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ppt_第1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ppt_第2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ppt_第3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ppt_第4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三.大众媒体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代男女服饰,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晚清时期的女装,晚清与民国初的旗袍,民国上袄下裙,汉族女子服装,西方女子服装,20世纪20年代后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吸收了 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鸦片战争前的旗袍,改良后的旗袍,旗袍的变化:,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三十年代的旗袍,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前,早期西装,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现代的西装,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中山装,礼,义,廉,耻,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以文治国,三省吾身,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 西学思潮,从西装到中山装,对你有何启示?,西装的流行:,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共和国建立后:,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干部装,列宁装,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改革开放后 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繁荣、 思想的开放,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衣,3.住,2.食,4.社会习俗,(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2)葬礼:,趋于简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礼节,(3)其他:,新旧婚姻,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称呼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 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 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党纲 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 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 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 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 和非党员之间。到了新中 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 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 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四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 “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 简直让人眼花缭乱。,(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两国社会有什么相同之处?,(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称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材料四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 现象的?,(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两国社会有什么相同之处?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称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材料四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两国革命前都处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等级森严。 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现在社会上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等。,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木船、马车、轿子,海:,陆,空:,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飞机(20世纪20年代),变化趋势:,1.交通工具的进步,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 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黄包车,1874年自日本引进中国,最初时是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后改为充气胶轮。由于车身漆成黄色,于是便叫成黄包车。,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 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交通工具的进步,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图说历史,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图说历史,开封黄河公路大桥,图说历史,焦作黄河公路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图说历史,江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中 国 客 机,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了第一 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 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进的蒸汽机车为 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 东陵。为了保护陵寝的风水不被破坏,他们弃用冒黑烟、 拉长笛的蒸汽火车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马拉火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举办一批民用工业, 河北开平矿务局是其中之一,为了将它所产的煤炭运出 而修建了唐胥铁路。,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受中国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束缚,西方先进科技并不 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在中国,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无线电 报陆续开设,但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商业目的,民间百姓使用 很少。,(2)电话在中国,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二。,(3)互联网在中国,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 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 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三.大众媒体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2.影视事业的发展,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形成,发展,繁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互联网的优势,三.大众媒体的变迁,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国从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申报。1873年艾小梅的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的在境内创办的报刊。,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国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 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8年报纸只有186家,2000年达到2007家,日报千人拥有超过100份 刊物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52种,定军山剧照,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像馆摄制。取材于东汉末(219年)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放映轰动北京,万人空巷。它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最初尝试。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轰动了上海滩,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歌女红牡丹剧照,渔光曲剧照,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纪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风雨儿女剧照,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电影媒介的特点:,1.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 众得到充分 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2.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3.时效性不强,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改革开放以后电视事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电视逐渐普及;,2、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互联网的优势:,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www网站1 500个,上网人数62万人,到了1999年底,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 www网站有15153个,上网人数890万个。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04年6月底,我们互联网应用人已经达到了8700万,居世界第二位。上网计算机达到了3630万台,www网站数达到了626600个,CN域名达到了2200个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讨论:,互联网对于青少年是害处大还是益处大?,那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呢?,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习题巩固,2(20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习题巩固,3(20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习题巩固,4.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