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doc_第1页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doc_第2页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doc_第3页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doc_第4页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关键词】 升降散;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丹毒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兹举例介绍如下。1 脂溢性皮炎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为脂溢性皮炎。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舌红,苔薄黄,脉弦。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 g、陈皮10 g、枳壳10 g。连服半个月而愈。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2 过敏性紫癜案例2:患者,15岁,男,学生,2006年8月25日初诊。4 d前因咽痛发烧后双小腿出现较多的小出血点,且迅速增大成斑,逐渐增多向上扩散至大腿及臀部。患者现口干,咽痛,全身烘热,腹痛阵作,溲赤便干。查:双下肢可见散在粟粒至榆钱大小的紫红色斑片,略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以双侧胫前较为密集。咽红,扁桃体度肿大。腹软,无压痛点。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体温38.7 ,血、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辨证为气血两燔,血溢成斑。治以散热透邪、通腑泄热、气血两清。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12 g,大黄9 g,山豆根6 g,紫草根15 g,板蓝根2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8月28日二诊: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咽已不痛,大便潜血转阴,下肢皮疹颜色变黯,无新疹出现,但仍时有腹痛。前方去山豆根、板蓝根,大黄减量为6 g,加白芍15 g、木香10 g。8月31日三诊:服上方3剂后,腹已不痛,双下肢皮疹明显减少,疹色黯淡。用8月28日方去木香,加鸡血藤20 g,连服10剂而愈。按: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为“斑毒”、“葡萄疫”。总由禀赋不耐,外受风热毒邪,致脏腑蕴热,邪热弥漫三焦,气病及血,气血两燔,络伤血溢,发而为病。若只选清营凉血之品,则气分之热不能兼顾,并有顾此失彼之嫌;专用凉血之品,又有血止瘀留之虑。升降散用僵蚕、蝉衣可疏散风热,辛凉开达,透热转气;大黄苦寒降泄导热下行,可澄本清源,消除引起出血的原因,配合行气活血之姜黄,又可活血除瘀。诸药合用既可降热止血,又防血止瘀留,治疗邪热壅遏、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候皆可取得良效。3 颜面丹毒案例3:患者,女,41岁,公司职员,2006年5月17日初诊。患者于2 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颧部红肿灼痛,病情发展迅速,现已波及整个右侧面部,并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口渴,胃纳欠佳,溲赤便干。自述有慢性鼻炎病史和青霉素过敏史。查:整个右侧颜面部可见大片鲜红色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发亮,有灼热感,触之疼痛。右侧眼睑及口唇肿胀,目不能开。咽红,右侧可触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体温38.9 ;白细胞总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84%。诊断为颜面丹毒。辨证为风热外袭、化火化毒、壅滞头面肌肤。治以散风败毒、通腑泄热。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9 g,僵蚕12 g,姜黄9 g,大黄12 g,金银花12 g,黄芩12 g,板蓝根20 g,牡丹皮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口服罗红霉素150 mg,每日2次。5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头部不痛,身已觉爽,颜面肿胀减轻。白细胞总数9.2109/L,中性粒细胞76%。前方去大黄,蝉衣减为6 g,僵蚕减为6 g,加玄参15 g、淡竹叶12 g,罗红霉素继续服用。又连续治疗1周而愈。按:颜面丹毒中医称为“抱头火丹”,重者也称为“大头瘟”。本病多因皮肤破损,风热火毒之邪入侵,熏蒸搏结于肌肤之间而发。因本病病位在上,故重用蝉衣、僵蚕轻浮升散,透邪外出直达病所;姜黄、大黄降泄,通腑泻热,取釜底抽薪之意;再配以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4 体会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尤为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方中以僵蚕祛风化痰,蝉衣疏风清热,二味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姜黄行气活血,生大黄泄火凉血、逐瘀通便,二味相合苦寒降泄,既走气分,又行血分,用此旨在降泄亢盛之阳。正如杨粟山所云:“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衣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清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本方在临床上可广泛地用于丹毒、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皮肤病,湿疹、药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以及痤疮、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皮肤瘙痒症、红皮病等的治疗。主要用于邪热内郁,热迫血分;或湿热壅盛,升降不畅;或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枢机不利;或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津液输布失常等证。表现为急性发病或加重,皮损较为广泛,皮疹色红、油腻,或渗出较多,或有瘀点、瘀斑,炎症反应比较明显;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