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理清知识联系记清主干术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和某种昆虫卵以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前者能够预测、后者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3两种增长模型(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t)。 (2)“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群落的两种结构(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光、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5两种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遭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6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7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关键点(1)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末端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且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8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9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1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澄清思维误区关注点1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澄清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关注点2混淆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并错将看作增长率澄清(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单位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2)对“”的理解:NtN0t,表示当年(月、日)种群数量与上一年(月、日)种群数量的比值,即:Nt/Nt1,而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数量增大;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1时,种群数量减小。关注点3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澄清(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2)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顶极群落),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顶极群落类型由环境决定。(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关注点4牢记六个“未必”和三个“一定”澄清(1)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2)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关注点5牢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三个“不等于”澄清(1)植物生产者:蓝藻、光合细菌等不是植物,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是植物,但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关注点6对能量流动的理解不准确澄清(1)动物同化的能量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关注点7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不准确澄清(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4)重金属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越高。关注点8不能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澄清(1)信息传递的方向通常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不同于能量的单向流动,也不同于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而是存在于三个方面: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跳舞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关注点9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不清澄清(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对于某些特殊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2个主攻点之(一)种群与群落1明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理解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无K值,“增长率”不变(填“变”或“不变”)有K值,K/2时有最大增长速率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2)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填空)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3熟记群落的四种关系和两种结构(1)四种关系:(据图填空)写出A、B、C、D四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箭头为能量或物质的流向):A互利共生,B寄生, C竞争,D捕食。(2)两种结构:(填表)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4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两种方法5判断有关群落演替叙述的正误(1)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2)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3)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4)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优势物种组成不再变化()(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真题导向1(2017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斗)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选B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斗)争微弱;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等条件有限,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本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选用血细胞计数法;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场所一直在细胞内。2(2016江苏高考)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A海拉细胞悬液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C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 D蛙卵解析:选A海拉细胞属于癌变的人体细胞,其细胞悬液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噬菌体属于病毒,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进行计数;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通常用稀释涂布培养形成菌落的方法进行计数;蛙卵体积较大,可直接用肉眼观察。1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1)应用样方法时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估计应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为准。(2)标志重捕法中的误差分析: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第二次捕获标记数偏少。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原因二:标记物在调查期间脱落。原因三:标记过分醒目,易被天敌捕食。原因四: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第二次捕获标记数偏多。原因一:标记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被标记个体易被捕获。原因二:标记物过分醒目,导致被标记个体易被捕获。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归纳与解读(1)图示归纳:“J”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式(2)图示解读:“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K值是一定环境中种群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过关练习1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解析:选C由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内及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2(2018泰州中学模拟)某地区甲、乙两岛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乙岛上68月黄鼠狼活动活跃。对两岛上田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田鼠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52只、58只B两岛6月到8月期间田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捕食是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D两岛的田鼠最终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解析:选C两岛田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7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降低,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6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6月份之后乙岛田鼠数量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是黄鼠狼的捕食。两岛的田鼠长期地理隔离,经过突变和自然选择,两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增大,但并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3.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解析:选Dc点酵母菌种群数量较多,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考向(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真题导向1(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选D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草本阶段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与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2017江苏高考)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解析:(1)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3)叫声是通过物理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属于物理信息。因“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故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该蛙的卵块密度。(4)水草腐烂产生的无机物可被浮游生(植)物利用,故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既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也是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以蛙为食的不同纲的生物有蛇、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过关练习1(2018苏州模拟)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下列有关“退耕还林”对生物群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减小B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没有变化D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不会改变解析:选B“退耕还林”将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随着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也会有所变化;“退耕还林”会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3(2019届高三南京、盐城一调)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解析:选B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植物为地衣,其次是苔藓,有了植物,土壤才能固定,才有可利用的有机物,才会出现动物,所以最先出现的动物为植食性动物。4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衡量。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都从裸岩阶段开始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都是先增多后减少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解析:选C初生演替并不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如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总体趋势是物种多样性慢慢增加,直至顶极群落达到稳定;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的K值上升,一些种群的K值下降。一、选择题1(2018泰州中学模拟)下列关于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可能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B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C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D必将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解析:选D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就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一定会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2下列调査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被标记灰喜鹊放生后部分死亡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时只在湿润的有落叶地区取样D调査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査对象解析:选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被标记灰喜鹊放生后部分死亡,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正常统计时,血细胞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样方法调查蚯蚓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只在分布较密的湿润的有落叶地区取样,这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大;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3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不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分层现象C群落中种群的数目多少或种群密度的大小称为群落的丰富度D经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解析:选A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依然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分层现象,如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经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4.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选D由于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L1.5,乙的L值稍大于1.0,两个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个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第3年末乙种群L1.0,且在接下来的时间内L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是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这4年中,甲种群L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5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选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根据题图信息,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数量增加,甲数量减少时,乙数量随之减少的不同步变化,说明二者为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6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B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C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D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解析:选B保持捕捞强度为33%,同时采用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保持捕捞强度为45%,采用中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小,这样使鱼群的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在捕捞强度为45%时,鳕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地减少;鳕鱼的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强,个体比较大,可选择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7.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选A从曲线可看出,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二者表现出捕食关系;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表现为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基因突变是由个体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联系;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但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没有改变。8.右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此鱼塘中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D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不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C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浮游动物在此鱼塘中呈“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9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影响丙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造成甲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造成乙、丙区域植被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甲处不同高度山坡上分布有不同群落,并非同一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10(2018江苏六市二模)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解析:选D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11(2019届高三苏北四校联考,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解析:选BC在理想条件下,无环境容纳量的限制,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森林中各种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由光照直接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由植物决定;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研究物种丰富度应该在群落层次上进行。12(2017南通二模,多选)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确,应该( )A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B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C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D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解析:选AB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等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开始计数;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防止有污物影响加入的培养液的量,从而影响计数结果。二、非选择题13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a表示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填“a”“b”或“c”)。(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年底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型曲线增长。(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的个体数。(4)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填“多”或“少”)解析:(1)图1中,a、b、c依次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2)为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前4年,种群的为1,则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没有改变。第4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10年时等于1,说明第9年底或第10年初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不变且大于1,则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3)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会使重捕个体中所含标记数减少,则调查出的种群个体总数要比实际数多。答案:(1)性别比例b(2)基本不变9或10“J”(3)随机取样相邻两边上(4)多14(2018南京、盐城一模)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某研究小组用它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图甲为在注射器中加入5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吸入10 mL空气后加塞密闭,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加。图乙为号、号试管中均加入3 mL蒸馏水和少许0.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简称BTB),直至溶液呈蓝绿色时为止(当环境偏酸性时,BTB溶液呈黄色)。图丙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进行计数,观察到的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与气泡产生有关的细胞结构是_。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_呼吸。(2)图乙中,号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是由蓝绿色变成_,设置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_。(3)若要证明甲、乙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_,其他条件相同。(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减小实验误差,取样前需将培养液_;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_;计数时,应待酵母菌_再计数。依据图丙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_个mL1。解析:(1)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由于注射器内有足够的氧气,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O2与释放的CO2的体积相同,因此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是由于有氧呼吸产生了CO2,产生CO2的结构是线粒体基质。实验一段时间后,O2逐渐被消耗,若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无氧呼吸。(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CO2,由于酵母菌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能产生CO2,因此一段时间后号试管中的溶液由蓝绿色逐渐变成黄色。设置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对照。(3)若要证明甲、乙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做同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他条件相同。(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内的培养液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计数时,应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依据图丙结果可知,此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倍数104,则该1 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14164001031043.5109(个)。答案:(1)线粒体(基质)无氧(2)黄色对照 (3)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4)振荡摇匀加盖玻片沉降到计数室底部3.51092个主攻点之(二)生态系统下面图1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代表生物的生理过程。图2是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串知设计(1)图1中丙代表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一个群落。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功能。(2)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用箭头和序号表示);代表呼吸作用的是。(5)根据上面图2,回答下列问题: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105 kJ/(m2a)。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2.7%。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会不断增加。(6)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考向(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真题导向1(2017江苏高考)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选D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2(2016江苏高考)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解析:选B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菌剂中的微生物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农药被降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进入农作物进行物质循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则农田动物的种类增加,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增强,故害虫的数量会减少,导致优势度降低;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细胞代谢需要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催化,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3(2018江苏高考)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甲不摄食藻类,水草、藻类处于第一营养级,甲、乙处于第二营养级,丁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甲和丁未体现出食物联系,所以还可能有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甲丁。(2)图1中丙、丁都可以作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丁捕食丙,且丙、丁都捕食乙,所以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图1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根据图2可知,第一营养级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 900/25 000100%7.6%,但是因为第二营养级包括乙和其他鱼类,再加上其他鱼类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7.6%。(5)有些农药不易被分解,营养级级别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农药浓度越高,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排放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答案:(1)水草甲丁(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 (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进行能量流动计算不仅要关注“最多、最少”题眼,还应关注“需要”与“获得”题眼,具体分析如下(以食物链“ABCD”为例)。(1)“最多需要植物”:此时D的能量为已知项(设为x),计算时应“逆推”,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公式为x(10%)n,此处n为食物链中“”数。(2)“最少需要植物”:此类计算与(1)方法相同仍需“逆推”,但需将传递效率换为20%,即x(20%)n。(3)“最多获得多少能量”:此时A的能量为已知项(设为y),计算时应“顺推”,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公式为y(20%)n,n仍为“”数。(4)“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此类计算与(3)方法相同,仍需“顺推”,但需将传递效率换为10%,即y(10%)n。(5)在食物网中求“最多”与“最少”:在多条食物链并存的食物网中,“最多”与“最少”除应考虑“10%、20%”外还应考虑“食物链长短”与“能量损耗”的关系,如以“顺推”为例,“最多获得多少能量”,应按最短食物链,并按20%计算;求“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并按10%计算,同理可进行“逆推”计算。此外,若题干信息中已给出食物网能量分流比例,则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能量或需要某一生物提供的能量时,首先,要清楚某一生物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得能量的比例或某一生物给不同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其次,要结合每条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予以计算。过关练习1(2018启东高级中学模拟)下列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A蚊子飞翔时发出声音B警犬嗅寻毒品C豪猪遇敌时竖起体刺 D海豚借助超声波确定方位解析:选C蚊子飞翔时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警犬嗅寻毒品利用了化学信息;豪猪遇敌时竖起体刺,为豪猪的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海豚借助超声波确定方位,利用的是物理信息。2.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b、c、d、e、fB若b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 mol葡萄糖的能量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汽车购买合同范本
- 古建整体出售合同范本
- 工程厨柜采购合同范本
- 工程转让合同范本模板
- 土地征收赔偿合同范本
- 柜子保洁服务合同范本
- 旧厂改造工程合同范本
- 中介居间合同范本
- 出口商合同范本
- 合股汽车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全国高考数学真题全国2卷
- T/CGAS 026.1-2023瓶装液化石油气管理规范第1部分:安全管理
- 数字经济下的反垄断策略-洞察阐释
-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课件
- 自行缴纳社保协议书模板
- 2024年新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1.1 正数和负数 第1课时
- 《橡胶的硫化工艺》课件
-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指南(2025)解读
- 《秋季腹泻》课件
- 湖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机器管招投标”模块化招标文件(施工)-(2025年第1版)
- 2025-2030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