不再受视觉、听觉、快乐、痛苦等干扰时,才能认识真理。 因此,人们必须从肉体中解放出来,求得灵魂的净化,得到真正的智慧,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柏拉图式爱情精神恋爱。,灵魂构成说,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理智、激情和欲望: 理智是灵魂的主宰者,激情是理智的天然辅助者,理智支配和控制欲望。 对应于灵魂的三元结构,有三种德性:智慧对应理智、勇敢对应激情、节制对应欲望;如果灵魂的三个部分各安其所,那就产生了第四种德性,名之为正义。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就是柏拉图所重视的“四枢德”(即四种关键的品德)。,灵魂三元与理想国的阶级,第一等级是哲学家王者和执政者,第二等级是武士(军人),第三等级是农民、商人和手工艺人,是物质需要的供应者,奴隶不在这三个等级当中。第二、第三阶级要服从第一级的命令,各阶级各执其事,各安其分,这样国家才能成为正义的国家。 社会是放大的灵魂 灵魂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城邦的三个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 社会的和谐也就在于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各司其职,这就是城邦的正义。 柏拉图的灵魂三元结构论实际是其构建政治乌托邦“理想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实在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保持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灵魂和肉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犹如“刃”之于“刀”,没有质料,就没有形式。灵魂是肉体的本质和形式,而肉体则是灵魂的质料;灵魂是肉体的目的因,肉体则是灵魂的质料因。 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生物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应当把对灵魂的研究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灵魂与心灵,凡是能赋予植物或动物以实质性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便称之为“灵魂”。“心灵”是另一种不同的东西,它是灵魂的一部分,但只为很少数的一小部分生物所有。 灵魂有三等:生长灵魂、感觉灵魂及理性灵魂,植物只有生长灵魂,动物有生长灵魂和感觉灵魂,只有人才同时具备三种灵魂。,心灵能理解数学与哲学,它的对象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它本身也就被看成是没有时间性的; 灵魂是推动身体并知觉可感觉的对象的东西,它以自我滋养、感觉、思维与动力为特征。 心灵具有更高的思维功能,它与身体或感觉无关;灵魂中的心灵是不朽的,而除去心灵的其他部分是不可能不朽的。,灵魂的功能,灵魂是整体的,不能分为部分,只能以其功能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功能。 非理性功能包括欲望、动作、意志和情感,具有被动性,称为被动心灵,它与躯体同生死; 理性功能包括感觉和思维,具有主动性,称为被动心灵,躯体死亡后复归为纯粹形式。 灵魂的功能是使有机体能更好的自我保存,心理学就是要研究有机体如何实现这样的功能。,三、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式微: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的哲学就开始走了下坡路,不复往日的恢弘力度与原创性,只是对既有思想的继承和改造,较少有独创性的建树或强有力的批判。 追求实际功用的倾向: 罗马人占领古希腊之后,精力多放在日常生活的有形建构上,这表现在罗马诸多闻名于世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上。,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快乐状态。 维护原子的存在性,但否定了命运的存在性。 如果人的活动被原子运动严格地决定,那么人将不应为自己活动的后果承担责任,人也不能选择自己的话动,他们有理由对支配自己的命运感到恐惧,那么人将永远得不到心灵的安宁,达不到快乐主义设定目标。,斯多亚学派,芝诺(Zenon,约公元前336前264年) 芝诺(Zeno of Elea,约公元前490前425年) 最高的善就是过合乎自然的生活,而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有德性的生活。过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以及宇宙的本性去生活。,过合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要禁绝一切为万物的共同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就是要服从自己的命运,不做违反命运的任何事情。人的任务是学会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愉快地接受。 激情是灵魂的一种不合乎自然的运动,它们有碍德性,应当铲除。激情有四种:痛苦、恐惧、欲求和快乐。 哲人不为激情所左右,即使在锁链中他也是自由的,因为他完全由于自身而行动。,罗兰史特龙伯格,2005,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3页。,古典作家及其辉煌风格曾经产生长久广泛的影响。人们不仅会在这些作品中发现用优美语言所表达的最高智慧,而且还会发现那种只有伟大的艺术品才能对人的性格造成的持久影响。古代的经典作品是无与伦比的,更是不可超越的人类少年时代的语言毫不做作,不是“文学风格”而是自然风格。这种风格一去不复返。文明也如人生,有其黄金时代,当青春的自发性和成熟的智慧混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卓越的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就是如此。,第二节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中世纪的历史断代 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资本主义萌芽为止。 此时的欧洲处于封建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政权,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主要以神学的形态出现。,一、中世纪的神学心理学思想,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公元354430年) 核心问题:“原罪”与“救赎” 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是上帝,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 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但上帝虽是万物的创造者,却不是一切意志的支配者。 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只有靠上帝的恩典,人才能获得救赎。,教父哲学,人与万物不同之处在于人具有灵魂,灵魂高于肉体但低于上帝。因此,灵魂要主宰肉体,服从上帝。灵魂具有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这三者是统一的。 理性是人的灵魂理解事物秩序的能力,人若凭借理性认识到事物的秩序,就能从感觉的世界中摆脱出来,把目光转向超感觉的永恒世界,即上帝,从而能够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 “教父哲学” 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兴盛之前基督教神学的经典形式。,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经院哲学: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 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有形实体,人的灵魂是单一的精神实体。肉体会死亡,但灵魂不灭。 现世生活虽然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真正的、永恒的幸福只存在于天国。只有在上帝的国度中,人才能最终获得拯救,得到永世的幸福。,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暴怒,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文艺复兴 1416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此后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欧洲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文艺复兴(Renaissance)原意:“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 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 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知觉心理学 将绘画与雕刻的原理应用到透视学,确定了影响远近知觉的五种因素 线条透视:物体越远,视角越小 节目透视:物体越远,细节越模糊 空气透视:山越远越蓝,是由于空气和烟雾的影响 移动透视:注视近物而头摇动则该物与头同向移动,注视远物头摇动则远物与头反向移动 双眼视差:左右眼对同一物所见不完全相同,生理学与解剖学,血液的功能: 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同时把体内废物带走。 心脏瓣膜图 在解剖观察中发现心脏由4个腔组成。 这些解剖学研究在当时并没有给达芬奇带来声誉,而是遭到了无数的诽谤。,罗兰史特龙伯格,2005,西方现代思想史,第2页。,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是向后看的,把古代作为一切真理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古人的顶礼膜拜,有时使现代研究者迷惑不解:他们原以为这些人文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现代人,没想到他们却拜倒在古代权威的脚下。但是,只要我想一想那些字字珠玑的诗文所包含的古典思想是多么丰富,这个困惑也就云消雾散了。,单从心理学思想本身的发展看,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并无显著进步。即使是人文主义思潮,更多的也只是对人性的空洞赞美,而不是对人性的科学研究。但是,人文主义给心理学思想带来了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新取向,同时期的自然哲学则给人们提出了自然的取向以及经验的方法,他们合力为欧洲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开启了人文和科学的大门(叶浩生,2005:23)。,第三节 近代欧洲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经验主义(Empiricism)与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近代欧洲认识论的两大思潮,两者在关于认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对立的观点。其中,关于知识的起源问题是两者之争的关键。 理性主义 普遍必然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心中固有或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它们是自明的、无误的,通过对它们的理性推演就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知识的体系。 经验主义 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普遍必然的知识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反对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说,人心只是一块“白板”,它的一切材料都是由经验来的,并无所谓的天赋观念。,一、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两大理论形态,联想主义心理学 用观念和精神要素的联想来说明人的心理现象,探讨联想的心理学规律,试图用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学现象,其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贝克莱、休谟、哈特莱、穆勒父子和培因等; 感觉主义心理学 主要为法国的启蒙学者所主张,重视感觉在心理活动中的决定性地位,其代表人物包括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 共同特征 机械论色彩较浓厚,促进了哲学心理学向实验心理学的转变,是由哲学心理学通向实验心理学的桥梁。,1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 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 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 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2.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人类知识获得的白板说 心灵在一开始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东西,而后天经验(即观念)在心灵上写上了知识。 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感觉是外物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是外部经验;反省是人观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而得来的,是内部经验。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在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联想”(association)的概念,联想是观念的联合。 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都是人心被动接受的简单观念,是基本的或不能分析的。人心中的很多复杂的观念则是人心施用自己的力量,经过综合、联系和分离作用,把简单观念联合而来的。 观念的联想有“自然的联合”与“习惯的联合”两种。由此,后人尊称洛克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3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951753),“存在就是被感知” 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既然有观念就必然有感知观念的主体,而观念的主体就是自我,因为观念不能存在于感知它们的人心之外。 例如说有香味,只是说我闻到过它;说有声音,只是说我听见过它。 因此,它们的存在就是“我”所感知或被“我”感知,任何独立于主观经验之外的存在“都是不可思议的”,是“荒谬”的。,感觉主义心理学,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在法国的特殊形式。 摒弃了笛卡尔哲学中的天赋观念说,重视感觉在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而脑是思想的器官,对心理科学的产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人是机器”:所谓的心灵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洞术语,心理过程都是由感觉转化来的,都是变相的感觉。 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节 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1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 “我思故我在” 对任何事物都可怀疑,唯独对“我在怀疑”不能怀疑,这说明有一个怀疑的我(即心灵)独立存在。 认识论上的天赋论 知识和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并非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是来源于独立存在的理性。,心身二元论,二元论的两个层面 实体的层面,即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身体)的对立; 性质或属性的层面,即心灵的属性“思”与物质的属性“广延”的对立。 笛卡儿二元论哲学的精髓 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对立的各方都不能还原为另一方。 心灵能思维而不占空间;物质占空间而不思维;二者互不决定,互不派生。,心身交感论,心和身是绝对有别的两种东西,但它们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有生命的“人”。 心灵和身体虽不能相互归化,却可以互相影响,心灵仿佛是身体运动的指挥者。 心身交感作用是通过脑内的松果体而实现的。 物质与心灵皆受上帝的支配,而上帝是尽善尽美的,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原因。,2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人的心灵是具有天然花纹的大理石 每一块大理石的天然花纹不同,决定着它能够雕刻成不同人物像;虽然人物的形象不是现成地存在于大理石之中的,但可以说潜在地存在于大理石之中,经过人们的加工、琢磨,那些纹路便能清晰地显示出来。,最无意识性的观念叫做微觉,最有意识性的观念叫做统觉(apperception) 。 许多微觉可以集合成极明晰的统觉,这就像许许多多听不见的水滴声汇集成汹涌澎湃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一样。 统觉最具有意识性,主动性也较大,它能使人认识到内心状态和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单子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 单子在自身中具有活动力、是具有永不静止的活动原则的实体,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是事物的原素。 灵魂是人体中的最高单子;这种精神实体的单子是一个封闭的自为世界,是与外界互不影响的。,“预定和谐”的身心平行论,由单子构成的灵魂和身体也都按自己的规律与对方协调一致地运行着,就像两座同时开动又很精确的钟表,永远走在同一钟点上。 这种和谐一致并不来自心身的相互作用,而是由上帝预先安排好的。 上帝一开始就以十分完美、十分完整的方式,以及十分的精确性,造成了这些实体中的每一个,因此它只遵守自己固有的那些与它存在一同获得的规律,却又与别的实体相一致。,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古典唯心主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心理学无法成为科学 ”,心理三分法,纯粹理性相当于认识活动 实践理性相当于意志活动 判断力主要讲美感,相当于感情 经验告诉人们什么东西是存在的,但不能够告诉人们什么东西一定就是存在的,什么东西一定是不存在的。因此,经验永远不能给人以任何普遍的真理。 普遍真理本身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特点,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第四节 西方心理学的科学基础,古代生理学的发展脚步一直非常迟缓。 科学的人体解剖学直到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时代才逐渐发展起来,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则始于17世纪。 到了19世纪30年代,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在感官生理和神经生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使得科学心理学的出现具备了生理学前提。 与此同时,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心理物理学也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生理心理学思想,希波克拉底 的“体液说” 世有四根,人有四液 血液是火根 呼吸是气根 液体部分是水根 固体部分是土根,Four Humors,人体中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 血液出于心脏(相当于火根) 粘液出于脑部(相当于水根) 黄胆汗出于肝脏(相当于气根) 黑胆汗出于胃部(相当于土根),类型说与病因说,四种体液的配合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也决定了病症的产生。 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属多血质 粘液占优势的人属粘液质 黄胆汗占优势的人属胆汁质 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抑郁质 胆汗过多使头脑发热,导致恐怖与惧怕;粘液太多使头脑过冷,导致忧虑与悲伤。,盖伦(Galen,129199),气质说 多血质的人血液最多,表现为热心、活泼; 黏液质的人黏液多,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和算计; 抑郁质的人黑胆汁多,有毅力,但表现出悲观; 胆汁质的人黄胆汁多,易发怒,动作激烈。,血液运动理论,肝是有机体生命的源泉,是血液活动的中心。血液从肝脏出发,沿着静脉系统分布到全身。 一部分血液流经肺部而进入左心室的血液,排除了废气、废物并获得了生命灵气,成为动脉血并通过动脉系统分布到全身,使人能够有感觉和进行各种活动。 血液无论是在静脉或是动脉中,都是以单程直线运动方法往返活动的,它犹如潮汐一样一涨一落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不作循环的运动,最后消散在四周。,2文艺复兴后的生理学发展,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 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心血运动论):近代生理学的诞生。 血液循环说 心脏是一个可以泵出血液的肌肉实体,血液以循环的方式在血管系统中不断流动。,心脏是血液的循环中心,人和高等动物血液是从左心室输出,经过体循环动脉而流向全身结构,然后汇集于静脉而回到右心房,再通过肺循环而入左心房。 由于工具的限制,哈维对动脉与静脉之间是怎样连接的也只能依靠臆测,认为动脉血是穿过组织的孔隙而通向静脉,血液循环说的证实,哈维1657年逝世以后的第四年,意大利的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16281694)应用简单的显微镜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血液循环的全部路径才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生理的基本规律,最终证实了哈维血液循环理论。,319世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贝尔马戎第定律” 苏格兰的生理学家贝尔(Charles Bell,17741842)和法国的生理学家马戎第(Francois Magendie,17831855)于1807年和1819年独立发现 。 脊髓神经的后根只传导感觉刺激,前根只传导运动冲动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定律:传导感觉刺激和运动冲动系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分担 神经单向传导性质的发现,为深入研究反射动作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基础。,约翰内斯缪勒(Johannes Muller,18011858),“实验生理学之父” 1831 年,以青蛙为实验对象,验证了贝尔马戎第定律。 反射过程的三段神经活动: 感觉器官接收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先传到脊髓背根; 脊髓神经发生连结作用; 由脊髓腹根神经传出冲动至肌肉或腺体表现出反射活动。 脑神经的感觉与运动成分,确定三叉神经第一、第二分支为感觉型,第三分支除感觉纤维外,还有运动纤维;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都是混合型,舌下神经是运动型。,脑功能的研究,弗卢龙(Marie Jean Pierre Flourens,17941867) 使用局部切除法探测脑的各部分的机能,并提出了大脑机能统一说: 脑是由多个器官合成的,各器官的功能有所区别 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大脑是智力器官,小脑是协调运动的器官,延脑是维持生命的器官 丘脑与大脑的性质是统一的,共同构成多个功能系统,知觉、意志和一切智力都在此两个器官中,而且彼此是不可分的。,布罗卡区的发现,布罗卡(Paul Broca)对多年失语的精神病人的大脑解剖中发现,其主侧大脑半球额下后部靠近岛盖的额回处出现损伤,他认定这是造成病人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 这一区域后来被证实为是人脑的言语运动中枢。,大脑皮层功能定位说,德国生理学家弗里奇(Gustav Fritsch,18381927)和希齐格(Eduard Hitzig,19381907)于1870年用电流刺激狗的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刺激大脑皮层额叶的某些部位时可产生个别的肢体运动,即运动控制区域。 负责视觉、触觉和听觉的皮层区域。,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50年测量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 蛙的神经传导速度每秒不到50米 人的神经传导速度为50100米每秒(实际是123米每秒) 刺激一个人的脚趾和大腿记录其反应时间的差异 引发了对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 心理过程竟然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无法描绘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为心理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心理学领域。 物理学心理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理学中的实验方法通过生理学研究这一中介而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二是物理学与心理学直接结合而形成的心理物理学对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韦伯 (Ernst Weber,17951878),感官生理学 韦伯之前的感官研究几乎仅限于较高级的视觉和听觉,韦伯则开创了感官研究的新领域,如肤觉与肌觉,并提出了应用了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的主张。 心理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被极大的削弱了,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则不断密切。 “科学每天都咬上上帝一口。”,韦伯的贡献,用实验证明了赫尔巴特提出的阈限(threshold)概念。 用一种类似圆规的仪器刺激被试的皮肤,以此测定皮肤上两点辨别的准确度,即两点之间需要有多么大的距离,被试者才能报告出有两个不同的感觉。 两点阈限:能够使人把两点区别开来(感觉从“一点”向“两点”变化)的界限。 在同一被试者的身体的不同部位,其两点阈限各不相同;就身体的同一个部位来说,不同的被试者的两点阈限也不同。,首次在心理学中用数量法则来说明心理现象。 他想确定重量之间能被区别得开的最小差异,即最小可觉差异。 方法:要求被试者拿起两个重物,一个是标准重物,一个是比较重物,并报告比较重物是否比标准重物更重。,结果 对两个重物的辨别似乎不决定于它们之间的绝对差数,而是取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