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2012苏北四市研讨会复习示范.ppt_第1页
例说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2012苏北四市研讨会复习示范.ppt_第2页
例说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2012苏北四市研讨会复习示范.ppt_第3页
例说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2012苏北四市研讨会复习示范.ppt_第4页
例说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2012苏北四市研讨会复习示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说历史小论文题的解题技巧,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典型例题1、(2010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311分): 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106分) 观点较明确;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50分) 观点不明确;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观点明确; 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 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 表达清晰(语言、文字),样卷一、(1)商品经济发达;(2)机械化程度高,形成雇佣关系(3)思想解放(4)民族的独立、新制度的建立。(5)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点评:考生答题没有明确观点;从商品经济、雇佣关系、思想解放、新制度等角度,这样考虑“历史前提”,思路有合理性,但有论无史,没有做到史论结合;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缺乏逻辑性。,样卷二 历史前提也就是时代背景。1、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古老的,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接触到科技的生产水平,也只是停留于手工工场,手工完成简单的生产环节。2、个别地分散地同奴隶制并存几百年,这是政治制度还很古老,没有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还有各地区仍属于孤立状态,没有联合起来,所以还不能形成有制度性的资本主义方式。只有在科技的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完善和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条件下才能把萌芽发展起来,所以历史前提是非常重要的。,点评:考生将历史前提理解为时代背景,观点较明确; 提出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科技进步等角度来考虑“历史前提”,思路合理,但无具体史实例证,论述不够充分 语言表达繁琐、整体缺乏逻辑性,样卷四、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主要包括:一、政治制度。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政治前提,而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资本原始积累。英国通过殖民扩张、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为发展资本主义积累大量资本。而中国商人经营商业挣来的钱多用来买田置地,没有继续扩大资本。三、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四、市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占有大量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明清时期中国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市场越来越狭小。 五、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英国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没有突破萌芽状态。,点评:考生有明确的观点,从政治制度、资本原始积累、自由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论述观点,不仅列举英国史实,还列举中国史实进行对比论证,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归纳总结: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典型例题2.(13分)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一、二、三),参考答案:,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典型例题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思路引领: 1.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明确“评论对象” 2.亮明自己的观点 3.多角度引用史实,充分论证,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欧洲中心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否定“欧洲中心论”),如:赞成第二种观点,西方崛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例文赏析: 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一、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以文章形式呈现,体现小论文的基本要素,即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据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2、史论结合原则: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回答,有史有论; 3、全面性原则: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4、精炼性原则: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因素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基础上,先打草稿,后再动笔,一保证语言精练,切中要害。,二、三段式论证法: 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1、提出观点: 看材料后设计问题,弄清楚要求评论的观点来自何处,是设问中还是在材料中;理解观点的含义;明确有几个观点,看清楚答问要求,是评论一个还是几个观点,对选择评论的观点进行明确的表述或表面自己对所选观点的态度(正确、同意、赞成;不同意、不赞成、片面),2、证明观点:,利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或列举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