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检验》PPT课件.ppt_第1页
《红细胞检验》PPT课件.ppt_第2页
《红细胞检验》PPT课件.ppt_第3页
《红细胞检验》PPT课件.ppt_第4页
《红细胞检验》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邵泽伟 副教授,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研室,第三节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第一节 概 述,一、铁的代谢 铁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 也是肌红蛋白、细胞呼吸酶(如细胞色素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组成成分,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一)铁的分布 人体大部分铁分布在血红蛋白中,少量存在于肌红蛋白中,各种酶和血浆中的游离铁仅占极小部分。 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和肠粘膜等处。 贮存铁的多少,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差别较大。,体内铁的分布,(二)铁的来源 铁的来源有两方面: 1、食物: 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海带、紫菜、木耳、香菇、动物肝等, 乳类、瓜果含铁量较低, 用铁的炊具烹调食物可使食物中的铁含量大大增加 2、体内红细胞衰老破坏时所释放出的铁:经处理后作为铁的来源而被再利用,每天约有6.3g血红蛋白含铁(21 mg)被处理。,(三)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1/4段被吸收。 吸收量:主要取决于体内铁贮存量以及红细胞生成的速度。一个健康人从膳食中能吸收所有铁的5%10%,而缺铁的人吸收量约占20。 需求量:健康成年人每天需吸收铁0.5 l mg,婴儿0.51.5mg,月经妇女需12 mg;孕妇25mg。,(四)铁的转运 血浆中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后,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1分子转铁蛋白能结合2个三价铁离子,将铁运送至利用和贮存场所。 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膜上有丰富的转铁蛋白受体。,(五)铁的利用 进人胞质内的铁转移至线粒体内,在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的血红素合成酶催化下,与原卟啉结合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 当红细胞衰老死亡时,即被肝、脾和骨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在巨噬细胞内,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先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素与珠蛋白分解,释放出来的铁几乎全部在巨噬细胞中。,(六)铁的贮存 贮存部位:铁主要贮存在肝、脾和骨髓中。 贮存形式:主要为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代谢障碍性疾病,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铁代谢异常:,慢性病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IDA定义:,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体内铁储备减少或耗竭引起红细胞成熟障碍,造成红细胞生成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引起的贫血。,病因: 铁摄入减少 需要量增加 吸收障碍 慢性失血,发病情况: 经济状况,营养不良;钩虫病流行地区。 高危人群: 妇女、儿童、婴幼儿。,临床表现: 一般贫血症状,如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特殊症状: 异常食癖、反甲、欧洲妇女出现吞咽困难,儿童神经系统异常或智力发育迟缓。,反甲,实验室检查:,筛选试验: RBC下降、Hb下降、Hct减低、MCV减低、MCH减低、MCHC减低、RDW增大、Ret正常。 血涂片成熟红细胞体积减低,中央淡染区扩大,典型的呈环形,小细胞低色素。,IDA血象:,骨髓涂片检查和铁染色:,骨髓涂片: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尤其红系增生明显活跃(30%以上),以中、晚幼红为主,体积较小,胞浆量少而着色蓝、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核深染,可见核浆发育不平衡(老核幼浆),粒系、巨核系正常。 铁染色:外铁减少或消失,内铁下降,血清铁蛋白测定(serum ferritin,SF): SF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是诊断IDA最敏感、可靠的方法。 正常参考值: 男性:15200ug/L;女性:12150 ug/L 减低:缺铁贫血早期,铁代谢的检查:,血清铁(serum iron,SI): 正常参考值:男性 1130umol/L,女性 927 umol/L 减低:缺铁贫 增高:溶贫、AA、铁粒幼贫,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饱和度 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全部与铁结合后铁的总量,可反映血浆转铁蛋白的水平。 总铁结合力一血清铁=未饱和铁结合力 正常参考值:男性 5077umol/L 女性 5477 umol/L 减低或正常:溶贫、继发患者 增加:缺铁贫、红细胞增多症,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tin saturation,TS): 是血清铁占总铁结合力的比值,它比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能更敏感地反映机体缺铁。 血清铁 TS= 100 总铁结合率 正常参考值:2055%,减低:缺铁贫15%,SF SI TS 铁染色 IDA 减低 减低 减低 降低 珠蛋白生成障碍 N/ N/ N/ N/ 慢性感染 N/ N/ N/ 铁粒幼性贫血 ,游离原卟啉 (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yrin,FEP): IDA患者由于铁缺乏,Hb合成减低,造成红细胞内FEP蓄积,所以FEP可以间接反应铁的缺乏。红细胞原卟啉是较灵敏指标,但在铅中毒时可升高。,发病机制: 根据病理和临床缺铁分为三个阶段: 1.缺铁期:贮存铁下降,早期出现SF下降。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贮存铁明显下降,SF下降,SI和TS下降,TIBC增高,FEP增高,出现一般贫血症状。 3.缺铁性贫血期:除上述特点,红细胞下降和血红蛋白下降,出现多个系统症状。,缺铁性贫血期符合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64.44umol/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9umol/L (7)血清铁蛋白14u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1)和(2)(8)中任何两条以上可诊断为缺铁贫,诊断标准:,储存铁缺乏: (1)血清铁蛋白14ug/L (2)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符合以下任何一条 1)运铁蛋白饱和度0.9umol/L 3)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15%,疗效标准: 1.治疗反应:铁剂治疗后Hb上升了15g/L,认为治疗有效;上升20g/L以上则更可靠。 2.符合下面标准者为治愈 (1)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血象恢复,Hb升至正常值以上 (3)铁指标均恢复至正常 (4)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治愈,病因消除,否则疗效不能持久。,病例讨论:,男,18岁。因反复头晕、乏力2年,加重3个月,入院治疗。 体检: 体温36,脉搏9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5/9kPa,神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中度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颈软,甲状腺不大,双肺无异常。心率90次/分,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无包块,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 RBC 3.51012/L,Hb61g/L,MCV67.2fL,MCHC24.2pg,MCHC280g/L,白细胞4109/L分类正常,血小板120109/L,网织红细胞0.012。尿常规正常,连续4天大便常规:潜血(-),镜检无红细胞,未找到寄生虫卵。第5天大便潜血(+)。肝功能、肾功能正常。血红蛋白电泳无异常,HbA2、HbF含量正常,血清铁蛋白10ug/L,叶酸、维生素B12浓度正常。,胸片:心肺正常。腹部B超:肝、脾、双肾无异常。胃镜:未发现异常,Hp阴性。肠镜:无异常。全消化道钡餐;小肠血管瘤。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细胞增生,各阶段数量及形态正常,红系明显增生,中幼红细胞占27%,晚幼红细胞占30%。各期红细胞体积均较小,核染色质致密,浆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巨核细胞正常,血小板不少。骨髓细胞外铁染色阴性,铁粒幼细胞为5%。,问: 1本例诊断线索有那些,诊断是什么? 2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是什么,病因有那些? 3.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那些疾病,其主要 鉴别诊断的要点有那些? 4. 对本例实验室检查价值较大的有那些项目?,分析: 本例线索 以明显贫血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RBC 3.51012/L,Hb 61g/L,MCV 67.2fL,MCHC 24.2pg,MCHC 280g/L,网织红细胞0.012。第5天大便潜血(+)。血清铁蛋白10ug/L。全消化道钡餐;小肠血管瘤。骨髓象:红系明显增生,中幼红细胞占27%,晚幼红细胞占30%。各期红细胞体积均较小,核染色质致密,浆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骨髓细胞外铁染色阴性,铁粒幼细胞为5%。,2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炎症贫血。 3对本例实验室检查价值较大的有那些项目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最敏感、最 可靠的指标,低于14ug/L,可作为缺铁性贫血依据,诊断符合率可达95%;不过在感染、炎症、肿瘤和肝功能不全时也可增高,造成假象,是它的不足之处。 骨髓铁染色简单易行,也可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要求取材满意,染色好,检查结果较可信。 红细胞原卟啉是较灵敏指标,但在铅中毒时可 升高。,习 题:,铁在人体内以 及 的形式贮存。 最能反映体内贮存铁的实验室检查是 测定。 根据病理生理和临床缺铁表现,可将IDA分为 、 、 三个阶段。,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蛋白,缺铁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成人引起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摄入减少 B.胃酸缺乏 C.慢性缺血 D.胃大部分切除术 E.需要量增加,C.,贫血患者血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色;血清铁饱和度14%,则最可能的诊断是: A.铁粒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诊断缺铁性贫血时,铁代谢检查包括哪些?各有何变化?,SI TIBC TS SF FEP 骨髓铁染色,下降,增加,减低,减低,增加,内铁减低,外铁消失,第三节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 S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铁利用障碍性贫血。 其特征为:骨髓内出现较多的环形铁粒幼胞; 体内总铁量增加,可见大量铁沉积于单核-巨噬细胞和器官实质细胞内; 铁动力学显示为红细胞无效生成,呈低色素性贫血。,分 类,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后者又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已归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由药物和毒物如异烟肼、乙醇、环丝氨酸、铅等引起,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恶性贫血、慢性感染和尿毒症等。,发病机制,主要是与血红素合成过程中有关酶的缺乏或活性降低有关。 铁不能与原卟啉鳌合而积聚在线粒体内,贮存过量,导致红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受损,由于线粒体在幼红细胞内围绕核排列,经铁染色可形成环形铁粒幼细胞。 血红素的合成瘴碍,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出现低色素性贫血。利用不良而引起贫血。,检 验,1、血象: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为低色素或正色素,可出现两种红细胞群,呈双相性改变,是本病的特征之一,,2骨髓象: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细胞可伴巨幼样改变。幼红细胞形态异常,出现双核、核固缩,胞质呈泡沫状伴空泡形成。 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增多,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颗粒增多变粗。 幼红细胞铁颗粒在6个以上,并且围绕核周1/2以上者,称为环形铁粒幼细胞,此种细胞常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为本病特征。,细胞内铁,环形铁粒幼细胞,3铁代谢: 血清铁增高; 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 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升高; 血清铁蛋白增高; 红细胞游离原叶琳含量增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