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健康课大一必考内容第二讲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_第1页
大学生理健康课大一必考内容第二讲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_第2页
大学生理健康课大一必考内容第二讲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_第3页
大学生理健康课大一必考内容第二讲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_第4页
大学生理健康课大一必考内容第二讲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第一节 传染病基本知识 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第三节 常见传染病,第一节传染病的基本知识,1、感染与传染病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4、法定管理的传染病,感染是指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克服人体的防御机能,侵入人体的特定部位,并能在入侵处或其他部位生长与繁殖的过程。 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1、感染与传染病,2、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 各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各种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从流行性的强度和广度来看,可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流行:当期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时。 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 爆发:某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终止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它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3、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空气-所有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 水-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甲肝、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食物 -所有肠道传染病 ; 接触传播 -狂犬病、乙肝、艾滋病(直接);红眼病、大部分肠道传染病、性病(间接) 虫媒传播-乙脑、鼠疫 、疟疾; 土壤传播-破伤风、炭疽、寄生虫病,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 1.年龄 2.性别 3.职业 4.季节 5.生活条件 6.文化修养等 ,4、传染病的分类和管理,我国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甲类、乙类、丙类。 共39种,甲类传染病:共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共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型流感。,丙类传染病:共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1、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2、常用消毒方法,1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1) 控制传染源,五早原则: 1.早发现、 2.早诊断、 3.早隔离、 4.早治疗、 5.早报告。,(2)切断传播途径,(一)切断虫媒传播途径 搞好爱国卫生运动, 消灭蚊虫、老鼠、蟑螂、苍蝇; (二)预防肠道传染病 (三)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四)预防性传播和血液传播,(3)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措施和特异性措施(对易感人群应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这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也是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预防注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菌苗)、死疫苗(菌苗)、类毒素等 如 甲肝、乙肝、流感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人血丙中球蛋白、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等,2.常用消毒方法,消毒:清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进而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之一。 消毒种类: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预防消毒 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机械消毒法和热消毒法(煮沸消毒、蒸汽消毒法、焚烧法、太阳光照射法、人工紫外线消毒法) 2)化学消毒法,(1)煮沸: 一般的细菌(加热60-70度,30分钟;100度25分钟)。 肝炎病毒(加热100度,30分钟)。 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加热60度,30分钟)。 肉毒杆菌(加热100度,煮沸6小时) 破伤风杆菌(加热100度,煮沸3小时) 适用于:耐热物品、金属器械、餐具、衣物等。,(2)蒸汽消毒:120度、每平方厘米1.1千克的压力下,2030分钟。 适用于:不怕受热受潮的物品:衣物、注射器、输液用具的消毒。,(3)紫外线消毒,自然法:晾晒被褥,在室外阳光直射下自然杀菌,一般凉晒时间,36小时。 适用于:流感、伤寒、痢疾、麻疹、水痘、百日咳等病菌。 人工法:紫外线灯 照射3060分钟。 适用于:医院病房、手术室、治疗室、实验室及食品生产企业空气消毒。,(4)化学消毒剂,凝固蛋白质的:酚、甲酚及衍生物、乙醇 溶解蛋白质的:石灰 氧化蛋白质的:漂白粉、过氧乙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 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新洁尔灭、洗必泰 其他:环氧乙烷、福尔马林、戊二醛,第三节 常见传染病,一、流行性感冒 二 、流行性腮腺炎 三、肺结核 四、水痘,五、病毒性肝炎 六、细菌性痢疾 七、霍乱 八、细菌性食物中毒 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上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乏力等中毒症状较重为特征。多见于冬春季,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人群对变异的病毒无免疫力,故传染性强,容易引起爆发或大流行。我国每次流行均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典型流感症状:为起病急骤,先有畏寒、继以高热、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同时头痛,全身酸痛,背部与四肢较为显著。全身软弱无力。常有咽干、喉痛等症状,但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则较轻或不明显。部分病人有腹泻水样便,轻度恶心与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预防措施:,(1)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防寒保暖。 (3) 学校的公共场所及宿舍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 (4)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减少大型集会,外出时应带口罩。 (5)预防接种灭活流感疫苗 (6)病人所在宿舍要及时消毒。,二、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传染源:腮腺炎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以冬、春二季发病率最高。 患病后可产生持久性免疫力。,(一)临床表现:,人体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为18天。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天后可见腮腺肿胀疼痛,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胀于45日后逐渐消退,全部病程约1014日。成人患者有时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二)预防,(1)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隔离病人至临床症状消失。 (2)学校的公共场所及宿舍内要经常开窗通风。 (3)被污染的用具需煮沸消毒或暴晒。 (4)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减毒活疫苗。,(三)治疗,一、一般治疗:隔离患者,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流质或半流质,禁食酸性食物。 二、对症治疗:外敷-紫金锭、青黛散,三、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咳嗽、咳血、胸痛等症状。 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造成肺结核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一)肺结核分型,分为: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 继发型肺结核:根据在病理上和X线形态上的不同又可分为浸润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球及结核性胸膜炎等。,(二)肺结核的临床表现,长期低热,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同时伴有消瘦、乏力、夜间盗汗、咳嗽、咯血、胸痛、气急、面颊潮红、月经不调、关节痛及结节性红斑等。,(三)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和痰培养可明确诊断。,(四)肺结核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治疗肺结核的主要手段 治疗原则:早期、联用、适量、规则、全程”。 长程标准治疗方案、短程治疗方案、间歇治疗方案 和复治方案。其中,长程标准治疗方案总疗程为18个月,疗效确切 。五年复发率低,被推荐为标准方案。 临床常用的是短程治疗方案(6-9月)。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 雷米封、利福平(47个月),(五)肺结核预防,(1)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胸部透视)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对着人打喷嚏、咳嗽,对病人咳出的痰要进行正确处理,如焚烧、深埋等。 (3)探视病人要戴口罩。 (4)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四、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亦可由于接触病人的衣物、玩具、用具等而得病。一般自出疹前一日至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具有传染性。本病潜伏期大约23周。,(一)临床表现:,开始时患者可有微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或轻度腹泻等症,常不被重视。发热的同时或于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面部,最后到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呈向心性分布,而且从斑疹-丘疹-水疱-开始结痂,短者约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 成人患水痘,其症状较儿童严重,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全身症状严重,皮疹融合成片,易并发肝炎、肺炎、脑炎等。,(二)预防,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 4、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三)治疗,1、隔离患者,卧床休息。 2、对症治疗:发热-高热时退热 抗病毒 中药-清瘟败毒 禁用激素,五、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性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血液、体液传播。分类:甲、乙、丙、丁、戊五型,其中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最高。甲型和戊型主要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常见。,(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疾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 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人群对甲型肝炎普遍易感。 一般情况下甲型肝炎多为散发或小流行,秋、冬两季多见,发病较急,病程较短,预后较好 。,1、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6周,平均为30天,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起病急骤,起病前15天,常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咽痛、关节痛等症状,随后常出现明显的厌油、恶心、呕吐、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尿液颜色逐渐加深呈浓茶状,部分患者巩膜、皮肤可出现黄染,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可升高,少数患者可出现关节酸痛、皮疹、皮肤粘膜出血等症状。,2、预防,(1)控制传染源。甲型肝炎的隔离期自发病日起应不少于30天。 (2)切断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防止病从口入。 (3)保护易感人群。使用减毒甲肝活疫苗注射进行主动免疫。,(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主要经血液(输血、注射)、母婴及性生活等途径传播,本病常导致慢性感染,部分患者最终可转为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包括输血、输血浆、使用血制品等); 母婴传播(包括分娩时新生儿吞入含乙肝病毒的血液、羊水、出生后通过哺乳、少数则为宫内感染等); 性传播(包括夫妻间不安全的性行为、还有男性同性恋、异性恋及卖淫嫖娼等性乱行为等); 密切接触传播(包括共用牙刷、剃须刀、洗澡刷子等); 医源性传播(包括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镜检查、预防接种及工作人员的手)等四种主要传播途径。,2、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6个月,平均为60天左右。 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有乏力、厌食、尿液颜色逐渐加深、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乙型肝炎以无黄疸型较为多见,黄疸型少见。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上升较慢,恢复也较慢。,3、预后,较差,在新生儿和婴儿期感染者,绝大多数都会转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在成年期感染者中约5%可转为慢性。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至少有1020%,最终可转化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4、诊断,乙肝五项-两对半检查 HBsAg(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感染 HBsAb(表面抗体)-患过乙肝现已恢复或注射过乙肝疫苗 HBeAg(e抗原)-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肝细胞损伤严重 HBeAb(e抗体)-乙肝病毒复制的减少,肝细胞损伤减轻 HBcAb (核心抗体) -乙肝病毒感染过。 1、3、5阳性-大三阳;1、4、5阳性-小三阳,5、预防,(1)控制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血液、体液、母婴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注射乙肝疫苗)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应立即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0.5毫升,然后于24小时、1个月和6个月分别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g。,预防 (1)控制传染源。乙型肝炎的隔离期应隔离至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为止。 (2)切断传播途径。 由于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因此,首先应要求医疗单位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切实阻断医源性传播的各种途径(包括对手术、注射、拔牙、针灸、内镜检查等可能接触到血液的医疗器械都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还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注射,不要随意使用未经严格检验的血制品,有病时能吃药就不要注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去消毒措施不严格的诊所打针、拔牙、针灸、手术;不去卫生措施不严格的美容院、理发店理发、纹眉、纹身、穿耳眼;不与别人共用或借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和牙刷等生活用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特别要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洁身自爱,不要有婚前性关系或婚外性关系,不要有同性恋、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学会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因不安全的性行为而感染乙型肝炎。 (3)保护易感人群(注射乙肝疫苗),六、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粘膜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及全身毒血症状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1、传染源,传染源: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急性期菌痢病人的传染性最强。人群对菌痢普遍易感全年都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2、菌痢分类,急性菌痢(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四种类型。) 慢性菌痢(痢疾病程超过两个月就称为慢性痢疾)。,3、临床表现,普通型,起病较急,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伴头痛、食欲不振,随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起初为稀便、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每天排便1020次或更多,量少,有里急后重感。,4、治疗,一般治疗:隔离、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 对症治疗:纠正脱水、解痉止痛等 病原治疗:泻痢停、氨基甙类、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5、预防,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饮食、饮水、个人及环境卫生,不吃生冷、变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好饮食及消灭苍蝇) 3.保护易感人群 : 增强体质,可口服依链菌株活疫苗。 ,七、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情严重者表现为剧烈吐泻、大量水和电解质的迅速丢失、低血容量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1、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霍乱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而传播,生活接触、苍蝇等对疾病的传播也有一定的作用。 易感性:普遍易感。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 发病季节:霍乱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病,发病高峰期为78月。,2、临床表现,典型的病例分为三个阶段: 1、吐泻期以急剧腹泻、呕吐开始,腹泻为无痛性,不伴有里急后重。 “米泔水”样大便。重症病人可出现洗肉水样的血性便。呕吐不伴恶心,呈喷射状,初为胃内容物, “米泔水”样。 2、失水虚脱期出现典型的失水症状如烦躁不安、口渴、呼吸加快、口唇干燥、声音嘶哑、双眼下陷、皮肤寒冷、弹性消失、肌肉痉挛、脉博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体温下降,可因极度脱水和虚脱而死亡。 3.反应恢复期,3、预防,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消毒和食物管理,消灭苍蝇;对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其他排泄物和用具要进行妥善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者接种霍乱菌苗,八、细菌性食物中毒,由于食用被某些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本病夏、秋季多见。引起的细菌大多是沙门菌属、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嗜盐菌、肉毒杆菌等。因引起感染的细菌不同,其表现各异。一般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 其特征是突然暴发,潜伏期短,集体同时发病,发病者均与食用被细菌及毒素污染的食物有明确的联系等。,1、常见类型,沙门氏菌属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 嗜盐菌、变形杆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