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3256.doc_第1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3256.doc_第2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3256.doc_第3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3256.doc_第4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3256.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单项选择题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12题。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稀疏B气温较高C降水量大D地下水丰富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水循环生物圈循环地质循环大气三圈环流ABCD解析:1.B2.A第1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第2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2018南京调研)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34题。3方框内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C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D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低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3.D4.D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对应气温低,对应空气稀薄,对应太阳辐射强。第4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2018扬泰通宿徐连六市联考)如图为当今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完成56题。5对图中箭头的解读,正确的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B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6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解析:5.C6.D第5题,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其吸收的地面红外线辐射增多,导致气温升高。故选C项。第6题,图示直观地反映出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故选D项。(2018南京一模)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进入到拉尼娜状态(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78题。7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8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开放性解析:7.A8.B第7题,据题意分析可知,拉尼娜现象 “发生在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偏低,导致中东部海区气流下沉,近海面形成高气压,近海面空气由赤道中东部海区流向西部海区,中东部海区表层海水减少,下部海水流上来补充,形成上升补偿流,所以A图正确。第8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海水温度降低气温降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空气由中东部海区水平流向西部海区海水上升,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双项选择题(2018扬州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C地壳运动D地形的变化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体C地理要素的联系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9.CD10.BC第9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由于地壳运动引起了地形的变化,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背风坡降水较少为草地和荒漠。第10题,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地形、地貌、大气、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有机整体。(2018无锡测试)如图为亚洲某岛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关于该国气候、地形、植被、河流等要素之间的整体性表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存在季节变化B河流水量充足,在山地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C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D地形条件复杂,植被种类单一12对该国自然灾害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B受地形和降水的影响,多滑坡、泥石流灾害C冻土广布,影响农业的发展D冬季容易受寒潮、沙尘暴的影响解析:11.AC12.AB第11题,从图中可以判定该国为日本,日本是海洋性季风气候,河流流量有季节变化;河流水量充足,在山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地形条件复杂,所以植被种类具有多样性。第12题,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受地形和降水(季风气候,降水集中)的影响,多滑坡、泥石流灾害;为海洋性季风气候,冻土面积较少,冬季可能受寒潮、沙尘暴的影响较小。三、综合题13(2018盐城中学模拟)秘鲁是中国在南美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了解秘鲁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发展与秘鲁的友好合作关系。阅读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秘鲁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2)秘鲁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简析其成因。(3)秘鲁渔业资源丰富,但2016年因受厄尔尼诺影响,渔业总产量下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即可,分东、中、西部概述。第(2)题,从大气环流(信风带)、地形(背风坡)和洋流(寒流降温减湿)等方面分析其成因。第(3)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理解释。答案:(1)中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西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2)内陆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高大山系紧逼海岸,导致荒漠带南北延伸。(3)由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当东南信风减弱会使南赤道暖流减弱,南美洲沿岸上泛海水减少,浮游生物锐减,鱼类大量死亡,渔业产量下降。14(2018无锡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其神秘的色彩吸引了许多富有探险精神的驴友。材料二图1为驴友手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简图,图2为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环境变化。(1)驴友们发现在峡谷两侧有古海洋生物化石。试分析古海洋生物化石存在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的原因。(2)有驴友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高山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峡谷则构成气流上的通道。”文中所述“气流”为来源于_洋的_。大拐弯峡谷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成因是_。(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解析:第(1)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的高山中存在古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古海洋生物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于古海洋的沉积岩之中;后经过地壳的上升运动作用出现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系之中。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南迦巴瓦峰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附近,文中所述“气流”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大拐弯峡谷”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导致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随之发生改变;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