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定稿.doc_第1页
β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定稿.doc_第2页
β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定稿.doc_第3页
β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定稿.doc_第4页
β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第一版-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阻断剂的剂型和分类很多,适应证不断更新,其循证医学证据也越来越丰富。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阻断剂已经广泛用于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和抗高血压等治疗,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也确立了重要地位。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类型-阻断剂的药理学特性及相关临床研究证据来选择恰当的药物。因此,在临床中如何合理应用-阻断剂仍需要统一认识。-阻断剂概述一、 作用机制-阻断剂选择性地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竞争性、可逆性阻断多个器官中肾上腺能受体激活产生的作用。-阻断剂在心脏主要表现负性频率、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阻断剂的作用与不同组织器官中-受体分布和交感神经活性有关。例如,-阻断剂对运动时的心率影响较对安静状态的心率影响更明显。同时,-阻断剂对多种器官的作用也是治疗中出现副作用的原因,见下表。表-1 不同器官中-受体的分布和作用组织受体亚型作用心脏窦房结1,2增快心率房室结1,2加快传导心房1,2增加收缩力心室1,2增加收缩力,加快传导和自发除极动脉2扩张血管静脉2扩张血管骨骼肌2扩张血管,增加收缩力,葡萄糖分解,K+摄取肝脏2糖原分解胰腺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脂肪细胞1分解脂肪支气管2扩张气管肾脏1肾素释放膀胱和尿道2舒张子宫2舒张胃肠道2舒张神经末梢2刺激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甲状旁腺1,2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2促进T4向T3转化-阻断剂通过阻断1、2受体,部分药物还阻断受体等多种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是阻断了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可能的机制包括:1 抗高血压作用: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节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2 抗缺血作用: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压,舒张期延长而增加心肌灌注。3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释放:阻断肾上腺近髓细胞-1受体。4 改善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抑制重构:减少心室体积、增加射血分数、降低心率、延长舒张期和冠脉灌注;减少心肌氧耗,通过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释放改善心肌能量产生,受体上调;减少心肌氧自由基。5 抗心律失常,降低猝死率:直接电生理作用(减慢心率、减少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减慢传导和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和间接作用(减少交感驱动和心肌缺血,预防儿茶酚胺诱导的低钾血症等)。二、 分类最常用分类方法的是将-阻断剂分为:选择性、非选择性和兼具a-受体阻断作用的-阻断剂。非选择性-阻断剂同时竞争性阻断1和2受体;而选择性受体阻断剂对1受体亲和力高于2受体,因此,也称为选择性1受体阻断剂。但其对受体的选择性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减弱或消失。还有一类阻断剂可同时通过阻断a1-受体而产生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如卡维地洛和拉贝洛尔。某些药物还可能出现激动剂样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可以引起心率加快等不良作用,故应该避免选用该类药物,如:布新洛尔、吲哚洛尔、醋丁洛尔和氧稀洛尔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是将-阻断剂分为亲脂性和亲水性。亲脂性药物口服吸收迅速完全,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但是具有首过效应,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如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亲水性药物口服吸收不完全,通过肾脏排泄,半衰期较长,与经过肝脏代谢的药物没有相互作用,很少通过血脑屏障,清除半衰期受肾功能影响(如老年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其半衰期延长而增强药物作用),如阿替洛尔和艾司洛尔。 三、 剂型-阻断剂可经静脉和口服给药,某些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发挥作用时可以缓慢静脉推注或静脉持续注射,最常用的静脉制剂是美托洛尔和艾司洛尔,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继续口服用药。四、禁忌证:l 哮喘;l 严重心动过缓或二度以上房室阻滞(未植入起搏器);但束支或分支阻滞不是禁忌证;l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l 休克或低血压状态。五、副作用:因受体广泛存在于体内多个器官和组织,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可能出现治疗以外的作用和临床表现。多数情况下,如患者无禁忌证并且剂量适当,-阻断剂的安全性良好,但应该避免突然停药。 心血管:-阻断剂使心率减慢、减慢传导、房室结不应期延长,可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和房室阻滞,尤其是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异常的患者。-阻断剂通过阻断血管2受体和相对激活a受体,可能引起肢端冷和“雷诺”现象,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和选择性受体阻断剂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阻断剂还可能引起冠脉收缩,部分原因是由于a受体介导。 代谢:1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非选择性阻断剂会掩盖低血糖的预警症状(如颤抖和心动过速),但是出汗仍然存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选择性阻断剂,虽然长期应用阻断剂对血糖代谢不利,但是总体上获益超过风险,而且研究曾发现卡维地洛能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新发糖尿病。 呼吸系统:-阻断剂能导致致命性的气道阻力增高,哮喘和支气管痉挛患者禁忌,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非绝对禁忌。 中枢神经系统:疲乏、头痛、睡眠异常、失眠和抑郁等在亲脂性药物更常见。 性功能:-阻断剂对某些患者可能导致或加重性功能异常。但是不同临床研究由于方法学不同,发生率差异较大。如果患者并不知道药物可能对性功能有影响,报告的发生率仅为3%左右。 较大剂量、长期用药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突然停药会出现反跳现象,包括心绞痛复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此与长期用药后受体上调有关。 六药物相互作用-阻断剂与很多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如铝盐、消胆胺等能增加-阻断剂的吸收,酒精、苯妥英、利福平、苯巴比妥以及吸烟可诱导肝脏生物转化酶而降低药物的血浆浓度,使亲脂性-阻断剂的半衰期延长。甲氰咪胍和肼苯达嗪通过减少肝脏的血流而增加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的生物利用度。同时服用维拉帕米、硫氮唑酮和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增加了对窦房结功能和房室结传导的抑制作用。-阻断剂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时常常具有协同的降压作用,但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联合应用能拮抗其降压作用。-阻断剂的临床应用-阻断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预防等。在上述适应证中有大量临床试验研究均一致显示其临床获益,能够降低近期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对无明显心力衰竭或低血压的患者,-阻断剂能限制梗死面积,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缓解胸痛和减少死亡率包括心源性猝死。ISIS-1研究证实了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优于安慰剂。在溶栓和PCI治疗时代,-阻滞剂对于STEMI患者仍然获益。OMMIT/CCS-2研究评价了STEMI患者早期接受-阻滞剂美托洛尔的治疗效益。结果显示,美托洛尔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再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室颤显著减少,但总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心源性休克发生增加,多出现在入院第天,心功能Killip34级的患者发生率较高。提示STEMI早期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病人,如合并血压过低、心功能明显受损等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静脉-阻滞剂,宜在病情稳定后改用口服-阻滞剂进行长期治疗。必须指出,该研究采用的剂量方案与国际研究相似,证实了中国人可以耐受同等剂量的-阻滞剂。对于冠心病不伴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阻滞剂时无需从小剂量开始,除非患者存在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的危险,并且应该调整到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表-2 常用-阻滞剂治疗冠心病的剂量药物剂量比索洛尔10mg qd卡维地洛12.5-25mg bid美托洛尔50-100mg bidl 急性期尤其是存在心动过速或高血压患者,考虑给予静脉-阻断剂,随后长期口服。给药方法:美托洛尔,5mg静脉缓慢推注,至少2分钟以上,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和症状,可重复3次,间隔5分钟,以后口服。l 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溶栓治疗或直接PCI),只要没有禁忌证,所有患者应立即给予口服-阻断剂,并长期服用。l 如果患者在最初24小时内没有用药,应该立即给药。如果患者在最初24小时内因存在禁忌证而未用药,此后应随时评价用药的可能性,并尽早给予-阻滞剂。l 再灌注治疗后缺血性胸痛复发,应该加强治疗,增加-阻断剂的剂量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心肌耗氧和缺血。l 急性期,因泵衰竭而存在低排状态的患者不建议应用-阻断剂。l 患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明显的肺水肿时,急性期用药禁忌,但病情稳定后出院前,应该尽量开始给药,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逐渐增加剂量。合并心律失常:l 反复发作室颤、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效果不佳效果不佳时,有理由积极尝试-阻断剂,以减少心肌缺血和肾上腺能活性。l 伴持续性房颤或房扑或其他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而无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可选择-阻断剂控制心室率。l 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控制快速心室率者,应用静脉-阻断剂。2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阻断剂在NSTEACS治疗中的研究较少,仅有一些小规模研究或来自STEMI或稳定心绞痛研究的间接资料。也没有证据显示某种-阻断剂对ACS更优,口服剂量应该使安静时目标心率控制在50-60次/分。高危患者可先静脉用药,但对明确有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的患者,应该慎用。l 所有急性期NSTEACS患者,只要无禁忌证,尽早给予-阻断剂;l 高危患者尤其持续性胸痛,可首先静脉,然后口服-阻断剂抗缺血治疗,长期应用;l 合并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长期应用。3慢性稳定冠心病和冠心病二级预防-阻断剂对于运动诱发的心绞痛和改善运动耐量十分有效。从心肌梗死后患者外推到稳定心绞痛患者具有同样的保护作用,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的用量,提高运动耐量,但并没有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证据。TIBET研究和ASIST研究证实-阻断剂与钙拮抗剂疗效相似,而TIBBS和IMAGE研究中则优于钙拮抗剂。虽然,-阻断剂作为一类药物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但是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阻断剂保护作用较差。有关阿替洛尔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对该药物的价值提出了质疑。当-阻断剂需要与非二氢吡啶联合应用时,应注意心动过缓和房室阻滞的危险。l 所有稳定心绞痛的患者应用-阻断剂的目的是控制心绞痛、预防梗死和改善预后,并调整到目标剂量。不能耐受-阻断剂,给予硝酸酯和钙抗剂。心肌梗死后-阻断剂的临床研究先于其它二级预防措施,如他汀类药物和ACE抑制剂,多项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大规模长期存活率的研究(BHAT、APSI、CAPRICON研究)提示-阻断剂能够提高存活率20-25%,每治疗100例患者-阻断剂每年能减少1.2例死亡,再梗死减少0.9例。应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噻吗洛尔、醋丁洛尔和卡维地洛等均优于安慰剂,但是阿普洛尔、阿替洛尔、氧烯洛尔等制剂却未显示出有益处。冠心病包括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患者在选择控制血压药物时-阻断剂为首选药物之一(血压控制目标:血压140/90 mm Hg ,慢性肾脏疾病或糖尿病130/80 mm Hg)。l 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伴或不伴心力衰竭症状,如无禁忌证应长期服用-阻断剂。l 中重度心室功能异常的患者,需逐渐增加剂量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l 低危患者:心室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已成功进行再灌注,即使没有明显心律失常,无禁忌也应该应用。4运动试验时的处理服用-阻断剂的患者进行运动试验可能降低其诊断和预后价值。但当患者因进行运动试验而决定停用-阻断剂,应该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谨慎缓慢的停药,以避免出现“反跳”而导致心绞痛加重或血压升高。二、心力衰竭随着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治疗理念的更新,拮抗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治疗成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策略。-阻断剂通过阻断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减少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CIBIS-2、MERIT-HF和COPERNICUS研究均证实了-阻断剂长期治疗对各种程度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明显降低死亡率,其有益作用存在于各亚组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缺血性或非缺血性病因。1慢性心力衰竭 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证实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阻断剂见下表,有证据的药物比索洛尔,卡维地洛和琥珀酸美托洛尔,可降低死亡率,疗效相似。而其他-阻断剂并不一定具有类效应,如果没有禁忌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阻断剂应该用于所有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包括轻、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NYHA-),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伴LVEF下降。表-3 -阻断剂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剂量药物初始剂量(每日) 目标剂量(每日)比索洛尔1.25 mg,qd10 mg,qd卡维地洛3.125 mg,bid体重80公斤,25mg,bid体重80公斤,50mg,bid缓释琥珀酸美托洛尔12.5-25 mg,qd200 mg,qd酒石酸美托洛尔6.25mg,bid或tid50mg,tidl 具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脏重构,但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者,包括所有近期或以往患心肌梗死的患者,无论是否有心力衰竭症状或EF值下降,均给予-阻断剂。l 有心力衰竭病史,但目前EF正常者。l 所有病情和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以往或现在有心力衰竭症状并且LVEF下降,。l 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时的治疗建议:心绞痛伴心力衰竭患者应该给予-阻断剂。推荐-阻断剂控制心力衰竭伴房颤患者的心室率。起始用药l 一旦明确诊断,病情和血液动力学稳定后及早开始用药。l 开始用药时患者应该没有水肿或仅有轻微症状,无须静脉正性肌力药物。l 伴有水肿的患者应该先用利尿剂,水肿控制后尽早开始应用-阻断剂。l 开始用药前,无须服用大剂量ACEI。l 初始治疗要谨慎,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至目标剂量,只要不需要静脉药物治疗的心力衰竭均可开始给药。治疗监测和问题:l 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力衰竭的症状。定期监测体重,并随时调整利尿剂的剂量;如低剂量时即出现副作用,需等待副作用消失后,再考虑增量。l 患者的剂量不是根据治疗的反应,而是在能耐受的情况下调整到大型临床研究验证的目标剂量。l 如患者用药中出现临床症状恶化,尽量避免停药,但是如果出现低灌注或需要使用静脉正性肌力药物(此时首选不依赖受体的正性肌力药物,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时应停药,稳定后重新开始用药。2急性心力衰竭(AHF) 适应证:-阻滞剂不能用以缓解AHF症状,而且严重急性心力衰竭是禁忌证。对下列情况,如伴有缺血性胸痛且止痛药物反应不佳、心肌缺血复发、高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患者,可使用静脉-阻滞剂。l 湿罗音超出肺底部的AHF患者,慎用-阻滞剂。但如果患者伴有进行性心肌缺血和心动过速,可以考虑静脉注射美托洛尔。l STEMI患者伴AHF,在AHF稳定后应尽早使用-阻滞剂。l CHF患者急性发作病情稳定后(通常4天后)应开始应用-阻滞剂治疗。l AHF合并急性房颤患者-阻滞剂可用于对控制房颤心室率。l 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和血流动力学可以耐受时使用-阻滞剂。三、高血压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血压至目标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并且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合并疾病选择用药。l -阻断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强适应证为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冠脉高危险患者、心力衰竭、伴有窦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也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性高的年轻患者。-阻断剂对于妊娠女性是安全的,可选普萘洛尔和拉贝洛尔。-阻断剂可能导致PAD患者的外周血管痉挛并具有使间歇性跛行加重的危险。但是,最近研究提示-阻断剂对于间歇性跛行患者的行走距离和腓动脉血流没有影响。因此,仍然可用于PAD患者,并非禁忌,尤其合并CAD和HF患者。虽然,-阻断剂对血糖代谢有不利影响,包括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还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这些问题通常容易处理,并不是-阻断剂的绝对禁忌。l 对于不属于强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糖耐量异常和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初始治疗时不首选-阻断剂。l 降压治疗常常需要联合两种以上药物,推荐与-阻断剂联合的药物包括:利尿剂、钙拮抗剂和受体阻断剂。虽然,有一系列临床研究对比了-阻断剂与其他新型的降压药物,且多数研究结果提示新型降压药物可能优于传统-阻断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比较的是水溶性的-阻断剂阿替洛尔与新型降压药物,而且在死亡率终点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仅在新发糖尿病和卒中等终点上,显示某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优于-阻断剂,固上述结果尚不能扩展到所有的-阻断剂。高血压患者美托洛尔动脉粥样硬化预防(MAPHY)研究比较了选择性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噻嗪类利尿剂对高血压性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降低幅度相同,但与利尿剂组相比,美托洛尔组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7%(P=0.012),非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3%(P=NS)。特殊情况的降压治疗l 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继发高血压者应该首选-阻断剂,血压控制后心动过速者加用-阻断剂。l 主动脉夹层:可疑或确诊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首选-阻断剂降低动脉收缩压。四、心律失常 -阻断剂具有多种直接电生理作用,包括降低正常和异常起搏点的兴奋性,减慢传导,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等,可用于预防或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1. 窦性心动过速 处理窦性心动过速应发现并治疗或去除诱因。-阻断剂对于生理性、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速,如情绪和其他焦虑相关诱发者很有效。此外,对于心肌梗死后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等不可逆原因导致心动过速的症状和预后有改善作用,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毒症、肾上腺素高动力状态。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虽然没有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证据,但是-阻断剂对绝大多数病人有效,可以作为一线治疗。2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该首选射频消融治疗,尤其是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无条件进行射频治疗,可选择长期口服药物预防发作,发作不频繁且发作时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应用-阻断剂。对于房性心动过速,-阻断剂虽然不能十分有效控制发作,但可以通过抑制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任何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存WPW综合征伴旁路前传的患者禁用-阻断剂。3.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房颤)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转复维持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但是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或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差。一系列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律的比较研究,包括RACE、PIAF、STAF、AFFIRM、HOT CAF,无论对生活质量、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并发症还是再住院率和死亡方面对均没有发现节律控制优于控制心室率。能够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均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在需紧急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时,静脉用药作用快而明显,为满意控制心室率常常需要联合用药。控制心室率的目标是:安静状态下60-80次/分;中等量活动状态下为90-115次/分。-阻断剂能有效控制房颤心室率,尤其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情况下,如外科手术后。有效药物包括阿替洛尔、索他洛尔、美托洛尔、卡维地洛,尤其对运动诱发的心动过速优于洋地黄。AFFIRM研究证实-阻断剂是最有效的控制心室率药物,优于钙拮抗剂,但是气管痉挛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首选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l 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不合并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根据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首选-阻断剂。l 不伴预激综合征的急性房颤发作,推荐静脉-阻断剂控制心室率,但低血压和心衰患者要谨慎。l -阻断剂与地高辛可联合应用控制安静和运动状态下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应注意调节剂量避免出现心动过缓。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初始用药要小心。l 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推荐使用-阻断剂控制心室率,改善症状。l 不推荐-阻断剂用于转复窦性心律,通常无效。l 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预防房颤复发或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阻断剂有一定程度疗效,如缓释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索他洛尔等均优于安慰剂,尤其对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时的房颤更有效,但一般不推荐作为首选药物。特殊情况下的治疗l 外科手术后房颤:除非有禁忌证,建议口服-阻断剂预防术后房颤。l 急性心肌梗死时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没有临床左心室功能不全和支气管痉挛或房室阻滞,建议静脉-阻断剂。l 合并甲状腺毒症的患者,建议-阻断剂控制心室率,除非有禁忌证。l 妊娠期-阻断剂可用于控制房颤心室率。l 肥厚型心肌病:-阻断剂可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房颤复发,并没有太多证据。l 如果房颤为交感神经类型,应首选-阻断剂。l 不建议-阻断剂用于伴支气管痉挛和阻塞性肺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建议选择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l 不建议预激合并房颤时应用-阻断剂,其加快旁路传导的作用还有争议。表-4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和剂量药物负荷剂量起效维持剂量急性发作艾司洛尔0.5mg/kg,1分钟,静脉5分钟0.05-0.3 mg /kg/min 美托洛尔2.5-5.0mg,2分钟,最多3次,静脉5分钟普萘洛尔0.15mg/kg,静脉5分钟非急性发作美托洛尔4-6小时25-100mg,每天两次口服普萘洛尔60-90分钟80-240mg,分次口服4室性心律失常-阻断剂对控制交感神经激活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和应激导致的心律失常。-阻断剂能有效预防多种情况下引发心原性猝死的心律失常,包括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心肌病。l 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多数首选-阻断剂。l 多数-阻断剂能减少室早数量,普萘洛尔、索他洛尔、美托洛尔及阿替洛尔抑制持续性室速有效。l -阻断剂治疗室颤偶有见效。五、心脏猝死的预防-阻断剂的临床获益部分来源于其减少心原性猝死。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阻断剂均有明确适应证用于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而且独立于如溶栓、ACEI、血管重建、抗栓等明确有益的治疗。CIBIS-2、MERIT-HF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其他治疗基础上加用-阻断剂可以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发生率下降40%-50%。CAPRICORN研究证实了卡维地洛对于MI后心力衰竭患者降低死亡率和猝死的危险,有心衰或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获益更多。药物的选择性并非十分重要,但选择药物时,应该考虑到多数临床试验证据来自亲脂性-阻断剂。总之,-阻断剂应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防猝死的必须用药。同时,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合理地选用埋藏性复律除颤器(ICD)。-阻断剂用于下列情况猝死的预防:l 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一级预防,首选-阻断剂。l 心肌梗死n 急性期和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原性猝死的一级预防。n 心肌梗死伴复苏的室速/室颤,自发性持续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n 心肌梗死伴自发性、持续性、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l -阻断剂虽然能改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症状,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对预防猝死的作用。l 长QT综合征首先应该减少运动,尤其是竞技性运动,对于LQT1患者尤为重要。避免服用延长复极的药物,尤其是具有IKr 阻断作用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依靠-阻断剂,-阻断剂虽然有效但不能预防所有心脏事件。晕厥和心脏骤停存活的患者,经过足够剂量-阻断剂(例如:普萘洛尔2-4mg/kg)治疗仍然有症状的患者,是进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或ICD的适应证。l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CPVT患者的药物治疗经验有限,根据回顾性分析的结果-阻断剂可能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药物。极高危的患者需要植入ICD,例如有猝死家族史或症状发作早的患者。六、其他1二尖瓣脱垂没有前瞻性研究评价-阻断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猝死的疗效。-阻断剂可以作为有症状患者的一线用药,心脏骤停患者考虑植入ICD及病因治疗。2肥厚型心肌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阻断剂就用于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但是相关的临床研究却很少。-阻断剂是治疗肥厚性心肌病包括梗阻和非梗阻性的传统治疗药物之一,-阻断剂通过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和增加心室的被动充盈改善舒张功能,还能减少LV收缩和心肌氧耗,还可能减少微血管缺血。先后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用于临床,但是治疗方法没有标准化。标准剂量-阻断剂可减轻症状和运动诱发的流出道压力阶差,但是没有证据显示能减轻安静状态下的流出道压力阶差。尚无证据显示对物症状患者能延缓症状出现及改善预后。3妊娠期间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如需要预防性抗心律失常治疗,可首选-阻断剂,但是在妊娠前3个月尽量避免,可能会出现少见的副作用,如心动过缓、低血糖、早产、代谢异常。普萘洛尔可能引起宫内发育迟缓,阿替洛尔发生率也较高。最好选择对1受体选择性高的药物,对外周血管和子宫的舒张影响较少。4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如果患者没有-阻断剂绝对禁忌,下列手术相关的情况应该给予-阻断剂。l 因心绞痛、症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或其他指南中推荐为I类适应证而正服用-阻断剂的患者,接受手术时应该继续服用。l 进行血管手术的心脏病高危患者,如术前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或根据多重危险因素确定为心脏病高危患者,应给予-阻断剂。心脏病低危且没有服用-阻断剂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l 没有禁忌证,常规于CABG术前或术后早期应用-阻断剂作以减少CABG术后心房颤动。l 术前评估有冠心病或属冠心病高危并需进行中高危手术的患者,应给予-阻断剂。5血管迷走性晕厥曾经认为,-阻断剂能减轻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机械性受体激活相关的静脉回流血量的突然减少,并阻断循环中肾上腺素水平,但是5个长期对照临床试验均没有证实,而且短期的临床研究还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其他神经介导的晕厥也没有-阻断剂的证据,有时还会使症状恶化,对于颈动脉窦综合征和其他类型心脏抑制型晕厥的患者能加重心动过缓。因此,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没有证据支持应用-阻断剂。参考文献1.Lopez-Sendon J, Swedberg K, McMurray J, Tamargo J, Maggioni AP, Dargie H, Tendera M, Waagstein F, Kjekshus J, Lechat P, Torp-Pedersen C; Task ForceOn Beta-Blocker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ers Eur Heart J. 2004 Aug;25(15):1341-62.2Fleisher LA, Beckman JA, Brown KA, Calkins H, Chaikof E, Fleischmann KE, Freeman WK, Froehlich JB, Kasper EK, Kersten JR, Riegel B, Robb JF, Smith SC Jr, Jacobs AK, Adams CD, Anderson JL, Antman EM, Faxon DP, Fuster V, Halperin JL, Hiratzka LF, Hunt SA, Lytle BW, Nishimura R, Page RL, Riegel B;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Update the 2002 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for Noncardiac Surgery;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American Society of Nuclear Cardiology; Heart Rhythm Society;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and Biology. ACC/AHA 2006 guideline update on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for noncardiac surgery: focused update on perioperative beta-blocker therap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Update the 2002 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for Noncardiac Surgery):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American Society of Nuclear Cardiology, Heart Rhythm Society,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and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and Biology.Circulation. 2006 Jun 6;113(22):2662-74. 3Smith SC Jr, Allen J, Blair SN, Bonow RO, Brass LM, Fonarow GC, Grundy SM, Hiratzka L, Jones D, Krumholz HM, Mosca L, Pasternak RC, Pearson T, Pfeffer MA, Taubert KA; AHA/ACC;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AHA/ACC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2006 update: 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Circulation. 2006 May 16;113(19):2363-72. 4Hunt SA, Abraham WT, Chin MH, Feldman AM, Francis GS, Ganiats TG, Jessup M, Konstam MA, Mancini DM, Michl K, Oates JA, Rahko PS, Silver MA, Stevenson LW, Yancy CW, Antman EM, Smith SC Jr, Adams CD, Anderson JL, Faxon DP, Fuster V, Halperin JL, Hiratzka LF, Jacobs AK, Nishimura R, Ornato JP, Page RL, Riegel B;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Heart Rhythm Society. 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Update the 2001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endorsed by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Circulation. 2005 Sep 20;112(12):e154-235. 5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Heart Rhythm Society; Zipes DP, Camm AJ, Borggrefe M, Buxton AE, Chaitman B, Fromer M, Gregoratos G, Klein G, Moss AJ, Myerburg RJ, Priori SG, Quinones MA, Roden DM, Silka MJ, Tracy C, Smith SC Jr, Jacobs AK, Adams CD, Antman EM, Anderson JL, Hunt SA, Halperin JL, Nishimura R, Ornato JP, Page RL, Riegel B, Priori SG, Blanc JJ, Budaj A, Camm AJ, Dean V, Deckers JW, Despres C, Dickstein K, Lekakis J, McGregor K, Metra M, Morais J, Osterspey A, Tamargo JL, Zamorano JL;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Develop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J Am Coll Cardiol. 2006 Sep 5;48(5):e247-346.6Fuster V, Ryden LE, Cannom DS, Crijns HJ, Curtis AB, Ellenbogen KA, Halperin JL, Le Heuzey JY, Kay GN, Lowe JE, Olsson SB, Prystowsky EN, Tamargo JL, Wann S, Smith SC Jr, Jacobs AK, Adams CD, Anderson JL, Antman EM, Halperin JL, Hunt SA, Nishimura R, Ornato JP, Page RL, Riegel B, Priori SG, Blanc JJ, Budaj A, Camm AJ, Dean V, Deckers JW, Despres C, Dickstein K, Lekakis J, McGregor K, Metra M, Morais J, Osterspey A, Tamargo JL, Zamorano JL;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Europe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