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 第五节 水动力油气藏 第六节 复合油气藏,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2,第一节 概述,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分类方案众多。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遮挡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烃类相态及流体性质。,3,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以下两种: (1) 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混合三大类型。 (2) 按油气藏形态分类:层状、块状、不规则状等类型。,4,构造圈闭:构造成因 非构造圈闭:非构造成因,隐蔽圈闭:常规勘探技术难以发现的各类圈闭。 主体是岩性、地层油气藏。,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据孙志道简化,1996),6,1.分类原则: 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简便实用。 2.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 水动力、复合,7,断块油气藏,8,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定义: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9,构造油气藏的类型,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10,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称背斜圈闭。 油气在背斜圈闭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背斜油气藏。,11,一、背斜油气藏,19世纪末“背斜学说”。背斜油气藏占世界大油气田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12,挤压背斜油气藏,按背斜构造的成因分为:,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13,1、 挤压背斜油气藏(与褶皱作用有关),褶皱区的山前、山间坳陷内,侧向挤压应力作用所致。特点:两翼地层陡,一般不对称,H闭大、S闭小,常伴有逆断层,常成排出带出现,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含油气区。,14,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多分布在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隆起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15,潜山上覆地层薄,翼部地层厚,差异压实,形成平缓背斜。继承古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形成。,3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潜山和差异压实有关),16,盐、膏、欠压实泥岩, 密度比上覆地层低,受不均衡压力作用,上拱形成背斜,4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17,5、滚动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常伴逆牵引(滚动背斜)。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形成了“滚动背斜”圈闭。,18,分布:快速沉积的三角洲,盆倾同生断层下降盘,背斜高点顺断层有迁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层面平行。,5、滚动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特点:深陡浅缓、近陡远缓。轴线基本平行断层面,常沿断层成串珠状成带分布。,19,二、断层油气藏,储集层上倾方向被断层遮挡形成断层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20,前提条件:断层封闭;断层与储层构成闭合的空间,断层线与构造等高线闭合。,1.断层圈闭的形成机理,21,断层的封闭机理:对置封闭、泥岩涂抹封闭、颗粒破碎封闭、成岩封闭。 (1)对置封闭:储层上倾方向与非渗透层对接, “砂岩不见面”。,22,两侧储层对置时,上倾地层的排替压力大,则封闭;否则不封闭。,储集层沿上倾方向与断层另一盘的非渗透性层接触:封闭。,23,断层的封闭机理: (2)泥岩涂抹封闭:塑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使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压力,封闭。,24,断层封闭机理: (3)颗粒碎裂封闭:碎裂作用使断裂带中颗粒颗级和渗透率降低,如砂质颗粒破碎形成细粒的断层泥。 (4)成岩封闭:胶结作用使断裂带渗透性降低。,25,2.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油气运移的通道开启性,遮挡物封闭作用,油砂山油田构造图(a)及剖面图(b) (据青海石油勘探局),26,3、断层带的封闭性取决于:,(1)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封闭好,张性差。,(2)断面产状:,缓:封闭;陡:开启性大。,27,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 沿断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3)断开地层岩性:,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4)断层带内流体活动:,断层带的封闭性取决于:,28,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断层活动时期:,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间歇期:,封闭,多期活动性断层:,(5) 断层活动性,29,(1)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顺向断块(阶梯状)、反向屋脊断块(掀斜断块) (2)逆断层遮挡油气藏:如叠瓦状断层油气藏。,1)按断层性质,4. 断层油气藏类型,30,断鼻构造及油藏, 断鼻油气藏 断层与鼻状构造组成的油气藏,2)按断层与储层平面组合关系分类,31, 断块油气藏,(a)弧形断块油气藏;(b)交叉断块油气藏;(c)多几何形状断块油气藏,由断层和倾斜储集层构成封闭的空间,储层无明显的构造形态,具有多种组合形式。,32,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造图(a)及剖面图(b), 断块油气藏,弧形断块油气藏,33,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造图(a)及剖面图(b),交叉断块油气藏,34,东辛油田营13断块区油藏平面及剖面图,多断层断块油气藏,35,三、岩体刺穿油气藏,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体刺穿圈闭。 地下岩体:盐岩、膏岩、软泥、岩浆岩等。,罗马尼亚莫连尼油田横剖面图,36,三、岩体刺穿油气藏,1.形成机理 地下岩体侵入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上覆沉积岩层变形或变位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37,盐、膏、欠压实泥岩,密度比上覆地层低,在不均衡压力作用,向上侵入或拱起而形成。,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38,2.主要类型 按刺穿岩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1)盐体刺穿油气藏 2)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39,1)盐体刺穿油气藏,罗马尼亚莫连尼油田横剖面图,地下深处的盐体,侵入并刺穿上覆的沉积岩层,形成盐体刺穿圈闭。,40,洛克巴丹油气田剖面图,2. 泥火山刺穿油气藏,由于泥火山刺穿上覆沉积岩层,直接遮挡储集层上倾方向形成圈闭,其中聚集油气而形成。,41,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并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形成岩浆岩体刺穿圈闭。,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42,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孔、渗低,不具备储集条件。由于构造等作用,产生了裂隙和溶洞,形成裂缝性圈闭。,四、裂缝性油气藏,定义: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43,(1) 油气藏常呈块状:具有共同的油-水界面、统一的压力系统。 (2) 钻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 (3) 实验室测定的油层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所测相差悬殊。 (4) 同一个油气藏,不同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 复杂的油气藏类型,裂缝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1.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44,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因储集层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其中聚集了油气地层油气藏,B、C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D、E分别为潜山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A、F分别为岩性尖灭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45,一、潜山油气藏,潜山:被不整合埋藏于年轻沉积盖层之下的盆地基底的基岩突起,具有一定构造形态的突起。 潜山油气藏也有人称“古地貌”油气藏。,46,1、形成机理 与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 区域上升-岩层受强烈风化、剥蚀-形成潜山-不渗透地层覆盖-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聚集其中。,(A) 地层隆起成背斜;(B) 背斜遭剥蚀;(C) 沉积物覆盖,石油聚集,47,2、潜山油气藏类型,按照潜山的形态,可将潜山油气藏划分为古地貌山、断块山和褶皱山。,48,油气源:潜山上覆及侧翼新沉积层 储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火山岩、岩浆岩及变质岩 盖层:潜山上覆泥质岩 油气运移通道:不整合面、油源断裂 生储组合类型:新生古储,3、潜山油气藏的特点,49,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定义: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下,储集层上倾方向被剥蚀,后来又为新沉积的非渗透性岩层遮挡,在不整合之下形成了圈闭及其油气的聚集。,特点:无明显地形突起,位于盆地边缘,油气来自下倾方向烃源岩。,50,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与潜山油气藏差异: 1.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储集层为沉积岩。潜山油气藏的储集层可以是沉积岩,也可是岩浆岩或变质岩。 2.潜山油气藏“新生古储” 。 3.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具有原生孔隙。潜山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基岩”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构造或古地形突起形态。,51,水体渐进时,水盆逐渐扩大,沿着沉积坳陷边缘沉积了孔隙性砂岩,随水体加深,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形成圈闭。,1、形成机理,三、地层超覆油气藏,52,三、地层超覆油气藏,储集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上,油气分布受地层超覆面和底板不渗透层控制 含油范围受地层超覆线与构造等高线控制; 以层状油气藏为主,53,1)一般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带; 2)充足的油源、鼻状构造、油气运聚动力以及复合输导体系是油气远距离运移成藏的必要条件; 3)浅部大气水的作用使原油稠化。,2、成藏条件分析,54,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使地层岩性、物性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圈闭中聚集了油气 岩性油气藏。,55,共同特征: (1) 储集体往往穿插和尖灭在生油岩体中,油气源充足,储盖组合良好; (2)圈闭形成时间早,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3)成因上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有关。 (4)分布与河湖沉积体系和古地形有关。常成群成组出现。,56,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一、岩性尖灭油气藏 二、透镜体油气藏 三、物性封闭油气藏 四、生物礁油气藏,分类:,定义:由于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而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一、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前苏联卡杜辛油田渐新统砂岩尖灭油气藏剖面图 (据A.I.Levorsen),定义:由透镜状或其他不规则状储集层周围被不渗透性地层所限,组成圈闭条件而形成的油气聚集。,二、透镜体油气藏,砂岩尖灭体及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a)砂岩尖灭体油气藏;(b)砂岩透镜体油气藏;(c)低渗透砂岩中之高渗透带,59,与河道砂坝有关:带状、剖面透镜状、心滩、边滩; 与三角洲有关:前三角洲; 与岸带有关,特点:,油气分布受砂体四周不渗透层控制,独立油气水系统; 油质轻; 透镜状,不规则。,类型:,二、透镜体油气藏,60,物性封闭又称成岩封闭,是指由于各种次生成岩作用使原始沉积的岩层孔隙性发生变化,形成的圈闭类型。,三、物性封闭油气藏,两种成因: 一是胶结作用; 二是次生变化。,61,定义:具有良好孔隙性和渗透性的生物礁储集岩体被上覆及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封闭,油气聚集其中称为生物礁油气藏。 其形态与礁组合中储集体的形态有关。,四、生物礁油气藏,62,1、形成特点,良好储集条件的生物礁 上覆不渗透岩层 聚集油气,珊瑚、层孔虫、藻类等造礁生物原地堆积而成的碳酸盐岩建造。,油气分布受生物礁四周不渗透层控制; 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以块状油气藏为主;,特点:,63,1.生物礁的发现常常是偶然的。在一个没有发现过生物礁的地方,不能得出完全准确的判断。 2.但在一个曾找到过一个生物礁的地区,一般总可以找到另外的生物礁。生物礁总是成群成带地分布,总是和古海岸线有关。,生物礁的勘探,64,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第五节 水动力油气藏,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65,1、构造鼻型水动力油气藏 构造背景为鼻状构造,2、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 储层为单斜,水动力油藏类型:,66,1、构造鼻型水动力油气藏 构造背景为鼻状构造,在静水条件下不闭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听评课记录一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听评课记录1
- 湘艺版音乐九下第五单元《半个月亮爬上来》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听评课记录(准备课)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作业听评课记录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
-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听评课记录模板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听评课记录 9 桃花源记
- 员工新品知识培训计划课件
-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7.1《磁现象》听评课记录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听评课记录8
- 全面质量管理TQM体系概述与实践应用探讨
- 2025年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试卷试题
- 借款转为租金合法合同范本
- 2025年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专业初级)考试试卷及答案
- 海姆立克急救法科普知识
-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国企融媒体考试题库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云南-云南药剂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选100题】)
- 2025年度铝合金门购销及节能技术合同
- 2024届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学员(抗感染专业)理论考核试题
- 【基层法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测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