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银行》PPT课件.ppt_第1页
《近代银行》PPT课件.ppt_第2页
《近代银行》PPT课件.ppt_第3页
《近代银行》PPT课件.ppt_第4页
《近代银行》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 近代金融,一、传统金融业的演化,(一)钱庄,钱庄的产生:钱庄的前身是钱铺(也有名为钱店、钱肆、钱桌),产生于明朝中叶。清乾隆时,钱庄有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钱庄在乾隆四十一年已成立钱业公所,有钱庄18家,嘉庆初年(十八世纪末)有124家。天津在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天后宫财神殿后院设有钱号公所,专门办理钱业公共事宜。业务上,已突破单纯的银钱兑换,还从事存放款和发行银钱票等信贷活动。,鸦片战争后,钱庄的第一次快速发展。,业务拓展(使用庄票、汇票向进出口商人提供信贷)。,资本规模的增长:买办资本的渗透,外商银行和票号对钱 庄的融资。,汇划制度:票据交换制度的雏形。,金融风潮对钱庄的打击,19世纪后半期,上海曾先后出现过四次较大的金融风潮(1866-1867、1871-1873、1978-1879、1883-1884)。第一次起因于洋商投机的失败,后三次暴露了外国金融势力企图通过利用金融风潮控制口岸金融市场的目的。20世纪初,较大的金融风潮有1910年上海橡皮股票风潮和1911年源丰润破产所引发的金融风潮。,民初钱庄的再度繁荣,以上海钱庄业为例,1914年上海有钱庄28家,到1926年发展到87家,资本额也由1912年的106万两,扩大到1926年1341万两;1912年盈利49万余元,1925年盈利高达323万余元。原因:(一)业务方向的调整。原来和产业界联系很少的钱庄,这时也开始面向民族企业。上海著名的福源钱庄在1925-1927的3年间做过31笔工业贷款,总额达到219万元。(二)在商品流通渠道中的作用优于银行。,钱庄的衰落,上海是钱庄业最为集中的城市,1927年时全市有钱庄85家,到1937年时只剩下46家。,衰落原因:(1)自身的内在缺陷;(2)新式金融机构的竞争;(3)货币制度的改变;(4)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影响。,(二)票号,票号的兴起:票号,又称票庄和汇兑庄,大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初,刚开始票号多为山西人经营。继山西票号之后,另有南帮票号。票号的兴起源于贩运商业资金调拨的需要。,票号的经营管理制度:总分号制、顶身股。,票号的兴盛。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清政府不仅要依靠票号进行金融汇兑,而且还常常向票号借贷。有时各地方政府还经常依靠票号垫款汇结。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清政府每年必须偿还大量的外债和庚子赔款,各省各关每年必须按期上缴一大笔的款项。这些巨额款项往往需要票号汇兑,使得20世纪初票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票号的衰落:票号在经营方针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对封建政府的依赖性和保守性,在经营业务上墨守成规。外国在华银行势力和中国新式银行业的兴起,也逐渐成为票号业的有力竞争对手。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又推翻了作为票号业最大靠山和最大客户的清政府。在随之而来的社会大动荡当中,许多票号的银物被抢。辛亥革命前,票号总号有26家,到1921年只剩下4家,10年间倒闭了80%多。,(三)典当,典当业俗称当铺,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业务,具有高利贷资本的性质。典当业在古代一直发达,到了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规模更大,地位也更重要。1664年(康熙三年),全国有大小当铺两万多家。鸦片战争后,典当业曾有所发展,当铺的数量虽有所减少,但资本额却在增加,利润也增多。咸丰年间发行大钱和官票宝钞,清政府还曾利用当铺搭付搭收以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到了清末,银行兴起,钱庄、票号发展,各地有设立官银钱号,公款存放逐渐被这些机构取代,典当业务大大萎缩。但是,它的抵押放款本业却始终不衰。,二、银行的兴起和发展,(一)外资银行,1845年,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 1950年代,汇隆银行(Commercial Bank of India)、呵加剌银行(Agra and United Service Bank)、有利银行(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n London & China)、麦加利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n, Australia & China) 1865年,汇丰银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 Ltd.),晚清时期,1860年,法兰西银行(Comprotoir dEscomptede Paris) 1872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1890年,德华银行(Deutsche Asiatische Bank)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 1895年,华俄道胜银行(Pyecko KNTauckNubaHK) 1892年,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 1902年,花旗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北洋政府时期,新设立有29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日、美资本居多,另一特点是多中外合办银行,如中法实业银行、中华汇业银行、中华懋业银行。这些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深入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国民政府时期,最初十年,除东北外,新设的外商银行有五家。虽然新设得不多,原有外商银行的势力仍在继续发展。到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共32家141处(不包括日本在东北开设的地方性小银行),其中英国7家27处、美国4家16处、日本11家54处。外国银行资产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极大的比重。1936年底全国169家华商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全部资产是14.3亿元,而同年33家外国在华银行的资产是19亿元,比169家华商银行还多1/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的银行势力扩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法、荷、比等国的银行被日、伪接受或侵占。抗战结束后,日、德、意三国银行被国民政府四行二局接收,而英、美、法、荷、比等国的银行先由财政部接管,然后查明原主,发还自行清理,各国银行先后复业。这一时期,美国在华银行的发展特别迅速。至1949年1月,在华的外商银行共有15家:英商银行4家,美商银行5家,荷商银行2家,其余4家为比商华比银行,法商东方汇理银行,中法合办中法工商银行和俄商莫斯科国民银行。,外商银行在中国的作用:,1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 2控制中国金融(发行纸币,开展存、放、汇等银行业务。对华投资)。 3投资中国政府,控制中国财政 。,(二)华资银行,清末,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 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1905.8),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交通银行(1908)。 地方银行:天津官银号、福建官钱局、浙江官银号。后陆续改称银行。 商业银行:上海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上海)等。,北洋时期,国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地方银行:这一时期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有30家左右 。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几年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的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七年中共设立131家。发展原因: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增加;从事政府放款和公债投机。,“北四行”、“南三行”,“北四行”是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这四家商办银行的通称。 “北四行”于1922年成立了四行联营事务所,主要从事联合放款业务,后又建立四行联合准备库,共同发行中南银行的钞票,由于准备充足,信誉卓著。“南三行”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的统称,这三家商办银行以上海为基地,在经营业务上相互支持,它们之间的董事、监事也相互兼任。它们之间虽然没有联营事务所之类的组织形式,但是实际上收到了联营互助的成效。,国民政府时期,最初的十年: “四行二局”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成立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国货银行,颁布旨在限制民族资本金融实力的银行法等法律,对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进行接管改组。,抗日战争时期: 四联总处:1937年8月,由中、中、交、农四大银行在上海组成“四行联合办事处” 。1938年迁重庆,1939年9月由一个联合机构改组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机构,并扩大组织,提高职权,使其担负起筹划与推行政府战时金融经济政策的任务。 加强对地方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控制:1942年7月,财政部在各重要城市设置银行监理官办事处,在省地方银行和重要商业银行设置银行监理员,对地方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监督和检查。,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政府由于接收了大量敌伪资产,国家垄断金融体系迅速膨胀,并在国民经济要害部门占据了垄断地位。据1946年6月的一项统计,在国统区的3489家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家垄断性质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达2446家,占总数的70%以上,到1946年年底,仅“四行两局”的分支机构已有852处。1946年12月,全国存款总额为56735亿元,而四行两局存款总额高达51765亿元,占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91.2%;全国放款总额为82208亿元,而四行两局为79928亿元,占97.22%。1946年11月,政府又宣布成立“中央合作金库”,其分支机构遍布各县市,更有利于把这一金融体系势力渗入到城乡每一个角落,使国家垄断金融体系发展到了顶点。,三、货币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银两和制钱,那时候国内 白银铸币还没有出现。市场上流通的银两品种复杂,一般有元宝、 中锭、小锭、碎银等。,三、货币制度的变化与通货膨胀,(一)货币制度的演变,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源自明中叶,计量单位极其复杂,有官平、市平之分。明代中叶,已有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当时主要是西班牙银元和荷兰银元。清代银元流入更多,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外国银元在中国有种种俗称。“双柱”、“双烛”、“大髻”、“小髻” 。中国官铸银元则始自光绪年间。北洋时期,铸造的银元是袁世凯头像银元,俗称“袁大头”或“大头”。其他各种银元的流通逐渐减少,为后来的废两改元打下了基础。,两元并用,制钱制度的危机和铜元、银角的滥铸,明清两朝,以本朝官铸铜钱为制钱。同治光绪年间,由于铜产量下降,铜价上涨,导致钱贵银贱,铸钱成本过高,铸钱数量减少。另有私销问题,制钱被偷运出洋,以致形成了钱慌。于是,铜元代替之前而兴起。铜元铸造始于1900年,最先在广东开始铸造,此后各省仿制,在利益驱动下,很快形成滥铸之风。民国年间更甚。,纸币的发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清代后期,既有官钱铺、地方政府和官银钱局发行的纸币,民间的钱铺、银号、银炉、票号、当铺、商会、金店、公司、商店也发行纸币。外商银行也在中国发行纸币,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大清银行)成立后也发行纸币。北洋政府时期,国家银行、省地方银行、私营银行和外国银行都可以发行货币,纸币发行和流通也很混乱。国民政府时期,纸币发行逐渐走向统一。,(二)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晚清时期,咸丰朝的通货膨胀:1853年,户部先后发行官票和宝钞,1862年11月,官票、宝钞在外省停用,1865年直隶省也停止使用。户部还自1853年起铸铁、铅制钱和各种大钱,1854年停铸大钱、1859年停铸铁钱。,币制讨论和币制则例的颁布:美国人精琦提出金汇兑本位制,而国内多数主张银本位制,但有两元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以元(七钱二分银)为单位,定银元为国币,铸币权统归中央,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银元,并决定于1911年5月由宁、鄂两造币厂开始铸造新式“大清银币”,定于10月发行。这年10月,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所有铸好的新银币均被提充军饷,流向市场,成为一种通用银元。 币制则例是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银本位制的条例。,北洋政府时期:币制改革的尝试,国币条例:国务院币制会议决定实行银本位制,以宣统二年币制条例为基础作了一些修改,形成为国币条例,于1914年2月8日颁布。1915年月,币值委员会拟定了修正国币条例草案,主要增加铸金币的内容。 试图统一纸币的发行:1915年10月,北京政府公布取缔币条例共9条,规定: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外,其他银行不得发行纸币,已发行的纸票限期回收。,国民政府时期:货币的统一,废两改元: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宣布从3月10日起,先在上海实施废两。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颁布命令,规定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换算率为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一元。 4月6日又通令全国废两改元。废两改元,使中国币制开始走向统一,走向近代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改革意义。,白银风潮与法币政策:1934-35年,白银风潮。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法币政策的实行,基本上收到了统一币制之效,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币制紊乱屡经拟议而未能实现的币制改革,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废除银本位制是中国进一步融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不可避免的。,1948年8月19日,财政紧急处分令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等几项法令颁布,新的币制改革开始实行。按照新币制改革的规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由政府发行金圆券二十亿元,以13000000的比率限期收回法币,即每三百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一元,初发行的金圆券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种。,为推行这一改革,国民政府规定,各银行、钱庄、企业单位和个人持有的黄金、白银或外币应于1948年9月30日(后外汇兑换延长至10月31日,白银、银币兑换延长到11月30日)以前,向中央银行或其委托的银行兑换成金圆券,黄金每市两兑换金圆券二百元,白银每市两兑换金圆券四元,其他各国币券参照中央银行外汇汇率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全部金银或判处徒刑。,上街购物自行车提钱,据当时报纸记载,1949年5月21日,上海大米价格为每石金圆券四亿四千万元,若以每石米有三百二十万粒计算,买一粒米要用金圆券一百三十余元。这种一粒米值百余元的状况,实属举世罕见,说明通货膨胀已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至1949年6月底,金圆券累计发行一百二十五万 亿元。,通货膨胀:法币政策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其他制度的合理配套,才会有实质内涵。但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服从垄断的需要。尤其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所导致的财政危机,只有靠发行通货维持财政支出,由于政府的银行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这些银行不仅制造通货膨胀,而且竭力扩大放款,造成了信用扩张远远超过货币发行总额。,国民政府1937-1949年货币发行额表,四、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一)金融市场的组成,货币兑换市场:最发达的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贴现市场的相对不足。 汇兑市场:发达的内汇市场、外商控制的外汇市场。 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相对发展、股票市场则不充分。 黄金市场:以上海最为发达。,(二)以上海为中心的多层次金融网络,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它是一个由三个不同层级组成的金融网络。第一层级为全国金融中心上海;第二层级为区域金融中心,如北京、天津、汉口、重庆等区域经济中心;第三层级包括规模不等的城市,它们分别与全国和区域金融中心保持着程度不同、疏密有致的金融联系,成为这些金融中心城市的外围和支撑。,1. 全国金融中心上海,历史必然性:,外贸和工业的绝对优势:1910年前,上海的外贸要占全国的50%以上,193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超过了当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上海的租界为投资者兴办银行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体现:,金融机构的集中: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43家银行公会会员银行中,有35家总行在上海,占81%,加上设在上海的分支行,共有银行机构182家。此外还有11家信托公司、48家汇划钱庄、2个储蓄会、1家邮政储金汇业局。除此之外,其他凡是中国有的金融机构品种,上海一应俱全,如证券交易所、金业交易所、面粉纱布粮油交易所、保险公司等。上海金融机构资力雄厚,1936年,在沪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的资力估算为327191万元,占当时全国金融业资力合计683920万元的47.8%;1946年6月,全国银钱业(中、中、交、农四银行除外)307家,存款总额2300亿元,其中上海地区174家,存款1000亿元,占43.5%。,上海金融业的联系和影响辐射到全国各地:上海58家银行总行中有28家在内地开设了629个分支机构,其中中国银行有157个,交通银行有100个,分布全国各地。私营银行中已上海银行为首,最多时曾达80余个单位,遍布于长江和沪宁、津浦、平汉、粤汉、陇海个铁路线的主要城市。这些大银行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分支机构以后,大大增加了上海金融市场的宽度和容量,扩大了资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上海是全国资金的集中地和分配中心,对引导全国各地的资金流向有着很强的内聚和辐射能力。,上海金融市场与全世界重要都市都有金融交往:中国的外汇市场主要早上海,外国银行对国际结算业务的控制,一定要通过上海的外汇市场,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电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和设施的趋于现代化,使他的脉搏更紧贴着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伦敦、纽约的脉搏而跳动。,2. 区域金融中心:汉口、天津,汉口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素称发达,1862年开埠后,国内外贸易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一跃成为内地最大的商业城市。贸易促动金融业的发展,汉口成为长江中游及中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20世纪30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