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记诵材料.docx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记诵材料.docx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记诵材料.docx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记诵材料.docx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记诵材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记诵材料XXXX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记诵资料一、伤仲永精准译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作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泯然众人矣】(他的才能)才能完全消失了,成为普通人了。【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的才能是先天的到的,胜过有才能的人很多。【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资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文学常识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释词语第一段:【伤】哀伤,叹息。【世隶耕】时代耕田为业。隶:属于。【未尝】不曾。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求】索要。【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焉:代前文的“忽啼求之”这一事。【旁近】附近。指邻居。【与】给。【书】写。【并自为其名】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养】赡养。【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意】指内容(、主题)。【一乡】全乡。一:全。【自是】从此。自:从;是:此,这。【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观】看。【邑人】同县的人。邑,县。【奇】对感到惊奇。【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的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是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有人。【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利:认为有利可图。然:此,这样。【日】每天。【扳(pn)】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谒,拜访。第二段:【从】跟随。【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令】让。【称(hn)】相当。【闻】名声。【复】又。【焉】代词,仲永的情况。【泯(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了。第三段:【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的到的。【贤于材人远矣】胜过有才能的人很多。贤:胜过,超过。于:比。材:有才能的人。【卒】最终。【之】调节音节,不译。【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受:承受。【彼其】他。【且】尚且。【今】现在。【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得:能够。而:表承接,就。已:停止。耶:表示反问语气,吗。原文填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精要问答文前两节叙事,最后一节议论。请概括叙述了一什么事,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答】文叙述了方仲永因父亲“不使学”由天才沦为普通人的事。表达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十二三岁时,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方仲永又过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回答)4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答】具有表现了方仲永的天资非凡。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导致仲永“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教育。6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7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8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答】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通过从仲永的才思敏捷到才思衰退的对比体现出来的。9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同时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0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答】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1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体现了仲永的天资非凡,名声在外。二、孙权劝学精准译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蒙乃始就学。】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事情。鲁肃很(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说:“士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认清这个道理怎么这么晚啊!【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精释词语第句:【初】当初。【谓】对谁说,告诉。【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今】现在。【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事务。第句:【辞】推托。【以】用。【务】事务。第句:【岂】难道。【欲】想要。【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为】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吗。第句:【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第句:【言】说。【孰】谁。【若】比(得上)。第句:【以为】认为。【益】益处。第句:【乃】于是,就。【就】从事。【始】开始。第句:【及】到了的时候。【过】到。【论议】谈论。【大】表程度,很,十分。【惊】惊奇。【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非:不。复:再。第句:【士别三日】士人分别了几天。士:士人。三:不是确指,几。【即】就。【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大兄】长兄,这里指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何】为什么,怎么。【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乎】语气词,啊。第句:【遂】于是。【拜】拜见。【而】表顺承,然后。原文填空“孙权劝学”是的重点,从其劝学的角度看,说明学习的必要性的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方法和目的的句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说明学习的可能性的句子:“卿言多务,孰若孤”;说明学习的益处的句子:“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文中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蒙乃始就学”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明了吕蒙学有所成后自豪、喜悦之情。精要问答朗读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限止语气,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啊。2成语解释: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开卷有益。3(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孙权劝学,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事。(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吕蒙接受孙权劝导而开卷读书,学有所成。4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答】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和益处。最终成功劝学“蒙乃始就学”。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答】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6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7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答】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8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答】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答】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0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答】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1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答】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使人感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2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答】孙权:平易近人,关心下属,善于劝学。吕蒙:好学、勤学、直爽。鲁肃: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学习进步给予赞叹,真诚而重视礼节。3这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多角度)【答】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的益处角度)。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吕蒙学习惊人的变化角度)。不能因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从吕蒙的角度)。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虚心的角度)。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促身边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共同进步角度)。三、口技精准译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宾团坐】众多的宾客围绕而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声,(随即)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既而儿醒,大啼】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夫亦醒】(她的)丈夫也醒了。【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妇人抚摸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一边拍着小儿子,一边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接着大儿子又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各种妙处都具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不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止了。【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了。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活动的声音,盆碗等器物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身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突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身大喊,妇人也起身大喊。【两儿齐哭】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发出的(爆裂)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财物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打哆嗦,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文学常识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此书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的进士。精释词语第一段:【善】擅长,善于。【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于】在。【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帷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醒木”。【而已】罢了。【团坐】围绕而坐。【少顷】一会儿。【但闻】只听见。但:只。【一下】拍一下。【满坐寂然】全乡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的样子。【哗】大声说话。第二段:【遥】远。【犬吠】狗叫声。【惊觉】熟睡时被惊醒。觉:醒。【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呓语】说梦话。【既而】不久,紧接着。【啼】啼哭。【抚】抚摸,安慰。【乳】喂奶。【而】表并列,一边一边。【呜】指轻声哼唱哄着小孩子入睡。【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止】停止。【当是】正在这个时候。是:这。【叱(h)】呵斥。【一时】同时。【齐】一齐。【发】发出。【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妙:妙处。【满坐】全场。坐:通“座”。【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妙绝】认为妙极了。以为:认为。妙:美妙,奇妙。绝:极。第三段:【未几】不久。【齁(hu)】打鼾。【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翻倒倾斜。【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渐渐。【正坐】坐正了(身子)。第四段:【忽】忽然,突然。【呼】呼喊。【起】起身,起来。【齐】一齐。【俄而】不久。【犬吠】狗叫了起来。【中间(i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里面)。间:夹杂(着)。【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崩倒:房屋倒塌。【火爆声】烈火燃烧发出的声音。【作】响起,发出。【曳()屋许许(h)(h)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形容声音之杂。【虽】即使。【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指:指明。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名】说出。【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时候)。于:在。是:这。【无不】没有不。【变色】(吓得)变了脸色。色:脸色。【离席】离开座位。席:席位,座位。【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几()欲先走】几乎想要抢先逃跑。几:几乎。欲:想要。走:逃跑。第五段:【群】众多,各种。【响】声响。【毕】全、都。【绝】断,这里是“消失”的意思。【视】看。【而已】罢了。原文填空口技中,最能表现口技者表演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善。口技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词语是:是时。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的时间词语是:少顷、未几、俄顷。表示两事相继发生的时间词语是:既而。表示同时发生的时间词语是:一时。表示突然发生的时间词语是:忽、忽然。口技中,强调舞台、道具简单的语句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中,赞扬口技人摹仿声响无所不有的语句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精要问答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4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第一层(第2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第二层(第3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第三层(第4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第三部分(第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3第二部分口技表演者表演了哪两个场景?有何特点?【答】(1)场景: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特点: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2)场景: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特点:响声大作,由少而多。百千齐作,应有尽有。4开头和结尾都极言道具的简单,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不是,那么它有何作用?【答】结构上首尾相照应,使结构保持完整;内容上极写道具简单,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何效果?【答】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不能自持。四、短文两篇精准译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与太阳跑,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湖流水都向这里汇集。文学常识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18篇。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的远古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淮南子有21卷,自然科学史材料,神话传说。精释词语夸父逐日:【逐日】追赶太阳。【逐走】赛跑,竞跑。走: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欲】想要。【饮】喝水。【于】到。【河、渭】黄河、渭水。河:黄河。【不足】不够。足:足够。【北】向北方,去北方。【大泽】大湖。【至】赶到。【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道:在半路上。而:表原因,因为。【弃】遗弃。【为】成为。【邓林】桃林。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从前。【争】争夺。【为】做。【怒】愤。【而】表修饰,可译为“地”。【触】碰、撞。【天柱折,地维绝】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维:绳子。绝:断。【倾】倾斜。【西北】向西北方向。【故】所以。【移】移动。【焉】兼词,“于之”,向这里。【不满】不充满,塌陷。满:充盈、充满。【水潦】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汇集。【焉】兼词,“于之”,向这里。原文填空我们可以从“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逐日的想象力与神奇性。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天柱折,地维绝。”精要问答联系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2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甘为人类造造福的自我牺牲精神。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4你觉得这篇神话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答】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等特点。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的名句作证吗?【答】“夸父逐日”从积极方面: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从消极意义方面:自不量力。示例一:“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晋•陶潜);示例二:“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唐•柳宗元)6了解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7“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8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9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答】(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五、狼精准译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惧,投以骨】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给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外一只狼仍然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拿起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跟上来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很困窘,处境危急,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往旁边一看,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又)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了狼。【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户)正要走,(警觉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从柴草堆中)打洞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的身子已经钻入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先前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算狡猾了,可是一会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文学常识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全书12卷或16卷,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精释词语第一段:【屠】屠户。【归】回家。【尽】(卖)完。【止】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甚:表程度,很。第二段:【惧】害怕。【投以骨】“以骨投之”,拿起骨头扔给狼。投:扔。以:拿,把。【止】停止,停下。【从】跟从。【复】又,再次。【后狼】后得到骨头那只狼。【而】表转折,可是。【前狼】先前得到骨头那只狼。【至】跟至,跟上来。【矣】了。【而】表转折,可是。【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旧、原来。第三段:【大】表程度,很,十分。【窘】困窘,处境危急。【敌】敌对,这里是“威胁、攻击”的意思。【顾】回头看,这里指望旁边看。【野】野地里。【场主】麦场主人。【积薪】堆积柴草。积:堆积。薪:柴草堆。【其中】麦场里。其:代词,指麦场。【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蔽:覆盖、遮蔽。苫:盖上。丘:小山。【乃】于是,就。【奔】奔跑(过去)。【倚】倚靠。【其下】柴草堆下面。其:代词,代指“柴草堆”。【弛】放松,这里是“卸下”的意思。【持】拿。【前】先前。【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耽:注视的样子。【向】朝向。第四段:【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走开。径:径直。去:离开。【其一】另外一只。【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犬:像狗似的,像狗那样。于:在。【目似瞑】(那只狼)似乎闭上了眼。瞑:闭眼。【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暴】突然。【起】跳起。【以】用。【首】脑袋。【毙】杀死。【方】正。【欲】想要。【行】走。【洞其中】在柴草堆里打洞。其:指柴草堆。【意】打算,企图。【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入】钻入。【以】表方式,“来”。【其】代指狼。【止】通“只”,只。【尻】屁股。【自】从。【断】砍断。【股】大腿。【乃】才。【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以】表目的,“用来”。【诱】诱惑。【敌】敌人,对方。第五段:【亦】也。【黠】狡猾。【矣】了。【而】表转折,可是。【顷刻】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之:助词,的。变诈:作家、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啊。【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止:通“只”,只(是)。笑:笑料。耳:罢了。原文填空表现狼的凶残、贪婪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表现了狼的“黠”的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屠户的机智、勇敢主要通过他的行为表现出来“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4“屠惧,投以骨”表现屠户对狼的迁就、退让,抱有幻想,希望能逼退狼的心理;“屠大窘,空前后受其敌”表明屠户心理发生变化:丢掉幻想、准备抵抗;“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表现屠户警觉。狼中议论点题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精要问答简述本文主旨(主题)。【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2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人的角度的得出启示)【答】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3这则寓言的启示是怎样的?(多角度)【答】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被消灭的的。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五、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文默写题(一)<论语>十则识记性默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ng),思而不学则殆(di)。”(为政)子曰:“由,诲女(r)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n)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论语>十则理解性默写<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论语>十则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论语>十则中,含有实事求是精神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中,含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意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论语>十则中,阐述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语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论语>十则中,表达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这一意思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0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这一意思时,我们可以引用<论语>十则中的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文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古代诗歌四首识记性默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外古诗词识记性默写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7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