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案例汇总第一章导论1案例一 中美贸易:让“利益相关”名副其实1案例二 贸易的好处加纳和韩国3案例三 韩国新的跨国公司5案例四 国际贸易惯例的约束力7案例五 我国某公司在加工贸易中被骗案8案例六 我国服装厂在补偿贸易中受损案9第二章国际贸易概述11案例一 行业分工的卓越体现中美贸易的共赢局面11案例二 高外贸依存度:是喜是忧13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4案例一 北京家电优势在哪14案例二 美国的“新重商主义”15案例三 日本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国家吗?17案例四 比较优势的概念美国的鲜花种植业和计算机业的取舍18案例五 一些主要国家集团的收入贸易条件(19701995年)20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1案例一 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21案例二 一些国家的相对要素禀赋情况22案例三 某些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24第五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25案例一 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联系25案例二 长盛不衰的西门子公司27案例三 产品年龄与行业特征29案例四 好莱坞经济学-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31案例五 产业内贸易1994年北美汽车贸易协定33案例六 江苏阳光集团的国际化成长产业内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在我国企业中成长的体现36案例七 从芬兰诺基亚公司的崛起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38第六章 保护贸易理论40案例一 幼稚产业保护期结束 2006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40案例二 反对自由贸易的市场失灵论:加利福尼亚的案例43案例三 美国的机车行业-一个取得成功的幼稚行业?45案例四 从美国的助动车案例看我国的幼稚工业保护47案例五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倾销政策49案例六 丰田公司如何面对欧洲和美国日渐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51案例七 环境保护主义还是贸易保护主义54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56案例一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坎昆发起“阻击战”?56案例二 从印度经济的二元化看与贸易政策息息相关的“二元经济”59案例三 美国南北贸易及收入不均61案例四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损害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吗?63案例五 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会伤害高工资国家的工人吗?65第八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67案例一 荷兰病与山西经济67案例二 成本优势难再 中国汽车要跳出低端怪圈69第九章 关税71案例一 2006年我国将降100项进口关税 关税总水平为9.9%71案例二 美国的关税税率72案例三 美国纺织品行业贸易保护的影响75案例四 保障特定行业就业的成本损失77第十章 非关税壁垒78案例一 汽车进口配额的效应78案例二 阿根廷对进口针织衫、毛衫产品实施非自动进口许可证措施79案例三 我国外汇管制逐渐松绑 年底人民币卡刷进美日欧80案例四 中国对加韩美新闻纸反倾销案82第十一章 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84案例一 出口退税归零?84案例二 美国的小麦出口补贴计划86案例三 日本的“目标”产业88案例四 智利进口替代的终结91案例五 高清晰度电视机之争美国的战略贸易政策93案例六 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半导体为目标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95案例七 空中客车公司-由国家提供产业发展补贴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例子97案例八 剖析一场美日之间的贸易纠纷99案例九 中国某公司利用出口信贷促进机电设备出口101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103案例一 中国将试行自由贸易区 深沪津保税区率先试点103案例二 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105案例三 美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预计双方贸易额将猛增200亿美元107案例四 欧共体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108案例五 欧洲共同农业政策111案例六 欧洲统一保险市场的建立114第十三章 贸易条约与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115案例一 世贸通过香港宣言 2013年底前将取消农产品补贴115案例二 出口冷冻食品品质纠纷案116案例三 一场“反倾销”官司缘何打了四年有关适应入世规则的案例119案例四 美国诉加拿大牛奶补贴案-WTO争端解决机构对农业贸易争端的解决121案例五 WTO 2002年1月14日裁决美国出口减税方案违法123第一章 导论案例一 中美贸易:让“利益相关”名副其实 案例简介中美两国完全可以成为共同推动两国、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伙伴,因为正如这份报告指出的那样,中美贸易关系不仅日益成为两国经济的中心问题,其地区乃至世界意义也日益显著。2006年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署发布了中国入世4年来第一份全面评估对华贸易关系的报告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下文简称报告),其中表示将强化美国贸易代表署执法能力,在该署内部组建对华执法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准备和办理与中国的潜在世贸组织规则纠纷。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即使在1980年代美日贸易争端尖锐的时期,美国也没有设立类似的针对特定国家的工作组。鉴于美方统计去年对华贸易逆差创造了2016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国会上下贸易保护主义鼓噪甚嚣尘上,某些美国国会议员正酝酿表决向进口中国商品征收27.5%惩罚性关税、取消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等极端贸易保护主义议案;且该报告声称对华执法特别工作组将与美国产业界、其他政府部门密切合作。而众所周知,美国政治体制导致其贸易政策特别容易受特定利益集团的游说与影响,不少人担心该工作组将恶化中美贸易环境,激化贸易争端局面。报告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准入和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自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两项核心原则奉行至今,即推动日益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为美国人赢得该体系的经济利益;在从2006年开始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发展第3阶段,对华贸易政策还需要增添第3项核心原则追求更平等、更持久、具有平衡的机会、能够为美国创造对称的出口部门就业机会的贸易关系。为此,在报告罗列的美国最关注的问题中,不仅包括市场准入,而且包括所谓“未通报的、广泛的对自己产业的政府补贴和优惠”。以上的确有理有据,但自由化并非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体系的唯一基本目标,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其基本目标之一,由于19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收益和负担分配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而承担的调整负担太多,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更有其现实意义。多哈回合之所以又称“发展回合”,原因就在于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有权利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运用特定政策工具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其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承担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力所能及的义务。在这方面,此前“一刀切”的关税减让就曾经令许多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创,因为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难以建立如同发达国家那样现代化的税收体系,其财政收入高度依赖于有征收简便之利的关税,正如美国历史上关税收入曾经占联邦财政收入80%乃至90%以上一样,而大幅度关税减让义务把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推向了破产。中国没有陷入这样的困境,但不会不吸取这样的教训。报告列举了对华贸易政策新阶段的6项目标,第一项就是“参与”,即推动中国加入某些国际协定和国际组织,而这些协定和组织通常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又往往是因为其条款“西化”色彩太过浓烈,对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副作用,如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因特网公约等等。因此,这些国际协定和国际组织也应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现实,对其条款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报告第14页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其执法的“缺陷”进行了指责,声称“知识产权执法是中国的最大弱点之一”。其实,且不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也不提美国国民、企业、机构在对中国商标、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等方面知识产权的侵犯;更不提包括IBM在内的不少美国企业也对美国过分严格的知识产权法规啧有烦言,以至于主张美国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美国政府也应注意到,在这个问题上指责中国最活跃的美国企业往往也是在美国国内因垄断、滥用知识产权而遭到指控乃至诉讼的企业,美国政府不应动用公共权力去维护美国企业攫取在美国国内所不能容许的垄断利润。有趣的是,报告发布时间安排在情人节。中美两国算不上“情人”,但完全可以成为共同推动两国、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伙伴,因为正如这份报告指出的那样,中美贸易关系不仅日益成为两国经济的中心问题,其地区乃至世界意义也日益显著,过去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近一半来自中美两国。两个贸易额合计数万亿美元的大国在某些贸易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通过平等、冷静、理性的协商来解决问题。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年2月20日案例二 贸易的好处加纳和韩国案例简介1970年,加纳与韩国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同。当年加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0美元,韩国为260美元。到了1992年,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790美元,而加纳仅为450美元,这反映出两国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率。1968年到1988年间,加纳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5%,而1980年到1992年间仅为0.1%。相反,1968年到1992年间韩国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9%。为什么加纳和韩国之间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两国对于国际贸易的态度可以部分地说明其中的原因。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韩国政府特别支持贸易,而加纳政府却不鼓励本国的生产商参与国际贸易。加纳于1957年获得独立,它是英国在西非的殖民地中最早获得独立的国家。该国的第一任总统克瓦米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提出的泛非洲社会主义理论对非洲大陆的其他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加纳而言,这一理论意味着对很多进口产品征收高关税,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以促进本国在某些制成品方面的自给自足,并且采取组织本国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政策。结果,加纳这一当年非洲最繁荣的国家现在竟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这无疑是一场灾难。以加纳政府对可可贸易的态度为例来看一看加纳抵制贸易的政策如何摧毁了该国的经济。加纳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海运航线,这一切都决定了它在可可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简单地说,它是世界上最适于种植可可的地方。1957年时,加纳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后,新独立的国家政府创立了一个由国家控制的可可推销委员会,它有权确定可可的价格,并且被指定为加纳生产的所有可可的唯一购买者。该委员会压低可可的国内收购价格,又以市场价格将收购的可可在世界市场上出售。这样,它可能以每磅25美分的价格从种植者手中购得可可,再以每磅50美分在世界市场上出售。事实上,该委员会付给种植者的价格远低于可可在世界市场上的实际价值,这样一来就等于对可可的出口征了税,而国内收购价与出口价格之间的差额都进入了国库,这笔钱被用于政府的国有化和工业化政策。1963年到1979年间,可可推销委员会付给加纳可可种植者的价格增长了六个系数,而加纳的消费品价格增长了22个系数,临近国家的可可价格增长了36个系数。按实际价格计算,可可推销委员会付给加纳可可种植者的价格每年都在减少,而世界市场价格却在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加纳的农民们纷纷放弃了种植可可,转而生产一些能在国内市场销售出去的基本粮食作物。这样,在七年的时间里,加纳的可可生产和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加纳政府依靠国有企业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努力宣告失败。结果,加纳出口收入的减少使本国经济陷入衰退,外汇储备下降,这严重限制了该国购买必要进口产品的能力。加纳采取的是内向型贸易政策,这使该国的资源转向其没有优势的基本农作物种植和制造业领域,而不再种植可可这一该国在世界经济中享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这种资源的低效使用损害了加纳的经济,也抑制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反之,再来看看韩国政府所采取的贸易政策。世界银行把韩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归纳为“极为外向型”。与加纳不同,韩国政府强调对制成品的进口设置低障碍(对农产品则不同),并采取刺激措施鼓励韩国公司进行出口。从50年代后期开始,韩国政府逐渐将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从进口产品价格的60%降低到80年代中期的20%以下,并将大多数非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为零。此外,受配额限制的进口产品的数目也从50年代后期的90%以上减少到80年代初的零。同时,韩国政府给出口商的补贴也从50年代后期的占销售价格的80%逐渐下降到1965年的不到20%,到1984年则不给补贴。除在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游说集团强烈要求对农产品施行进口限制)以外,韩国的贸易政策逐渐向自由贸易方向发展。韩国的外向型贸易政策取得了成功,该国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初,韩国的资源从农业方面转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和制鞋业。韩国拥有充足、廉价的而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这使它能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里建立比较优势的基础。近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韩国经济已开始向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发展,特别是汽车、航空、家用电器和先进材料等领域。这一切都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50年代后期,韩国77%的劳动力都就业于农业部门,今天,这个比例已降至20%以下。同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不到10%增长到35%以上,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案例三 韩国新的跨国公司案例简介在过去的25年里韩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实体兴起,处在它的前列的是被称为“财团(Chaebol)”的各种企业集团。三星是韩国财团中最大的,1994年年收入630亿美元。它涉足广泛的工业部门,包括电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存储器芯片的制造商)、汽车、造船、航空和机器制造。按规模来说紧跟在三星之后的其他三家主要的财团是现代、LG(正式叫法是“乐喜金星”)和大宇公司。这几家大型工业集团与6家较小的财团一起共占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历史上,韩国的财团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有利条件向工业化国家出口多种商品。但近年来,由于韩国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急剧上升,在全球经济中这种财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已经消失殆尽。设在瑞士的管理发展国际研究所最近对国家竞争力做了分析,在41个发达及发展中国际里韩国排名第24,位列泰国和智利之后而居西班牙和墨西哥之前。(位列前三名的国家是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人们常拿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做比较。但与日本企业不同的是,许多韩国财团由于产品质量和产品设计相对较差而遭受挫折。正因为如此,他们一直无法将他们的出口产品推入高档商品市场并提高销售价格来适应高额的成本。与之相反,为了保持他们的竞争地位,财团解决本土成本增高的办法是向海外扩张,在直接成本较低而雇员能力又较高的国家建立工厂。例如,大宇公司看到,本国库密市的录像机厂雇员月平均工资为1300美元,而在北爱尔兰的安特里姆市同类工厂中所付工资仅为1200美元,何况北爱尔兰工厂中每个雇员的产出还要比本土高出20%,财团进行外国投资的另一个原因是获取国外所属机构所具有的质量、设计、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技术情报和已有的市场,而这些正是财团所缺乏的。例如,1995年初,三星公司斥资3.78亿美元购得AST公司40%的股份,这是一家美国最大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类似的还有现代电子仪器公司,这是一家隶属韩国第二大财团的现代集团的子公司。它最近以1.6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计算机磁盘制造厂麦克斯托尔(Maxtor)公司,并用3.4亿美元购进AT&T公司的半导体部门。同时,大宇公司购进了东欧、越南和巴西的汽车工厂作为它市场战略的一部分,以此试图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汽车供应商并利用其低成本基地向发达国家出口。韩国财团在国外扩展的第三个理由是抚慰外国国家政府,这些政府对韩国向他们经济地区日益增长的出口趋势表示忧虑。这点在西欧特别显著,在那里欧洲委员会(Europe Commission)已接连提出几起诉讼,状告韩国公司在欧洲市场倾销,企图夺取市场份额并搞垮欧洲本土公司。韩国公司为躲开这类指控正努力在欧洲建立生产加工厂。例如,为对付近年来欧洲挖土设备制造商对三星和现代公司的指控,这两家财团在欧洲投资建厂,雇用当地工人,就地制造这种设备。在这种压力的推动之下,近年来韩国财团在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85年韩国的海外企业投资稍高于3亿美元。到1990年数目猛增至150亿美元,而到1994年数字更增长到350亿美元。从1985年起约50%的海外投资投到亚洲国家,30%投在北美,15%投在欧洲。看来这种趋势任何时候都不会马上减缓。近年来韩国修改外汇法规以使财团更容易抽取资金汇往海外进行投资,这有助于促使制造业移出韩国本土之外。此外,4家大型韩国财团都宣布为提高海外生产能力而进行投资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三星公司计划在中国和墨西哥建立电子工厂,现代集团计划为海外的汽车、电信和半导体工厂投资40亿美元。大宇公司正在向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和电子工厂大量投资,LG公司宣布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石化和电子工厂的计划。因此看起来的韩国的跨国公司极有可能会长期发展下去。案例四 国际贸易惯例的约束力案例简介这是国际商会(ICC)仲裁院的一个仲裁庭通过仲裁解决的一个案例。Norsolor是一个法国公司,ICC仲裁庭裁决Norsolor违反了它与土耳其商务Pabalk Ticaret公司之间的合同,ICC选定奥地利的维也纳为仲裁地点。双方当事人既未选择使用的国内法,也未授权仲裁员按照“公允及善良”原则行事。仲裁庭在1979年10月26日作出裁决,认定Norsolor违约,应赔偿80万法国法郎的责任。在叙述裁决理由时,仲裁庭没有使用法国法、土耳其法或奥地利法等与案件有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而是按照国际惯例以及诚实信用的原则,认定Norsolor错误的终止合同导致了无辜受害的一方当事人的损失。Norsolor向奥地利法院起诉,要求撤消此裁决。维也纳上诉法院认为仲裁庭未就ICC仲裁规则第13条3款的规定行事,判决撤消裁决的一部分。ICC仲裁规则第13条第3款的有关规定是:“当事人双方未指明使用的法律时,仲裁员应使用他认为合适的根据冲突法规则所确定的准据法。”据此,维也纳上诉法院认为,仲裁员按照惯例来裁决本案是不许可的。由于仲裁员未能指出法国法和土耳其法在本案的主要问题上是一致的,上诉法院认为仲裁员有义务决定这两个国家的法律中哪一个应为准据法。然而,奥地利最高院推翻了上诉法院的裁决,再次确认了原仲裁裁决。最高法院认为,仲裁庭使用惯例裁决案件并没有违反任何明确有效法律规范。此外,仲裁庭也没有超越它的管辖权。仲裁庭处理的事项没有超出仲裁协议的范围,而且,ICC仲裁规则第13条第5款规定了“仲裁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考虑合同的规定和有关贸易惯例。”关于仲裁员能否不按法律而只依国际惯例来裁决案件的问题,这个案例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例证。事实上,国际惯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已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所认可,或者与法律的基本原则并行不悖。在当事人未能就适用法律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仲裁员按照惯例进行裁决若能达成公平合理的结果,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案例五 我国某公司在加工贸易中被骗案摘要1999年4月,韩国B公司来函邀请我国某省A公司为其加工生产铸件,并要求A公司交纳货款50%的质量保证金到指定账户,待货物到达B公司经检验合格后,退回全部保证金。A公司研究后,接受了全部的交易条件。但在A公司生产完全部货品后,B公司并未派船接货,且提走了全部的保证金,导致A公司损失巨大。案例简介1996年7月至1998年5月间,我国某省A公司与韩国B公司成功开展了两笔来样加工业务,我方A公司按照B公司提供的样品加工生产铸件,每笔金额均为6500美元。1999年4月,A公司再次接到韩国B公司来函,邀请我方为其加工生产铸件,此次数量大,回购价格略高于前两次,总金额达340 000美元。贸易方式与前两次相同,还是以来样加工方式进行。交易条件为韩国B公司以100%信用证方式支付铸件款项,FOB方式交货,由B公司派船至装运港装运。B公司在来函中还提出,由于此次定货量大,为防止A公司违约给其造成经济损失,要求A公司交纳货款50%(即170 000美元)的质量保证金至指定账户,待货物到达B公司经检验合格后,退回全部保证金。A公司接函后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与B公司上两次的业务往来说明B公司信誉比较可靠,此次的交易条件优越,利润可观。于是回函接受了B公司提出的全部交易条件。1999年5月中旬,韩国B公司派代表至我国与A公司签订了贸易合同,同时将铸件样品交与A公司代表,样品的外观设计与上两次比较略有变动。A公司迅速组织力量,在一个星期内生产出了铸件对等样品,寄至韩国B公司,韩国B公司回函表示对等样品与要求相符,予以认可。1999年6月初,B公司按时开来信用证,A公司审核无误后,按照要求将170 000美元的保证金付至B公司在韩国某银行的账户。一切准备就绪后,A公司立即开始指生产铸件,至10月中旬,全部铸件,至生产完毕,等待发运。A公司多次催促B公司派船接货,但B公司均与“船期较紧,租船有一定困难”为由进行拖延,并要求A公司作好发运准备,一俟租到船后立即组织装运。直到1999年11月底,信用证即将过期失效,B公司也未派船只到指定装运港接货。此时A公司开始意识到B公司可能属故意欺诈,待查看B公司提供的保证金账户时,果然被告知保证金已被B公司取走。后来,在我国驻韩使馆经商处的协助调查下发现,B公司系一家生产经营汽车配件的小公司,因长期经营不善,面临破产倒闭。在将我国A公司的170 000美元诈骗得手后,已经人去楼空,杳无音信。案例六 我国服装厂在补偿贸易中受损案摘要1992年3月,我国某省A服装厂与日本B贸易公司达成一项补偿贸易协议。由B公司为A厂提供一套先进的牛仔裤生产线,设备款以补偿贸易方式结算,A厂同时按合同要求与国内D银行签定了外汇担保合同。交货过程中,B公司要求的衬衫纽扣国内没有货源,于是技术人员自作主张,在衬衫上使用了另外一种比较接近的纽扣。结果第一批出口的4000件男式衬衫遭到B公司的拒绝,并声称终止履行全部合同,同时向D银行提出索偿,要求其履行担保义务。D银行通过其在B公司所在地的一家业务往来银行与B公司友好协商,最终B公司做出妥协,同意继续履行合同,但所有3万件男式衬衫每件均降价3美元,即3万件男式衬衫共降价9万美元,并且此款要求A厂即期用电汇方式汇至B公司在日本C银行的账户。导致A厂损失不小。案例简介1992年3月,某省A服装厂与日本一家贸易公司(简称B公司)达成一项补偿贸易协议。由日本B公司为我国A服装厂提供一套先进的牛仔裤生产线,设备款以补偿贸易方式结算。经双方友好协商,牛仔裤生产线计价132万美元CIF上海,运抵上海的时间不得晚于1992年12月31日。设备款于1996年12月31日还清。其中,90万美元用该套设备生产的牛仔裤作价偿还,每条30美元FOB上海,从1994年起,每年供应1万条;另外42万美元的设备款,由A服装厂按照B公司提供的图纸,以其原有生产线所生产的男式衬衫作价偿还,每年供应1万件。双方还约定,A服装厂所欠设备款按年利率4.5%计息,本金按偿还额逐年递减,利息每年支付一次,由A厂以电汇方式汇至B公司在日本C银行的账户。根据A厂与B公司的合同规定,A服装厂于1992年8月向我国D银行提出申请,要求D银行出具担保函,为其履约进行担保。D银行考虑到A厂是其老客户且在该行有外汇存款账户,同意向日本公司提供不可撤销的担保函,并与A服装厂签订了外汇担保合同。担保函及合同规定,如果A厂不能按期履约,D银行在收到B公司的索偿要求后,在符合担保函赔付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未经A厂事先同意即对外赔偿,然后再向A厂追偿。如果A厂不履约是由B公司的原因所导致的,D银行将不予赔付。D银行担保金额为设备款132万美元,随着A厂用加工产品按时偿还,担保金额自动递减。外汇担保合同由外汇管理局批准后生效。牛仔裤生产线的全套生产设备于1992年12月中旬运抵上海,A服装厂自费将其运抵工厂所在地。由日本B公司派人负责安装、调试,并于1993年8月份调试成功。然后,日方派技术人员对我方进行了培训。1994年1月1日偿还期开始后,A厂牛仔裤分厂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生产牛仔裤,每次都能如数运出,日本B公司对质量、样式等都非常满意。然而,衬衫分厂按照日方提供的男式衬衫图纸进行生产时,发现外方要求的纽扣国内没有货源,于是技术人员自作主张,在衬衫上使用了另外一种比较接近的纽扣。结果第一批出口的4000件男式衬衫遭到B公司的拒绝,并声称终止履行全部合同,同时向D银行提出索偿,要求其履行担保义务。A厂此时深感事态严重,一方面向B公司发函,表示赔礼道歉,愿意将这4000件衬衫每件降价1美元,同时保证日后严格按照图纸进行生产;另一方面请示银行暂时不要对外偿付且希望得到其帮助。B公司回函态度强硬,坚持终止履行合同,要求D银行予以赔付全部设备款及利息。D银行考虑到A厂一贯信誉良好,如果同意B公司的要求,将会给A厂带来巨大损失。于是D银行通过其在B公司所在地的一家业务往来银行与B公司友好协商,最终B公司做出妥协,同意继续履行合同,但所有3万件男式衬衫每件均降价3美元,即3万件男式衬衫共降价9万美元,此款要求A厂即期用电汇方式汇至B公司在日本C银行的账户。A厂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同意了B公司的此项要求。另外还在B公司的帮助下,从日本进口了图纸所示的纽扣用于衬衫生产,并且完善了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此后合同的履行进展顺利,直至1996年12月31日补偿贸易合同项下设备款和相应利息全部清偿为止。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案例一 北京家电优势在哪案例简介在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过去驰名全国的北京家电品牌牡丹彩电、白菊洗衣机、雪花冰箱很难见到踪影,为此很多人深感痛惜。分析京城这几个家电品牌从繁荣、衰落,直至凋零的原因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自始至终北京家电制造业就不具备市场优势,它们的衰退是必然的,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据中国家电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家电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巨大的市场吸纳能力发生了变化,家电企业按照中国行政区划均匀分布的格局已经消失,形成了经过市场优化组合后具有积聚效应的区域产业基地,分布于胶东半岛、泛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个家电产业圈,包括跨国家电企业转移的制造基地也基本上落脚在这个区域。但是,家电企业的研发中心大多没有出现在制造业的生产圈内,拥有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北京成为研发中心,北京还成为许多跨国家电企业研究院及它们在亚太地区总部的所在地。业内人士分析,从促进信息交流、加快产业要素移动、科学配置区域资源看,北京所具备的区位优势是制造圈内的顺德、青岛等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北京在家电业中的优势不在制造,而在政策、金融、市场、技术等综合性信息资源的辐射能力。寻找比较优势,确立竞争优势,放弃别人做得更好、而自己又做不好的产业,是当地政府和家电企业的明智选择。以上海为例,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就确定了从家电制造业中退出的战略决策,集中力量发展自己更具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现在,上海在这一产业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事实证明,在家电业格局的转变过程中,北京虽然退出了家电制造业,但并没有放弃家电业。虽然没能推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品牌,却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大型家电连锁流通企业,这从侧面证明了北京在发展家电服务业方面具有的绝对优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企业应该按照比较优势来确定发展哪些产业,政府更要懂得按照比较优势的方法指导企业,以更快地发展地方经济,形成竞争优势。资料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news_detail.aspx?id=24834案例二 美国的“新重商主义”案例简介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本国,才能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1987年4月30号,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贸易和国际经济政策的改革法案,即众所周知的贸易一揽子法案。在通过之前,众议员Richard A . Gephhart(D-MO)提出了一项修正案,“要求美国贸易代表与那些和美国存在着巨额的、毫无根据的贸易顺差的国家进行谈判,若谈判失败,应授权对这些国家采取报复性行动。”根据这项修正案和美国存在着“过度”贸易顺差的国家都被列入了名单中,这些国家的任何贸易行为都将受到美国贸易代表,一个执行机构的美国内阁成员的调查。与这些国家将进行为期六个月谈判。若谈判成功,美国不会采取行动,但是那些有问题的国家的贸易行为仍免不了一年一度的被调查。在谈判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将对那些进行着不公平贸易活动的问题国家的贸易额按“一美元征收一美元税”的标准征收报复性关税。若这些国家不能停止其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并继续与美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的话,它们就得在接下来四年中的每一年接受削减10%的双边贸易顺差额度的要求。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例如一国正面临着债务问题或者要求其削减贸易额度并不会给美国带来最大利益的时候,总统有权降低或取消削减贸易顺差额度的要求。为了维持这一议案,众议员Thomas Ridge(R-PA)声明:“我不会指责德国、加拿大、日本,或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因为他们只是为各自的利益而行动。我们也丝毫不会感到奇怪,外国的政府为了他们自身、他们的公民以及他们的经济而寻求竞争优势但我很清楚,那些仍在无视贸易协议并从事着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已经深有体会了,美国最终也要为其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类似的,众议员Bill Richardson(R-DM),现在是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也如是说:“这一修正案发出了一个清楚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个更平等的全球贸易体制。为此,我们通过减少赤字,保持美元的坚挺,使经济更具竞争力来尽一份力量。但作为开端,让我们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美国将不再容忍美国人失去任何更多的工作机会,不再容忍出现任何更多的夕阳产业,不再容忍美国拥有任何更大的贸易赤字我国的安全已处在危险中,下一代人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保证。早就该采取行动了。Gephardt修正案能帮助我们重新获得我们作为主要竞争者、创新者和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我们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了。”这一修正案以218票对214票得以通过。后来,在1988年贸易和竞争一揽子法规中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被写进法律条文中(即经常讨论的“超级301”条款)。超级301条款于1991年到期但是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3月通过总统行政命令重新更新了有效期。更近的,重商主义者有关贸易的观点在1996年(和1992年)帕特里克 J.布坎南(Patrick J . Buchanan)竞选共和党主席提名时再次被提了出来。1996年8月1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就近期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1994年由关贸总协定(GATT)的成员国共同签署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条约而言:“在NAFTA和GATT之下,美国6月份的商品贸易赤字急剧增加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但仅这一年就使美国就业的男性和女性工人失去了4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正在失去她的产业生机与活力。她正在成为一个隶属的国家。”另外,重商主义者的贸易差额的观点也被1993年总统候选人Ross Perot的United We Stand America组织的一个地方分会的头目漂亮的粉饰了一番,在谈到那时美国的贸易赤字时,他说“如果我们停止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仅此一项,我们早已获得了1000亿美元。”资料来源:Congressional Digest, June-July 1987,pp.169,180,184,186,192; Bob Davis, “In Debate over Nafta, Many See Global Trade as Symbol of Hardship,”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ct.20,1993,p.A9; “ No Triumph without Tears in the Buchanan Party,”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Aug.17,1996,p.2338案例三 日本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国家吗?案例简介在国际舞台上,日本一直是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坚定支持者。但是,美国政府却一再指责说,日本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无所顾忌的新重商主义做法。美国人说日本总是乐于签署要求外国向日本公司的产品开放市场的国际协议,而同时日本又总是对外国产品封闭本国市场。美国政府官员指出,美日之间的巨额贸易不平衡即是证明。1995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达600亿美元(这意味着当年美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价值比其出口到日本的产品价值多出600亿美元)。美国政府的指责最近从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渠道三位日本经济学家处获得了声援。在1994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这三位经济学家以食品、化妆品和化工产品为例,说明日本政府如何通过各种进口限制措施,包括对出口到日本的某些产品实行配额限制来保护本国工业免受生产效率更高的外国公司的竞争。据三位经济学家分析,如果在这些领域里没有进口障碍,进口产品的数量将会翻一倍多,而日本国内的产品价格也会大幅度下降。这份研究报告显示,在1989年,价格的下跌可能使日本的消费者平均节省大约890美元,但同时日本在某些产品方面的产量可能下降20%以上,这些产品包括小麦、油菜籽、烟叶、罐装水果和蔬菜及化妆品。贸易自由化还可能使日本丧失18万以上个就业机会。因此,日本政府防止生产效率更高的外国竞争对手对本国的这些产品领域造成冲击似乎是为了避免本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尽管普通的日本消费者要以支付更高的价格为此付出代价。日本政府对食品工业进行保护也许是因为由此获得的日本农民是该国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美国政府宣称,日本采取新重商主义作法的另一个领域是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日本的汽车及零部件大量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但从历史上讲,它的汽车和零部件的进口只分别占3%和2%,而其他发达国家汽车和零部件的进口比例则分别为22%78%和16%60%。美国的贸易谈判代表说,日本政府要求对进口的汽车产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以限制进口,而这些检查明显是为了提高外国厂家在日本的销售成本。比如,美国商业部称,只有日本要求对某种休闲车外加前刷防护器的安全检查,而要做这种检查就必须对每部车进行一次费用达3000美元的全面重检。日本政府否认美国对它的这些指责。它声称,美国汽车公司之所以没有在日本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没能生产出适合日本市场的汽车。日本政府指出,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80%的汽车的发动机都小于2000cc,但没有哪一家美国公司在日本销售属于这一范围的汽车。它还指出,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正在上升。比如,1990到1994年间,进口汽车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5.1%增长到8.1%。案例四 比较优势的概念美国的鲜花种植业和计算机业的取舍案例简介1996年的情人节,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帕特里克布坎南在一家苗圃为他的妻子购买了一打玫瑰。他趁此机会做了一次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将美国鲜花种植者挤出了该行业。确实,美国的冬季玫瑰有一部分是由南美进口的,且所占的市场份额日见上升。但由于其低廉的价格给美国鲜花购买者同时也带来了好处,这件事对美国而言是一件坏事还是好事?冬季玫瑰的这个案例为解释国际贸易为何进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在每年的二月份给美国人提供新鲜的玫瑰是比较不容易的。这些花必须生长在温度适宜的温室里,在能源、资本投入以及其他稀缺资源方面花费很大。这些资源本可以用来生产其他商品。由于不能兼顾,就不可避免出现产品间的替换。为了生产冬季玫瑰,美国就不得不少生产其他产品,比如计算机,从而要负担机会成本。玫瑰的机会成本如果用计算机来表示的话,就是用生产一定数量玫瑰的资源所能生产计算机的数量。例如,假设美国可为情人节种植1000万枝玫瑰。如果将种植这些玫瑰的资源用来生产计算机,则可以生产10万台。于是,这1000万枝玫瑰的机会成本就是10万台计算机。相反的,如果生产的是计算机,则这形成产品的10万台计算机的机会成本就是1000万枝玫瑰。这1000万枝情人节玫瑰也可以在南美种植。这样的话,用计算机来衡量的这些玫瑰的机会成本则比在美国的要低。一是,在南半球种植二月玫瑰将容易的多,因为南半球的二月是夏季而非冬季。第二,相对于美国工人来说,南美工人在生产复杂产品如计算机时的效率要低一些。也就是说,给定数量的资源用来生产计算机的话,在南美生产的数量会比在美国生产的少,于是,这种替换在南美则可能变成1000万枝玫瑰,相当于3万台计算机。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给世界生产提供了一个互利性重新组合的可能性。让美国停止种植冬季玫瑰,将这些资源转而用来生产计算机;与此同时,让南美计算机工业中的必需资源转而用来种植玫瑰。这样,在生产上的变化结果将如下表所示: 假设的生产变化万枝玫瑰万台计算机美国-1000+10南美+1000-3合计0+7这样,世界种植的玫瑰还是和以前一样多,但现在生产了更多的计算机。所以,当美国集中生产计算机且南美集中种植玫瑰时,这种生产上的重组将增大整个世界经济馅饼的规模。由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比以前生产了更多,则在理论上可能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国际贸易使得世界产出增长的原因是:它允许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在本例中,南美拥有冬季玫瑰的比较优势,而美国拥有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如果南美为美国市场生产玫瑰,而美国同时也为南美市场生产计算机,则两地的生活水平都会提高。我们因此可以基本得到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当然,以上只是一种关于可能性和原理上的论述,并非确实要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机构或者政府来决定哪个国家应该生产玫瑰,哪个国家该生产计算机,也没有谁会向两地的消费者分派玫瑰和计算机。事实上,国际生产和贸易是由受供需调节的市场决定的。案例五 一些主要国家集团的收入贸易条件(19701995年)案例简介在相互需求理论中,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是指商品的物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它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说明一国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因此,经常用价格指数来表示贸易条件,以对国际贸易时间中各国贸易利益和地位的变化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下表给出了1970年1995年的一些主要国家集团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它用每年的出口价格指数(PxQx,1990年=100)除以进口价格指数(Pm)计算而得,以价格关系反映一国在对外商品交换上的数量关系。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若以某一确定日期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建立基期比率,基期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大于基期比率,则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即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提高,出口同样数量的商品会比基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恶化,处于不利地位。从下表可以看出,在这段时期,所有国家集团的收入条件都得到了改善(虽然石油出口国和中东地区在1979年以后承受了巨大的贸易条件的恶化),这样的结果用商品贸易条件从概念上就无法解释了,因为一些集团的商品条件的改善就必然意味着至少有另外一个集团的贸易条件恶化,因此,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未必与商品贸易条件(又称净贸易条件:Px/Pm)的变化相一致。可以看出,在这25年间,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贸易条件发生了最明显的改善,这反映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正越来越多地分享国际市场。一些主要国家集团的收入贸易条件(1970年1995年)国家集团 1970年1973年1974年1979年1981年1985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发达国家 38 49 47 59 57 68 109 114 125 135发展中国家 29 41 56 70 69 68 116 127 145 164非洲 NA NA NA NA NA NA 101 106 104 142亚洲 14 22 21 34 38 51 131 148 174 196欧洲 NA NA NA 60 58 85 91 104 132 NA中东 39 64 150 169 143 76 99 93 87 92西半球 41 48 59 72 75 76 NA NA NA NA 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徽宣城市旌德县兴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潍坊寒亭区(经济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1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江苏南京白下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人员2人(二十五)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湖北咸宁市通山县政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3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泉州市华侨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招聘实验技术系列人员(4月)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国内产品交易合同协议书
- 解除商品房租赁合同5篇
- 教资保育考试题库及答案
- 美术创意考试题库及答案
- 代理合同电线代理合同6篇
- DG-TJ08-2466-2025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公共建筑)
- 安全生产盲区
-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
- 非公企业党建培训课件
- 物业管家手机管理办法
- 2025发展对象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妇产科开展宫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报告
- 重视体检的健康知识讲座
- DB54∕T 0275-2023 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 中国工运史课件
- 质量检测监理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