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学前儿童心理部分课件_第1页
第一章绪论 学前儿童心理部分课件_第2页
第一章绪论 学前儿童心理部分课件_第3页
第一章绪论 学前儿童心理部分课件_第4页
第一章绪论 学前儿童心理部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1.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一)心理学概念,第一章 绪论,个人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内涵),个性倾向,自我意识,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2.心理实质: 科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伊始到上小学之前(3-6、7岁)的儿童。,(二)学前儿童的概念,第一章 绪论,(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儿童个体从胎儿开始到上小学之前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第一章 绪论,二 研究内容,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属于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期(3岁至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儿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快、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备受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关注。儿童的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高、体重有了明显增加,神经系统、大脑皮质的结构和机能也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些都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各种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与婴儿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可以概括地用“3W”来表示,即what(什么),描述或揭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候),描述或揭示这些共同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实质、动力、内在机制。,二、研究内容 1、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年龄特征 2、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软弱无助的新生儿是怎样一步步生长、变化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得以创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儿童的身体动作是怎么发展变化的? 儿童是怎么学会说话的? 儿童的情绪是怎么发展的? 儿童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 儿童的道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为了描述和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如,儿童出生时只会哭,到4、5个月时能发出类似说话的呀呀学语,到第一年末左右说出第一个词,然后又逐渐说出由两、三个词组成的电报句,继而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杂句。这就是儿童伴随年龄增长口头语言发展的模式。,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特征(表示有特定的性质)。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儿童初期、儿童中期、儿童晚期。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是儿童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等,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例如在思维发展中,其年龄特征表现为:在儿童初期,思维仍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萌芽;到了儿童中期,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思维的主导地位;而到了儿童晚期,虽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二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绪、自我意识、能力、性格、人格等,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第八章会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或敏感期。心理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心理发展的一定时期紧密联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某些心理能力与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若在此时个体受到相应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心理能力与行为的更好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心理能力与行为的缺失。,资料:关键期 1定义: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是发现。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曾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 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请看视频:,洛伦茨的动物印记学习研究.mp4,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动物的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心理学家所指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对教学的要求: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期,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本倍的效果。 (李子勋的“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 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10岁以前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即研究引起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 例如,为什么儿童能在出生后短短的三、四年内就能基本上掌握本民族的语言? 为什么在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的儿童,尽管他们的母语都不相同,可是语言的发展都会经历相似的阶段呢? 人的大脑里是不是存在先天的语言机制呢? 心理学家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提出自己种种的理论假设,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验证等,构建种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我们将要接触到的各种心理发展的理论都是这样得来的。,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虽然每个儿童发展经历的阶段,或发展变化的模式是相同的,但是发展最后达到的水平、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特定并不相同。 有的儿童外向、热情、喜爱交往,有的儿童内向、冷漠、讨厌与人接触; 有的儿童擅长艺术,有的儿童善于 抽象思考; 有的儿童攻击型很强,有的儿童乐于助人; 有的儿童软弱自卑,有的儿童孤傲好胜,儿童与儿童间存在的这些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呢?如何测量这些差异呢?这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洛文格(Loevinger)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状况进行了概括性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模式”。他认为,不同个体的发展差异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典型模式。,心理发展的模式,模式: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不同时间达到同一水平。如同身高的人。 模式: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间达到不同水平。如智力。 模式: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的水平不同。如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知识学习。 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模式: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不同时期达到同一高度,如骨骼系统、动作的发展。最终长得同样高的人,他们的发展速度、达到顶点的时间可以不同,有的人可能15岁就长足了,而有的人20岁才停止长高。同样拥有骑自行车的动作技能,有的人可能8岁学会,而有的人16岁才学会。,模式: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间达到不同水平。智力的发展可作为此种模式的代表,因为不同的人发展速度不同,而停止发展的年龄却基本相同,最后达到的高峰也有高低。,不同学科最佳创造的平均年龄,模式: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水平有所不同。如儿童早期的言语发展以及知识的学习。前者可能是受言语器官的成熟的稳定性所制约,后者往往是由于社会学制的稳定性,一般说学习速度基本上相同,但受教育的最高限度可能不同。,模式: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不同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一定年龄阶段则停止发展,然后开始下降。卡特尔(RBCattell)的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以及反应速度、灵活性等方面,这里的液态智力指与遗传直接相关,而很少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的智力,如知觉广度、记忆广度、机械记忆力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往往是到了一定高度后随年龄增长而很快衰退。,当然,以上四种基本模式都是简化的发展模式。,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家庭、邻居、学校、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经济团体。 这类环境有时候被描述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不同的生态环境会对儿童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不同的家庭结构(完整家庭或不完整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或多子女家庭)对儿童发展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同样的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如专制的、民主的、溺爱的、冷漠的)对儿童个性形成有什么影响?,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对儿童发展有什么影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特点? 进托儿所、幼儿园与在家抚养会对儿童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了解儿童生态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也能为如何正确指导儿童健康地发展创造条件。,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我们不只要了解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要学习怎么办、怎么指导发展的问题。,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第一章 绪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 研究 内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三、研究意义,第一章 绪论,【案例分析】分析以下几个案例,你认为幼教工作者(包括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 案例1、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个别动画片中充满了暴力的场面。 案例2、家长要求3岁的佳佳每天做数学题,佳佳做不好,也不愿意做,家长很生气,不断训斥和责骂佳佳。 案例3、有位幼儿教师费了很多工夫,将活动室布置得绚丽多彩,可是她在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发展规律,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说明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为将来学习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以及从事跃然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案例分析】有位老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或是跑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使老师十分头疼。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谱拍手时,别人都没有拍对,惟独他拍得好。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连上立即表现诧异,当确认是请他时,他激动得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从此,这个孩子突然地转变了,变得有自尊心,需要被肯定和信任,老师按儿童心理规律办事,他立即表现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思考与讨论:从这个案例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后,关注和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情感,对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活动的开展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幼儿教师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等)了解和研究幼儿。而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一)为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一切从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1.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2.为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 3.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三、研究意义,第一章 绪论,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支持。见教材P8,为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二)实践意义 1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幼教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做到科学育人,就必须学好儿童心理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才能以此为据来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正确组织儿童园的各种活动,更好地开发儿童的智力。例如,通过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探讨,可以找到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控制行为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儿童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规律,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也有助于对儿童的不良品行进行矫正。例如,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可以采用榜样法来消除儿童的攻击行为。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儿童个性心理的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则可以进行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根据儿童的不同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将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职业状况、个性,以及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日后的个性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父母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的源泉。父母掌握的儿童心理学知识越多,教养方式就越科学,孩子在儿童期及日后的发展就可能越好。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序,不同年龄应达到的发展指标,父母就能有意识地预期自己孩子成长的水平,采用符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教养方式,从而避免盲目地“揠苗助长”或是一味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不长进。,3为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考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预示发展的程序与模式,建立一系列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常模,如身高、体重、智力及社会行为发展等的年龄量表。这些都可以作为诊断儿童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工具,对诊断出来的特殊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干预。另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为儿童品行障碍、孤独症、多动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一)成熟学说 (二)精神分析学说 (三)行为主义学说 (四)认知发展学说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一)成熟学说 1.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 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赛尔。,第一章绪论,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 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成熟势力说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经验基础建立于20世纪初期。在这段时期里,有大量关于天性和教养的争议,而此时的理论趋向于把前者或后者看做是对发展的无关因素。基于这两种因素对发展影响的不同观点,便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格塞尔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阿尔马镇。190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1年到耶鲁大学供职,同时建立了儿童发展的临床诊所。格塞尔和他的同事们广泛而详尽地研究了儿童(包括婴儿)的神经运动发展,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实证依据 (一)发展的本质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他将发展看成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而成熟则是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的机制,即是一个由遗传因素控制的过程,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成熟是由一个内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它的基本方面不可能受到像教育这样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习并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成熟的顺序或机体的机制所固有的,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格塞尔的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其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由这个实验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所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见过楼梯 48周:对T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连续6周。 53周:对C开始训练,连续2周 55周:T与C能在10秒内爬完这5层楼梯,二、评价 (一)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格塞尔将成熟概念用于自己的理论中,使得心理过程中的生物因素变得更为确切和具体。格塞尔的理论证明,在任何行为后面都潜藏着它自身的生物学基础,成熟机制在复杂的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成熟决定了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尽管儿童行为的习得离不开学习、教育和社会影响等环境因素,但脱离成熟而侈谈教育是不妥的,甚至是有害的。,(二)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格塞尔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总结出每一个特定年龄行为发展的平均水平,于1949年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为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这是当时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资料最详实、影响最深远的测量工具。通过格塞尔的工作,人们才真正看到了对婴儿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对婴儿进行测验的可行性。,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的, 发展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前进有时倒退,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机能不对称的原则:双手发展的结果是最终 形成一只优势手,使人的活动更有效,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相互交织的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 称的,对称两边需均衡发展,.发展的原则,(三)提供了一系列育儿观念 格塞尔提供的一系列育儿观念把他的学说从儿童心理的范畴延伸到养育和教育的范畴,扩大了格塞尔学说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格塞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具体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儿童的准备状态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每一个家长都应当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和烦恼。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对儿童的教导方式再不加以重视,这些个人的心理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演变为社会问题。,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的缺陷,就在于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条件。尽管格塞尔在解释行为发育诊断量表的时候,也提到了个别差异的问题,但是发展的事实却带有太多的多样性。偏离常模到什么程度才是可以接受的?该常模来自美国中产阶级的儿童,那么它对其他文化或阶层的儿童是否适用,或多大程度上适用?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20世纪前期,佛洛依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二)精神分析学说,第一章绪论,一个观点,梦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的昏睡,而是有少不分乍睡还醒的成分。他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冰山理论,意 识(conscious):能够意识到的思想和情绪。 前意识(preconscious):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无意识(unconscious):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一、冰山理论,2019/5/5,75,无意识存在的证据: 催眠 视频 1 2 梦 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笔误、口误、错事) 灵感和直觉 某些心身疾病 神经症,催眠情境,用作催眠的图片,北野武(Kitano Takeshi),1947年生于东京,艺名彼得武(Beat Takeshi),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1989年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其后相继导演了3410月(1990)那个夏季,最宁静的诲(1991)、小奏鸣曲(1993)、大家都在干什么?(1995)、坏孩子的天空(1996)和花火(1997)菊次郎的夏天(1998)。是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一。,叛逆的小男孩,“为什么你的电影总是在用暴力追求温情?” “也许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总希望通过暴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关怀。”,Personality 人格:区别于他人而存在的独特性格心理特征统称为人格。,人格理论,本我(id) 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遵循“唯乐原则” 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自我(ego) 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 ,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对现实和本我进行协调,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两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超我(superego)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超我的功能,第一是禁止本我的冲动,第二是自我的机能从现实向道德发展。,“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 健康的人,要把本我中的欲望和超我中的道德、准则、理想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健康人格。,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童年经历与人格发展,马龙.白兰度 1924年4月3日出生于美国。 1950年进入电影界,在男人们中饰演主角,1951年在欲望号街车中的出色表演获第二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接着,在柴巴达万岁中饰演墨西哥革命领袖,获第五届嘎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国男演员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1954年在码头风云中扮演一位孤身与黑社会抗争的码头工人 .第三次荣获电影学院最佳外国男演员奖和二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这四部影片奠定了他在美国影坛的地位。1972年教父令他重振声威,再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1979年,他又出演了轰动一时的现代启示录。马龙一生共荣获三次世界最受欢迎男演员金球奖。,马龙-白兰度一生拥有过无数的女人,他自己称共有9个女人,但是据传闻至少有25个,这其中有6个情人为他自杀。而他究竟有多少个子女,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更要命的是,所有这些子女都经历着梦魇般的人生:从父母离婚大战中长大的儿子克里斯蒂安沦为杀人犯,毒瘾缠身的女儿切娜以自杀了结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他人不是流落四方,就是互相纠缠。孙子辈的命运也笼罩在不幸的阴影下,有的一出生就是“瘾君子”,有的被抛弃,有的被拒认 而步入晚年的马龙-白兰度晚景凄凉,早先因减肥差点命丧黄泉,而为了帮助长子洗脱杀人罪名,更是倾家荡产,欠下近亿元的巨额债务。而这位影坛的“教父”级人物就这样黯然告别了舞台,留下无数“传奇”待后人评说。一位导演曾当面斥责马龙-白兰度说:“演戏你是个天才,可做人你却是个大失败者!”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感谢这位明星为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 (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13岁开始),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和营养,所以,新生儿的吮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快感的中心,是力比多集中的地方。,口唇期(0-1岁),口唇期婴儿欲望主要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来满足。 口唇性格 :贪吃、抽烟、酗酒,过于依赖,总希望被照顾(被喂养),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自恋),强求别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对建立亲密关系困难和恐惧。,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婴儿开始被训练用厕所。,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接受排便训练。 这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包括学习独立,接受个人的力量,学习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和攻击。 肛门性格: 过早、过于严格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成年后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性器期 (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性父母产生嫉恨: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性器性格: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性,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子。,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地与同性同伴相处。 这是一个社会化时期,儿童在家庭外部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此阶段,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处于潜伏期。,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生殖期(11-13岁开始),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与其建立两性关系。 这一阶段,人们可以用很多种社会可接受的方法处理性能量,比如,交朋友、从事艺术活动或运动、工作。 性心理的发展走向成熟,人格也趋向成熟。,对精神分析学派的评价,利: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注意到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对于人格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影响高于其它学派。 弊:弗洛伊德认为一切决定于性本能的泛性论观点失之偏颇。(其追随者已不再坚持这一观点。),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传统行为主义,(三)行为主义学说,第一章绪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S-R,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 反应 联结,二、行为主义观,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诗、艺术家、大商人或者是乞丐、小偷。,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三条著名的学习定律。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操作性行为主义创始人。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否认遗传和本能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推崇教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刺激(S)反应(R) 刺激: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 反应:构成行为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对行为主义的评价,利: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化,使心理学研究更加科学严谨了,使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弊:行为主义过于极端化,特别是早期研究者采用机械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与动物等同起来。,经典行为主义理论,A1bert Bandura,(1925),加拿大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特点:将学习理论用于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知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二)认知发展学说,第一章绪论,皮 亚 杰 的 认 知 发 展 观,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11岁时,发表关于白斑雀的观察记录,奠定了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基础。1918,博士毕业,软体动物。1919,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1924,升任教授。1955,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1971,退休。 “他首先是一个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发展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1最初,所有的儿童都有本能的反射行为。如:把你的手放在婴儿的手掌中,他将会抓握。这些最初的行为都是本能的,是儿童建立其最初的图式的基础。 2随后的发展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最初这种学习是通过偶然的方式进行的,以后是通过有目的的试误进行的。 3这一阶段后期,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称之为的“思维,开始萌芽。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考和规划其行为了。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其思维只处于萌芽阶段。,客体永久性实验,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客体永久性实验,2.前运算阶段,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集中化,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具体而言: 1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2思维仍然是原始的,体现为集中化和不可逆性两个特点。 3只注重状态。如将牛奶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中,学前儿童会忽视倾倒这一过程,仅仅注意起始状态(一个容器中的牛奶)和结束状态(另一个容器中的牛奶)。,液体守恒实验,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3.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具体而言: 1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能通过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3自我中心的思维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观性思维的方向发展。,液体守恒实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4.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4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爱迪丝的头发比苏姗的淡些 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的黑些 形式运算: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影响发展的因素,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平衡化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发展由笼统到分化、由被动到主动 1岁半出现思维的萌芽 主要依靠感知觉和动作积累感知觉经验,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代表具体事物 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自我中心不同于利己主义 不可逆只知道AB,不知道BA 单向思维未掌握守恒,自我中心三山实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能说出在娃娃眼里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只能说出从自己这个角度看到的三座山的画面。,我的心里话(自我中心),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里,那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堆砌什么,所有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玩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守恒实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命题形式进行 假设-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灵活性 口诀:命 假 可 抽 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出现抽象概念 出现“守恒”多维思维 逆向性的可逆思维 去自我中心 仍需要具体事物或表象的支持,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第一章绪论,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1.生态环境理论 生态环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 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的。他强调从人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儿童的发展,要特别重视人“发展的生态学”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由5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间系统),(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2.人生历程理论 埃尔德于1995年提出了人生历程理论。该理论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环境对人生历程的影响。他认为,人生历程主要受四大环境背景因素的影响(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生关联以及人力和社会约束的背景)。,(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第一章绪论,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就是按现实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包含两个方面: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在幼儿的活动中去研究;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 (三)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是研究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