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 实用类文本(二)传记阅读第3讲 传记主观题考法研究-“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的3大题型文章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人物传记同样要表达作者本身的观点倾向。对传主的观点和基本倾向有所认识,进而提升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阅读传记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传记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和价值选择,每一位传主的特立独行、艰难选择、个性风采都值得读者思考、借鉴。命题者据此形成了观点类、关系类和启示类三大探究题型。题型一观点、倾向类评价题观点、倾向评价主要指作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以及对传主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的评价。审题定向题干示例审读判别(2015全国卷)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能力指向性词语:“分析”“评价”等。方向限定性词语:“认识”“观点”等。(2013辽宁高考)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解题方略观点、倾向类评价题答题2步骤步骤一:从3角度入手准确把握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要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需要先把握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这需要“3个入手”:1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入手,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2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3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概括性的文字。步骤二:套用评价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的答题模板规范作答在把握了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后,评价时还需遵循以下“答题模板”:明确观点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可以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典例示范例一(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方向审视题干中“朱东润认为”“观点”等字眼,很明显,第一问考查把握传主的观点态度,第二问考查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第一问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第5段:朱东润认为“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也不尽然”,“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没有什么用处”,“毕竟不是传记文学”;第6段:“别传”“传叙”写得生动,没有“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由第5、6段可以看出,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在刻画和评价传主时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第7段:传主认为“勃路塔克的大作”“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第8段和第9段:传主列举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认为这两本书都很好,但各有缺陷,前者有些“琐碎”,后者“着墨无多”。由第7、8、9段传主的相关评价来看,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在刻画和评价传主时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第二问要求对第一问所得的观点进行评价。这一问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从材料中寻找理论依据。具体作答时可根据上面的“答题模板”。参考答案第一问: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同意。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题型二关系类分析题在传记中,为了塑造传主的形象,挖掘传主的精神价值,作者往往从不同角度揭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展示传主的风采。这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运用了比较的方式,由此而产生了对传记中各种关系进行探究的题目。审题定向题干示例审读判别(1)请结合材料分析传主的和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2)传主喜欢,不擅长,对于二者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3)本文传主的原因有很多,请你就“与”“与”“与”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能力指向性词语:“探究”“谈谈看法”“谈谈观点和理由”等字样。方向限定性词语:“关系”“二者”“与”等字样。解题方略关系类分析题3步骤第一步,确定“关系”分析点。即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语句明确对题干中要求理解的某种“关系”的观点。第二步,寻找“关系”依据点。即将相应段落的信息进行筛选并整合,厘清支撑观点的论据。第三步,提炼综合作论断。即有理(有观点)有据(有论据)地规范作答。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题干要求要确定答题是否需联系实际;若需联系实际,应准确把握联系实际的角度。典例示范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捣鼓”无人机的前湖北首富黄立我从小就喜欢工科,自己动手折腾一些小玩意儿。小时候,父母还在部队上班,经济条件好一点,常给我买一些玩具,小车、小船、小飞机之类的。我常常没玩两天,就把玩具拆了,想看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小时候经常打针,我常常留着青霉素的空瓶子。之后,我又收集了用完的圆珠笔芯,把剩下的油墨弄干净,然后用细针把圆珠笔头的钢珠捅掉,它就变成了一根管子。我把这根管子用火烤软,扳成Z型,定型后插进装满水的青霉素瓶子里。之后,我把这套装置安装在一只自制的小船上。在瓶子底下点上小蜡烛,瓶子里的水烧开之后,便会通过圆珠笔芯喷气。这样,我的小船就变成了喷气船。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理论,什么力学,书上也没有,就自己琢磨。父亲是西军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的,做无线电方面的工作,动手能力很强,家里工具齐全。我也许受了他的影响。我是1963年出生的,在西安出生不久便被送到江西老家,给祖母抚养。1969年,父母退伍转业到武汉一家工厂工作,我也被送到了武汉。小时候外面很乱,父母担心我在外面学坏,每天让我下了课就回家。我年纪还小,比较贪玩,最开始没怎么正经读过书,在家没事,就捣鼓些东西,父母也不反对,甚至还会支持。慢慢地,我对工科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后来,父亲申请调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母亲成了华中科技大学附中老师。住在学校,也让我学习更方便。1977年,恢复高考,我读初三,开始很认真地学习。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1999年辞职,开始创业,成立高德红外。辞职那一年我36岁。想着快40岁了,再不离开估计以后也不想离开了,一辈子就在国企了,所以还是趁年轻早点出来吧。国企固然好,待遇也不错,可以踏踏实实过一辈子,但从我的角度来讲,在国企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些想做的事情施展不开,所以不如早点出来创业。创立高德红外以后,我一直在适应企业家的角色。我对技术研发的热情从来没有衰减,即便是现在。但做生意是我从小的弱项,我不擅长跟各种人打交道,甚至到现在也是这样,但我必须去做这些事情。创业之后,我们最初的产品都是与电力相关,不久向红外热成像方向转变。2003年“非典”爆发,给我们带来了最早的一笔大订单,或者说机遇,我们称为第一桶金。高德红外从此迅速发展,2010年实现上市。高德红外上市后,我便有了再一次创业的想法。我是一个喜欢创新和不断挑战的人。2014年,无人机渐渐热起来。关于这一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大疆名气也越来越响。这是我们熟悉的领域,我对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和公司高层深入探讨做民用无人机的可能性。很快我开始招人研发样品。在我看来,民用无人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非常有前景。未来可能应用到各个领域,普及每个家庭。除了拍摄,它在公安、消防、高速公路甚至反恐等领域都可能得到普遍应用,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筹备了一年之后,我在深圳注册了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始二次创业。之所以选择在深圳创业,是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国无人机产业链集中地,大部分零配件厂商等配套企业都在这里。同时,深圳拥有大量研发、设计、市场等方面的人才,优势明显。对我来说,做民用无人机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控制。我需要更多地从效益和市场来考虑,如何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技术又要恰到好处。但我又绝不会去模仿,以此降低成本,未来只出原创性产品。而且,我们也要做高端的无人机,比如我们第一个推出的BYRD。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黄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2015胡润百富榜湖北首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黄立申报了73项专利。在2016年的美国CES展上,BYRD获得了创新产品大奖提名。“因为我是搞技术的,这方面会有自己一些独到的理解。现有市面上的无人机,还可以做得更好、更专业。”谈及自己创办无人机公司的初衷,黄立说,就是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好一点。黄立喜欢技术研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为了企业又必须去做。对于技术研发和人际交往,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5分)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第一步,确定“关系”分析点本题的探究点在于“技术研发”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作答时,要先确定观点。可以认为“人际交往”会给“研发”带来不利影响,也可以认为“人际交往”不影响“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与“人际关系”并重。第二步,寻找“关系”依据点相应段落的重要信息有:“但做生意是我从小的弱项,我不擅长跟各种人打交道,甚至到现在也是这样,但我必须去做这些事情”“无人机渐渐热起来。关于这一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大疆名气也越来越响。这是我们熟悉的领域,我对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很快我开始招人研发样品”等。第三步,提炼综合作论断题干要求“联系”现实进行探究,这里可以联系社会或历史中一些搞科研的名家,他们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和外人打交道的。参考答案(示例一)搞技术研发最好还是少些人际交往。黄立喜欢搞技术研发,但为了企业不得不去与人交往,搞人际关系,这样势必会分散精力,对技术研发有一定的影响。技术研发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因为与人打交道而分散注意力。中外成名科学家也都是闭门研究、少与人交往,才有成就的。(示例二)既然决定做企业,就应该技术研发与人际交往并重。黄立既然想要企业发展,就需要与人交往,虽说技术研发怕别人打扰,但有时候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某种启发,从而茅塞顿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搞技术研发而成为“呆子”。题型三启示类探究题启示类探究题,要求考生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本质、关键词句内涵、作者观点主张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于考查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审题定向题干示例审读判别(1)从全文看,传主的做法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2)你从这篇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哪些启示。(3)文中传主的人生(或)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题干中有“启示”“联想”等字样,明确了该题的类型。题干中往往要求结合材料、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看法,提示要注意内引外联。解题方略启示类探究题3步骤步骤一:全面梳理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感悟其心路历程,注意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因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步骤二:精准抓取抓取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和人生价值、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材料进行分析,看这些典型事实对传主发展的积极作用。步骤三:归纳整合由对传主的特点和事实材料的分析,归纳出能够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关键词语,并形成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哲理),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以及历史和现实分析这种品质对他人、时代、社会的意义及影响。典例示范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笃厚蕴藉朴拙平淡陈半丁的人生和艺术朱京生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半丁。绍兴柯桥人,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他6岁丧母,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又相继去世,转由叔婶收养,学业中断,14岁被赶出家门,先后在大来商店和一家钱庄做学徒,虽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19岁被表叔吴隐带到上海小长芦馆做伙计,他工作之余一心学画,后深受吴昌硕、蒲华等海派著名书画家的影响。十年间,陈半丁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还有转益多师的博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1906年,他应邀在宁波会馆作画,与金城偶遇,金城甚为叹服,遂力邀陈半丁北上。在清末民初,陈半丁先后成为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冰社、造型美术研究会成员,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献。1927年当选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他与会长周肇祥一同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形成了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北平沦陷后,他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的教授之职,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抗战胜利,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后,陈半丁常用作品给予抨击,他刻“只见江山不见人”一印,在边款中指出:“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并对国民党政府希望他去南京举办展览的邀请予以拒绝。北平解放前夕,陈半丁选择留下,他“与邓宝珊、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马家为解决和平问题,热诚参加活动”。可见陈半丁对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尽了自己一份心力。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1956年2月第二次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半丁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关案的提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最终北京中国画院得以在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这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成立了画院。诚如陈半丁自己所言:“我也算是国画界一个关心国事的。”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国画的感情,使他成为北京画坛有着重大担当的领军人物。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的观念,晚年的艺术更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陈半丁的书法由缶翁入,复师诸多明清文人画家之书,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转换;再溯源“二王”,笔笔中锋,点画精整而内敛;后由米芾出,使笔锋收、放、聚、散自如,书风一变为流润放纵、意趣横生。陈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础上上溯吴让之,复更加广泛深入地师法秦汉及先秦古玺,极富变化。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在“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迎得了各个阶层的喜好,堪称20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陈半丁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家,我们从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第一步,全面梳理通读文本,梳理文章并全面把握传主的形象和事迹。从文中看,“14岁被赶出家门”“虽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他工作之余一心学画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的观念,晚年的艺术更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等语句,是概括传主事迹的重要信息。第二步,精准抓取对以上事迹进行分析,找出其之所以成为艺术大师的原因,而这些正是我们从中得到地启示。如“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的观念,晚年的艺术更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这说明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对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第三步,归纳整合通过以上两步的梳理整合,归纳出要点信息,分点作答即可。要注意结合文本来加以分析,不要泛泛而谈。参考答案艺术创作要有浓厚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陈半丁年少时生活艰难,但他“嗜书画入骨”,且在工作之余一心学画,为后来成为艺术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艺术家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陈半丁能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家,与他所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有关,如他一生秉持儒家“中道”观念,坚持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既要博采众长,又要有创新精神。陈半丁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真传,转益多师;他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融合,不断创新。“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配套检测A册(学优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陆谷孙的词典人生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 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至2015年这部词典才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了中英两国文化。编词典,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深刻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重新发光,映照世界。一次,接受电视台拍摄,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居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参与盛会。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B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解析:选CC项,曲解文意,“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不是陆谷孙对学生的希望,而是学生对陆谷孙治学理想的概括。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典编纂工作枯燥、繁重,且要求十分细致,而陆谷孙一做就是40多年,他把词典编纂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B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C陆谷孙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的一个目的是让更多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思想。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E陆谷孙编纂词典的态度是开放的,比如他主张“简繁兼顾”,认为编词典“没有围墙”,编者就是使用者,他编写的中华汉英大词典被认为深度打通了中英文化。解析:选ACB项,“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错误,1986年陆谷孙才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前期只是参与。D项,“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表述不准确,他是“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绝收录“侮辱性词语”。E项,“编者就是使用者”曲解文意。3(观点、倾向类评价题)作者在文末用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来评价陆谷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本身的意思。“囿”是“被限制”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虽然被限制在核桃中,心却可以做无穷领域的王。然后回到材料中,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核桃”指的就是编纂词典这项工作,陆谷孙40多年只做这一件事,在别人看来他的世界似乎是狭窄的。但他的心却是飞扬的,他热爱这份工作,在工作中有所得。需要注意的是,在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后,还要对此进行进一步评价,挖掘其社会意义。参考答案:对“身虽囿核桃”的理解:陆谷孙长期全身心投入词典编纂工作之中,心无旁骛,长达40余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世界似乎很狭窄。对“心为无限王”的理解:陆谷孙热爱词典编纂这份工作,品尝到了潜心研修的乐趣,虽幽居却能感受中英互译的美妙,形成了自己的编纂思想,开拓了精神的无限空间。这是对陆谷孙先生的高度评价,在浮躁的时代,陆谷孙先生能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意思对即可)4强化选做题文中传主的“词典人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要甘于寂寞,不怕坐冷板凳。陆谷孙被“发配”编词典,宁可把冷板凳坐穿,从无怨言,全身心投入,最终使举世瞩目的英汉大词典得以问世。由此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有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执着精神。要敢于吃苦,不怕劳心劳力。陆谷孙将编词典比作做厨子,强调要劳心劳力,要能够吃苦耐劳。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非有这种精神不可。要淡泊名利。一个人如若把名利看得过重,必然为名利所累,最终一事无成。陆谷孙却不然,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淡然拒绝“泰斗”和“大师”的美誉。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想成就非凡之业,必须知识渊博。陆谷孙编纂词典,正是靠的学贯中西的渊博知识,他既是外国文学的知音,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几十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他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1949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的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都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进行劳动改造。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了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的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聪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聪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以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他血压高,单位便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乐坏了他。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他便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由此丁聪便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黄金创作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地,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有删改)相关链接:我画的都得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将“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比喻为“牛虻”,将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比喻为“病灶”,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医治时代“伤口”的勇士形象。B丁聪刚正不阿,抗战胜利后他创作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抨击时政,“大鸣大放”中他敢于批评“外行领导内行”,“文革”时他拒绝交代朋友的“罪行”。C丁聪一生有两次创作的黄金年代,第一次是抗战之初,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第二次是1979年被宣布“没事儿”之后,为读者杂志配画,以笔为刀,针砭时弊。D丁聪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虽被人称为“文化界的将军”,但生活中却甘于平淡,他住着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生活简单,走得也无声无息,不设灵堂,不作告别。解析:选CC项,“第一次是抗战之初”错,根据文中信息,第一次创作的黄金年代应该是抗战之初至抗战胜利,他在抗战之初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在抗战胜利后创作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并因此被称为“文化界的将军”。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几十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E文章对“文革”中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把他乐坏了的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解析:选DEA项,“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不准确。B项,主要是受到了张光宇、叶浅予的影响。C项,“厄运”与“乐观、旷达的心态”间强加因果。7(关系类分析题)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4分)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丁聪身上哪些方面体现了“平淡”和“强大”,因为丁聪是漫画家,所以分析时应从丁聪的为人和其漫画的特点两方面入手。比如丁聪的人生是普通平常的,但他的讽刺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丁聪为人低调,但他的漫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丁聪生活简单,但他的漫画意蕴深刻等。参考答案:“平淡”是说丁聪的人生普通平常,“强大”是说丁聪的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而强大的艺术往往是在平淡的人生中淬炼出来的。丁聪为人低调谦逊,一直以“小丁”为笔名,甘于做最普通的小人物。这种放低自己的心态反而让他更容易看到真实的百态人生,其作品也就更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丁聪创作宗旨简单,所想所画都体现百姓心声。这种源于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饱含生命力与战斗力,最终给社会乱象以有力抨击。丁聪生活简单,为人淡泊,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他能够专注作画,精益求精,也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使他的作品充满批判的力量。8强化选做题文中传主的为人处世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答: 参考答案:要热爱祖国,时刻把国家放在生命中的首要位置。丁聪有着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抗战初期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后来还创作出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这些漫画就是他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爱国精神,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具有的情怀,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要坚守做人的原则。做人要有底线,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危害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贵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丁聪宁可自己吃尽苦头,也不去检举朋友,坑害好友,正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写照。要有乐观情怀。无论处在何种困境中,都应该拥有乐观精神,不向磨难屈服。丁聪“文革”期间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斗志,而是继续作画;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时,仍以乐观的情怀想方设法去作画。钟情于神圣的事业。“文革”开始时不许他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废标签后画漫画,为了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他不吃药故意让血压升高。这种对事业执着一念的品格,正是成就事业所不可缺少的。B册(普通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陆谷孙的词典人生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 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