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成体总体规划.doc_第1页
衡山县成体总体规划.doc_第2页
衡山县成体总体规划.doc_第3页
衡山县成体总体规划.doc_第4页
衡山县成体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湖南省衡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年) 衡衡山山县县 人人民民政政 府府 二二一一年年三三月月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1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2 第一节 规划目的与任务 2 第二节 指导思想 2 第三节 规划原则 2 第四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3 第五节 规划效力与调整 3 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利用现状.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与现状 4 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点 4 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第四节 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6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7 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背景 7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9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2 第一节 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12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2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目标 .12 第五章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4 第一节 农用地 .14 第二节 建设用地 .15 第三节 未利用地 .17 第六章第六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8 第一节 优先布设土地生态屏障用地 .18 第二节 优化农用地布局,合理调整优化基本农田 .18 第三节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20 第七章第七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24 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24 第二节 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 .25 第三节 规范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 .25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27 第一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管制 .27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 .29 第九章第九章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35 第一节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35 第二节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35 第三节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35 第四节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36 第十章第十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土地生态建设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37 第一节 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37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8 第三节 中心城区压覆矿产查询 .40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重点工程建设安排重点工程建设安排.41 第一节 交通运输工程 .41 第二节 水利设施工程 .41 第三节 能源建设工程 .42 第四节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42 第五节 旅游建设工程 .43 第六节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43 第七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 .43 第八节 城乡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44 第九节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44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45 第一节 全面推进土地整理 .45 第二节 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45 第三节 积极推进村庄整理 .46 第四节 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 .46 第五节 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管理 .47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加强乡(镇)土地利用调控加强乡(镇)土地利用调控.48 第一节 各乡(镇)主要控制目标 .48 第二节 土地利用调控要求 .48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措施规划实施措施 49 第一节 行政措施 .49 第二节 经济措施 .50 第三节 法律措施 .50 第四节 技术措施 .51 第五节 弹性机制 .51 前前 言言 衡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上轮规划)于 1999 年编制完成并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实施以来,在切实保护耕 地、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增强依法用地意识、改善土地生产条件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衡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规划 的实施,该规划逐渐暴露出规划目标过于单一、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土地利 用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土地利用形势发展要求,迫切 需要对现行规划进行修编。以保障衡山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以 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编 制衡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规划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2006-2020)和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以 2005 年为规划基期,以 2010 年为近期年,以 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主要 明确了规划期间衡山县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结 构调整及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并提出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划实施保障 措施。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目的规划目的与任务与任务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 化及“一化三基”战略进程,把衡山县建设成“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区域性 休闲城市,南岳衡山旅游服务基地”,按照“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 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要求,为更好的统筹各类、各区域用地,协调土地资 源生态保护和保障发展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衡山县经济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特修编衡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节第二节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五个统筹”的要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 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并重的思路, 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最严格的节约 用地制度”,保障规划期内衡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需求,努力提高土地 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衡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施,贯彻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 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原则;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 质量上相平衡的原则;贯彻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的原则;贯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贯彻统 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 第四节第四节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与期限与期限 规划地域范围为衡山县行政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 935.51 平方公 里,下辖 8 镇 9 乡。 规划期限为 2006 至 2020 年。其中:2005 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 年为规 划近期年,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五节第五节 规划效力规划效力与调整与调整 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定效力,规划的调整修改须 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与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 93551.11 公顷。2005 年土地利用结构为: 1、农用地 77432.5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77%。其中耕地 23258.30 公顷,占 24.86%;园地 1490.30 公顷,占 1.59%;林地 44474.40 公顷,占 47.54%;其他农用地 8209.50 公顷,占 8.78%。 2、建设用地 8834.9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44%。其中建制镇用地 851.30 公顷,占 0.91%;农村居民点用地 5760.11 公顷,占 6.16%;采矿用地 315.95 公顷,占 0.34%;独立建设用地 72.75 公顷,占 0.08%;交通水利用地 1634.30 公顷,占 1.75%;其他建设用地 200.50 公顷,占 0.21%。 3、未利用地 7283.7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79%。其中水域 2463.40 公顷,占 2.63%;滩涂沼泽 123.70 公顷,占 0.13%;自然保留地 4696.60 公顷, 占 5.02%。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特点 一、人均耕地少 2005 年耕地总面积 23258.3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21%,但人均耕 地仅为 0.056 公顷,迫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最低 0.053 公顷的 警戒线。 二、各类用地地域分布特点明显 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 150 米以下的低丘岗地和河溪两岸平原,尤以湘 江沿岸和涓水沿岸的白果盆地更较集中。园地主要分布在G107 国道和湘江 沿岸、涓水沿岸岗地和海拔 400-700 米中山。林地则以衡山周围 8 个乡镇较 集中。城镇工矿用地主要集中在开云、白果、东湖、马迹等镇。水域则以在湘 江、涓水流域较集中。未利用地则以萱洲、贺家一带及长青、贯塘的紫色页 岩区和永和、岭坡、白果等乡镇的砂砾裸土地较多。 三、土地垦殖率高 2005 年衡山县土地垦殖率为 24.86%,部分丘陵和岗地已被开垦为耕地, 宜农地的垦殖已接近饱和。 四、林地比例较高 衡山县是“湖南省消灭荒山第一县”,耕地退耕还林、荒山植树造林成效 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2005 年衡山县森林覆盖率已达 47.54%。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2005 年,衡山县人口密度为 444 人/平方公里,比湖南省平均人口密度 高 126 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 0.056 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衡山县紧邻 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快,各业争地矛盾较为突出。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 2005 年全县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达 176.96 平方米,高于农村居民点人 均用地最高控制标准。在局部地区存在“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农村居 民点用地规划引导不到位,居民点布局分散,村内难以利用的空闲地较多;因 经济发展条件和观念相对落后的制约,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滞后。 三、粗放经营为主,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 从耕地利用现状看,中低产田比重较大,重用轻养,进行掠夺式生产, 致使耕地土壤肥力下降。还有少数农民在耕地上烧砖瓦、开矿、建房,甚至 弃耕抛荒。林地、园地生产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四、 “三废”污染较重,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开云、长江、岭坡等地,废渣、废水不仅破坏耕地,还危及人畜饮用水和 水产养殖。白果、东湖等重点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 题较突出。 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一、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 根据衡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年)和近年来土地整理复 垦开发实施情况,衡山县补充耕地总潜力为 2689.06 公顷,其中耕地整理潜 力为 730.55 公顷,村庄整理潜力为 1073.66 公顷,土地开发潜力为 541.11 公顷,土地复垦潜力为 343.74 公顷。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潜力 全县共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 1.0369 公顷,闲置率为 0.16%,其中闲置 土地面积 0.8369 公顷,空闲土地面积 0.2 公顷;全县城镇低效用地 56.58 公 顷,低效利用率为 8.54%。全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 176.96 平方米/ 人,按照 140 平方米/人的控制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 力面积为 1203.05 公顷。 三、 “四低”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全县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 30%,低产园地占园地总面积的 70%,低 产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 60%,如能增加投入,进行改造,产量产值可大幅增 加。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背景土地利用战略背景 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障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衡山 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肩负着耕地保护的重要任务。城镇化、工业 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 整一些耕地,加之,农用地生态功能的忽视、耕地保护效益的片面认识、农 用地保护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的全面解决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农用地特别 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为推动科学跨越、加快富民强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湘南地区开发 开放战略,要求湘南三市(衡阳、郴州、永州)加强产业承接平台建设,突出 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与粤港澳的产业对接,并加强对三市的用地、 财税、金融信贷、人才支持。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一点一线”重点发展轴线上, 靠近珠三角地区,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 将深度影响衡山县的产业发展方向与用地布局。在全球金融危机、珠三角地 区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求衡山县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做 好用地安排,并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互动、互补,对县域用地结构和用 地布局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 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明确 了衡阳市为中部六省 26 个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市 州之一,衡山县为 243 个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县市之一,将享受历史 欠税豁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相关优惠政策将促进衡山 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构建市域次中心城市、优质商品粮基地、南岳 衡山旅游服务基地、非金属矿产开采加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还是 承接东南沿海产业的梯次推进效应,客观上需要提供更多的用地保障,以确 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与“3+5”城市群建设战略 省委、省政府提出以“3+5”城市群为骨架带动全省发展的空间结构,为 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衡山县位于三市的 三角地带,距衡阳市 65 公里,距湘潭市 70 公里,距株洲市 80 公里,依托南 岳风景区,面向长株潭,重点发展机械、化工、非金属采矿、建材、陶瓷等五 大支柱产业。三市对衡山县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加强,客观上需要为衡山县 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 五、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一方面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满足农村居民点 集聚布局、非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 展,需要预留足够的指标以满足城乡基础设施与生态屏障用地。县域农村居 民点的分散布局,平原-丘岗-山地农村聚居特点的差异与建设用地指标的紧 缺,无疑对城乡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下,城镇扩张对用地指标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完善城乡土地流转与挂钩 机制,探讨集约用地标准与节地技术,挖掘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潜力,是缓解 今后城乡用地矛盾的主要途径。 六、 “市域北部中心城市、现代化山水旅游城市、南岳衡山旅游服务基地” 的城市功能定位 衡山县中心城区定位为市域北部中心城市、现代化山水旅游城市、南岳 衡山旅游服务基地,将充分依托南岳风景区和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武广高速 铁路建设为契机,加速开云新城建设,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进一步巩固 旅游服务功能;以湖南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 设,重点保障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生产及加工、旅游服务、 高新技术产业和观光农业用地需求。衡山县城市功能定位对县域用地结构 和用地布局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七、 “优质商品粮基地、非金属矿产开采加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的产业功能定位 基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禀赋,衡山县将充分发挥其优质商品 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非金属矿产开采加工基地的功能。同时,以 “科技兴县,名牌兴业”、 “旅游旺县”等战略为指导,以园区经济为依托,促进 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发展机械、化工、非金属采矿、建材、陶瓷等五大支柱 产业。合理引导产业用地结构调整与空间集聚是促进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 展的关键。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重点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一、保护优质耕地,巩固商品粮基地县建设成果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 以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推进耕地 保护由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转变。合理划定基本农田 保护区,积极推行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坚持基本农田建设与村庄综合整治 相结合,以建设促保护,全面提升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和城镇“菜篮子”工程,稳步提高耕地生产效益。 二、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需用地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协调城乡土地利用,遵循“以工带农、以城 哺乡”的思路,在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用地需求,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障性 安居建设工程、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等方面的用地需求予以优先安排。大力推 进村庄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按照保 障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配置城乡用地,协调土地供需关系,促进城 乡协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三、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统筹安排产业用地,合理引导产业用地开发时序,主动承接长株潭资金、 技术和产业转移,优先保障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生产及加 工、旅游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观光农业用地等重点行业用地;落实国家产 业政策,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及产能过剩项目占地;合理引导产业用地 空间布局,加强对园区的整合,引导工业企业向开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容 积率、土地利用率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四、优化国土生态布局,建设生态型风景旅游城市 以湘江、涓水等流域为单元,强化流域国土整治,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与 水环境;加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矿山塌陷、挖损、压占、污染土地 和其他废弃土地的复垦,还耕还林;构建国土生态屏障, “形成“点廊块” 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保障充足的生物栖息场所和活动通道,保护生物 多样性;以南岳风景区为依托,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建设开云新城,增强中 心城区旅游服务功能;在城市扩展边界范围内保留足够的山地、水体等作为 绿带、绿心,塑造具有山、水、林特色的城市形象,建设生态型风景旅游城市。 五、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关系国计民生的用地需求;控制城镇用地总规模特别是新增规模,实行项目 用地供给与项目用地效益挂钩制度;建设用地向重点区域、重点城镇、重点 园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倾斜,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安排交通、能源、水利、 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保障国家和湖南省重 点项目建设用地。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与衡阳市南岳区、衡东县新塘镇共同构建衡阳市区域次中心城市,现代 化生态旅游城市,区域性休闲城市;湖南“一点一线”经济主轴上的经济点; 优质商品粮基地、南岳衡山旅游服务基地、非金属矿产开采加工基地、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实力强、活力足、环境优、人民富的文明小康县。 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 2010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54 亿元,总人口控制在 42.8 万人 以内,城镇化率达到 30%。 到 2020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45 亿元,总人口控制在 45.0 万 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 44%。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目标土地利用主要调控目标 根据规划期间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结合国家政策、土 地资源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规划期间衡山县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如下: 1、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耕地保护,从紧控制耕地占用,确保耕地保有 量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到 2020 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 22646.67 公顷。其中,2010 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 22180.00 公顷。 2、守住基本农田红线。强化基本农田管理,积极推进高产农田建设,确 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期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 18866.67 公顷,建设高产农田 13000.00 公顷。 3、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用地标准,提高集约用地水 平,保障建设用地合理需求。到 2020 年末,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 9308.01 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 7138.11 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总量控制 在 2280.00 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 115 平方米,全县新增建设 用地总量控制在 1794.10 公顷以内。其中,到 2010 年末,建设用地总量控 制在 8972.26 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 7032.96 公顷,城镇工矿 用地总量控制在 1582.85 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 123 平方米, 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 596.85 公顷以内。 4、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 地占补平衡。规划期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 660.20 公顷,通过土地开 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 1031.90 公顷。其中,至 2010 年,新增建设占用 耕地不超过 110.00 公顷,补充耕地不低于 261.70 公顷。 5、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到 2020 年末,未利用地总量调整为 6075.04 公顷,全县土地利用率 93.51%;其中到 2010 年末,未利用地调整 为 6763.48 公顷,土地利用率提高到 92.77%。至 2020 年全县土地产出率为 1550 万元/平方公里,其中至 2010 年末土地产出率达到 577 万元/平方公里。 6、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强自然环境保护,逐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 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到 2020 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48.16%,实现城 市生态保护绿地 396 公顷,绿地率 28%,人均生态绿地面积 26 平方米;全县 生态保护面积 7171 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7.67%。废水处理率达到 90%以上,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提高到 70%,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 100%,生态环境 治理率达到 90%;全县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五章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调整 第一节第一节 农用地农用地 在保障农用地生态平衡,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及质量要求的 前提下,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安排林地、园地等用地。2005 年农用地总面积 77432.50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农用地面积为 78168.06 公 顷,较 2005 年增加 735.56 公顷;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 2005 年的 82.77%调整到 2020 年的 83.56%,增加 0.79 个百分点。 一、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确保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 有量、基本农田数量及质量落到实处。 2005 年全县耕地面积 23258.30 公顷,至 2010 年耕地面积规划为 23400.0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141.70 公顷;至 2020 年耕地面积规划为 23600.0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341.70 公顷。2020 年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 重比 2005 年上升 0.37 个百分点。 二、园地 重点抓好现有园地的更新改造,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名特优鲜果、茶, 提高园地生产效益。 2005 年全县园地面积 1490.30 公顷,规划至 2010 年园地面积规划为 1520.3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30.00 公顷;至 2020 年园地面积规划为 1570.3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80.00 公顷。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1.59%调整到 2020 年的 1.68%。 三、林地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确保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的林 地;对规划保留及新增的林地,必须加强管理,优化林种、林龄结构,提高综 合效益。 2005 年全县林地面积 44474.40 公顷,规划至 2010 年林地面积规划为 44789.0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314.60 公顷;至 2020 年林地面积规划为 45050.1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575.70 公顷。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47.54%调整到 2020 年的 48.16%。 四、其他农用地 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的其他 农用地面积。 2005 年全县其他农用地 8209.50 公顷,规划至 201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 为 8106.07 公顷,较 2005 年减少 103.43 公顷;至 202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规 划为 7947.66 公顷,较 2005 年减少 261.84 公顷。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 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8.78%调整到 2020 年的 8.50%。 第二节第二节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重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需要;保障县域经济发展必 需的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庄整理。 2005 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 8834.91 公顷,规划 2010 年建设用地面积 为 8972.26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137.35 公顷;到 2020 年建设用地面积为 9308.01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473.10 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由 2005 年的 9.44%调整到 2020 年的 9.95%。 一、城乡建设用地 2005 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 7000.11 公顷,规划 2010 年城乡建设用地面 积为 7032.96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32.85 公顷;2020 年面积为 7138.11 公顷, 较 2005 年增加 138.00 公顷。 (一)建制镇用地 2005 年全县建制镇用地 851.53 公顷,到 2010 年全县建制镇用地规模 达到 1198.3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347.00 公顷;2020 年全县建制镇用地规 模达到 1951.3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1100.00 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5 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 5760.11 公顷,到 2010 年全县农村居民点 用地规模 5450.11 公顷,较 2005 年减少 310.00 公顷;2020 年全县农村居民 点用地规模 4858.11 公顷,较 2005 年减少 902.00 公顷。 (三)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 2005 年全县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 388.70 公顷,到 2010 年全县规划新增 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 55.85 公顷,废弃工矿用地复垦 60.00 公顷,2010 年采 矿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 384.55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规划新增采矿及独立建 设用地 140.00 公顷,复垦废弃工矿用地 200.00 公顷,2020 年全县采矿及独 立建设用地 328.70 公顷,较 2005 年减少 60.00 公顷。 二、交通水利用地 2005 年全县交通水利用地 1634.30 公顷,到 2010 年规划为 1714.30 公 顷,较 2005 年增加 80.00 公顷;2020 年规划为 1924.30 公顷,较 2005 年增 加 290.00 公顷。 三、其他建设用地 2005 年全县其它建设用地面积 200.50 公顷,2010 年规划为 225.00 公 顷,较 2005 年增加 24.50 公顷;2020 年规划为 245.60 公顷,较 2005 年增加 45.10 公顷。 第三节第三节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 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和因 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其它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2005 年全县未利用地面积为 7283.70 公顷,2010 年规划为 6763.48 公 顷,较 2005 年减少 520.22 公顷;2020 年规划为 6075.04 公顷,较 2005 年减 少 1208.66 公顷。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7.79%调整到 2020 年的 6.49%,比 2005 年减少 1.30 个百分点。 第六章第六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一节第一节 优先布设土地生态屏障用地优先布设土地生态屏障用地 通过合理规划限建区和禁建区,提出合理的管制措施,保护湘江、涓水 河、紫金山森林公园、九观桥水库景区、新桥水库景区、大源渡水利枢纽景 区、观湘洲景区等块状重点生态保护区;在湘江、涓水沿岸建立生态防护带, 在衡岳高速、潭衡西线、G107 线、S314 线构建绿色走廊,提高整体景观的 连通性,缓和人为干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唐群英故居、白果穿岩地质 观光区、萱洲古镇、西北农工会旧址、禹文化城与观音庙、华夏姓氏园、云山 寺等生态网络节点。规划至 2020 年全县生态保护面积 7171.00 公顷,占国土 面积的 7.67%。 第二节第二节 优化农用地布局,合理调整优化基本农田优化农用地布局,合理调整优化基本农田 按照市级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布局的要求,在有效保护现有耕地、确保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稳步优化农用地布局。 一、农用地总体布局 以地貌阶梯分布差异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条件为依据,形成“两线、三区” 的农用地空间布局模式。 “两线”主要是指S314 线和G107 线,重点发展S314 沿线的白果、长青、 新桥、江东等乡镇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和G107 沿线的开云(师古)、长江等乡 镇的小水果、花卉苗木基地。 “三区”主要是指以店门、开云(师古)等乡镇为主的席草生产和加工区; 以贺家、永和为主的西(香)瓜生产和加工区;以萱洲、开云、长江、永和等乡 镇为重点的黄椒、豆角、白薯、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基地。 二、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协调好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 耕地与基本农田指标,落实市级规划基本农田集中区的要求,合理划定基本 农田保护区。适当核减开云镇、白果镇、萱洲镇、新桥镇、长江镇等重点乡镇 基本农田面积。重点保护白果长青、新桥江东等优质稻示范区、湘江和 涓水河沿岸、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沿线、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沿线、衡岳高 速公路沿线、G107 沿线、S314 沿线等重点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城镇 建设用地规划区及拓展区范围内不布局基本农田,但可以充分发挥生态功 能,将耕地纳入城市生态系统。 合理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 设项目(如防灾救灾建设、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污染企业搬迁等)占用基本农田。整备区面积约占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 5% 左右,全县各乡镇均有分部。规划期内,要加大对整备区的土地整治综合投 入,引导区内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的粮 棉油生产基地。 三、林业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以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龙头,构筑全县生态林业骨架。在 贺家、萱洲等乡镇实施紫色页岩改造;在店门、望峰等乡镇实施楠竹低改;在 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等交通主干线沿线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在九观桥 水库、新桥水库等重点水域周围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全面启动保护湘江母亲河行动,将长江、贺家、开云、永和、萱洲等乡镇湘江 两岸山区第一层山脊以内、平丘区 2000 米以内的山地全面绿化。至 2020 年,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47.9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 90%。 第三节第三节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一、构建“一心一副三轴四区”城镇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市域次中心城镇、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外向 带动战略,将人口和产业集聚到中心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建设 的现代化,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择 优培育重点城镇,分层带动各乡镇的城镇化和地区经济发展。县域城镇体系 空间布局以交通轴线扩张为总体框架,形成“一心一副三轴四区”的总体格 局。 “一心”指衡山县城这个核心,是整个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 过其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城镇建设的发展。 “一副”指西北部的白果镇,县域次中心城镇,是西北经济区的经济中心。 “三轴”指以G107 国道、S314 省道和潭衡西线“二纵一横”为支撑,促进 沿线城镇建设发展和带动毗邻乡镇发展。 “四区”分别是以白果为主的西北经济区,以县城为核心的东部经济区, 以萱洲镇为主的南部经济区及西部经济区。 规划至 2010 年城镇用地 1198.30 公顷,比基期年增加 347.00 公顷,至 2020 年规划城镇用地 1951.30 公顷,比基期年增加 1100.00 公顷。城镇用地 指标重点保障开云镇、白果镇等重点城镇发展。 二、构建“一环三片”主城区用地格局 衡山县中心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期内力争建设成为 市域次中心城镇,南岳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经济、文化繁 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现代化小城市。根据县委、县政府城镇发 展战略,衡山县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和开云新城两部分。2005 年,衡山县 中心城区规模为 707.50 公顷,城镇人口 6.41 万人。规划到 2010 年,中心城 区总人口为 9.58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 957.50 公顷;规划到 2020 年,中心城区总人口达到 15.0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 1500.00 公 顷,其中主城区 1230.00 公顷,开云新城 270.00 公顷。 主城区总体布局为“一环三片”, “一环”是指以马鞍山生态绿地为中心形 成环形城镇用地布局;“三片”是指老城区片、黄花新区片、马鞍山以北湘江 以西的工业仓储区片。 工业用地布局:电子、高新陶瓷、食品加工、工艺品制造和旅游产品加工 等一、二类工业主要布局在经济开发区和开云新城;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化 工、造纸、冶金等二、三类工业主要布局在马鞍山以北湘江以西地区。 绿地布局:规划期内,生态防护绿地主要包括马鞍山生态绿地、螺头山 水库、黄花新区绿地、开云新城中心绿地等,占地面积 396.00 公顷。 三、合理确定城镇用地扩展区 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要求加强城镇建设 用地扩展边界控制。据此,为增强规划弹性,根据衡山县发展情况,设定城 市扩展边界和有条件建设区。中心城区有条件建设区土地面积 315.00 公顷, 扩展边界线主要以已经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衡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确定的城市道路为边界。有条件建设区分为清凉港片和开发区片两 块,其中清凉港片有条件建设区四至范围为东至沿江风光带,南至衡山汽配 厂,北至衡山港千吨级码头用地,西至马鞍山生态绿地,用地规模 170.00 公 顷;开发区片东邻五星路,南至衡山千吨级码头、北至金露路,西至马鞍山 生态绿地,用地规模 145.00 公顷。规划期内,在不突破 15 平方公里的城市 建设规模的前提下,城市建设可以在有条件建设区内选址建设。 四、集聚发展农村建设用地 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为重点,加强 村庄建设,整合中心村和居民点,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心镇、 中心村集中,加大对中心镇、中心村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村容 整洁、村貌美化、村风文明、村民和谐”的新村庄,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实 现与城区和建制镇的功能对接,融入县域城镇体系,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 据点。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方式,新建住房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向建制镇和 中心村集中。结合总体规划,编制农村居民点近、远期发展规划,制定迁村 并点、集中居住的激励政策,加大零星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力度,统筹安排新 农村建设用地,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聚,适时优化空间布局。规划至 2020 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到 4858.11 公顷,比 2005 年减少 902.00 公顷。 五、依托重点建制镇,形成“一心、三副”产业聚集区 针对衡山县非金属资源丰富的特点,全县工矿产业聚集区将形成“一心、 三副”发展格局。 “一心”是指湖南衡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化工、农 副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生产及加工、旅游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三副主要 是指东湖马迹高岭土矿业开采区、白果长青石膏矿开采区、长江开云 非金属工矿区。 衡山县工业主要集中布局在湖南衡山经济开发区,白果、长江、东湖、 马迹等乡镇立足各镇产业优势,推动特定产业集聚,培育若干个产业集群。 规划期内,重点发展位于开云镇、长江镇的陶瓷集中发展区,位于东湖镇、 马迹镇的钠、钾长石深加工区、位于白果镇、长青乡的石膏精加工厂区等产 业聚集区。 六、建设优化“六纵两横”的交通骨架,完善县域公路网络 “六纵”是指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潭衡西线、G107 国道、 湘江黄金水道。 “两横”是指衡岳(大源渡)高速、S314 省道。规划期内,加快在 建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潭衡西线高速、衡岳高速等国家重点交通工程建 设;优化升级G107、S314 等国省干道;充分发挥湘江“黄金水道”优势,以衡 山千吨级码头和“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建设为契机,加速建设湖南衡山经 济开发区。加快实施开云镇至大源渡等多条县级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完善县 域公路网络。 七、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 结合衡山县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约 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优先保障国家和省内重点水利设施用地需求,强化水利 设施规划选址和用地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九观桥和新桥等大中型水库除 险加固工作,完善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旱涝保收田,治理河道,大力发展水 产养殖,加快发展乡镇供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 第七章第七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一、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规划期间全县建设用地的调控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 原则,着力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必要用地,加大存量建设 用地盘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切实推进土地利用向集约型利用方式转 变。到 2020 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要控制在 9308.01 公顷以内,比 2005 年 净增 473.10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要控制在 7138.11 公顷以内,比 2005 年净增 138.00 公顷。 二、高效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和“新增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 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量指标,优先支持重点城镇发展用地及产业集聚 区用地,重点保障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重点项目用地,高速 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廉租房等民生用地。 三、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 继续加大对城镇闲置地、空闲地、低效使用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查与整 合力度,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的有关要求,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引导和 推动城镇土地置换。积极引导和推动工矿企业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 利用水平。大力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挖掘 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扩大发展空间。 第二节第二节 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 一、严格控制城镇工矿用地扩张 合理引导城镇用地发展,坚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坚持以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壮大城镇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合理调控城镇用地增长 的规模与速度。到 2020 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2280.00 公顷以 内,净增规模控制在 1040.00 公顷以内。 二、强化城镇工矿集约用地引导 引导和鼓励使用多层标准厂房,鼓励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提 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严格项目用地预审,实施以项目定土地,坚决杜绝 无项目圈土地、小项目大圈地、圈而不开等违规用地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建 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优先发展节地型的工业产业,有效控制工业用地规模。 三、引导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开发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 业用地,引导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突出产业特色,壮大产业规模,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将衡山县经济开发区新增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 构建生活、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秩序。 第三节第三节 规范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范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 一、积极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创办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解决好 “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对全 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创办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规划先行, 有序推进” 的原则,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开云镇的龙泉村;白果镇的涓 水村、岳北村、白果村、建筑村、联星村、绍庄村;东湖镇的立新村;马迹镇的 牌楼村、新桥镇的永济村、杨林村;长江镇的石子村、石桥铺村、袁家冲村、 柘塘村;萱洲镇的鱼石村、白沙村;福田乡的云峰村、白云村、云岭村、尊胜 村、中塘村;望峰乡的石坳村、永和乡的松坳村;长青乡的长碧村;江东乡的 关圣村、白山村、春梓村;贯塘乡的晓冲村、枫林村、新塘村;贺家乡的贺家 村;沙泉乡的泉水村;岭坡乡的潮水村等 34 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安排新增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219.00 公顷。 二、落实整治任务,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在充分调查分析区位条件、人口流向、现有开发密度和规模、改造难易 程度、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村镇建设用地体系规划和村庄整 治规划。对距离县城和中心集镇较远的零星农村居住区,依据每个自然村庄 的特点,对自然村庄实施建设性(允许扩建)、控制性(维持原有规模)或萎缩 性管理,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置换,通过适当兼并自然村、改造旧村庄、拆 除空心村等措施,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和中心村迁移。规划期内,须完成农 村居民点整治面积 1121.00 公顷。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与管制 第一节第一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管制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管制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意 见的通知的要求,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 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四个空间管制区域。 一、允许建设区 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用 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 期用地区。规划中心城区允许建设区 1820.00 公顷。其管制规则是: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 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衔接; 2、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 量保障与存量挖潜,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 形态可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4、允许建设区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