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文明的对话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文明的对话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文明的对话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文明的对话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拿来主义一、语言文字运用(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_。”迢迢旅程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中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_”,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肆虐凋凌B集结昼夜兼程C版图稚嫩 D嫣然抱憾退出解析:A项,凌零。答案:A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席卷系扩展 B笼罩停扩展C席卷停扩充 D笼罩系扩充解析: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迅速而有力地掠过。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语境是“寒流”,故应选“席卷”。系:拴,绑。停:停放,停泊。语境是将海南岛比喻成一艘花船,海南岛不在雷州半岛上,它们之间彼此不连接,不能说停在上面,故应用“系”。扩展:向外伸展;扩大。扩充:扩大充实。语境中的“版图”应该是向外伸展,故应用“扩展”。答案:A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解析:根据句意和诗句含意C项最恰当。答案:C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_。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解析: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可推出答案。答案:C5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评价鲁迅的对联。民族心中乾坤精魂直指封建书写黑暗利刃笔上答案:笔上利刃,直指封建黑暗心中乾坤,书写民族精魂二、阅读鉴赏(2017常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徐 梓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藉多闻以成博识。”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折”,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120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节选自2016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6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指出学者博学的重要性;然后用古代一系列的文人学者求学著述的事例分析“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产生及其意义;最后号召现代人要发扬“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实现博通与专长的统一。7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答案:列举交代了阎若璩克服天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