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测试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2.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A.B.C.D.3.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 ) A.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C.批驳了“中体西用”论D.鼓吹民主革命4.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巨,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这说明谭嗣同( )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5.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B.C.D.6.下列书籍中,特别关注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西藏侵略野心的书籍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环志略D.康輶纪行7.“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 A.朝贡观念的复兴B.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C.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8.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皇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9.奕訢驳斥顽固派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以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西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D.有力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10.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11.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12.“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中的“吾”的代表( ) A.海国图志B.劝学篇C.变法通议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3.梁启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中指出:“中国旧论每崇古而贱今,西人则不然,以谓愈上古则愈野蛮,愈近则愈文明,此实孔子三世之太义也(注:三世指衰乱世、太平世和升平世)。”此说( ) A.质疑西方进化理论B.推祟儒家伦理观念C.坚持中体西用思想D.反对顽固守旧观念1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梁启超: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启蒙与救亡并重1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学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又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方式有何不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材料二 “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以上材料和图片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材料中梁启超批评某个派别“只知有兵事、朝廷”而不知“民政和国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评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因此本题选A。2.【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可以判断出严复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而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是不正确的,因为严复与革命党人同属于资产阶级。另外,在当时戊戌变法失败的情况下,继续谈君主立宪是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的,故排除。因此,本题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清严复的维新思想。3.【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批驳了“中体西用”论,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答案选C。ABD题干没有体现。【点评】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4.【答案】C 【解析】【分析】C由材料中的“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可知,谭嗣同主张执政者应当由民众推举产生,而不是世袭的君主,这种观点受西方启蒙思想中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材料未涉及暴力推翻清政府,排除A项;B中国没有君民共主的传统,一向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车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是关键信息。5.【答案】B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因此正确的句读是:“夫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B项符合题意。6.【答案】D 【解析】【分析】四洲志和海国图志都是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知识的专著,海国图志是以四洲志为基础编写的;灜环志略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史地情况;康輶纪行介绍了英法历史、英印英俄关系,尤其注意研究我国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提醒清政府注意提防,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项。7.【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朝贡贸易,故排除A项;CD两项分别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895年”,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迅速发展”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国人的民族主权意识不断增强。故选B。【点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影响8.【答案】D 【解析】【分析】A 项是指清军入关;B 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 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 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故选D项。9.【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表明借以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A项正确,BC项错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改变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材料“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是解题的关键。10.【答案】C 【解析】【分析】西装是近代以来才传入中国的服饰,因此排除A、B。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孔子进行了猛烈批判。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托孔子之名进行改革,符合题目说法。故选C。1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0年间”,可以看出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的原因是清政府开始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故答案为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的,并未赋予实践,排除A项;“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维新派的观点,排除C项;“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反映的是清末预备立宪,排除D项。故答案为B项【点评】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史实可知19世纪60年代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此确定答案。12.【答案】C 【解析】【分析】其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改革变法,重视人才培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科举制,改革选官制度。最符合的是中国的戊戌变法,其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其作品为变法通议,故选C【点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康有为1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以谓愈上古则愈野蛮,愈近则愈文明,此实孔子三世之太义也”等信息可以看出,梁启超反对上古的守旧观念;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愈上古则愈野蛮,愈近则愈文明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近代近代文明,反对因循守旧,难度一般。14.【答案】A 【解析】【分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B项仅是章太炎的思想,C项仅反映李鸿章、郑观应的观点, D项不符合四人主张。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A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故选A。1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只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了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而非关键,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就本题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方式,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如出一辙。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主要分歧: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主张“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实际上不主张学习西方技术。(2)同:法制、机械、工艺可变。异:材料二主张君主专制,材料三则要改革政治制度。根源:其阶级立场不同,材料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之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之主张。(3)同: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异:材料三主张改良,而材料四主张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其目的,主要分歧只是方式不同。第(2)问异同结合材料概括即可,原因要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去分析。第(3)问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但派别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根本目的相同而方式不同。【点评】考查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异同17.【答案】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示例4: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解析】【分析】本题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