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doc_第1页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doc_第2页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doc_第3页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doc_第4页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王俊事迹材料王俊一位年仅38岁的科技工作者,自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运用数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交叉学科对多个基因组及其功能阐释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涉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方法、“生命之树”研究、人类进化与疾病研究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基础工作,并产生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是我国和国际上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华大基因这个年轻的团队一直潜心致力于对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非凡成果,并广泛应用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使华大基因研究院在世界科研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王俊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SCI期刊共发表论文314余篇,单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以上的论文30余篇,所发论文总引用次数将近35000次。王俊发表C.N.N.S文章113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包括子刊)、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74篇(包含封面文章11篇)。申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00多项(已授权10项)。继2012年荣获Nature全球科技界年度十大人物之后,又于2013年3月,与星云大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等一道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5月成为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候选人,今年6月又荣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并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其颁奖。面对这些荣誉,王俊总是说:“从未觉得自己成功过。荣誉都是集体给的,庆幸自己能借助华大这个大平台,做了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事情。”这样一位青年科学家,他是如何带领一大批年轻人在浩瀚如星河般壮大的基因序列中敏锐地捕捉到其变化规律,并应用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还能做好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掌舵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是其性格还是外界环境使然,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王俊的“成长史”王俊于1976年生于江苏东台,16岁即以东台总分第三、理科成绩第一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当时,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的勇气与果断已使他的过人之处初露锋芒。据王俊高三时的语文老师王兆平回忆,由于当时江苏执行的还是考前填志愿的政策,当其准备填报北大时,其父母与其他老师都认为偏高了不太赞成,但是王兆平老师经仔细斟酌并结合王俊平时的学习状态,还是决定让其报考北大。报考后,顶着压力,王俊开始奋力拼搏,结果皆大欢喜。大学期间,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王俊又辅修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时,他却在研究人工智能方向。他说,自己当时就是希望能通过做人工智能,在生物学和数学、计算机之间找到一个学科的交叉点。但是在他研究智能机器人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人类对自身大脑结构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而那时人类的基因研究正好是一个切入点,那个点上人类可以从基因的水平出发,在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单位上先来认识生命,能够搞清楚基因是如何运作的。”王俊认为这是未来人类能够理解脑的认知行为的基础,也因此,王俊从那时起走上了基因研究之路。当时中科院基因组学专家杨焕明去北大讲课,希望找到一个生物、数学和计算机交叉学科的人才加入研究工作,王俊有幸加入到了杨焕明的团队,而那时华大基因还没有成立。1999年,中国承接了世界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项目,项目麾下集结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并促成了华大机构的诞生。23岁的王俊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承担了中国部分的数据分析工作。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此后15年中,王俊作为华大基因所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操作者,完成了诸多项目的部署实施,成为中国“70后”群体中杰出的科技代表人物。这15年对于王俊来说是一个快速成长期,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个有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对于这些突破,王俊表示,我们可以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很多文章,但如果不能用到老百姓那里去,就只是一张纸而已,华大基因最重要的使命是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现只是第一步。这15年,我们共同见证了王俊是如何利用所掌握的基因技术解读生命现象并使之为普通民众服务的。2001年,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华大基因开启一项重大科研课题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序列图研究。那一年,25岁的王俊,已经担任华大基因生物信息主管。由于设备并未全部到位,前期测序进展缓慢。这时王俊得知一个消息:包括美国在内的三家科研机构,正在这项研究上进行急行军。“如果我们晚一步,研究就将大打折扣。”这促使王俊做出决定:团队吃住在实验室里。两个月后,10月20日,华大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完成水稻(籼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通过这件事,王俊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落在别人的后面,不愿意落在别的国家后面的不服输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水稻(籼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的顺利完成不仅体现了王俊团队对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更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如果说水稻(籼稻)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的顺利实现是华大技术发展的一个跃进,那么在抵御非典的战役中,华大则第一次走上了战场,为普通民众而战。2003年,非典突然全面爆发。王俊带领团队进行了“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诊断的科研攻关,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检测试剂酶联免疫试剂盒,并以最快的速度将30万份试剂盒免费捐赠给全国所有相关医院,帮助阻断SARS的蔓延。同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来访北京华大时,对华大基因在非典期间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抗病之所需”。随后几年内,王俊还分别组织实施了家蚕、家猪基因组计划与家鸡多态性图谱计划,开发出解读基因组序列所需的比对、组装和注释在内的软件算法,以及建立包括SNPindelSV在内的全息多态性图谱所需的生物信息算法、软件,形成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基础上的RePS、SOAP软件包,并建立了多个数据库,以上这些科研项目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Nature Review Genetics”,“PLoS Biology”,“Plant Cell”,“Genome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世界顶尖杂志。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王俊带领华大基因研究员成功绘制出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也是第一个黄种人、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图谱。在中国人群里有许多病,比如肝病、鼻咽癌等发病率非常高,而中国人中很普通的流行性感冒,对白种人来说可能非常严重。大家也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得的病,白种人不会得。因此,要想了解清楚中国人自己的遗传背景,就必须要测定中国人自己的基因,而炎黄计划则弥补了基因组科学领域的这一空白。专家表示,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对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DNA、隐形疾病基因、流行病预测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是否会得心脏病、糖尿病,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本写着人体“生命密码”的大书。在科研的道路上,王俊和他带领下的华大基因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2009年至2010年,王俊又带领科研团队相继完成了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黄瓜基因组计划和桑蚕基因组重测序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同时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对格陵兰约四千年前的古爱斯基摩人基因组进行了测序。2011年至今,王俊研究员先后组织实施的主要项目有:“代谢性疾病与其他数量性状全基因组水平研究计划”、“中国人群若干群体的基因组多态性研究”、针对“无创性产前筛查、糖尿病易感性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也正在组织实施中。 在复杂性疾病与环境相关因素,特别是肠道微环境的研究上,王俊研究员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利用自主开发的分析软件对人肠道菌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建立了人肠道宏基因组大于330万个非冗余基因的参照图谱。该成果作为封面内容在Nature发表并成为当年Science评出的21世纪前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在此基础上,对171个糖尿病患者和174正常人的肠道微生物进行两阶段宏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约6万个与型糖尿病相关的分子标记。该研究提出了宏基因组连锁群全新概念,为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这些糖尿病关联菌的作用机制正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进一步实验验证。王俊曾领导多个癌症基因组计划,2012年3月2日,肿瘤研究上获得突破性进展,华大基因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同时发表两篇研究论文。王俊团队研发了一种解析单细胞基因组的新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种血癌)和肾透明细胞癌(一种肾癌)的肿瘤内部遗传特征研究。此新方法解决了之前在用组织样本测序时无法解决的肿瘤高异质性难题,为从单核苷酸水平深入研究癌症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此外,这一新方法还可被广泛用于其他重要的生物研究领域,如组织器官内细胞基因组的异质性研究、干细胞的异质性研究、生殖细胞的遗传重组研究、胚胎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等。“华大是一个全球知名的优秀团队,一批年轻人对整个未来充满了激情、想象力、创造力,大家在未来技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