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K4E39(I)M锅炉给水泵 操作和维修说明书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2008-5-621技术规格1. 规格 汽动给水泵FK4E39(I)M2. 说明给水泵FK4E39(I)M 给水泵为4级离心整体芯包式结构,可在不干涉进出水管道和原动机对中的情况下把芯包抽出。一台汽轮发电机组有三台泵。一台为电动泵,另外两台为汽动泵。每台泵有自由端和传动端的两套滑动轴瓦和一套双作用推力轴承。轴承都由压力润滑油润滑。电泵的润滑油来自液力耦合器,汽泵的润滑油来自小汽轮机润滑油系统。3. 技术数据电/汽动给水泵制造商SPEM Ltd.型号FK4E39(I)M形式水平筒体离心泵用户所在地HAYANA ,INDIA级数4介质锅炉给水操作说明1 简要说明建议建立常规检查与维修制度,对各设备进行检查并加以记录,以便与以后记录作比较,抓住最早的时机修理任何缺陷或更换新的零件。有些检查必须在停机时才能进行,其他均可以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保持所有的起吊设备均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并在任何时候均符合安全条例和规程。保持设备及其周围场所的高度清洁有助于及时发现微小的泄漏和缺陷,以避免导致更为严重的事故。2 定期维修和预防性的维护以下是检查和更换磨损零件的主要标准,建议每班检查。(1) 泵的性能降低,例如:扬程和流量的减少。(2) 振动过大。(3) 密封泄漏。2.1 日常检查按运行说明书第二章第四节所列要求检查,这里重复一些给水泵方面的检查项目以便于检修工程师阅读。2.1.1 每班检查2.1.1.1 建议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完成以下的检查工作。(1) 检查给水泵进口、出口的压力。(2) 检查给水泵轴承润滑油压力和温度。(3) 检查密封是否泄漏。(4) 检查所有管道及其连接是否泄漏。(5) 检查是否出现异常的噪音和振动。2.1.2 每月检查。(1) 检查润滑油系统状况。2.1.3 半年检查(1) 检查所有紧固件是否松动,特别是地脚螺栓。(2) 检查联轴器螺栓的磨损状况,检查传递扭矩的螺栓。目视检查联轴器叠片的疲劳情况。(3) 检查给水泵的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4) 检查密封。2.1.4 每年检查建议更换润滑油,但可根据用户运行经验和油质的状况来确定是否更换润滑油。2.1.5 三年检查2.1.5.1 给水泵的大修间隔时间取决于性能的降低和过度的噪音、振动,建议该检查的周期不要超过三年。3 维修细则3.1 专用工具3.1.1 以下的工具是修理给水泵专用工具,不使用时请妥善保管。必须保证工具良好的使用性,否则将影响到给水泵的维修。工具图号用途芯包拆装工具HISAR-J1-6A-00泵芯包拆装芯包运输工具HISAR -J2-6B-00泵芯包保存和运输推力盘拆装工具HISAR- FK4E39-ZCGJ3推力盘平衡鼓拆装工具HISAR -J4-6B平衡鼓双头螺栓液压张紧装置HISAR -ZCGJ8C拆卸大端盖3.2 估计重量项目重量(kg)芯包3400大端盖1460自由端轴承座上盖155自由端轴承坐下部155自由端轴承座端盖51传动端轴承座上盖100传动端轴承坐下部100进口端盖320泵壳(每个)246进口隔板185泵轴280中间级叶轮(每个)30导叶(每个)813.3 连接情况注:Metaflex密封件的内径、外径和未被压缩时的厚度见下表。连接点材料外径内径厚度筒体和大端盖1Cr18Ni9Ti+石墨7056587.3筒体和进口端盖1Cr18Ni9Ti+石墨5665386.4抽头和抽头管1Cr18Ni9Ti+石墨1191014.5筒体和进口隔板1Cr18Ni9Ti630.0580.53.0自由端轴承座和轴承端盖氟橡胶 F275-3195.7抽头管和内泵壳氟橡胶 F275-69.53.03.4 螺纹紧固件的推荐扭矩值装配给水泵时必须采用下述扭矩值,所有螺纹和螺纹头部必须加以润滑。(参见给水泵剖面图HISAR-FK4E39(I)M-00(1/2)螺纹紧固推荐扭矩值(Nm)大端盖螺母(M72)参见液压张紧装置说明拉紧环和筒体、进口端盖间螺钉(M24)345自由端轴承端盖螺钉(M20)195轴承座和进口端盖间螺钉(M24)345轴承座上下半部间螺钉(M24)345轴承座和大端盖间螺钉(M24)345泵壳和泵壳间螺钉(M10)24末级导叶和泵壳间螺钉(M10)24抽头管和筒体(M24)345导向键和筒体(M10)24冷却腔和大端盖(M20)1953.5 推荐润滑油给水泵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用的润滑油来自偶合器的润滑油系统或汽轮机油系统,应该符合I.S.O.32号或同等。4 常规维修警告:维修时必须自始至终遵守设备的安全规程和管理条例。注:在零件上编号有助于方便检修。给水泵是整个泵组的一部分,因此,下列说明应和前置泵及其他有关设备的说明一起来考虑。4.1 维修的准备工作按如下步骤隔断给水泵。(1) 对电动给水泵切断电动给水泵组电动机电源。对汽动给水泵停小汽轮机,参照汽轮机说明书关闭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电源。(2) 切断各个控制仪表的电源。注:切断仪表电源的时候,参照系统仪表和电气设备说明。(3) 参见制造厂说明书,检查并确认泵组进口、出口电动阀及最小流量阀组处于关断状态。(4) 关闭冷却水进口阀门。(5) 关闭抽头隔离阀。(6) 切断泵润滑油供油。(7) 对电动给水泵,开筒体防水阀,把泵内的水放干净。对汽动给水泵开筒体放汽阀。警告:进行任何检修之前,必须保证泵壳内已无压力。4.2 检查轴承(请参见随机图HISAR-FK4E39(I)M-00(1/2)第一张和第二张)在不拆出芯包的情况下,现场检查或更换轴承而拆卸轴承时,采用以下说明的步骤。建议同时检查传动端和自由端的轴承。4.2.1 传动端轴承(1) 依据4.1节的要求进行维修准备。(2) 拆下所有影响拆卸工作的小口径管道。断开并移开所有影响拆卸工作的仪表,在电线接头上做好标记并包扎好,以便装复。(3) 拆下与给水泵连接的联轴器护罩,并断开联轴器。(4) 拆去外侧挡油环和轴承座连接六角螺栓,并且将挡油环从轴承座里抽出。(5) 拆下紧固传动端轴承盖与进口端盖的螺栓。(6) 拆下轴承座盖与轴承座间螺栓和定位销。(7) 小心的吊起轴承盖。 注:在拆卸轴承座盖和轴承压盖的时候,注意不要损坏轴瓦,挡油环。(8) 拆下上轴瓦和挡油环。拆卸防转销,并将其保存起来。注意:在抬轴的时候注意,仅将轴抬起至不使轴瓦承担重量即可。(9) 顶起轴,将下半部轴承和挡油圈转上来并拆下。注意:轴承和挡油圈的上、下两部分都不能互换。因此,为了组装时易于辨别,应将上半部和下半部明显地作上记号。(10) 检查轴承、轴径部位和挡油圈的磨损情况,必要时更新。注意:在最终组装前,应给轴和轴承表面稍微涂上一点润滑油。测量轴承间隙间隙表5.4.8做对比。如果测量的间歇超过或可能在下次检查时超出更新间隙,此时就要更换轴承。(11) 绕轴转下下半部分的轴承和挡油圈到位,然后放下轴。(12) 装上上半部分的轴承和挡油圈,确认防转销安装就位。(13) 将轴承座盖吊装到轴承座上并就位,确保径向轴承和的挡油圈防转销正确就位。(14) 装上轴承盖与轴承座之间的定位销,并拧紧螺钉。(15) 装上并拧紧紧固轴承盖和进口端盖之间的螺栓。(16) 装挡油环至轴承座上,并拧上螺栓。(17) 接通断开地所有小口径管道。(18) 装上并接好仪表,联上联轴器并装上联轴器护罩。4.2.2 自由端径向推力轴承(1) 如4.1所述,对泵进行维护。(2) 拆卸所有影响拆卸工作的小口径管道。断开并移开所有仪表,在电线接头上做好标记并包扎好,以便装复。(3) 拆下传动端联轴器护罩,并断开联轴器中间段。(4) 拆下轴承座端盖与自由端轴承座间的紧固螺钉,拆下端盖,卸下O形圈。(5) 拆下出口大端盖与自由端轴承座盖之间的紧固螺钉。(6) 拆下轴承座盖与轴承座间的紧固螺钉,并卸下定位销。(7) 吊走轴承座盖。注:在拆卸轴承座盖时注意不要损坏轴承和挡油环。(8) 拆下上半部的径向轴承和挡油圈,拆除定位销后将其妥善保存。注:推力瓦块中有测温元件RTD。RTD的电缆穿过轴承座并接到本体接线盒。在拆卸推力瓦块前必须将RTD电缆从推力瓦块上拆除。(9) 按下述方法依次拆下整个推力轴承撑板。绕着轴转动整个推力轴承撑板,直至带有止动销的半个撑板能拆下来,然后转动另半部分撑板直至取下。按同样方法拆下推力盘另一侧的推力轴承撑板。(10) 顶起轴,绕轴转动下半部分的径向轴承和挡油圈,并取出。注:顶起轴,使重量由起顶工具承担即可,此时就可翻出下轴瓦。(11) 检查径向轴承、轴径部分、推力瓦块、推力盘和挡油圈是否损坏或磨损。必要时更新。在正常操作情况下,推力瓦块上除了巴氏合金纯暗表面以外,不应有其它可观察得到磨损。建议当巴氏合金纯暗面超过合金面积的一半以上时,更换新的瓦块。测量轴承间隙,并且与5.4.8间隙值比较,若测量间隙大于最大间隙或估计下次检查前的间隙大于最大间隙的时候就要更换轴承。注:在最后组装之前,应给轴颈推力盘和轴承、推力瓦块表面稍微涂上一层润滑油。(12) 将下半部分的轴瓦和挡油环放置在轴上,并将其转入轴承座,并到位。然后放下轴。(13) 将轴承座端盖安装在轴承座上,先不要装O形圈。注:如果要安装新的RTD,在推力块孔上清理。(14) 依次按下述方法安装推力轴承。将不带止动销的半推力保持环放置在轴上,直到推力块接触到推力盘,并将其转入轴承座内。将另一半推力轴承撑板安装上止动销,转动整个推力轴承撑板直到止动销和轴承座底部配合为止。按上述办法安装推力盘另一侧的推力轴承撑板。注意:切勿将塞规塞入推力盘和推力块之间来测量轴向间隙,这样测量不准且可能损坏轴瓦的巴氏合金表面。(15) 如下方法测量推力轴承轴向间隙:(a) 在传动端轴承座上安装一个百分表,并将百分表尖端顶在推力盘上。(b) 向泵传动端移动泵轴,推力盘紧紧贴在内侧推力瓦块上时,将百分表刻度设置为零。(c) 再将轴向自由端靠足,推力盘紧紧贴在外侧推力瓦块上,百分表上的读数即为推力轴承轴向间隙值。(d) 参考5.4.8间隙表上的原始间隙,对任何测到的间隙变动值都应找出原因。(e) 从轴承座上移去端盖。(16) 确保RTD已经插入推力瓦块的孔内。(17) 装上上半部分径向轴承和挡油圈,确认防转销安装就位。(18) 装上轴承座盖,保证径向轴承和挡油圈的防转销正确就位,装上定位销和螺拴。(19) 在轴承座端盖上装上新的O形圈和垫,在轴承座上装上端盖,用螺钉拧紧。(20) 装上和接好仪表和小口径管道。(21) 装上联轴器和中间连接体,并装上联轴器护罩。4.3 检查机械密封下列说明可使用在拆卸机械密封或进行维护或更新时,不影响泵的水力转子部分。自由端和传动端机械密封同时检查。4.3.1 传动端机械密封 参考总装图纸HISAR-FK4E39(I)M-00(1/2) 第一张和第二张。(1) 按照4.2.1所述取下传动端径向轴承。(2) 拆下紧固联轴器螺母的螺钉,用专用扳手拆下联轴器螺母。(3) 拆下泵轴上的半联轴器,取下联轴器键和其上的固定螺钉,并妥善保存。(4) 支撑好轴承座,拆下轴承座与进口端盖之间的紧固螺栓和定位销,拆下传动端轴承座。(5) 在轴上标好抛油环的位置,松开螺钉,从轴上拆下抛油环。(6) 将组装片转入机械密封轴套槽内,拧紧螺钉。(7) 拧松锁紧螺母上的紧钉螺钉,然后拆下锁紧螺母,并拆下定位销。(8) 参考机械密封制造商的说明,拆除机械密封。将机械密封轴套键从轴上取下。(9) 参见机械密封说明书,按下述步骤继续进行:(a) 解体机械密封芯子;(b) 检查机械密封各元件,如有必要更换新的;(c) 组装好机械密封芯子以备安装;(10) 给机械密封换上新的O形圈。(11) 拧上机械密封与进口端盖的联结螺栓。(12) 在轴的槽内装上定位环,然后将缩紧螺母拧到机械密封轴套上,并拧紧至机械密封轴套贴住定位环。拧紧缩紧螺母上的紧钉螺钉。(13) 参照机械密封厂家的说明,安装轴套键,机械密封。(14) 在轴上套上抛油环,将其滑在拆开时所标的位置,拧紧紧钉螺钉。(15) 装上机械密封的密封水管、密封排气管接头和呼吸器。(16) 装上轴承座,用定位销定位,并拧紧与进口端盖的连接螺栓。(17) 按照4.2.1所述装上传动端径向轴承。(18) 装上联轴器键,然后装上半联轴器。(19) 用专用扳手装上联轴器螺母定位拧紧,用锁紧螺钉锁紧联轴器螺母。(20) 装上联轴器,并装上联轴器护罩。(21) 装上给水泵放水或放气阀门和管道,安装所有小口径管道和本体仪表。4.3.2 自由端机械密封(1) 支撑好轴承座,按照4.2.2所述取下自由端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2) 拆下轴承座与大端盖间的紧固螺栓和定位销,拆下轴承座。(3) 弄平推力盘锁紧垫圈,拧下推力盘螺母和锁紧垫圈。(4) 加热推力盘轮毂,用推力盘拆卸工具将推力盘从轴上拆下,拆下调整圈。(5) 将组装片转入机械密封轴套槽内,拧紧螺钉。(6) 拧松缩紧螺母上的紧钉螺钉,然后拆下锁紧螺母,并拆下定位销。(7) 加热推力盘轮毂,用推力盘拆卸工具将推力盘从轴上拆下,拆下推力盘键和调整圈。(8) 在轴上标好抛油环的位置,松开螺钉,从轴上拆下抛油环。(9) 拆下机械密封压盖与机械密封腔室的紧固螺钉。按机械密封说明拆下机械密封并取下键。(10) 参见机械密封说明书,按下述步骤继续进行:(a) 解体机械密封组件;(b) 检查机械密封各元件,如有必要更换新的;(c) 组装好机械密封组件以备安装;(11) 给机械密封换好新的O型圈。(12) 参照机械密封厂家的说明,安装轴套键,将推力盘加热,将其滑入轴,并到位。(13) 拧上机械密封与大端盖的联结螺栓。(14) 在轴的槽内装上定位环,然后将缩紧螺母拧到机械密封轴套上,并拧紧至机械密封轴套贴住定位环。拧紧缩紧螺母上的紧钉螺钉。(15) 参照机械密封厂家的说明,安装轴套键,机械密封和轴套螺母。(16) 在轴上套上抛油环,将其滑在拆开时所标的位置,拧紧紧钉螺钉。(17) 装上推力盘调整圈。(18) 在轴上安装推力盘键,将推力盘加热,并将其滑入轴,并且到位。马上拧紧推力盘螺母。(19) 当组件冷却后,拆下推力盘螺母,安装一个新的锁紧垫圈,并且再拧上锁紧螺母,用锁紧垫片锁住。注:(20) 用合适的起吊装置将轴承座装到大端盖上,并用螺栓和定位销拧紧固定。(21) 按照4.2.2所述装上自由端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22) 装上前面拆卸掉的所有小口径管道和仪表。4.3.3 检查径向对中、轴向运转位置和推力轴承间隙注:以下的检查应必须在泵芯包安装在筒体中,并且传动端和自由端轴承及机械密封拆下后进行,进行时联轴器和联轴器护罩也应拆下来。注意:并自始自终将芯包转子部分在泵的两端适当地支撑好。(1) 泵的传动端需安装下列部件:(a) 轴承座。(b) 径向轴承下半部。(2) 泵的自由端需安装下列部件:(a) 在自由端必须安装轴承座、径向轴承下半部和端盖。(b) 推力盘、键、推力盘螺母、锁紧垫圈和端盖。(3) 按下述方法检查轴向运转的位置。a) 将转子尽可能的向泵的传动端靠足,以推力盘的外侧面为基准,在自由端轴承座的水平中分面上划一道线。b) 将转子尽可能的向泵的自由端靠足,用相同的基准,在自由端轴承座的水平中分面上再划一道线。测量两线之间的距离,该值应该约等于8mm。c) 在轴承座内放上内侧的推力轴承组件,将转子再向传动端尽可能的靠足。以相同的基准,在自由端轴承座的水平中分面上划第三道线,该线到内侧那条线之间的距离应该约等于前两条线距离的一半。(4) 按下述方法检查推力轴承轴向间隙。a) 在轴承座上装上外侧的推力轴承组件注意:不能将塞尺塞进推力盘与推力瓦块之间来检查轴向间隙,这样测量不准,而且会损坏推力瓦块的巴士合金表面。b) 在传动端泵轴端上安装一个百分表,当轴向传动端靠足,推力盘紧紧贴在内侧推力瓦块上时,将百分表刻度设置为零,再将轴向自由端靠足,推力盘紧紧贴在外侧推力瓦块上,百分表上的读数即为轴向间隙值,原始的轴向间隙参见图纸HISAR-FK4E39(I)M-00(1/2)。对任何测到的间隙变动值都应找出原因。(5) 如果换上备用的推力轴承组件时,按下列步骤进行检查。a) 将转子置于其轴向运转位置,在轴承座的推力室上精确测量其内壁到推力盘内侧面的距离并记录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精确测量外侧推力室内壁到推力盘外侧面的距离并记录下来。b) 重复上述步骤(5)。5 大修(建议芯包返厂)注:大修作业中必须自始自终遵守设备安全规程和管理条例。下列说明适合于泵大修、拆卸并解体芯包时用。若有备用芯包,在进行芯包解体和修理磨损芯包之前,应该按照节5.2和5.6安装芯包所述的方法准备和安装上备用芯包。5.1 大修的准备(1) 按节4.1维修的准备工作所述作泵的维修准备工作。(2) 从传动端和自由端的轴承座和轴封上拆下所有影响拆卸工作的仪表和小口径管道。(3) 从筒体上拆去抽头、抽头管、拆去O型圈及缠绕垫。(4) 断开并拆下两根平衡室回水管道。(5) 断开并拆下轴承的润滑油进油和回油管道。(6) 检查所有起吊设备和专用工具是否良好。注意:传动端的泵轴螺母是左旋螺母,而自由端的泵轴螺母为右旋螺母,为了便于组装,必要时在部件上重新标上参考号。5.2 抽出芯包参见附图HISAR-J1-6A-00 给水泵芯包拆卸程序图(电泵进出口向上,汽泵进出口向下)。(1) 按5.1所述进行大修准备。(2) 拆下紧固联轴器螺母的螺钉,用专用扳手拆下联轴器螺母。(3) 拆下泵轴上的半联轴器,取下联轴器键和其上的固定螺钉,并妥善保存。(4) 拆除泵拉紧环和筒体及进口端盖上的螺栓,拆下拉紧环。参照图纸HISAR-J1-6A-00 和 HISAR-J8-3B-00(5) 松开大螺栓保护帽,根据图纸HISAR-J8-3B-00的步骤拆除大螺栓螺母。(6) 根据图纸HISAR-J1-6A-00中的后续步骤,将芯包从筒体中抽出。(7) 拆除出口大端盖和进口端盖处的密封垫圈。(8) 在芯包移动至工作场地前(a)在末级导叶和大端盖之间插入8根2.5mm隔片,然后用8个螺钉把末级导叶紧钉到大端盖上。(b)在进口隔板和进口端盖之间插入8根2mm隔片,然后用8个螺钉把进口隔板和进口端盖固定位。5.3 芯包解体参见图纸HISAR-FK4E39(I)M-00(1/2)第一张及第二张和HISAR-J3-6A-00和HISAR-J4-3C-005.3.1 解体的准备工作。注意:在解体芯包的过程中,芯包必须要有可靠的支撑。最开始的解体是从水平位置开始的,最终芯包是垂直拆卸的。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让轴来承担芯包的重量。(1) 如5.2所述的方法将泵芯包从筒体中抽出。(2) 将芯包水平放置到拆卸场地后,拆除进口端盖处的起重吊耳和出口大端盖处的起吊螺栓。5.3.2 拆卸传动端轴承和机械密封(1) 按5.3.1所述步骤准备对芯包进行解体。(2) 按4.3.1(1)(21)拆下传动端径向轴承和机械密封。5.3.3 拆卸自由端轴承和机械密封按4.3.2节和 4.3.3节拆下自由端的轴承和机械密封。5.3.4 内泵壳解体 参照图纸HISAR-FK4E39(I)M-00(1/2)(1) 按4.3.2节和 4.3.3节拆下传动端和自由端的轴承和机械密封。(2) 吊起芯包至垂直位置放到支撑架上。注意:起吊时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泵轴支承芯包重量。(3) 拆去芯包压紧螺柱和夹片。(4) 吊起大端盖,将其小心地吊离泵轴并吊开。注意:当吊开大端盖的时候,注意必须垂直吊,以免损坏平衡鼓和节流衬套。(5) 从大端盖上拆下联结在冷却水套上的螺柱和定位销,并拆下冷却水套。(6) 弄平平衡鼓螺母锁紧垫圈,用专用扳手拆下平衡鼓螺母。(7) 加热平衡鼓直到产生足够的膨胀,用平衡鼓拆卸工具拆下平衡鼓及平衡鼓键,并保存好。注:拆卸平衡鼓时必须用力,若平衡鼓不能完全拆下,待冷却后重复第5步。(8) 从末级导叶上拆下碟形弹簧。(9) 将末级导叶与第3级泵壳的螺钉拆除,拆下末级导叶和定位销,并妥善保存。(10) 在末级叶轮轮毂上均匀加热,将叶轮从轴上拉出。取下轴上的叶轮键并将其妥善保存。取下叶轮的定位卡环,并将其保存。注:拆卸叶轮时必须用力,若叶轮不能完全拆下,允许冷却后重复第10步。(11) 拆除末级泵壳和中间级泵壳之间的联接螺栓。(12) 重复以上步骤(10)和(11)直到轴上仅留下首级叶轮。(13) 将吊环拧到轴端上,谨慎小心地通过进口端盖将轴提升而脱开芯包组件。(14) 置轴于水平位置,加热首级叶轮轮毂直至产生足够膨胀拆下首级叶轮为止,拆下叶轮及叶轮键,标记并保存好。(15) 从进口端盖上拆下进口端盖隔板。(16) 用合适的起吊装置将进口端盖从支撑架上吊离。5.4 检查、更换和修理工艺规程:所有部件都应全部清洗和检查,看看有无磨损或损坏的痕迹。应用内、外千分尺测量所有部件的径向间隙,并对照5.4.8节所列进行检查,若间隙已达最大允许间隙或下次大修前可能达到该值,则应更换这个部件。主要的是考虑泵的工作性能,即如果出口压力下降到不允许的程度,电机耗电或汽机耗气量很多或泵振动上升到不允许的程度时,泵应进行大修。5.4.1 叶轮和磨损环(1) 检测叶轮有无磨蚀痕迹,特别是叶片顶部;检查叶轮内径处有无因拆卸所产生的损伤,去除任何毛刺,应确保叶轮内孔光滑而无变形。(2) 检测叶轮磨损环,并测量其径向间隙,若间隙超出5.4.8节所列表中的更换间隙值时,或在下次检查前可能超过,磨损环必须更换,按下列步骤:(1) 以叶轮内孔为基准,修正颈部外圆至完整并取出所有痕迹。(2) 车去进口端盖泵壳、导叶的磨损环。(3) 彻底清洗环座,将经过液氮冷冻后的新衬套安装就位。注意:从液氮中取出衬套后,不能直接用手接触衬套,需要有适当的人体防护措施。(4) 当衬套的温度升高到常温后,点焊锁住磨损环。(5) 按5.4.8的新的间隙加工新的磨损环内孔。5.4.2 出口大端盖、泵壳、导叶、进口端盖(1) 检查大端盖、泵壳、导叶、进口端盖磨损和腐蚀的痕迹,特别是流道。(2) 检查进口端盖、泵壳和导叶的磨损环、平衡鼓衬套的磨损和椭圆度,必要时更新。(3) 检查磨损环和衬套的安装就位。5.4.3 轴(1) 检查轴有无损坏及变形,并检查其同心度,同心度要求在0.05mm以内。(2) 检查轴上所有的螺纹、键槽完整。5.4.4 机械密封(1) 检查机械密封是否磨损或损坏。若有要及时更换新的,见机械密封说明;5.4.5 径向和推力轴承(1) 彻底清理径向轴承,并检查有无受损刻痕或磨损。测量间隙值并与节5.4.8比较,必要时更新。(2) 彻底清理并检查推力块。注:在正常操作情况下,不希望推力块上有明显的磨损而仅有钝化表面产生,建议此钝化表面积超过一半以上时应予以更换。当更换推力瓦块的时候,确保适配RTD的瓦块就位。(3) 检查推力盘有无磨损或受损,必要时予以更换。(4) 检查润滑油封圈有无磨损或变形必要时予以更换。5.4.6 联轴器(1) 检查联轴器组件和联轴界内孔有无损坏,必要时更新。5.4.7 总则(1) 在装配时所有连接部“O”形圈,密封挡圈、接头垫片均应更换。所有O形圈安装前必须用硅胶润滑。(2) 螺栓张紧装置必须保持清洁。外观无异常,无钝边。如果螺纹有损坏,必须立即更换。(3) 所有销子必须无损和清洁。已经磨损和损坏的销子必须更换。(4) 所有的键必须是无损和清洁的。已经磨损和损坏的键必须更换(5) 组装前,清理所有部件干净。所有的孔和油槽必须是清洁的。5.4.8 间隙下表给出运行间隙,第1组为新间隙,第2组为零件应予以更换的间隙,单位为毫米,除另有说明,均为直径间隙。间隙位置第1组第2组径向轴承(传动端)与泵轴0.20/0.260.3径向轴承(自由端)与泵轴0.16/0.220.24叶轮与导叶衬套0.56/0.660.8叶轮与泵壳磨损环0.56/0.660.8平衡鼓与节流衬套0.43/0.530.6总轴向间隙(在推力轴承上)0.500.55-总轴向间隙(推力块去除)8-5.4.9 动平衡若叶轮推力盘平衡鼓或泵半联轴器已更换,应注意虽在制造生产中新零件单独均已作静平衡,但可能会影响整个组件的动平衡,因此应按要求进行动平衡检查。如芯包转子没有经过动平衡测试就投运的话,请立即咨询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若车间设施适用,可按ISO1940 G6.3级作叶轮静平衡测试,按ISO1940 G2.5级作转动部件的动平衡测试。注:叶轮前后盖板的任一点厚度不能少于6.5mm。注:去重金属的质量按扇形计算,其弧长不能超过叶轮周长的十分之一。注:若去重超过上述两点的话,必须征得制造厂同意。5.5 芯包组装在组装前,所有的部件必须全面的清洗,所有的内孔和油路也必须清洗干净。注:在组装时,建议给轴、叶轮内径、轴套和平衡鼓内径涂上胶体石墨或类似的东西,待其干后在擦光。5.5.1 内泵壳、叶轮组装(参照HISAR-FK4E39(I)M-00(1/2)(1) 将进口端盖放在合适的支撑面上,然后放入隔板,确保安装到位。将间隔垫片安装在隔板和进口端盖之间。(2) 间隔垫片必须等间距放置,确保装配的垂直度。(3) 装上第一级叶轮键后将第一级叶轮安装到轴上,通过吊耳将轴吊装进进口端盖中。吊装完成后,必须确保在稍后进行的装配中支撑有效。(4) 装上第二级叶轮卡环、叶轮键,然后装上第二级叶轮,就位在键和卡环上。(5) 确认防转销安装在第二级导叶上,并将第二级导叶安装在第二级泵壳中。(6) 将已经装配好的导叶、泵壳安装在第二级叶轮上。确认防转销正确就位,螺栓牢固。(7) 在进一步组装前,按下述方法检查总的轴向窜动:a) 在隔板级泵壳上平面放一把角尺,在轴上轻轻的标注一条直线。b) 将轴吊起,在隔板级泵壳无干扰的情况下,用同样的基准,在轴上标注第二条直线。放下轴。c) 测量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约为8mm。若数值有误,必须查明原因确认以前的进程是否正确。(8) 重复以上步骤,将剩余的叶轮、导叶、泵壳安装完毕。注:检查总的窜动量应无变化。(9) 安装碟形弹簧。(10) 安装平衡鼓键。(11) 安装平衡鼓,以键和叶轮定位。(12) 使用专用工具紧固平衡鼓螺母,并确认紧定螺钉牢固。注:平衡鼓螺母为右旋。(13) 安装大端盖就位,确认在末级导叶和大端盖间安装了间隔垫片。(14) 锁紧泵壳紧固件,锁紧紧固件上的紧定螺钉。(15) 充分吊起大端盖,包括间隔垫片及以下的叶轮等。注:间隔垫片安装失败将导致芯包的尺寸有误,使叶轮、轴承、轴封等轴向位置产生偏差,碟形弹簧过分受压。(16) 设置垫片(F)时,必须均匀且确保装配部件的垂直度。(17) 检查芯包尺寸前,确保两套的垫片(B&F)就位且芯包装配为刚性。(18) 检查芯包尺寸时,需要利用隔板级泵壳与大端盖平面。如果不同必须查找原因,确保正确。(19) 检查芯包尺寸时,至少4处垫片间的距离相等,以确保芯包安装的垂直度。(20) 在大端盖上拧入吊耳(E),用何时的起吊工具将芯包水平放置后,验证步骤(19)测的数值。(21) 安装并紧固夹紧螺母。5.5.2 安装机械密封注:安装传动端和自由端机械密封按照下列步骤:注:组装时芯包必须支撑在支架上,并垫以软垫层,防止损伤。(1) 将新的O形圈放入冷却水套的槽内,将冷却腔和冷却水套装入进口端盖和出口大端盖内。(2) 将新的O形圈放入密封腔的槽内,将密封腔装入冷却水套内。(3) 拧紧密封腔和冷却水套和进口端盖、大端盖之间的连接螺栓。(4) 参照机械密封厂家的说明书,安装机械密封和轴套键。5.5.3 安装传动端轴承(1) 在抛油环上装上新的O形圈,装上抛油环,应使抛油嘴对着轴承,然后用紧定螺钉将抛油环固定在轴上;(2) 用定位销将传动端轴承座定位在进口端盖上,用螺栓、螺母把它们紧固;(3) 抬起轴,给下半部径向轴承涂上点油,绕轴转下使其到位。绕轴转下下半部挡油圈使其安装到位,然后放下轴;(4) 将上上半部径向轴承和挡油环安装在下半部分上,保证防转销准确定位;(5) 装上传动端轴承座盖,用定位销、螺栓、螺母将其定位在轴承座上,并紧固在轴承座和进口端盖上。(6) 将连轴器键安放在轴上的键槽中,然后套上泵侧半联轴器。(7) 在轴端拧上联轴器锁紧螺母,并用专用扳手拧紧。用螺栓锁住联轴器螺母。 5.5.4 安装自由端轴承(1) 在抛油环的槽内装上新的O形圈,将抛油环装到轴上,安装时应使其抛油嘴对着轴承,然后用紧定螺钉将其固定在轴上;(2) 在轴上装上推力盘键;(3) 加热推力盘轮毂,然后将推力盘装到轴上,确保键槽对准且推力盘与轴肩相抵,马上拧上推力盘螺母,并将其紧紧地顶在推力盘上;(4) 当推力盘和轴冷却至室温时,拧下推力盘螺母,放上新的锁紧垫圈,拧上推力盘螺母并用专用扳手拧紧,然后用锁紧垫圈锁住;(5) 用定位销将自由端轴承座定位在大端盖上,并用螺栓螺母紧固;注:在组装前给轴和径向轴承表面略微涂点润滑油。(6) 抬起轴、将下半部径向轴承和挡油圈绕轴转到规定位置,在轴上装上润滑油密封圈和弹簧,放下轴; 注意:电阻测温探头是插入推力瓦块并固定在推力轴承撑板上的。在安装推力轴承撑板时,固定密封之前就应该将探头正确就位,其余的导线部分穿过轴承座和密封圈送回端子。 注:推力轴承撑板的并合线与轴承座的水平面之间成90定位销位于轴承座内。(7) 将不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脑恶性肿瘤的护理查房
- 胸中有痰医案讲解
- 2026届广东省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数字化医院建设体系框架
- 安徽省宣城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全业务技术支撑
- 外科手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 写好钢笔字的技巧和方法讲解
- 网点沙龙活动策划与执行
- 先进的物流技术
-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 CJ/T 341-2010混空轻烃燃气
- 存款代为保管协议书
- 辅导班劳务合同协议
- 宋代汉族服装风格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 T∕CWEA 29-2024 水利水电工程砌石坝施工规范
- 日本签证个人信息处理同意书
- JTS-T 245-2023 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 新兵培训课件模板
- 2025年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八年级上册逐字稿之愚公移山
-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