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26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26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26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26鉴赏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二十六)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35900084】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宋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注】芜城:扬州的别称。京口:今江苏镇江。历阳:今安徽和县。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1)确定技巧,明确答题方向。景物描写的角度:_。(2)从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_。寒烟、暮鸦、秋雁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木落疑为雨、暗浦风起都是诗人听到的,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_。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诗人目睹之景,“长疑雨”“欲上潮”是诗人想象之景,所以,这两联诗运用的描写手法:_。(3)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这两联诗描写的环境:_。这首诗抒发的情感:_。所以,这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_。自主尝试:_推导流程(1)抒情方式、描写方式(2)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3)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归乡之情、羁旅之愁借景抒情【答案】借景抒情。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远近结合。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视听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虚实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二、对点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事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DE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_【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杜鹃花得红字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须押此韵。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布、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B颔联借景抒情,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中之花,诗人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E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ABA项, “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错,无中生有。B项, “借景抒情”错。(2)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作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结合诗句,注意“往事”“旧”“至今”等词语,从每一联着手,不难得出答案。【答案】虚实结合。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第二联由虚到实,杜鹃鸟啼血染红千山万里,开出满山的红杜鹃花,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沉重。第三联前句写实,写月下杜鹃花翠烟笼罩枝条;后句虚写,写杜鹃精魄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虞美人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E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CD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朴素自然”不正确,应为“清婉雅丽”。(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_【解析】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等。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