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手机银行安全性调研报告》分析.docx_第1页
《2012中国手机银行安全性调研报告》分析.docx_第2页
《2012中国手机银行安全性调研报告》分析.docx_第3页
《2012中国手机银行安全性调研报告》分析.docx_第4页
《2012中国手机银行安全性调研报告》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中国手机银行安全性调研报告日前,中国电子银行网联合手机腾讯网联合推出2012中国手机银行安全性调研报告,该报告对4万多手机用户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抽样调研结果,中国手机用户以18岁至30岁男性为主,学历层次较高,其中45%的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机,Android是用户使用最多的手机操作系统。调查显示,在用户最常使用的电子支付媒介中,手机支付占比三成,而手机银行支付和手机直接支付是未来用户最期待使用的两大支付功能。在受访用户中,代发工资银行是用户开通手机银行的第一选择,话费充值和购票功能使用率最高。 ( 图1:受访用户年龄和性别构成 ) (图2:受访用户学历职业构成)手机银行用户群体年轻化 男性超八成在本次调研中,23岁至30岁的受访者比例为52.2%,并逐步向其他年龄层扩展,31岁以上用户仅占15.4%,而男性用户占到受访者总数的85%。这一组数据说明,手机银行主要使用人群以18岁至30岁的年轻男士为主。 从受访者的学历和职业中可以看出,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49.4%,党政事业单位及企业的员工、管理者占46.6%,学生群体仅占16.7%。综上,手机银行用户群体较为高端,虽然有年轻化的特点,但仍以具备一定收入基础的白领用户为主。(图3:受访用户手机系统)智能手机用户达四成据互联网2012年2月数据显示,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59%份额。在本次调研数据中,中国手机用户使用最多的手机系统为安卓系统,占比40%,苹果系统占5%,而塞班系统用户占比35%,仍有一定用户基础。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手机支付行为将逐渐增加,手机银行使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一方面为手机银行的普及提供了很大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手机银行的使用功能和账户安全提出了挑战。 (图4:开通使用手机银行的原因以及最常使用的功能)话费充值和购票使用率最高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电子银行调研报告中显示,手机银行已成为电子银行业务新宠,手机银行用户对小额快速转账的潜在需求最大。在本次调研中,手机腾讯网受访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是话费充值购票,其次为转账汇款和自助缴费,而携带方便、支付简单和享受便利服务是受访用户开通和使用手机银行的最主要原因。在未来,增加更多简单便捷的服务,或许会成为各家银行吸引更多用户的手段之一。从调研中还可以看出,虽然手机银行用户的受教育层次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但是对手机理财的认可度仍然较低。(图5:用户选择某家手机银行的理由和单笔支付区间)代发工资银行是开通首选受访用户选择哪一家手机银行,主要受当前银行账户和银行卡使用习惯影响,代发工资银行的手机银行开通使用率最高。此外,用户还会依次考虑使用功能丰富、优惠力度大和知名度高的手机银行。当受访用户使用手机银行进行支付时,单笔支付区间主要在100元-1000元之间,占用户行为的74%,有6%的受访用户会完成5000元以上的支付交易。在受访用户中,仅有5%表示尚未开通手机银行。(图6:用户最担心的问题) (图7:手机银行使用安全)最担心安全性 密码设置埋隐患值得关注的是,用户普遍最担心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丢失后产生较大损失、手机银行防护措施,以及手机信息易被窃取是关注度最高的三个安全问题。这表明,让用户增强对手机银行安全性能的信心,是各家银行更迫切的努力方向,也是未来胜出竞争对手的重要因素。另外,53.4%的手机银行用户使用较为简单的数字排列方式作为登录密码,这一使用习惯与用户对安全性的关注度行程鲜明对比,说明大多数人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防范方法,这也成为手机银行安全的一大隐患。(图8:受访用户最常使用的电子支付媒介) 手机支付占比三成 超笔记本电脑 通过对调研中用户当前支付现状和未来选择的数据分析得出,虽然目前pc仍然作为最主要的电子支付媒介(占比43%),但手机银行在用户最常使用的支付媒介中占比已达30%,超过笔记本电脑22%的使用比例,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9:未来用户最期待使用的支付方式)手机银行使用需求逐年上升在对未来最期待使用的支付方式调查中,用户首选手机银行支付和手机直接支付。而根据艾瑞咨询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在网银用户中,56.11%表示会继续选择网上银行支付作为主要的电子支付方式,而另有27.32%和22.54%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手机上网支付和第三方网上支付作为最期待使用的电子支付方式。从这一变化中能够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