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城游旱龙申报书.doc_第1页
所城游旱龙申报书.doc_第2页
所城游旱龙申报书.doc_第3页
所城游旱龙申报书.doc_第4页
所城游旱龙申报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 项目代码: 潮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民俗保护单位:饶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管部门:饶平县文化局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印制二0一五 年 三月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一、注意事项(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二)此申报书,市保护中心将发到各县区指定的邮箱中。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二、填表说明(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做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二)第二项“基本信息”的“保护单位”栏目中,应填写具体承担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每个申报项目只能填写一个保护单位。“法人”栏目中,应填写保护单位的法人代表。“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栏目中,须填写保护单位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三)第四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中,要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中,要填写经过市级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第六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六)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一、项目简介所城大城所城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游旱龙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据明代地方志东里志记载:洪武二十七年,置大城守御千户所。盖自元伐日本无功,南人被留于其地者,以数万计。自是习熟海道,寻寇海滨。自澄莱至广惠千余里。咸被其害。至是命安陆侯吴杰督率武职于沿海以总备,仍置寨建所,于是有东陇之水寨,柘林之东路,而大城所也因以建置焉。”所与城相因而名,故称“大城所”,或“大城所城”,后者意谓大城所之城。所城距饶平县政府所在地黄冈镇15公里,它位于饶平县宣化都东部的东里半岛上,东里半岛分布有30多个自然村,大城所位于诸村的中心,北与福建省仅一线之隔,南端的柘林寨与南澳岛隔海相望。因可扼控闽地入粤的海上航路,又可防御倭寇海盗的侵扰;把守通往福建省30里山道,军事战略地位显要。因此,由都指挥同知花茂奏设,百户顾实创建。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3员、百户10员,镇抚1员,旗军1225名。城内集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官军家眷、商贾和住民,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建造了相应的祠庙,民俗丰富多彩,端午节“游旱龙”就是其中之一。明代大城所东门外有港湾,每年农历端午节,先民选择在城内游旱龙。籍此祈盼军民平安,粮晌供俸正常,仕农工商百业俱兴。因而每年兴游旱龙,且愈来愈盛。由于明代城内驻军各派系和军官级别的关系,或许神庙占五行地理位置关系,游旱龙分有先后,其程序是:五月初一由城隍庙游独角(粉红色)龙舟;五月初二由元天上帝庙游(赤褐色)龙舟;五月初三由关圣帝庙游(青色)龙舟;五月初四由华光大帝庙游(紫色)龙舟;五月初五由天后宫游(红色)龙舟;五月初六由鹤松庵游(黄色)龙舟。 端午节所城游旱龙活动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仍然保持着古老形式,戏出扮装,锣鼓喧天。当日午时龙舟神游,游龙队伍自本庙始出,先响地炮,老者一人在前引路泼“红花水”,鸣锣十三声开道,鼓乐齐鸣、扮演戏出故事。本庙(社)少男扛彩旗,壮男手扛结彩龙舟,后生仔肩抬老爷(神像)、香几(香炉),老辈在龙舟后助阵,队伍浩浩荡荡,所到之处乡民燃放鞭炮,夹道喝彩!龙舟每到城门和衙门都要燃放地炮三响。五月初一、初四、初六纸糊龙舟游到西门外;五月初二纸糊龙舟游到北门外;五月初三纸糊龙舟游到南门外;龙舟出城门后,彩龙部件和绣球由孩子们撕抢到家中插吉祥。五月初五的龙舟与其他庙社的龙舟不同,各家各户等“龙”来了,在“司命公”(灶神)搢香,把当天祈拜的男女“福身”和“五土钱”、“脱难钱”、“家门钱“等钱纸一同放在龙舟上,由龙舟载往东门外烧掉。大城所“游旱龙”民俗既为纪念屈原,又是潮州地区与众不同,形式独特的游龙舟习俗活动。游旱龙这一民俗活动,从旱龙的制作,技艺。工序到游旱龙的过程,涵注入潮州工艺、潮州音乐、潮州刺绣、潮州木雕。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端午节的纪念意义,同时,整个故事扮景表现了当时明清海防前哨抗击倭寇的军民壮丽场面。二、基本信息项目名称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属 地饶平县所城镇保护单位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法 人陆应波组织机构代码45729226-9通讯地址黄冈镇小公园县文化中心邮 编515700电 话07688883426传 真07688883426电子信箱三、项目说明分布区域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大埕所内游旱龙民俗活动,600多年来,在所城镇大埕所内举行。其分布区域主要在大城所内,由于大城所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明代潮州卫设于近海地方四个千户所的海防城堡。“卫”“所”是军事单位。大城所呈四方形、内有三街六巷,纵横交织 ,中心街交叉呈“十字形”。人口现8000多人,官、兵、工、商、贸、农、渔汇聚。又濒临海洋,接柘林港,游旱地主要分布在所城大城所内由于毗邻福建, 与诏安接壤,所城镇游旱龙活动,除在大城所内举办外,时有到闽相领地区举行,成为闽南语系部分城乡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习俗活动。历史渊源1. 饶平县所城镇大埕所城,又称大城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创建,历600多年。由于大城所濒海,又是海防城堡。承担抗击倭寇,防治海贼,保家卫国的重要军事任务。游旱龙成为当时海防军民每年端午节祈求平安的独特文化表现。2. 自明清到现在,游旱龙习俗活动,又与大城所内各种民俗活动相融合,因为大城所呈四方城,城堡占地430亩,大城所内潮俗各种文化内涵丰富、城内有城隍庙、关帝庙。同时大城所内历史上达到36姓氏家族。随着游旱龙的演变,渗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习俗活动。 使到游旱龙的民俗活动既具有潮州文化的特色,又有客家文化、中原文化、闽粤沿海的海洋文化特征。使到游旱龙600多年来,从传统到发展,注入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活动主题明确 。基本内容大城所面临大海,城四周有护城河,每到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历史上大城所内,军民用竹片竹蔑造龙舟,用粉红色、赤褐色、黄色、紫色、大红、青色纸糊上,分别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六出游,糊龙舟在每年五月初一开始至初六,由几十人抬着神像和龙舟,扮装戏出,锣鼓喧天,穿街过巷神游于所内各个角落。五月节游旱龙,龙舟穿街过巷,热闹非常,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经商者得财、读书者得仕途,现沿海海防平安,人民安居乐业。自此大城所内每年兴“游旱龙”。相关制品及其作品竹蔑制作彩龙用竹片、彩纸、纸绣球扎成。彩纸分为粉红色、赤褐色、黄色、紫色、大红、青色,成为六条不同色彩的“旱龙”传承谱系1、据传明代传承人:嘉靖三十二年前保长陈天佑,是第四代传承人。嘉靖四十二年后,传承人何乾盛;何仁厚;林郴;林碧亮;2、清代传承人:张玫;朱仕力;姚轮绚;郑景根;钟祥;3、民国年间林篮舍、杨宗元、4、传承人:李歪,男,出生于1929年5月,解放以后,组织、编导游旱龙游行队伍。(2014年8月已故)5、传承人:杨远,男,出生于1954年9月,自25岁开始跟班李歪先生学习组织、编导游旱龙游行队伍,民俗活动(“旱龙”制作艺人:林之荣,男,出生于1932年11月。幼年跟随父亲林庭雨学习扎糊彩龙至现在。)1.代表性传承人游旱龙组织、编导、艺术指导传承人:杨远,男,1954年9月生人,自25岁跟班李歪先生“游旱龙”组织、编导、艺术指导。在组织游旱龙队伍、编导、乐队、扮装戏出等学成拿手枝艺。每年四月开始,精心组织游旱龙队伍的锣鼓、乐队的培训,为五月节做好充分准备。在游旱龙队伍游行的组织、表演艺术技巧上,传承了大城所历史“演戏竞日、各备故事”的活动。达到体现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的传承。四、项目论证主要特征1、旱龙制作与众不同。用竹片工艺制作、竹片经过烧烤,造型,湿水,晾晒,弯曲,采用潮州竹片制作传统工艺,甚至应用了木质造榫、雕刻、契合等民间工艺造型技术。雕刻技术2、旱龙分为粉红色、赤褐色、黄色、紫色、大红、青色。粉红色是独角龙舟,造型独特,各部分接缝工艺独特,每条龙舟要经得起整天游街,哄抢3.每条游街“旱龙”有头有尾,空肚可载物。造型与其他地区不同,独特而又审美重要价值1、历史悠久。明代东里志对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已有记述,并对活动框定祥和的文艺形式。2、大城所承载着“游旱龙”古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色彩,既以纪念屈原活动,又让军民(民众)求同存异,三街六巷均匀游行,36姓氏团结一致。3、大城所“游旱龙”,在潮州府乃至省内独具一格。自明代初期至今,从不间断。体现了古代文化传统活力,民间承传的坚毅,所城民众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4.、游旱龙的结构、编排、游行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5.从“旱龙”的制作上。具有独特的民间工艺技术,其造型各有不同,坚固、独特6.从“游龙”的过程中,扮景有主题,历史明清海防城堡抗击倭寇,军民共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景。具有潮州民间工艺、潮州民间音乐、潮绣、潮州沿海文化的景观。濒危状况由于改革开放,村中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在外做工,端午节回乡人少,对“游旱龙”活动影响甚大,如纸扎工夫此项得益甚少。游旱龙队伍的活动的组织、编导、艺术指导、锣鼓、乐队、戏出扮演者均严重缺乏。因此“游旱龙”此项民俗处于濒危状况。五、项目管理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四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规定,对游旱龙民俗实施保护。其措施:一、所城镇政府对大城所“游旱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派员指导节庆活动。二、所城社区居委会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由书记担任组长,各片区负责人任成员。三、采取了如下保护措施:1、重视对文艺游行队伍人才的组织培训。2、重视对文艺游行所需的器具增补购置。3、重视对编造彩龙技术传承人的培训,防止失传。4、编辑有关旱龙的图册文本,做为旱龙研究的资料。资金投入情况1、上级有关部门和镇委镇政府每年拨付资金各5000千元。2、居委会在集体经济贫乏情况下,每年拿出3万元资金作为游行队伍培训费用。3、在外乡贤对游旱龙活动资助,每年赠助金3万元以上。六、保护计划保护内容1“旱龙”独特工艺的制作,其中涉及潮州音乐、潮州民间工艺技术的培训2游“旱龙”各扮故事的主题创作,游街舞蹈编导3. 历史上“旱龙”的造景活动技艺。五年计划时 间保护措施预期目标2015年更新购置锣鼓、乐器组成一支过硬乐队2016年更新购置扮戏服饰、旗帜组成化装游行队伍2017年培训纸扎编造彩龙技术人才实现编造彩龙传承人年轻化2018年培训组织、编导人才实现组织、编导人才年轻化2019年出版“游旱龙”资料本以供学习研究之用保 障 措 施1.镇委,镇政府已将该项目列为发展地方民俗文化的文化建设计划中,每年决定投入了资金加以扶持。2.所城居委决定加强领导,以居委书记为组长成立所城镇“大城所游旱龙筹委会”,多方筹备资金。3.已制订出旱龙资料编辑班子,进行整理、发掘。同时每年进行彩龙制作,技术培训,游行队伍舞蹈的培训。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经费预算依据说明地方配套资金60万元1、培训编造制作彩龙的工艺技术2、培训组织、编导和造景艺术的传承3.出版有关资料,供培训、交流、研究之用4.举办所城大型的“游旱龙”民俗活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5.聘请音乐、舞蹈、民俗文化的有关专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20万元备 注七、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 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九、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签章:年 月 日附件2: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辅助材料制作要求一、申报录像片(一)技术要求:制式:DVD格式。长度:5-10分钟。文件类型:应是专为申报书制作的原版录像,而不是任何现成的录像资料(如风光旅游宣传片之类)。画外音及字幕:配有普通话解说词,并配以汉文字幕。录像片制作:摄制、编辑要保证质量,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变焦、距离过近或过远,摄制、剪辑技术过差,音量饱和等。(二)录像片内容:第一部分:概述(1-3分钟)概括说明申报项目的显著特征,及其社会和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杰出价值(2-3分钟)阐释申报项目对相关区域和中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及申报理由。第四部分:濒危状况(1-2分钟)说明申报项目的濒危状况及其原因。第四部分:保护计划(1-2分钟)简明扼要地展示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步骤。二、申报项目照片500万像素以上,充分展示申报项目代表性的数码照片35张(附文字说明、摄影者或版权所有者的姓名,及其电子版本)。三、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其他资料(一)分布图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