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doc_第1页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doc_第2页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doc_第3页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doc_第4页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张新宝)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一部分 自己的加害行为与准侵权行为P40 作为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自己的加害行为,是指加害人自己以积极方式或消极方式实施的作用于他人合法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从主体方面看,自己的加害行为的实施者是自然人和法人;从行为的对象来看,它所指向的或发生作用的是他人的受到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从行为的性质来看,它具有违法性。P4142 消极义务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积极的作为义务。设某人在街道边见到一个受伤的人,这时他并没有一般的救助义务(当然主动救助是应当提倡的高尚行为),可以不实施救助。如果他此时不实施任何救助,不构成任何自己的加害行为,因此他此时并没有积极的救助义务。但是如果他将伤员救助到自己的车上(这一行为本身是合法的),其后又不将伤员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也不采取其他救治措施,导致伤员死亡或病伤加重,他的行为便可构成消极不作为的自己的加害行为:在他将伤员救助到其车上之后,他便产生了进一步救治该伤员的义务。在他将伤员救助到其车上之前,该伤员还有机会得到其他人的救治,但是一旦将其救助到车上,该伤员就失去了得到其他人救助的可能性,其得到救治的全部希望便落到了这个救助者身上。这样的情况表明,在特定情况下,即便没有法律的专门规定,但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或者特别的环境条件,而使没有积极作为义务的行为人转化为有积极作为义务的人,如果他不履行这样的积极作为义务,也将构成不作为的自己的加害行为。P43 高度危险行为(abnormal dangerous activities)最典型者为高度危险作业。我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高度危险作业”是指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活动。高度危险性作业者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责任。只有在受害人故意的情况下,才能免除其责任。普通加害行为则不然,加害行为人一般承担过错责任,即过错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只由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P5354 确认不法性乃行为之不法性而非结果只不法性是正确的,具有以下理由:(1)多数情形下,行为都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只有将人的行为与一定的法律秩序相联系,并有后者对前者进行某种价值判断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结合其他构成要件,确定是否承担相应的责任)。而结果本身是一种事实状况,一种对受害人一方财产或者人身不利益的事实状况。这种事实状况可以是由可归责的人的行为(或准侵权行为)造成的,也可以是由客观的自然现象如不可抗力造成的。也就是说,可归责的加害行为和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性质、程度相同的损害后果,这样的损害后果作为客观现象是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合法或违法)的。(2)其他法律无论是行政法还是刑法,在涉及不法性或违法性时,总是讨论行为的违法性而非结果的违法性(不法性)。这就正确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类型的案件中,即使没有出现结果,行为人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一现象的合理性:行为人实施了一定的与法律秩序相抵触的行为,应当受到应有的处罚,尽管这种处罚比对既遂犯的处罚要轻一些。(3)无论是在三要件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学说中,还是在四要件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学说中,损害后果都是一个独立队构成要件,其核心要素包括损害的本质(对受害人一方的不利性)、损害的客观性以及损害的可救济性等。将不法性与损害后果交叉在一起进行讨论,可能使得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之内部和谐性和严密逻辑结果受到冲击。P5859 “阻却违法事由”为大陆法系侵权责任法上的术语。自己的加害行为或准侵权行为虽然侵害了受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权利或利益,表面上符合“违法性”或者“不法性”的要件,但是由于存在阻却违法事由,使得该自己的加害行为或准侵权行为在实质上不属于违法行为而属于合法行为。“权利之侵害,以违法为原则,于是阻却违法事由之存在,例外的不为违法。故原告只须证明权利侵害的事实,而被告则非证明阻却违法事由之存在,不得免其责任。”P60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违法阻却事由包括:(1)正当防卫(第128条);(2)紧急避险(第129条)。此外,学说上通说认为,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受害人同意的行为(其同意不得违法或者违反公序良俗)也是应当被承认的违法阻却事由。有人认为,自助行为也是违法阻却事由。P61 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是原权,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就产生了正当防卫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是一种救济权。(陈兴良:正当防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P65 关于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即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用不当得利的理论进行解释。本来自然原因应给受益人的财产或人身造成损失,但由于行为人紧急避险行为的介入,使其损失得以避免并转移到受害人一方。这时受益人实际上是没有合法依据而获得某种利益,以民法不当得利的理论,应当返还。用公平原则进行解释。公平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在衡量双方之利益得失是,这一原则尤其具有指导意义。让受益人承担一定的损失,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对于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和数额,我国司法解释是“适当补偿”。笔者认为,从民法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出发,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个“适当补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受益人仅以财产方式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而不承担任何人身性质的民事责任;受益人所承担的财产补偿应由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与其所造成的损失之比例关系确定,如果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大大超过其所造成的损失,受益人宜全部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如果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与其所造成的损失在数额上比较接近,受益人宜按一定的比例承担补偿责任,但这个比例不得小于实际损失的50%;考虑适用民法通则第132条之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和社会道德因素的影响;考虑受益人与受害人的经济地位和财产状况。P73 “他人”的界定“他人”是人而非动物;“他人”原则上为自然人,但是法律并不排除法人。“他人”不是指承担责任的人,也不是指受害人,而是指与承担责任的主体具有某种特定法律关系的人,如被监护人、雇员、被使用人等。在某些文献中,受害人也被称为“第三人”。如此一来,实施加害行为的“他人”(直接加害人)则为“第二人”,承担责任的主体则为“第一人”。如果该他人为具有一定辨别能力(侵权责任能力)的人,其所实施的是“行为”即加害行为;如果该他人为没有相应辨别能力的人,其所实施的则不宜被当做“加害行为”,而宜被称为“加害举动”(conduct/ behave),这是因为实施一定的行为是以相应的行为能力为基础的。P74 “他人的加害行为”是指承担责任的主体之外的有侵权责任能力的人所实施的侵害受害人受到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权利或利益的行为。“他人的加害行为”需要符合以下构成要件:(1)行为之实施者为“他人”而不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人,且该“他人”具有相应的侵权责任能力;(2)该行为侵害了受害人一方的受到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行为本身具有违法性;(3)“他人”在实施此等加害行为时主观上往往有故意或者过失,但是如果法律对此有特别规定,即不要求行为人有过错的,则不在此限。 “他人的加害举动”是指承担责任的主体之外的无侵权责任能力的人所实施的侵害受害人受到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权利或利益的举动。“他人的加害举动”需要符合以下构成要件:(1)举动之实施者为“他人”而不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或受害人,且该“他人”没有侵权责任能力;(2)该举动侵害了受害人(第三人)一方的受到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举动本身具有违法性;(3)不考虑举动之实施者的主观方面,但是如果即使是一个具有相应的侵权责任能力的人达到相当的注意程度也不能阻止损害之发生的,则不构成“他人的加害举动”,相关主体无需承担准侵权行为责任。P86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区别了法人的自己责任(第8条)与雇主责任(第9条),并对与此相关的独立承包人(承揽人)的侵权责任问题作出了规定(第10条)。这些规定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的规则:(1)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员所为的侵权行为为法人自己的侵权行为,由法人自己承担责任,不发生替代、转承等问题;(2)雇主对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造成的对第三人的损害承担无过错的“替代”责任,即雇主承担此等责任不考虑其有无过错,但是雇员的过错通常是要考虑的,即雇员的行为如果没有过错,不符合侵权责任要件之要求,雇主也无需承担责任(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案件除外);(3)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雇佣关系”、“执行雇佣事务”被扩大解释;(4)雇主在承担责任后对有过错的雇员获得追偿权,如果雇员之过错为故意和重大过失,则与雇主一同承担连带责任;(5)发包人(定作人)原则上不对承揽人在完成承揽工作中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于其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之情形,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P93 冯巴尔教授在对作为准侵权行为之一的他人的举动致人损害的责任进行比较法研究时曾经提出过以下两个令人深思的命题:(1)儿童不同于动物,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监护人对孩子造成的损害之责任不应等同于饲养动物的占有人(保有人)对该动物致人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2)儿童不是“危险物品”,他不能被放在高度安全的仓库里。他需要参加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社会活动,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成长。一个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害承担的责任不同于危险物品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对该物品的内在危险之实现致人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亲抚养孩子,诚然能够从中享受一些人伦亲情的天伦之乐,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这种“人的再生产”过程,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家庭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的后果)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社会也应对此作出相应的分担,这才是正确的思路。从准侵权行为的角度来看,监护人等对被监护人的加害举动导致第三人的损害承担责任的基础是其与被监护人之间的特定法律关系(法定的和指定的监护关系,乃至委托的监护关系),以及监护人的注意义务之达到与否。前者所要求的是无过错责任,后者所要求的是过错责任或者过错责任中的过称推定责任。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对他人的加害举动”造成损害的责任之体系,实质上是由相关的立法政策所决定的。如果过分强调监护关系的决定性,强调监护人在监护关系中的精神利益以及对被监护人的控制能力,就会趋向于对监护人课以较为严格的责任;相反,注意未成年人成长构成的社会性,理解父母亲在抚养孩子的构成中所付出劳动、艰辛的社会价值,就会倾向于适当减轻监护人的责任,更多考虑过错要素对责任构成和责任承担的作用。P98 侵权责任法上的“物”不完全等同于作为民事权利客体的物,正如广义的侵权行为(包括自己的加害行为与准侵权行为)不能等同于民事行为一样(部分准侵权行为无法纳入“行为”的范畴,这不管是否要求行为具有“表意”的属性)。作为民事权利客体的物,法律关注的是其可控制性与“有用性”(正面价值),而且强调物的“有体性”(即占有一定的物理空间)。侵权责任法上的“物”也称为物件,是指导致损害发生的“致害物件”。法律所关注的是其负面价值即内在危险性,其是否有利于主体(所有人等)在所不问,其是否“有体”也在所不问(不可量物、病毒、计算机病毒都可能成为致害物)。第二部分 损害P120 损害“系指权利或利益受到侵害时所生之不利益。易言之,损害发生前之状态,与损害发生后之情形,两相比较,受害人所受之不利益,即为损害之所在”。(王泽鉴:不当得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P143144 合同法上确定损害尤其是“可得利益”丧失的损害之时间标准对于侵权责任法上的损害赔偿之“损害”时间点的确定有无参考意义?笔者认为,基本上没有。这是因为:第一,侵权责任法与合同法的基本功能不一样,前者的基本功能是救济受害人一方的损害,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受害前的状况(填补损害);后者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交易行为,使交易双方通过合同的履行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因此,侵权责任法要注重对受害人一方维护利益(固有利益)的保护,合同法更侧重于对当事人履行利益的保护。第二,法律不应当允许加害人一方实施加害行为时对其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预测。否则将不利于加害行为尤其是有过错的加害行为之社会控制。第三,固有利益的损失在加害行为完成时通常即具有相对确定的市场价格,无需引入“预见”的思考方法。P147 在“司法为民”理念指引下,提出“有损害就必须有救济”的口号可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也可能得民意。但是从严肃的科学态度来观察,这又有更深入思考之必要。在笔者看来:首先,并非人世间发生的任何损害都可能或必须得到救济,只有那些被法律认可的损害才有可能得到救济。其次,不同的法律部门和制度对不同性质的“可救济的损害予以救济”,侵权责任法不可能包打天下,解决一切赔偿或救济问题,而它只能以自己的特定民事责任方式对特定类型的损害予以救济。最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侵权责任法如何对“可救济的损害”予以救济,取决于其对损害的性质之认识、救济的技术方法之利用以及民事责任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样性等制约因素。P150151 1、财产损害的概念财产损害(loss in property/ economic loss)也称为财产损失或者经济损失,是指受害人因其财产或人身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物质(经济)利益方面的损失。财产损害是可以用金钱的具体数额加以计算的实际物质财富的损失。“财产损害,是指依侵害权利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而造成受害人经济上的损失。凡是权利人遭受的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损失,均可称为财产损害。财产损害一般可用金钱确定。”2、财产损害的特征财产损害在本质上为受害人一方有体或无体财产的减少或者可得救济的经济利益之丧失。财产损害具有财产性而不具有人身性,这是财产损害的基本特征。财产损失为实际的损害,能够以具体的金钱数额计算,这也是财产损害的主要特征。任何想象的、虚构的、不能证明的或不能以具体金钱数额计算的均不构成财产损害。但是这种实际损失不以侵权行为完成时出现的财产损害为限,已有财产权益的损失和可得财产权益的损失,均为实际损失。这种实际损失不以侵害财产权益为限,侵害财产权益诚然会出现财产损害;在有些情况下,侵害他人的人身权益也可能导致间接的或附带的损失,此等财产损害也属于实际的财产损害。受害人一方对财产损害负有举证责任,应当证明存在财产损害、财产损害的种类、范围、额数,并对计算标准作出说明。P152153 直接财产损害在侵权责任法领域,直接财产损害一般是由于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财产权的客体所造成的财产损害,后者受害人为了补救受到侵害的民事权益所为的必要支出。侵害动产造成的毁损灭失、侵害不动产造成的权能分离或财产实际价值的减少等,属于直接财产损害;受害人因生命健康受到侵害而支出的必要地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也属于直接财产损害。直接财产损害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加害行为(准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侵害的财产,导致受害人财产的损失,或者加害行为(准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人身或人格,而发生必要的财产(金钱)支出。加害行为(准侵权行为)是直接财产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二,直接财产损害,是受害人已有财产的减少。 间接财产损害间接财产损害是指由于受害人受到侵害而发生的可得财产利益的丧失。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它不是对现有有体或无体财产的损害,也不体现为实际的财产利益之损失,在受害人受到侵害时,该财产权益尚未存在;第二,受害人一方实际上损失的是增加财产性权益的机会,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受害人不受到侵害,这一财产上的权益是必然或者极有可能获得的。对于必然或者极有可能获得的财产利益损失,受害人一方应当得到赔偿。以下项目属于必然或者极有可能获得的财产利益,其丧失时应当予以赔偿:可得财产之法定或天然孳息的丧失;受害人可得的正常经营利润等的丧失;受害人可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等的丧失;受害人未来的可能的挣钱能力的丧失或者降低(依据伤残等级确定)。P156 我们将这样的立法和司法政策抽象为“合理赔偿”原则,作为全部赔偿原则之补充。这样的赔偿原则要求:(1)对间接财产损害的赔偿由两个限制,其一,必须是合理的间接损失,而不是无限扩大的间接损失;其二,对间接损失的赔偿以法律法规有规定者为限,换言之,如果法律法规没有作出规定,受害人不能请求间接损失的赔偿。(2)对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进行金钱赔偿也应当以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者为限。P159 “损益相抵是指受害人在遭受损失的同时也得到利益的,应将其所得到的利益从应得的赔偿金额中扣除。在合同法领域或侵权行为法领域均可能出现损益相抵的情况,因此损益相抵的制度可以规定在民法典债法总则中,也可以分别规定在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中。”“受害人得到的利益仅限于经济利益或者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财产性质的利益,不包括感情利益。对于受害人得到的细微的经济利益,一般也无须采用损益相抵的方式进行处理。”P160 过失相抵是的基本涵义是: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依受害人的过错程度,减轻直至免除加害人等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对损害的扩大有过错的,对扩大的损害部分负责。P161P162 法律规定过失相抵(与有过失)的规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内在要求。过错责任原则不仅要求加害人对自己有过错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且要求受害人对自己的过错导致的损害或者扩大的损害负责。在具体的过错侵权案件中,通过比较加害人与受害人的过错大小来确定其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或分担的损害后果,无疑是公平的。在理论界有人认为:既然是无过错责任,就不适用过失相抵的规则,如果考虑受害人的过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过错责任,而是过错责任。我们认为,无过错责任只是不考虑加害人有无过错,而不是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按照受害人过错的大小,减轻直至免除加害人的赔偿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法理并不矛盾。在无过错责任的侵权案件中,过失相抵是用受害人的过失抵销加害人的部分乃至全部赔偿责任。P164 如前面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引文所述,纯粹经济损失与三个主要的因素相关联。第一,纯粹经济损失是“不与任何人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相联系而产生的损失。”第二,纯粹经济损失也可能被理解为“非作为权利或受到保护的利益侵害结果存在的损失。”第三,纯粹经济损失一般不可获得赔偿。基于这三个因素,纯粹经济损失被理解为这样一些损害:他们不因受害人的财产、人身或者权利的受损而发生;只是受害人因特定事由而遭受的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在纯粹经济损失概念得到认同的法域里,这些不利益一般不被法律所认许,难以获得赔偿。P167 间接经济损失又被称为继发(嗣后)经济损失或间接财产损失,其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发生于初始经济损失之后,与初始经济损失间存在财产和人身权力上的联系性。“若是一种经济损失与原告人身或财产受到的侵害发生联系(假设所有其他责任要件都已得到满足),那么这种损失就是间接经济损失,从而整个损害都毫无疑问属于可获赔的范围。”由此可见,纯粹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区别损失是否与受害人的财产损害或者人身损害相联系,如果受害人存在初始的财产损害或者人身损害,那么此后发生的损失就属于间接经济损失,反之则属于纯粹经济损失。P168 反射损失是基于此前的损失进而反射发生的损失。具体而言,加害人的不法行为侵害了第三人的财产或者人身权利,受害人因该第三人之财产或者人身损害而遭受了进一步的损害。P169 在反射损失类型中,初始受害人和次级受害人都发生了损失。而转移损失则是指基于法定或者约定原因,原本应由初始受害人承担的损失被转移至次级受害人承担。由于次级受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未受到直接的侵害,其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P200 抚养丧失说认为,因受害人死亡而遭受财产损害的是其生前负有抚养义务的人,由于受害人死亡导致其生前依法定扶养义务供给生活费的被抚养人因此丧失了生活的来源,这种损害应当由赔偿义务人赔偿。P201 继承丧失说认为,受害人倘若没有遭受侵害,在未来将不断地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本来是可以作为受害人的财产为其法定继承人所继承的,因加害人的侵害行为导致受害人死亡从而使得这些未来可以获得的收入完全丧失,以致受害人的法定继承人在将来所能够继承的财产也减少了。P201202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涉及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第四部分“死亡赔偿范围和计算公式”中的第1项规定:“收入损失。是指根据死者生前的综合收入水平计算的收入损失。收入损失=(年收入年个人生活费)死亡时起至退休的年数退休收入10。死者个人生活费占年收入的25%30%。”该项“收入损失”的计算,就是采取的“继承丧失说”。P231232 首先,关于孕妇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问题。医生与孕妇之间订立所谓医疗服务合同,医生负有检查并告知检查结果的义务,如果医生在检查阶段存有过失,则应当构成债务不适当履行,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损害赔偿的范围是孕妇因此而支出的医疗费用。至于缺陷婴儿之人力照顾费用及特殊教育费用,台湾地区案例判决应当支付。其次,关于婴儿的生活费及损害赔偿请求权问题。台湾地区判例表明缺陷婴儿的生活费用,即一般扶养费用不得请求赔偿,其原因在于:第一,基于亲子关系间生理及伦理上的联系,婴儿不论是否为父母计划而生,其出生均无法视为损害;第二,基于出生而产生的亲属法上特殊扶养照顾义务亦不得单独抽取出来,而主张对其子女之付出系一损害。缺陷婴儿同时也不得请求财产上或非财产上损害赔偿,即wrongful life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婴儿的残疾缺陷与医生的过失行为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第二,生命纵有残障,不能因此而低估生命价值;第三,生命与其不存在之间的损害难以计算;第四,肯定父母关于人力照顾费用及特殊教育费用的赔偿请求,可为残障婴儿提供一定保障。P255 英美侵权责任法和大陆法系侵权责任法都接受 “蛋壳脑袋理论”(egg shell skull rule)。所谓“蛋壳脑袋”是指那些身体和精神较一般人更脆弱者,形象地称他们的脑袋比较薄,只有“蛋壳一样的厚度”。该理论首次见诸于Kennedy上议员在Dulier v. White & Sons(1901)2KB 699.679中的表述:如果一个人被碾伤或者以其他方式身体受到伤害,被告就不能以倘若受害人的头盖骨不是极不寻常的薄和心脏不是极不寻常的脆弱,就不会发生如此大的损害为由,对抗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是这一规则在适用上尚有例外,尤其是在确定精神损害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时更是如此:“这一规则虽然有例外(特别是在那些不过是通常的琐碎小事却导致了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的案件中);而精神上的受损倾向不如身体上的受损倾向那样受到重视也是事实。然而,除此以外,欧洲各国法院对蛋壳脑袋理论的推广程度却是不可否认的。”“蛋壳脑袋”就其本质而言,是受害人的主观因素之一。考虑到比较法上的经验,笔者认为,受害人的“蛋壳脑袋”因素对于判断精神损害的存在与否以及严重程度应当置于加害人的主观过错条件下予以考虑:(1)加害人故意侵害受害人,造成受害人超出常人的精神损害的,应当对此承担责任;(2)加害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受害人脆弱的心理、精神状况(蛋壳脑袋),而对其实施加害行为,造成受害人超出常人的精神损害损害的,应当对此承担责任。第三部分 因果关系P292 区分原因和条件的唯一有价值的一般性见解可能是:比较它们与任何既定的事物或者主题事项的联系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比较哪些是人处于自由故意实施的行为,哪些是所有其他的条件。即区分正常条件和异常条件、自愿行为和非自愿行为。如果一个条件属于事件发生通常存在的状态,无论灾难发生还是正常情况下都存在,那么该条件就是正常条件。正常条件是结果产生的单纯条件,不是原因。只有对异常条件的追寻才能解释事件的发生。对正常条件和异常条件的区分具有相对性,它们的确定既取决于具体的场景,也取决于主体的认识目的。自愿行为就是故意行为,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在明知行为结果的情况下作为或不作为。自愿行为足以中断原有的因果关系链条,成为结果的原因。非自愿行为则指非故意、非自愿、无意识地或者受到其他人施加的各种压力,或者甚至是受到法律的或者道德义务的各种压力而从事的行为。在追溯原因时,一个人的故意行为最常成为一道屏障和一个目标,它常常是我们碰到它就不需要再往前追寻后来结果的原因的某种东西,也是我们经过其他类型的媒介原因追寻原因时所要达到的某种东西。P294295 学者认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指被告的行为或者被告应为之负责的事件或者危险源。这契合于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确立侵权责任的基本功能。因此,对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被诉行为或者应由被告为之负责的事件及危险源与被告所诉称之损害间的因果联系。冯巴尔亦认为:“就我们所研究的侵权行为法领域而言,因果关系就是侵权行为法所要求的被告不当行为或者需由被告承担责任的他人不当行为或者危险源的存在和可赔偿性损害之间的必要联系。”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侵权责任法上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行为人的加害行为,应当由行为人负责的他人行为(如被监护人的行为、雇员的行为)以及应当由行为人负责的物的内在危险现实(如动物、危险物品、建筑物及搁置物、土地工作物及树木等)。P300 现代侵权理论中对过失的判断采取了“合理人预见标准”,即只要合理人能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引致损害后果,那么行为人就被认定为存在注意义务;如果行为人违反该注意义务,就被认定存在主观过失。这样,过错的判断取决于合理人对因果关系的预见或者判断,由此造成对过错的考察类同于对因果关系的预见或者判断,由此造成对过错的考察类同于对因果的考察。P305306 学者认为,虽然法院并不总是作出区分,但因果关系有分为两个层次的必要:一方面,在不法行为以及对受害人的权利侵害间应该存在因果联系(因果关系成立的责任);另一方面,在被侵害的权利(如身体侵害)与后续发生的损害(如为获得救济发生的支出)之间必须彼此存在因果联系(因果关系实施的责任)。如果侵害本身就是损害(如侵权行为人除损毁了受害人的财产外没再发生其他后果),这种区分并不必要,甚至也不重要。但更多时候,在权利侵害和实际损害是单独的事物时,在它们之间有必须加以确立的因果关系。这段话比较清楚地阐释了德国法中责任成立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因果关系的含义。就责任成立因果关系而言,它是侵权行为与权利受侵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不同于不法性着重于抽象权利受侵害的认定,它着眼于权利受侵害之事实方面的考察。就责任范围成立因果关系而言,它是考察初始权利侵害行为与后续损害间的因果关系。就此而言,责任成立因果关系的实质是初始损害因果关系,一旦该因果关系成立,则责任构成要件得到满足;而责任范围因果关系的实质是后续损害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后续损害,则需对该损害与加害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再行考察,然后确定该损害是否属于责任范围。当初始损害为全部损害,即不发生后续损害时,责任范围因果关系就没有纳入考量的余地,即如果侵害本身就是损害(如侵权行为人除损毁了受害人的财产外没再发生其他后果),这种区分并不必要,甚至也不重要。P307 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由德国学者von Kries于1880年首先提出。该理论建立在上述条件说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各种原因就引发损害后果的可能性区分所有与损害后果有关的原因:如果原因与后果之间完全无可能性,则加害人无赔偿责任。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存在两种表述方式:第一,事件通常可以引发所发生的后果或者事件至少严重提高了出线损害后果的可能性;第二,依据某些条件性质,如果只有将该条件与某些特殊的非正常的情况联系在一起才可能引发后果,则该条件可以被排除在损害后果原因之外。依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原因是否就后果为相当的,关键在于该原因是否表现为通常形态,而不是特殊性质的、不可能的、依据事情正常发展不予考虑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目的在于排除加害人因某些极其特殊的原因所造成的损害的责任,但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可以依据具体情况推定加害人具有责任。特别需要区分的是,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过失侵权和故意侵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前者,必须认定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同时必须考虑到发生损害当时可以利用的所有经验;而在后者情况下,即使后果极其异常、无法期待,行为人也必须承担此种侵权责任。P324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认定事实原因时均采用了必要条件理论,即“condition sine qua none”,英美法上也称为“but for test / rule”,可译为“若无、则不”规则。详言之:若无被告之行为(作为或不作为),则损害将不会发生,则该行为为损害之原因。反之,若无被告之行为,损害仍会发生,则被告之行为非损害之原因。P355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重点在于,注重行为人之不法行为介入社会之既存状态,并对现实之危险程序有所增加或改变。亦即行为人增加受害人既存状态之危险,或行为人使受害人暴露于与原本危险不相同之危险状态,行为人之行为即构成结果发生之相当性原因。学者认为,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首先应判断结果发生之条件,是否为损害发生之不可欠缺条件,亦即在认定却是具有事实上因果关系后,再判断相当因果关系存在与否。第二,相当因果关系之判定在于行为人提高损害发生之危险,亦即增加损害发生之客观可能性。第三,损害发生之因果历程必须无其他异常独立之原因介入,亦即事件发生之因果历程必须符合一般事件正常发展过程。第四,相当因果关系并非事实上因果律之问题,而系对行为人公平科以责任的判断标准,具有法律政策判断之色彩。(陈聪富:“侵权行为法上之因果关系”,载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P381382 笔者认为,在多因现象下确定各行为人的责任份额,应当以原因力大小为主,而以过错程度为辅;在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情形下,推定各行为人责任份额相等。其主要理由在于: 第一,侵权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填补损害,而不在于惩罚行为人。这种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原则上不具有惩罚性,而只要求侵权行为人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予以填补损失多少填补多少。填补损害系侵权行为法的基本功能。使加害人就其侵权行为所生的损害负损害赔偿责任,非在惩罚,因损害赔偿基本上并不审酌加害人的动机、目的等,其赔偿数额原则上不因加害人故意或过失的轻重而有所不同。填补损害系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其主要目的在使被害人的损害能获得实质、完整迅速的填补。在确定赔偿责任的份额时,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只需审视行为人的行为对于损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让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负责任是符合公平正义的。第二,原因力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对于损害结果发生或扩大所发挥的作用力,是从纯粹的事实角度观察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作用程度,其中并不含有法律价值的判断。而过错是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有时很难确定其过错大小和程度,也就无法进行过错程度的比较。因此,采用原因力理论能够更客观地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份额。P399 事实原因与法律原因的区分并不是任意的创设,它之所以在各国司法制度里得到普遍接受,是因为它符合因果关系分析框架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事实原因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果关系,进而通过事实原因的连接实现个人责任原则;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法律原因的考察来权衡诸多因素在特定案件中的互相影响,并在该等评价中注入为法律所认同的价值观。侵权法因果关系中的事实原因考察着眼于判断经验世界里一个事件是否确实构成引发另一个事件的原因。法律原因考察则着眼于判断:如果一个事件在经验世界引发了另一个事件,该事件的责任主体是否应该在法律的世界里承担责任,其责任界限应该如何。后者也可称为是一个据以判断某一事件是否符合正义界限的问题。当涉及法律的正义时,我们需要考量的就将不仅仅是事实的具体情景,还要考察诸如公平、效率等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取决于当下案件的具体情况,也取决于案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张小义:“侵权责任理论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以法律政策为视角”,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56页。)第四部分 过错P455 注意义务(duty to care)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完全可能并且也的确十分常见以义务这一概念来处理过失侵权中所产生的绝大多数问题。因此,对行为人所提出的行为标准也可以这样加以表述:汽车司机在接近十字路口时负有中速行驶的义务,负有适当的警惕的义务,负有按喇叭的义务。”行为人负有注意义务是确定其对疏忽造成的损害承担法律上的赔偿义务的必要条件。无论被告的疏忽多严重也无论导致的损失有多大,只有证明被告对原告负有注意义务,原告才可能得到救济。注意义务是过失的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P468469 将善良管理人或理性人的注意作为过失的判断标准,在适用方法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1)这一标准为过失判断的一般标准,即在没有特别标准(如法定标准)时一般适用该标准,但是对于需要证明行为人故意的案件和无过错责任案件,则无适用本标准的余地(证明第三人过错或者受害人过错而减轻责任的除外);(2)适用这一标准本身需要考虑两个层次的问题,即社会全体成员(有辨别能力者)中之中等偏上者在当时当地的同等条件下所应达到的主义程度,以及在行为人所处的群体中之中等偏上者在当时当地的同等条件下所应当达到的注意义务程度;(3)即如前所述,在坚持客观标准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当事人的自身因素。学者正确指出,运用“中等偏上”的客观标准,也需要考虑行为人的自身因素,需要考虑其所在的特定人群,考虑其行业、职业特征。这就表明,将善良管理人或理性人标准适用到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的过错。在这一过程中,案件的具体情况使得抽象的概念和虚拟人的标准在实践中获得了生命,成为生动的法律规则。P496497 最高人民法院在【(81)民他字第32号】关于李桂英诉孙桂清鸡啄眼赔偿一案的复函中指出:监护人带3岁的孩子外出,应认识到对孩子负有看护之责。其抛开孩子而与他人在路上闲聊,造成孩子被鸡啄伤右眼,这是监护人的过失,与养鸡者无关。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复函表明,其确认受害人一方的过失对减轻或者免除加害人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英美法和欧洲大陆侵权法近年来的趋势是,未成年人受害之情形,其监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