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九年级物理二模表格分析专项训练(扫描二维码可查看试题解析)一实验题(共14小题) 1(2014闸北区二模)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实心圆柱体浸入两种不同液体中,在这过程中,研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离液面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已知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且液体甲的密度甲大于液体乙的密度乙,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表:液体甲(密度甲)实验序号12345678距离h(厘米)02468101214测力计的示数F(牛)97.86.65.44.231.81.8液体乙(密度乙)实验序号910111213141516距离h(厘米)02468101214测力计的示数F(牛)98765433根据题意和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圆柱体的重力为牛分析实验序号2、3、4、5、6(或10、11、12、13、14),测力计的示数F与距离h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进一步分析测力计示数F的变化F与距离h的变化h的关系,F与h的关系是分析实验序号7、8(或15、16),可以初步得出,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增大距离h,测力计的示数F大小(选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分析实验序号2与10(或3与11,或4与12,或5与13,或6与14)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距离h相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有关 2(2014长宁区二模)小王和小海在学习了串联电路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C三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表一 导体A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10.121.220.242.430.363.6表二 导体B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40.081.250.162.460.243.6表三 导体C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70.061.280.122.490.183.6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的相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电压相同,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分析数据还可以知道:三个导体中,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最大(选填“A”、“B”或“C”)小王进一步分析了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是一定值;不同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不同小海在小王的基础上,将电流与电压的比值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理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物理量的数值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选填“大”或“小”)若将新物理量取名为“电导”,符号取为“G”,则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式可以写作:I=(用“G”和“U”表示)如果将两个导体串联,它们的电导分别为G1和G2,等效替代它们的总电导为G,请推导总电导与两个串联导体电导的关系式(需要写出推导的过程) 3(2014崇明县二模)小红和小华在游戏中注意到:小球能静止在水平面上,但不能静止在斜面上,若对小球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就能使小球静止在斜面上,为了探究这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的大小”,小红和小华用两个重力不同的光滑小球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按如图进行实验,每一次实验时,他们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并保持拉力的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上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 小球重为3牛实验序号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测力计的示数(牛)1301.52452.13532.4表二 小球重为5牛实验序号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测力计的示数(牛)4373.05453.56604.3表三实验序号测力计的示数(牛)7/8/9/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重力一定的小球静止在斜面时,它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当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定时,小球的重力大,使小球静止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大小华发现:当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定时,使小球静止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与重力的比值是相等的为了验证这一发现,他们添加了一些器材继续实验他们设计了表三用以记录相关数据,请你完成表三中空缺的栏目 4(2014宝山区二模)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若干小球先后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滚下,从A到B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在B点分别撞击同一个小木块,并推着木块水平移动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推得越远,表示小球撞击前的动能越大他们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上安装了数据采集系统,自动生成小球在AB段运动中的St图象,并测量了不同小球在水平面推动同一木块移动的距离,部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图2所示是其中两次质量为0.1千克的小球中从不同高度滚下来在AB段运动的St图象实验序号小球质量(千克)小球速度(9)(10)(米/秒)木块移动的距离(米)10.10.220.10.830.20.21.640.30.22.456(1)请根据St图所提供的信息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2)该小组同学在检查实验数据时发现还有甲(0.1千克、0.3米/秒、1.8米)、乙(0.4千克、0.2米/秒、3.2米)两组数据没有填写入表格随后马上将甲、乙两组数据依次补填在实验序号5和6中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的所有数据及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分析比较 分析比较 5(2014浦东新区二模)小伟和小李研究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所受压强增加量p与哪些因素有关所用相同的柱形容器底部都装有压强传感器,他们在容器中分别倒入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水酒),然后将高H为0.1米的实心柱体缓慢放入液体中,逐步改变其下表面距液面的距离h,如图1,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表一 柱体浸入水中实验序号h(米)p(帕)10.0210020.0420030.0630040.0840050.10500实验序号h(米)p(帕)60.028070.0416080.0624090.08320100.10400表二 柱体浸入酒精中(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的倍数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浸入液体的深度h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也越大(3)小李猜想: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也相同小伟猜想: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于是他们用等高的实心圆锥体在水中重复上述实验进行验证,如图2,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三中表三 锥体浸入水中实验序号h(米)p(帕)110.0281.3120.04130.7130.06156.0140.08165.3150.10166.7分析表三中的数据,的猜想正确,由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实心锥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水中时,如果用实心球重复上述实验,根据上述结论,可推理得出:实心球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水中时, 6(2014闵行区二模)小张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使用斜面能省力但费距离于是他猜想利用斜面做功和不用斜面直接对物体做功可能相等为了验证猜想,他用木块作为研究物体,在相同材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先用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G,并竖直向上使木块匀速上升一段高度h;再将木块放在斜面底端,沿斜面用测力计将木块匀速拉到相同高度h读出每次实验的拉力F的大小,量出木块上升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L,并把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表一(斜面A)实验序号重力G(牛)拉力F(牛)木块上升距离h (米)斜面的长度L(米)直接提起木块做功WG(焦)拉力通过斜面做功WF(焦)12.51.50.31.20.751.82530.20.81.02.437.54.50.20.81.53.6表二(斜面B)实验序号重力G(牛)拉力F(牛)木块上升距离h (米)斜面的长度L(米)直接提起木块做功WG(焦)拉力通过斜面做功WF(焦)42.520.30.60.751.25540.20.41.01.667.560.20.41.52.4表三(斜面C)实验序号重力G(牛)拉力F(牛)木块上升距离h (米)斜面的长度L(米)直接提起木块做功WG(焦)拉力通过斜面做功WF(焦)72.52.250.30.420.750.95854.50.20.281.01.2697.56.750.20.281.51.89(1)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不用斜面直接对物体做功(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最后两列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WG和W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分析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WG和W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小张同学为寻找更普遍性的实验结论,应该选择继续进行实验 7(2014黄浦区二模)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会随物体的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物体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的条件下,球形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v仅与球的半径r和质量m有关,如表中是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小球编号ABCDEF小球的半径r(103米)0.50.50.51.02.04.0小球的质量m(106千克)2.04.06.04.04.04.0小球的终极速度v(米/秒)1632488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A球与B球在达到终极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为根据表中小球A、B、C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在相同环境下,当时,根据表中小球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球形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与球的半径的关系请填写表中小球F的相关数据:v为米/秒 8(2014奉贤区二模)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各实验小组同学选用恰当的器材,分别用如图的实验方法测量了一些数据,并通过计算记录在表格中实验序号液体的密度(g/cm3)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cm3)浮力(N)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N)11200.20.19621400.40.39231600.60.58841.5200.30.29451.5400.60.58861.5600.90.882(1)分析实验序号1、2、3或4、5、6中前三列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实验序号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3)甲小组同学分析了表中最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认为这些实验数据能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4)乙小组同学发现最后两列数据不相等,于是他们把表格中浮力一列的数据分别改成“0.196;0.392;0.588;0.294;0.588;0.882”,然后也得出了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你认为乙小组的做法(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 9(2014松江区二模)某实验小组同学发现,漂浮在不同液体的实心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不同,于是他们猜想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可能会对漂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物块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影响为验证猜想,他选用了若干不同的实心圆柱体和足够深的不同液体进行实验(实验时物体均能漂浮在液面),并将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表一实验序号物体密度(千克/米3)物体体积(厘米3)液体密度(千克/米3)浸入液体体积(厘米3)10.4103151.0103620.4103201.0103830.4103251.010310表二实验序号物体密度(千克/米3)物体体积(厘米3)液体密度(千克/米3)浸入液体体积(厘米3)40.6103151.0103950.6103151.21037.560.6103151.51036表三实验序号物体密度(千克/米3)物体体积(厘米3)液体密度(千克/米3)浸入液体体积(厘米3)70.8103151.01031280.8103151.21031090.8103151.51038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的初步结论是:密度相同的实心圆柱体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物体体积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或7与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密度和体积相同的实心圆柱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中,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体积相同的实心圆柱体漂浮在同种液体中,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密度成正比实验小组同学对表一、表二、表三中2、3、4列数据进行了一定的运算,并结合相关条件,可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是:(a) 当时,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b) 10(2014虹口区二模)小明和小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体验:他们用螺丝刀将骑马钉撬起,发现有两种方法,如图所示请在图(b)中的A点画出动力的示意图探究:他们将钩码挂在杠杆一端,如图,受到撬骑马钉的启发,若要使杠杆在此位置平衡,他们用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他们分别选取器材进行实验,并将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记录在表中表一:实验序号F1(牛)l1(厘米)F2(牛)l2(厘米)123612142232844表二:实验序号F1(牛)l1(厘米)F2(牛)l2(厘米)41842528446125110小明分析比较表一的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小华分析两表数据后发现实验序号的数据与小明的结论不符他回顾了那次实验,发现实验数据是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情况下获得的,如图请分析小华这组数据错误的原因:当测力计斜拉时, 11(2014金山区二模)在电学单元复习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来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进行多次实验后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以下电路中电源电压均为12伏)表一:导体甲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40.1250.2460.36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10.2220.4430.66表二:导体乙(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 (或4、5、6)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I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III)在分析了实验数据后,该小组同学想进一步探究串联电路中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和它两端电压的关系于是,他们用导体甲与滑动变阻器连接成串联电路,并把电压表改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进行实验(如图2)将测得数据记录在表三中分析比较表三中的第二和第三列数据以及相关条件他们得出初步结论:当滑动变阻器与导体串联时,该小组同学根据表三中的数据,求得滑动变阻器中电流变化量和对应的电压变化量后,记录在表三中的后两列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三中的后两列数据后得出初步结论:表三:导体甲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电流变化量(安)电压变化量(伏)70.110/80.280.1290.360.24100.440.36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该组同学还应继续深入实验 12(2014徐汇区二模)在探究动滑轮使用特点的实验中,各小组按照图(a)中所示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都相同(摩擦力可忽略不计)甲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在滑轮上挂上钩码,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如图(a)所示乙、丙两个小组的同学实验时,没有注意按照要求规范操作,他们斜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匀速提起钩码,实验情况分别如图(b)、(c)所示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一(甲小组)表二(乙小组)表三(丙小组)实验序号物体的重力(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实验序号物体的重力(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实验序号物体的重力(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11.00.641.00.771.00.822.01.152.01.382.01.633.01.663.01.893.02.3甲小组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和相关条件,得出动滑轮使用特点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匀速提起重物,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若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力,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可以省一半力由此,他们分析了表一中的实验数据,求出滑轮的重力为牛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分析甲小组、乙小组、丙小组的实验数据都不相同的原因是: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9)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3(2014普陀区二模)如图1,小李和小华分别用甲、乙凸透镜正对着前方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凸透镜在A、B、C三个位置时,他们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的烛焰的像如表一所示表一:位置甲凸透镜乙凸透镜A倒立、放大倒立、放大B倒立、放大倒立、缩小C倒立、缩小倒立、缩小根据看到的现象他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有关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小李和小华分别选用不同的凸透镜,并按图2安装调整好器材后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理量,记录数据如表二和表三所示表二:焦距10厘米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1202066230156334013.36245012.561.5表三 焦距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5206061863030667402463.685021.462.57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经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乙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4(2014杨浦区二模)某学校同学想知道: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选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导体、若干节干电池及其他必要器材进行实验同学们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实验测得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表一 导体A长度0.4米 横截面积0.3毫米2表二 导体B长度1.2米 横截面积0.3毫米2表三 导体C长度1.5米 横截面积0.3毫米2实验序号123实验序号456实验序号789U(V)1.22.43.6U(V)2.43.64.8U(V)1.53.04.5I(A)0.300.600.90I(A)0.200.300.40I(A)0.100.200.30根据他们选用的导体及设计的表格:可以判断他们原有的猜想:他们认为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请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可初步得出:为了在表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请你在表四中填写需选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导体还需满足的条件表四导体长度(米)横截面积(毫米2)DE2014年九年级物理二模表格分析专项训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验题(共14小题)1(2014闸北区二模)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实心圆柱体浸入两种不同液体中,在这过程中,研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离液面的距离h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已知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且液体甲的密度甲大于液体乙的密度乙,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表:液体甲(密度甲)实验序号12345678距离h(厘米)02468101214测力计的示数F(牛)97.86.65.44.231.81.8液体乙(密度乙)实验序号910111213141516距离h(厘米)02468101214测力计的示数F(牛)98765433根据题意和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圆柱体的重力为9牛分析实验序号2、3、4、5、6(或10、11、12、13、14),测力计的示数F与距离h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未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着距离h的增大而减小;进一步分析测力计示数F的变化F与距离h的变化h的关系,F与h的关系是F与h成正比分析实验序号7、8(或15、16),可以初步得出,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增大距离h,测力计的示数F大小不变(选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分析实验序号2与10(或3与11,或4与12,或5与13,或6与14)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距离h相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液体密度有关考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当h=0时,F=G;分析实验序号2、3、4、5、6(或10、11、12、13、14),根据测力计示数F和距离h的大小关系得出结论;分析F与h的关系,得出结论;实验序号7、8(或15、16),观察深度变化,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得出结论;分析2与10(或3与11,或4与12,或5与13,或6与1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解答:解:由表格中数据知,h=0时,圆柱体未浸在液体中,此时拉力等于重力,所以G=F=9N;分析实验序号2、3、4、5、6(或10、11、12、13、14)的数据,圆柱体未完全浸没,距离h越大,测力计示数F越小,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未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着距离h的增大而减小;进一步分析测力计示数F的变化F与距离h的变化h的关系,F与h的比值为一定值,所以可得F与h成正比实验序号7、8(或15、16),此时物体完全浸没,距离h增大,但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可以初步得出,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增大距离h,测力计的示数F大小不变;分析实验序号2与10(或3与11,或4与12,或5与13,或6与14),圆柱体所在的液体不同,距离h相同,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距离h相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液体密度有关故答案为:9; 同一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未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着距离h的增大而减小;F与h成正比;不变;液体密度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熟练运用能力是中考的常见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2(2014长宁区二模)小王和小海在学习了串联电路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C三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表一 导体A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10.121.220.242.430.363.6表二 导体B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40.081.250.162.460.243.6表三 导体C 实验序号电流(安)电压(伏)70.061.280.122.490.183.6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9中的相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电压相同,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分析数据还可以知道:三个导体中,导体C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最大(选填“A”、“B”或“C”)小王进一步分析了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是一定值;不同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不同小海在小王的基础上,将电流与电压的比值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理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物理量的数值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选填“大”或“小”)若将新物理量取名为“电导”,符号取为“G”,则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式可以写作:I=GU(用“G”和“U”表示)如果将两个导体串联,它们的电导分别为G1和G2,等效替代它们的总电导为G,请推导总电导与两个串联导体电导的关系式因为串联,则U=U1+U2,U= U1= U2=所以=+;又因为I=I1+I2所以=+(需要写出推导的过程)考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利用控制变量法对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电流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根据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关系即可得出初步结论根据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判断数据的对错,一旦出现错误数据,需要重新实验,搜集正确数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同一导体,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相同;不同导体,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不同,因此电阻可以反映出导体的某种特性解答:解:根据电压相同选出要比较的数据为1、4、7或2、5、8或3、6、9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是:当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同分析数据还可以知道:三个导体中,导体C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最大若将电流与电压的比值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理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物理量的数值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若将新物理量取名为“电导”,符号取为“G”,则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式可以写作:I=GU如果将两个导体串联,它们的电导分别为G1和G2,等效替代它们的总电导为G;因为串联,则U=U1+U2,U= U1= U2=所以=+;又因为I=I1+I2所以=+故答案为1、4、7或2、5、8或3、6、9;C小;GU因为串联,则U=U1+U2,U= U1= U2=所以=+;又因为I=I1=I2所以=+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变量和不变量3(2014崇明县二模)小红和小华在游戏中注意到:小球能静止在水平面上,但不能静止在斜面上,若对小球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就能使小球静止在斜面上,为了探究这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的大小”,小红和小华用两个重力不同的光滑小球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按如图进行实验,每一次实验时,他们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并保持拉力的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上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 小球重为3牛实验序号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测力计的示数(牛)1301.52452.13532.4表二 小球重为5牛实验序号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测力计的示数(牛)4373.05453.56604.3表三夹角为30实验序号小球的重力(牛)测力计的示数(牛)75/810/915/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重力一定的小球静止在斜面时,它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拉力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增加而增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和5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当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定时,小球的重力大,使小球静止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大小华发现:当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定时,使小球静止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与重力的比值是相等的为了验证这一发现,他们添加了一些器材继续实验他们设计了表三用以记录相关数据,请你完成表三中空缺的栏目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即可直接得出拉力与夹角的关系;利用控制变量,结合结论找出符合要求的数据,注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变,重力变大,拉力随之变大;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即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变,使小球的重力不同,据此设计表格解答:解: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的测力计示数、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关系可得,重力一定的小球静止在斜面时,它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拉力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增加而增大;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定时,则只有实验序号2、5符合要求,并且重力越大,拉力也越大,故选择序号2和5;由于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变,故表三:夹角为30;小球的重力不同,可以选择5N、10N、15N,故表格内容如下:表三夹角为30实验序号小球的重力(牛)测力计的示数(牛)75/810/915/故答案为: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增加而增大;2和5;夹角为30;表格内容如上图所示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探究斜面上的拉力与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关系,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4(2014宝山区二模)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若干小球先后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滚下,从A到B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在B点分别撞击同一个小木块,并推着木块水平移动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推得越远,表示小球撞击前的动能越大他们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上安装了数据采集系统,自动生成小球在AB段运动中的St图象,并测量了不同小球在水平面推动同一木块移动的距离,部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图2所示是其中两次质量为0.1千克的小球中从不同高度滚下来在AB段运动的St图象实验序号小球质量(千克)小球速度(9)(10)(米/秒)木块移动的距离(米)10.10.10.220.10.20.830.20.21.640.30.22.456(1)请根据St图所提供的信息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2)该小组同学在检查实验数据时发现还有甲(0.1千克、0.3米/秒、1.8米)、乙(0.4千克、0.2米/秒、3.2米)两组数据没有填写入表格随后马上将甲、乙两组数据依次补填在实验序号5和6中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的所有数据及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5可知:当物体的质量相等时,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6可知: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考点: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根据根据St图所提供的信息,运用v=计算出速度大小;(2)根据上述实验的所有数据及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控制一个变量,分析另一变量引起的变化,得出结论解答:解:(1)根据根据St图所提供的信息,v1=0.1m/s;v2=0.2m/s(2)根据上述实验的所有数据及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实验序号1、2、5可知:当物体的质量相等时,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实验序号2、3、4、6可知: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故答案为:(1)0.1;0.2;(2)实验序号1、2、5可知:当物体的质量相等时,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实验序号2、3、4、6可知: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方法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时,注意变量的控制,是解题关键5(2014浦东新区二模)小伟和小李研究物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所受压强增加量p与哪些因素有关所用相同的柱形容器底部都装有压强传感器,他们在容器中分别倒入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水酒),然后将高H为0.1米的实心柱体缓慢放入液体中,逐步改变其下表面距液面的距离h,如图1,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表一 柱体浸入水中实验序号h(米)p(帕)10.0210020.0420030.0630040.0840050.10500表二 柱体浸入酒精中实验序号h(米)p(帕)60.028070.0416080.0624090.08320100.10400(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的倍数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成正比(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6(或2与7;或3与8;或4与9;或5与10)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浸入液体的深度h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也越大(3)小李猜想: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也相同小伟猜想: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于是他们用等高的实心圆锥体在水中重复上述实验进行验证,如图2,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三中表三 锥体浸入水中实验序号h(米)p(帕)110.0281.3120.04130.7130.06156.0140.08165.3150.10166.7分析表三中的数据,小伟的猜想正确,由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实心锥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水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越来越小如果用实心球重复上述实验,根据上述结论,可推理得出:实心球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水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先变大后变小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分析压强的增加量与h的变化,得出正比例关系;(2)要得出压强增加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需使液体的深度变化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3)分析表格中数据压强增加量与深度增加的关系,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数据结合球的特点与圆锥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1)由表1或表2中数据知,深度增加,液体压强增加量也增大,且液体压强增加量与深度增加量的比值不变,可知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成正比;(2)1与6(或2与7;或3与8;或4与9;或5与10)的密度不同,深度增加量相同,压强的增加量也不同,且液体密度越大,压强增加量越大,可知当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浸入液体的深度h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也越大(3)由表格3中数据知,同种液体,深度的增加量相同,物体的形状不同,增加量不同,说明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即小伟的猜想正确;计算压强增加量与深度增加量的比值可以发现,对于圆锥体,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越来越小;球的横截面就两边小中间最大,可以推测实心球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水中时,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先变大后变小故答案为:(1)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与圆柱体浸入液体深度h成正比;(2)1与6(或2与7;或3与8;或4与9;或5与10);(3)小伟;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越来越小;h的增加量相同,p的增加量先变大后变小点评:此题是探究物体在浸入液体中的过程中,底部压强增加量与深度增加量之间的关系,要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千根弦续写350字10篇范文
- 我的语文老师350字(12篇)
- 时尚的鸭子课件
- 小学生元宵节作文202514篇
- 纪检业务知识培训课件讲稿
- 早期报警实操培训知识课件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第二章 习题参考答案
- 商业场地租赁合同解除协议
- 2025年无损检测资格证考试超声波无损检测工程师试卷
- 纪律处分条例课件教学
- GB/T 14202-1993铁矿石(烧结矿、球团矿)容积密度测定方法
- 生活中的会计课件
- 辽宁大学学生手册
- 酒水购销合同范本(3篇)
-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考核试题及答案
- 某工业区供水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学习罗阳青年队故事PPT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携手拼搏奉献PPT课件(带内容)
- 模具保养记录表
- 皮内针讲课课件
- 新水浒q传乡试会试测验题目
- 地基承载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