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习题.docx_第1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习题.docx_第2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习题.docx_第3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习题.docx_第4页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2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这都体现了A 严格的等级序列 B 禅让制的被取代C 血缘纽带的强化 D 王位世袭的混乱3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材料表明A 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B 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C 项羽背信弃义导致其最后失败 D 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4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制度的关系是A 完全相同 B 互相冲突 C 继承发展 D 相互借鉴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B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C 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D 谥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6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这一年属于公元前A 19世纪前期B 20世纪后期C 21世纪前期D 21世纪后期7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A 三公九卿制 B 法律制度 C 中央集权制 D 皇帝制度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势力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A. B C D 9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察举制代替世官制C 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 D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10高自双指出:“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并及时做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材料认为秦始皇A 昏庸无能 B 勤政敬业 C 才能突出 D 专断独裁11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的主要职能是A 监察百官 B 统帅三军 C 负责治安 D 审理案件1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破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A 分封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 B 摈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C 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D 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13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4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国与家尚未分离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15史载:秦人在招诱别国民众时,曾以给他们房屋土地、十年内免税、三世不负担兵役等优惠政策,凡“从事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这反映出秦国A 手工业产量增长 B 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C 实行抑制商业的政策 D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16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生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这些专属称谓意在A 以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 B 突出皇权的神秘色彩C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17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代实行中外朝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8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材料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19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在地方设通判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三省六部制20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 三司 B 政事堂 C 门下省 D 枢密院21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A 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 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 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22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 浓厚的宗族色彩 B 强烈的等级意识C 浓重的神权色彩 D 发达的礼乐制度23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A 丞相权力增大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C 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D 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24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 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C 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 职官简练,事务清闲25“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26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说明明代内阁A 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B 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C 与宰相具有相同地位和职务 D 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27“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表明古希腊广大公民空前高涨的群体意识,民主政治进入巅峰。这种局面应出现在A 梭伦统治时期 B 伯里克利时期C 克里斯提尼时期 D 亚历山大时期28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下面对“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 正式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C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 导致社会动乱不安29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A 小国寡民 B 农耕文明 C 中央集权 D 民主政治30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属于公民范畴的“男人”是A 艾梵德,男,11岁,雅典自由民,公认的神童B 麦克卡,男,28岁,满腹经纶,文武全才,来自波斯帝国,现暂住在雅典C 索斯丹,男,33岁,武艺超群,因无钱给父母治病,被迫卖身为奴D 温杜德,男,35岁,没有读过书,大脑中度智障,居住在雅典的自由民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开国功臣姜尚于齐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荀子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36郡,按秦置郡先后,为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东、陇西、北地、南郡、黔中、南阳、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中、雁门、颖川、邯郭、巨鹿、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砀郡、陈郡、泗水、薛郡、九江、辽东、代郡、会稽、闽中、长沙、临淄、琅邪。后来,又增设4郡:南海、桂林、象郡、九原。整理自谭其骧秦郡新考(1)材料一体现的西周分封的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10分)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4分)(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大名一中高一月考历史试题答案1A【解析】【详解】分封体制下等级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材料中对于不同等级“死”的称谓,正体现出分封制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划分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实行地方制度,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2C【解析】【详解】父子和兄弟之间均有血缘关系,“父死子继,兄死弟及”正是体现出依靠血缘纽带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序列关系,故A项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让制度,后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B项错误;商朝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材料没有说明这一体系的混乱,故D项错误。3B【解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由材料“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和“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说明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故选B;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是血缘,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项羽的失败,排除C;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D。4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礼”指制度,“因”的意思是继承、因袭;因此孔子认为后代对前代的制度有继承关系;同时,孔子又认为后代对前代的制度有“损益”,说明他认为后代对前代的制度并不是完全照搬;所以,三代的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故排除A,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是互相冲突的,而是强调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排除B。商朝可以借鉴夏朝,周朝可知借鉴夏商两朝,但夏商无法借鉴周朝,排除D。5A【解析】【详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才能成为法定继承人,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古代江山社稷是国家的代名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C【解析】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与公元后相反,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属于晚期,故C正确;其他时间标记不符合题意,排除。7C【解析】【详解】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立乡、里和亭等管理机构,这一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项和D项错误;法律制度不符合材料内涵,故B项错误。8B【解析】【详解】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在清朝最终达到顶峰,故B项正确;皇帝不可能不断弱化,也不可能一直不变化,故AC项错误;皇权的加强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直线上升,故D项错误。9A【解析】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察举制代替世官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和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CD项错误。10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国家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由皇帝决定,每天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工作量,体现秦始皇勤政敬业,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秦始皇大权独揽,勤政敬业,而不是昏庸无能,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秦始皇的能力大小,而是强调其勤政敬业,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不符,故错误。点睛:本题皇帝制度为切入点,首先需理解题干内涵,抓住关键信息“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即可知道是强调皇帝勤政勤业。11A【解析】根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员属于监察官员,负责向皇帝弹劾百官,百官对他非常敬畏,故A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统帅三军,排除B。卫尉负责治安,排除C。廷尉负责审理案件,排除D。12C【解析】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作为宗法制重要标志的嫡长子继承制依然沿用,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治国,法家思想也属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一,且秦朝只是“焚书”,没有“罢黜百家”,所以不能说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为后世沿用,故C项正确。门阀士族形成于东汉时期,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3C【解析】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血缘宗法制度无关,A错误;郡县制弱化了地方势力,将权力收归中央,B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故D错误。14B【解析】材料强调九卿中各国职位分工明确,但不能体现彼此牵制,A项排除。材料提及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见其为皇帝私家服务,“家”与“国”同治,B项正确。“分层管理”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排除。D项是郡县制实施的意义,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15B【解析】材料说明秦朝招募其它国家民众,并实行奖励耕织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增强秦国实力,B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改革措施,不是手工业增长,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抑商措施,C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信息材料没有说明。D错误。16D【解析】根据材料“行在所”“禁中”“御”“乘舆”“不豫”“驾崩”等信息可知,皇帝制度最大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不仅仅是皇帝的称号,包括皇帝的车马等称号,故D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以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皇权的神秘色彩,而是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排除B。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官员来源由皇帝任命,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行在所”“禁中”“御”“乘舆”“不豫”“驾崩”等,结合皇帝制度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7C【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18B【解析】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属于察举制的标准,故B正确;A属于先秦时期选官制度;C属于魏晋时期选官制度;D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干中的信息,对于文言文阅读,有时不一定非要逐字去解释,而是从中找到跟所学知识相通的字句,这一题中的“幽、并、凉州”“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岁举孝廉”等即可得出这段材料是说,政府要在边境地区实行察举制,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迎刃而解了。19C【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20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机构是枢密院,负责掌管军事,故D项正确。三司指的是盐铁、户部、度支,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排除A。政事堂是指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与材料不符,排除B。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与材料不符,排除C。【点睛】本题以宋代二府三司制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即可知道是枢密院。21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排除D。【点睛】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局限,紧扣材料信息“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即可知道作者认为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22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尊尊”是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发达的礼乐制度,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D。23B【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分散而减小,排除A;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地位,是隋唐时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故选B;三省六部制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央机构的决策并非民主化,排除C;三省六部制不能保证官员的贤能,排除D。24B【解析】任用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闲杂人员,显然防止机密事务的泄露,体现出了军机处决策封闭性的特点,故B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理政人员只是负责无关紧要的事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军机处封闭性,不是事务清闲,故D项错误。25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点睛: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 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6A【解析】由“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可见明代内阁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故排除CD,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27B【解析】【详解】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期,也就是巅峰时期,故B项正确;A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时期;C是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时期;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28A【解析】【详解】梭伦改革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将雅典引上民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正式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故B项错误;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C项错误;导致社会动乱不安不符合梭伦改革的影响,故D项错误。29A【解析】【详解】根据“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