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的策略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教之以学,这个学,不但是学识,也更是一种学的方法和能力。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一辈子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我们将学法指导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如概念形成、理论推导和方法思考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这是一种素质型的指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渗透主要落实在传授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两方面。一、传授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我们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停留在仅仅把课文讲得懂、讲得透上,而是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方法:1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哲学、美学、政治、历史等人文科学作品,要领会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内容要点,学习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科技作品,要理解科学的观点、依据和结论,汲取作品所体现的科学态度、方法,以及探索精神等。2能够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从小处着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种思想或感情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贴近文章的主旨的。比如,把握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少年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发展过程,就必须抓住阿长的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最能体现鲁迅的感情。3能够把握作者的总体情况,并与文本本身结合加以理解和感受,培养自己居高临下把握文章的能力。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观等诸多因素,尽管它可以超越历史,但它也总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因此,把握文本,必然将作者与历史和时代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二)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训练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教师首先要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增强阅读的目的性。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为深入研究文章扫清障碍,提供借鉴。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重点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后发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教师可设疑,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解疑。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术,比如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及札记的方法,然后加以训练。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略读训练,一方面对学生多作跳读练习,以增强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比如要求学生寻找文章中直接表现中的语句,教师先提出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许多资料中查找出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略读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方法是:首先要看序文、提要、课文的自读提示和目录,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其次要在略读的过程中浏览全文,掌握全文的大意;最后有选择的积累,会质疑,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精读和略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精读与略读方式的选择。一般来说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而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进行鉴赏,宜采用精读;分析文章宜用精读,查找资料宜用略读;课内多用精读,课外多用略读。二、培养习惯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见现代汉语词典)。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第53页)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应主要培养以下几种习惯:1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我们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驿路梨花时,首先应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写了什么,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还刻画了哪些人?(2)课题为何取名驿路梨花?(3)故事情节怎样?(4)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有计划、有重点地布置预习题,让学生熟悉、感知教材,抓住重点,认真细致地加以分析综合,理解怎样写。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3积极发问的习惯。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闲情记趣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谁提出问题最多,就给谁表扬鼓励。学生先后提出:(1)沈复为什么要写着些小事?(2)为何作者要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3)作者得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4)作者在观察二虫争斗时为何会被癞虾蟆吓到?问题共有二十多个。这样课堂气氛热烈,思维活跃,学生发问,师生商讨,一方面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另一方面即使平常不愿提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也跃跃欲试。4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养成带着问题(预习提示和思考题)去读课文的习惯,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后和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此外,还有比较的习惯,圈画、整理的习惯等等。可以说,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