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90 分钟。第 I 卷至页,第 II 卷至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 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共 50 分1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大小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D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消化液A B C D 3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就是细胞的内环境 B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人体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D细胞质基质不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4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能直接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或系统,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 内环境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 3 层磷脂分子层 C 表示重吸收作用D 表示的器官是皮肤5下列因素中不能促进内环境中的淋巴液增加的是 A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物增多,使小动脉舒张 B肾脏疾病导致大量蛋白尿 C过敏组织大量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6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憋尿B针刺缩手C谈虎色变D过目不忘7如图为人体发生某生理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兴奋的产生和传递方向为 edcba B c 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和呼吸酶等 C c 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 刺激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8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 的神经被剥离,蛙心 1 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 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导管A 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B 电刺激蛙心 1 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 C 蛙心 1 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 2 改变其节律D 受到电刺激的蛙心 1 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 2 收缩的化学物质9下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 Na+通道打 开,膜外 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人膜内,此后 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 K+通 道开放,膜内 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B 受刺激后膜外 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C 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 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 0 电位10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的 3 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可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B 是靶细胞对信息接收的结构基础受体,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 C 若是效应 T 细胞膜表面结构,该过程可裂解靶细胞而彻底清除入侵人体的抗原 D 不通过体液接触信息传递,该结构保证了反射弧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11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图中 X 与 Y 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B 垂体的活动只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的调节C 图中 a 与 b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12下图表示一个反射弧的局部,电流计的两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 a 点后, 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最后恢复原状,则下列图示不符合题意的是A B C D 13图 1 是当 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 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图 1 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效应器 F 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 B 针刺手指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所以针刺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C 在图 2 中和的间隙处注射一种递质,与上的受体结合,可能会引起膜电位的变 化D 某人体内一种抗体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持续舒张,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14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 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 B e 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C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 b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15肌质网是肌细胞内一种特化的内质网。肌质网膜上含有 Ca2+ATP 酶,可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基质中的 Ca2+泵入肌质网腔中。当机体的某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肌细胞时,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引起肌肉收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Ca2+ATP 酶是肌质网膜上的重要结构,其形成与核糖体密切有关 B Ca2+泵入肌质网腔的过程体现了肌质网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C 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 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引起肌肉收缩,说明 Ca2+是一种神经递质16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或再到轴 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先缩回来后产生痛觉。对此 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 B 由图可判定乙中兴奋可传至甲C 未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 A 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 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17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18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如图所 示)。下列有关这一生理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直接参与甘氨酸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甘氨酸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内环境后,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 D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其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19人在不同状态下,其血糖浓度会有所变化。如图表示在不同“模拟活动时段”中人体的血糖浓度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 ab 段,人体内的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多B 引起曲线 bc 段变化的主要途径有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合成糖原等 C 曲线 ef 段,人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会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D 曲线 fg 段的变化情况是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0如图表示的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 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 可能是A 胰岛 B 细胞受损 B 甲状腺被切除C 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D 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21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 若 M 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若 M 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 若 M 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和来维持体温恒定 D 若 M 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使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22进食可刺激小肠 K 细胞分泌多多肽 GIP,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 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 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 构)。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1-4 结构为受体,受体具有特异性信息交流功能B 胰岛素受体只分布在脂肪细胞膜上,而 GIP 受体在胰 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都有分布C GIP 和胰岛素都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即被灭活 D 口服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量多于静脉注射葡萄糖23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B 营养不良可导致血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渗透压,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 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速率减慢D 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24下图是食物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的过程。胃酸除了具有辅助消化功能之外,还能 导致胃灼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食物和组织胺作为信号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 B H+/K+-ATP 酶将 H+泵到内环境中会增加胃液酸性 C 胃酸分泌时上皮细胞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D 组织胺抑制物和 H+/K+-ATP 酶抑制物均可减轻胃灼热25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 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 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 叙述,错误的是A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 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C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 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26某成年人从 25环境来到 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速率变化如下图所 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b 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 de 段的产热速率大于 ab 段 C cd 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 bc 段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7下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性腺细胞 C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D 图三可表示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28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肿瘤而非艾滋病病毒的侵染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过敏是由于机体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过强导致的29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 T 细胞、B 细胞、效应 T 细胞三种B 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的参与30为探究某种药物 Q 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 患细菌性疾病的小鼠随机分为 a、b、c 组,a 组注射一定量的药物 Q,b 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 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 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药物 Q 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C 药物 Q 可通过促进小鼠 T 细胞数量的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 功能D 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31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 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A 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淋巴因子B 效应 T 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 C 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D 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32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 HIV 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 HIV 后体内 HIV 浓度和 T 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曲线 AB 段,HIV 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 BC 段,HIV 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 CD 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曲线 EF 段,T 细胞浓度上升是因为骨髄中 T 细胞快速成熟分化的结果33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肥大细胞释 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图中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 甲过程是体液免疫所特有的,丙过程是由浆细胞完成的B 乙过程为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 B 细胞,随后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抗体 C 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D 哮喘发生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34下图表示人体某种病的致病机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 细胞能不断增殖B b 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c 物质是淋巴因子D 该病是自身免疫病35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种免疫系统疾病B 激素 A 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 B 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 B 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36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甲为 T 细胞,需要 B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 B 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D 细胞甲、乙、丙中基因种类基本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同37睾丸吞噬细胞是专门针对精子防御的免疫细胞。精子从青春期开始出现,它们有时会 被免疫系统误认为是外来细胞而被杀死,从而导致某些类型“死精症”。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A 吞噬细胞不具特异性识别功能B 吞噬细胞不会参与细胞免疫 C 精子细胞有时候也会成为抗原D 上述“死精症”是自身免疫病38为检验某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 鼠,一段时间后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溶血素(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能导致其溶解)的含量得到如图结 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B 溶血素其实是由浆细胞合成的特异性抗体C 溶血素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 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较大39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 1000 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 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 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 pH 有下降趋势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 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D 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 害40生长素可以通过极性运输运往植物体的各部分,下面关于生长素运输的叙述,正确的 是A 极性运输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B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才会出现极性运输C 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植物的上端运往下端D 生长素只能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41将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下列不发生弯曲生长的是A AB BC CD D42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如图所示,P 点表 示对某植物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该图可表示 A 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B 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C 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 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43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 温度会影响吲哚乙酸的合成C 吲哚乙酸具有催化作用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4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B 浓度为 10-5molL 的 2,4-D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 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 2,4-D 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 D 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45“先春抽出黄金芽”的诗句形容早春茶树发芽的美景。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 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B 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细胞分裂素主要在侧芽合成 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46如图所示,a、b、c 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 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 图 a 中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B 图 b 中植物直立生长C 图 c 中植物向光弯曲D 图 d 中如果将植物固定不动,仅纸盒旋转,则植株向光弯曲生长47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 NA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 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 述中,正确的是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 NAA 浓度为 cB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生长素由移向,所以处生长速度比快D 生长素由移向,由移向48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 响。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 图甲中,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 ac,dbB 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 FA 时促进生长,在 AD 时抑制生长C 若图甲 a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B 点,则 c 点对应浓度在 FE 对应的浓度区间 D 若图甲 b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F 点,则 d 点对应浓度可在 EB 对应的浓度区间49用燕麦幼苗做如下图所示的两组实验。甲组:将切下的幼苗尖端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紧贴在的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乙组:将附有琼脂块 X 和 Y 的 幼苗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去掉尖端的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B 去掉尖端的幼苗将弯向光源生长 C 的右侧生长素多,右侧生长快D 的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50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特点的是A 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B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C 免耕法抑制杂草滋生D 无子番茄的形成二、非选择题51科学家研究发现胰岛素可以改善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下图所示。回答 下列问题:(10 分)(1)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产生后,经过 运输到脑部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能够 成为胰岛素起作用的靶细胞,其结构基础是 。(2)据图分析可知,胰岛素作用于神经细胞后,可以 ,从而保证神经细胞内的 能量供应。胰岛素还可以延长神经细胞的寿命,其主要机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抑制神经 细胞的凋亡;二是 。(3)图示生理过程能够反映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 为 。52回答下列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问题:(17 分)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 的通透性,若促进 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 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 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 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 突触后膜处于 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 向左偏转。(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 ,则 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原因是 。 近年来,随着盗墓小说的流行,有人“自学成才”,加入盗墓行列,结果在一次盗墓行动中,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 意图,A、E、M、N 为反射弧上位点,D 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与 B、C 类似的 突触。据图作答。(3)与盗墓人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 区。(4)若对 A 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变化是 ;若刺激图 1 中 M 点,则 A 点 (能、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处只 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盗墓人服用了某药品,它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 因此,服用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 或 。(5)由于伤口过深,医生担心盗墓人会得“破伤风”,所以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根据下图所示免疫过程回答。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 】 ,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 磷脂的细胞器有 。(6)盗墓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 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 医生给盗墓人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 的调控。532016 年 3 月 11 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将 12 种二类疫 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 18 个省市,涉案金额 5.7 亿元。图甲是寨卡病毒进 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 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 化曲线。请回答问题:(5 分)(1)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细胞 (填相关字母)有关。(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作为 ,大多数要经过图甲中的 A 细 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 T 细胞产生的 作用,才能促使 B 细胞增殖分化 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 ,进而发挥免疫效应。(3)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 15 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 浓度的变化曲线: 。54黄豆种子破土萌发时,幼嫩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弯曲向下生长形成“顶端弯钩”,如图。破土而出以后,其下胚轴会向光弯曲生长如图。上述两种弯曲生长现象均与生长素的 调节有关。(10 分)(1)黄豆植株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有 (多选)。A 茎尖B 嫩叶C 根尖D 发育的种子(2)图表示生长素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据图可知,生长素对下胚轴生长的调节作用具 有 特点。(3)顶端弯钩的形成与生长素因运输而导致的不均匀分布有关。已知图 A 中生长素由 a侧运输至 b 侧,导致 b 侧浓度高,解释黄豆幼苗顶端弯钩形成的原因: _。(4)若图 B 下胚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10-6,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 ,断理由是 。55金露梅是种重要的闶林花卉,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结实能力差,繁殖困难, 速度及慢。本实验以金露梅插条为试材,探究 NAA 和 IBA 在促进其扦插生根方面的作 用,以期为加快金露梅的繁育提供科学方法。淸水为对照组,NAA 和 IBA 分别设 100、200、300、400、500mg/L,共 5 个浓度。每组 20 根插条,重复 3 次。插条浸泡在相应 浓度溶液中 3 小时后扦插,一个月后记录生根情况,如下表:(8 分)试剂浓度(mg/L)0100200300400500NAA生根率(%)407387803333生根数(条/株)9.518.124.216.814.013.8IBA生根率(%)408093808733生根数(条/株)9. 612.731.628.726.524.9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如果不用浸泡的方法,还可以用 法,但该方法对浓度的要求是比 较 (高、低)。(2)本实验在确定设置上述 5 个浓度之前,需要做一个 ,这样可以为 ,也可以 ,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 力的浪费。(3)每组 20 根插条,并重复 3 次的目的是 。(4)综合实验结果,应选择 处理金露梅,繁殖效果最佳。1A2B参考答案【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正确;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 正确;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正确;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 正确;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错误。故选 B。 考点:体液、内环境的概念3D【解析】A组织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就是细胞的内环境;错误。B细胞通过内 环境就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不是唯一途经;错误。 C人体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错误。D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 液,不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正确。4B【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与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器官表示 肺;从体外获得营养物质的系统表示消化系统;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能将有用的 成分重吸收回体内的器官表示肾脏,则表示皮肤。 详解: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时,气体从血浆进入到肺泡,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 细血管壁,A 正确;若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至少穿过组织细胞的细 胞膜,而细胞膜含 2 层磷脂分子层,B 错误;肾小管通过重吸收,将原尿中的水分、葡萄 糖氨基酸等有用的小分子或离子重新摄取回内环境中,C 正确;人体通过皮肤,将水分、 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D 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区分题图中三条从内环境中将物质排出到体外的途径和两条途径将物 质从体外吸收进入体内。5D【解析】 导致淋巴液增加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血浆蛋白质过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导 致水分渗出,组织液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大分子物质透出,组织液吸水 增加;细胞代谢过旺,代谢产物增加,释放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渗透压上升吸水,导致 总量增加;毛细淋巴管阻塞,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积累。6B【解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憋尿,说 明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到大脑皮层中的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A 项错误;针刺缩 手属于非条件反射,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B 项正确;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 射,有大脑皮层参与,C 项错误;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之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因此过目不忘,与大脑皮层的 功能密切相关,D 项错误。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7C【解析】分析:由题图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a感受器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 效应器构成完整的反射弧,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A 错误;c为突触,其突触间 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等,但不含呼吸酶,呼吸酶分布于细 胞内,B 错误;在c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正确; 刺激 d 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b传入神经,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 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以题图中的神经节(图中 的“”)为切入点,神经节所在的 b 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的一端与感受器相连,另一 端与神经中枢相连,至此反射弧的其它部分组成即能辨别清楚。8C【解析】由于离体的蛙心需要保证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给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当 于蛙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 正确;两个离体的蛙心在实验刺激之前,生理功能基本相 同,所以它们的收缩频率应是基本一致的,B 正确;由于连接两个蛙心的是导管,所以蛙 心 1 的电信号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 2,C 错误;电刺激蛙心 1 的神经,通过测频仪器得 到的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对比,蛙心 2 的收缩频率跟随变慢,说明蛙心 1 接受刺激产生的 兴奋不仅自身受到产生某种抑制性化学物质使其收缩强度变慢,还随任氏液流到蛙心 2, 引起蛙心 2 的收缩强度也变慢,D 正确。9D【解析】试题分析:右图中起点和终点的电位都是负电位,说明测定的是细胞膜内的电 位。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90 毫伏;左图装置测定的应为静息电位, 相当于右图中的 A 或 D 点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是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0B【解析】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可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 靶细胞,A 错误;是靶细胞对信息接收的结构基础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因 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B 正确,是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若是效应 T 细 胞膜表面结构,该过程可裂解靶细胞而使入侵人体的病原体(抗原)失去了寄生的基础, 进而被抗体清除,C 错误;神经细胞与靶细胞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 递质经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靶细胞膜)上的所示的特异 性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该结构保证了反射弧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D 错 误。11B【解析】分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 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 重要意义。详解:通过图示可以判断 X、Y、Z 三个器官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A 正确;垂体 的活动既受到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的调节,也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B 错误;下丘脑 分泌的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 b 促甲状腺激素,C 正确;血液 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起到抑制作用,D 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12C【解析】A 图中,a 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电极,此时左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 右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 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电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左电极处膜外已恢 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当兴奋离开右电 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此时左右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不会产生电流,电 流计指针恢复原状。同理,B、D 图中的 a 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电极,再传到 右电极,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最后恢复原状;但 C 图中的 a 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 传到右电极,再传到左电极,电流计指针先右偏再左偏,最后恢复原状。综上分析,C 正 确,A、B、D 均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 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以题意“电流计的两 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为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从题图中获取的 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13B【解析】分析:图 1 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 A 为感受器,B 为传入神经纤维,D 为 突触,F 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 图,即突触结构,其中 1 为突触前膜,2 为突触后膜,兴奋由 1 传导 2 时,会引起突触后 膜上的电位变化。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 1 中效应器 F 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 成,A 正确;针刺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但产生痛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 错误;如果在突 触间隙注射兴奋型神经递质,则该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变化, C 正确;抗体攻击自身结构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 正确。点睛:易错选项 B,混淆针刺反射中的运动中枢与针刺后产生疼痛的痛觉中枢。14B【解析】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 为效应器,b 为传出神经,c 为神经中 枢,d 为传人神经,e 为感受器。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中 枢的突触处需借助于神经递质传递,因此兴奋在结构 b 的传导速度比在结构 c 的传导速度快,A 项错误;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即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B 项正确;表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 项错误;在反 射弧中,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决定了正常机体内兴奋在 b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单向的,D 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要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就认为是双向的,而忽略了题意中的特定的问题情境“正常机体内”所隐含的“反射 过程中”这一信息。15D【解析】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肌质网膜上含有 Ca2+ATP 酶,可逆浓度梯度将细 胞质基质中的 Ca2+泵入肌质网腔中”,说明 Ca2+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a2+ATP 酶 既可以催化 ATP 水解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也可以作为运输 Ca2+的载体。 详解:Ca2+ATP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A 正确;Ca2+泵入肌质 网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体现了肌质网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B 正确;细胞中大多数 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a2+属于细胞中无机盐的离子形式,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 明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C 正确;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导致肌肉 细胞的膜内阳离子增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收缩,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了解肌质网膜上含有 Ca2+ATP 酶的组成、本质和 作用,明确 Ca2+是阳离子,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会影响肌肉细胞膜内外阳离子的分布。16A【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 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 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 是感受器,B 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 是传出神经,E 是效应器。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A 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乙中的兴奋不一定能够传递到甲,B 错误;未被尖锐的物体 刺痛时,神经纤维 A 处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 错误;神经递质一般可分 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 奋或抑制,D 错误。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 节的综合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7A【解析】分析:考查多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在具体情境 下判断正误的能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传递信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但不 参与代谢。 详解: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激素不提供能量,A 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升高血糖,B 正确. 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 糖,从而降低血糖,C 正确.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D 正确. 点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传递信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但不参与代谢,不 提供能量。18A【解析】甘氨酸是氨基酸,不是蛋白质,其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直接关 系,A 项错误;甘氨酸利用胞吐方式释放进入组织液,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 项正 确;根据题意,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更高,细胞膜两侧电位差更大,C 项正 确;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D 项正确。19B【解析】分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 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 CO2、H2O 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 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 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 系。据图分析,ab 段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 段胰岛素分泌增 加,降低血糖;de 段运动消耗糖类,使得血糖浓度降低;ef 段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 转化使得血糖升高。详解:曲线 ab 段血糖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从消化道中吸收葡萄糖所致,则与胰高血糖 素分泌增多无关,反而会导致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A 错误;曲线 bc 段血 糖下降过程是血液中胰岛素升高所致,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 化为非糖类物质,B 正确;肝糖原可以分解产生葡萄糖补充血糖浓度,而肌糖原不可以,C 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两者表现为拮抗关系,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判断 图中曲线的不同线段之间血糖含量变化的原因。20C【解析】让基因老鼠运动进食后运动,血糖浓度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说明血糖消耗后得 不到及时补充,最可能是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导致胰高血糖素无法将信息传递给 靶细胞,无法升高血糖浓度,故选 C21A【解析】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 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和两个过程控制。详解:若 M 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过程为神经调节,过程为体液调节,所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A 正确;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垂体控制,血糖调节过程可表示为,B 错误;若 M 表示寒冷环境,组织不受控制,寒冷环境下进行体温调节的途径是、和,C 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 错 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内容,确定各个数字代 表的调节类型,明确血糖调节是血糖调节过程不受垂体控制。22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结构 14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进食可刺激小肠 K 细胞分 泌多肽 GIP,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分 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结构 2 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 降低血糖水平。GIP 也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此外,血糖可直 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详解:A1-4 结构为细胞膜上的受体,1 种信息分子只能与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