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图文课件_第1页
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图文课件_第2页
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图文课件_第3页
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图文课件_第4页
人体发育学第三章图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1,第三章 目 录,第一节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一、反射发育 二、姿势运动发育 三、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第二节 粗大运动发育评定 一、评定内容及方法 二、常用的评定量表,2,第一节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第三章,返回 目录,3,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小儿的姿势与运动的发育是随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逐渐发育进行的身体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水平位上逐渐抬起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位的过程。,5,一、反射发育,1.原始反射(存在于6个月以内) 2.立直反射(存在于6个月以内) 3.平衡反应(终身存在)皮层为其中枢,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6,(一)原始反射,原始反射是胎儿最早出现的运动形式。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定时期内仍持续存在,是一种避开有害刺激或保存生存状态的本能反应。 原始反射是在健康新生儿即存在的,随着高级神经中枢的发育而逐渐消失的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一)原始反射,原始反射的消失标志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的完成,标志着获得新的运动能力的开始。 新的运动功能的开始必须首先抑制原始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成熟及髓鞘化过程的完成,使得神经兴奋的泛化性朝向特异性方向发展,表现出神经兴奋的抑制现象。,8,原始反射,在婴儿期的一定阶段内存在的原始反射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在应该消失时仍然存在则为异常表现,是病理性的。 由于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会阻碍正常姿势反射和正常运动的发育,从而导致了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 所以,可以应用对原始反射的检查来判断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程度。,9,1.觅食反射,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 (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3)存在时期:04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0,2.握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将影响主动抓握及前臂的支撑。 (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 (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 (3)存在时期:04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1,3.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第三章 第一 节,返回 目录,12,拥抱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 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 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 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 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3,拥抱反射,(2)反应:分为两型。 拥抱型(新生儿):小儿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手掌放开,五指分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 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4,拥抱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5,4.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 (1)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放于桌面,另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向前方倾斜小儿。 (2)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3)存在时期:02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6,5.踏步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1)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双脚接触桌面。 (2)反应:婴儿会做出站立反应,如将其身体前倾,他会行走几步。 (3)存在时期: 03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7,5.踏步反射(自动站立和行走反射),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长,而且迈步时双腿内旋、内收交叉,脚掌跖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8,6.张口反射,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智力低下时延迟消失。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 (2)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出现。 (3)存在时期:02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19,张口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0,7.上肢移位反射,脑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时难以引出,偏瘫时一侧缺失。 (1)检查方法:小儿俯卧位,颜面着床,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观察变化。 (2)反应: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 (3)存在时期:06周。,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1,8.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若持续存在可导致坐位平衡困难,无法维持正常直立姿势,孩子也不可能发展对称性运动,因为任何侧面的刺激都会引起不对称姿势。 (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3)存在时期:06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2,侧弯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3,9.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4,紧张性迷路反射,(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髋关节屈曲使臀部凸起,耻骨部无法贴近桌面;上下肢均呈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5,紧张性迷路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6,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 (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对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似“拉弓射箭”姿势。 (3)存在时期:04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7,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8,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若该反射长期存在,或婴儿的头部总是顽强地转向一侧,会阻碍婴儿的运动发育,使婴儿无法将手放到嘴边或胸前。即可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29,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意义同ATNR (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0,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1,12.交叉伸展反射,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 (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 (2)反应:可见另一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 (3)持续时间:02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2,交叉伸展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3,13.阳性支持反射,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1)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 (2)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反张。 (3)持续时间:02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4,(二)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5,1.颈立直反射,新生儿期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射,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射,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射所取代。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68周。,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6,颈立直反射,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头部向一侧转动。 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随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7,颈立直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8,2.躯干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 (2)反应:此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39,躯干立直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0,3.躯干躯干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如上述方法,使小儿转成侧卧位。 (2)反应:小儿主动回到仰卧位的姿势。,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1,4.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此反射3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2,迷路性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3,迷路性立直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4,5.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该反射在人类相当发达,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4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明显。该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5,视性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 (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6,6.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由于其中枢在中脑,因此该反射的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射。 检查时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7,降落伞反射,(1)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 (2)反应: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脑瘫患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8,降落伞反射,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49,(三)平衡反应,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 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0,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人站立和行走的重要条件,多在立直反射出现不久即开始逐步出现和完善,终生存在。 完成平衡反应不仅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而且需要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综合作用才能完成。,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1,1.仰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 (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仰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 (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52,2.俯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 (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俯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 (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3,3.膝手位/四爬位反应,8个月出现,终生存在 (1)检查方法:小儿成四爬位,检查者推动小儿躯干,破坏其稳定性,或小儿成四爬位于检测台上,检查者将检测台一侧抬高而倾斜。 (2)反应:头部和胸廓出现调整,受力侧上、下肢或检测台抬高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另一侧出现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4,4.坐位反应,前方6个月左右出现,侧方7个月左右出现,后方10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 (1)检查方法:小儿于坐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的同时,分别出现两上肢迅速向前方伸出;倾斜侧上肢立刻向侧方支撑、另一侧上肢有时伸展;两手迅速伸向后方做支撑动作。通过上述反应,保持身体的平衡。,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5,坐位反应,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6,5.跪位反应,出生后约15个月左右出现,维持一生。15个月以后仍为阴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1)检查方法:小儿取跪立位,检查者牵拉小儿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2)反应:头部和胸部出现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反应。对侧上、下肢外展,伸展。,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7,6.立位反应,前方12个月左右出现,侧方18个月左右出现,后方24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 (1)检查方法:小儿于站立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以及上肢伸展的同时,分别出现腰部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弯曲以及脚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迈出一步。,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8,立位反应,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59,二、姿势运动发育,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60,(一)姿势运动的控制,1身体形态 2肌力的作用:原动肌,拮抗肌等 3肌张力的作用 4平衡功能 (1)躯体感觉系统的作用: 外界环境变化 浅深感觉/本体感觉 大脑皮层 信息分析整合 姿势调整 (2)视觉系统的作用:阻断视觉输入,稳定性 (3)前庭系统的作用 5运动系统的作用 6运动的协调性,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61,1.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是: 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 手、口、眼的协调发育。,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62,屈曲模式,刚从母体分娩的婴儿最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生理学屈曲姿势是胎儿期姿势的延伸,采用这种姿势在出生前能够顺利地通过产道,出生后也有利于自我保护,它可以加强身体各部位的联合,保持姿势安定的结果。,63,屈曲模式向伸展模式转变,原始反射具有运动的方向性:把握反射是朝向屈曲的方向;而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婴儿拥抱反射等是朝向伸展的方向。婴儿经历了这两种类型的反射后,反射回路逐渐减弱,屈曲优势位也随之减弱。同样,当处理前庭感觉的大脑结构发育分化后,对同一种刺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出生后的婴儿经历了仰卧位、俯卧位以及各种抱着的姿势后,颈部周围的肌群逐渐协调收缩,使得头部能够稳定的竖起。左右颈肌的协调使得头部能保持在正中位上,头部的对称性促进了躯干对称性,两手逐渐可向胸前合掌。,64,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1.头向一侧 2.头正中位 3.四肢对称屈曲: 4.手口眼协调:躯干骨盆的控制,为自由地旋转和回复旋转的躯体活动作准备 5.四肢自由伸展,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通过频繁地哺乳,怀抱,等的颈部抬起活动使得颈部肌群同时收缩,促进了控制头颈部功能的发育,65,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66,2.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主要特点是: 由屈曲向伸展发育。抗重力伸展发育。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67,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1.紧张性迷路反射姿势,瞬间抬头 新生儿期 2.臀头同高,TLR姿势,瞬间抬头2个月 3.抬头45度,两肘支撑 3个月 4.抬头4590度,胸离床4个月 5.抬头90度两手支撑6个月 6.腹爬8个月 7.四爬10个月 8.高爬11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68,第二阶段:移动准备期,1.头颈部的控制 2.与头颈部分离的四肢躯干的独立运动 3.下肢髋关节多轴性活动与下肢的分离运动 4.躯干骨盆的控制 5.上肢的支撑性,69,3.坐位姿势运动发育,主要特点是: 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0,4.坐位姿势运动发育,1.全前倾新生儿期 2.半前倾23个月 3.扶腰坐45个月 4.拱背坐6个月 5.直腰坐7个月 6.扭身坐89个月 7.坐位自由玩89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1,4.立位姿势运动发育,分为如下十个阶段: 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2,立位姿势运动发育,1.阳性支持反射新生儿期 2.不支持体重2个月 3.短暂支持3个月 4.尖足支持4个月 5.立位跳跃56个月 6.扶站78个月 7.独站10个月 8.牵手走11个月 9.独走12个月,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3,5.步行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1)宽歩幅: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 (2)挑柦样步态: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 (3)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 (4)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 (5)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 (6)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 (7)整个脚掌着地: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 (8)站立位膝过伸,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脚短小,与地面的接触面小,不易获得平衡,只有增加步数来增加平衡,称为小步跑。重心偏移较大,易疲劳,只短距离走。,74,步行姿势运动发育,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5,(三)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与特点,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 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 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 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 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 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6,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7,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8,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79,三、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80,(一)影响因素,1.家族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智力落后 4.神经肌肉疾病 5.脑损伤和脑发育障碍 6.其他疾病,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81,(二)异常发育,1.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 2.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3.运动发育的不均衡性 4.姿势运动的非对称性 5.运动障碍的多样性 6.异常发育的顺应性,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82,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83,第三章 第一节,返回 目录,84,第三节 粗大运动发育评定,第三章,返回 目录,85,一、评定内容及方法,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86,评定内容及方法,1.评定的原则 2.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 (1)姿势评定 (2)运动发育评定 (3)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评定 (4)动态观察 3.肌力评定 4.肌张力评定 (1)肌张力增高 (2)肌张力降低,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87,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0:无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 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放松 + :肌张力轻度增加,在 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的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 ROM的大部分时,即张力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容易地移动 :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强直状态而不能动,88,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89,评定内容及方法,5.关节活动度评定 (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 (2)臂弹回试验 (3)围巾征 (4)腘窝角 (5)足背屈角 (6)跟耳试验 (7)股角(又称内收肌角) (8)牵拉试验,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90度,90,评定内容及方法,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91,评定内容及方法,6.反射发育评定 7.平衡功能评定:Berg量表 8.协调功能评定:指鼻试验等 9.步态分析,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92,二、常用的评定量表,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93,1.儿童发育评定,通常使用格塞尔(Gesell)、丹佛(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等方法,我国已广泛应用。这些量表是对运动发育、社会性发育以及语言发育的全面评价方法,反映儿童整体发育的大范围评价表。,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94,95,2.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分为5个部分: 行为能力(6项); 被动肌张力(4项); 主动肌张力(4项); 原始反射(3项); 一般评估(3项) 每一项评分有三个分度,即0分、1分 和2分。满分为40分。,第三章 第二节,返回 目录,96,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分五个部分: (1)新生儿行为能力(16项)6项: 对光的习惯形成:在睡眠状态下,重复用手电筒照射新生儿的眼睛,最多12次,观察和记录反应开始、减弱甚至消失的照射次数。评分:0分为11次,1分为710次,2分6次。 对格格声的习惯形成:新生儿处于睡眠状态,距其1520厘米处,短暂而响亮地摇格格声红塑料合,最多重复12次,观察和评分同1)。 非生物性听定向反应(对格格声反应):在安静觉醒状态下重复用柔和的格格声在新生儿视线外(约10厘米处)连续轻轻地给予刺激,观察其头和眼睛转向声源的能力。评分:0分为头和眼睛不能转向格格声,1分为转向格格声,但转动60,2分为转向格格声60。 生物性视和听定向反应(对说话的人脸反应):在安静觉醒状态下,检查者和新生儿面对面,相距20厘米,用柔和而高调的声音说话,从新生儿的中线位慢慢向左右两侧移动,移动时连续发声,观察新生儿头和眼球追随检查者的脸和声音移动方向的能力,评分方法同3)。 非生物性视定向反应(对红球的反应):检查者手持红球面对新生儿,相距20厘米,观察和评分同1)。 安慰:是指哭闹的新生儿对外界安慰的反应。评分:0分为哭闹经安慰不能停止,即使抱在怀里也无济于事;1分为哭闹停止非常困难;2分为安慰后较易停止哭闹。 (2)被动肌张力(710项)4项:必须在觉醒状态下进行,受检新生儿应处于中线位,以免引出不对称的错误结果。 围巾征:一手托住新生儿的颈部和头部使其保持正中位,半卧位姿势,将新生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的关系。评分:0分为上肢环绕颈部,1分为新生儿肘部略过中线,2分为肘部未达中线。 前臂弹回:只有新生儿双上肢呈屈曲姿势时才能进行,检查者用手拉直新生儿双上肢,然后松开使其弹回到原来的屈曲位,观察弹回的速度。评分:0分为无弹回;1分为弹回速度慢,3秒钟;2分为双上肢弹回活跃,3秒钟,并能重复进行。 下肢弹回:只有当髋关节呈屈曲位时才能检查,新生儿仰卧,检查者用双手牵拉新生儿双小腿使之尽量伸展,然后松开,观察弹回的速度,评分同。 guo 角:新生儿平卧,骨盆不能抬起,屈曲呈胸膝位,固定膝关节在腹部两侧,然后举起小腿测量guo 窝的角度。评分:0分为110,1分为11090。2分为90。 (3)主动肌张力(1114项)4项: 11) 头竖立反应(颈屈、伸肌主动收缩):检查者双手抓握新生儿上臂及胸部,两手上缘在新生儿乳腺水平,拉其从仰卧位到坐位姿势,观察到颈部屈伸肌收缩将头抬起,记录头和躯干维持在一个轴线上的秒数。评分 :0分为无反应或异常,1分为有头竖立动作,2分为头和躯干保持平衡12秒以上。 12)手握持:仰卧位,检查者的食指从尺侧插入其手掌,观察其抓握的情况。评分:0分为无抓握,1分为抓握力弱,2分为非常容易抓握并能重复。 13)牵拉反应:在做手握持基础上得到有力的抓握时,检查者抬高双食指约40厘米,则新生儿会屈曲自己的上肢使其身体完全离开桌面。评分:0分为无此反应,1分为只提起部分身体,2分为提起全部身体。 14)支持反应:检查者用手抓握新生儿前胸,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别在两个腋下,支持新生儿呈直立姿势,观察新生儿下肢和躯干是否主动收缩以支持躯体的重量并维持几秒钟。评分:0分为无反应,1分为不完全或短暂、直立时下肢屈曲或头不能竖立,2分为能有力地支撑全部身体、头竖立。 (4)原始反射(1517项)3项 15)自动踏步:上面的支持反应得到后,新生儿躯干在直立位置或稍微往前倾,当足接触到硬的平面即可引出自动迈步的动作。 放置反应:取其直立位,使新生儿的足背碰到桌子的边缘,该足有迈上桌的动作。 16)拥抱反射 17)吸吮反射 (5)一般反应3项 包括:18)觉醒度 19)哭 20)活动度。,9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