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插图捕捉精彩.doc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的插图捕捉精彩.doc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的插图捕捉精彩.doc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的插图捕捉精彩.doc_第4页
浅谈小学数学的插图捕捉精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数学的插图-捕捉精彩 【文章摘要】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课本内容,还给枯燥的数学融入生活气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低段学生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在解读文本图片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可能因为教师的引导不当,而忽略了图片应有的价值,因此本文以二年级教材插图为载体,分析了日常教学中师生使用插图的病态现状及误区,践行了灵活使用插图的若干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关 键 词】:插图 教学实效、拓展 仔细翻阅北师大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插图跃然纸上,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展示了神秘的童话世界。细辩这些图片,有图片呈现的;有半图片、半文字呈现的;结构上,有的比较完整,有的则“缺问题”或要自己寻找隐含条件;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则是多余条件,眼花缭乱”的图片背后,当向学生提出“观察图片或理解题意,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反思这些现象,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教师插图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充分利用文本图片教学,有效提高教学实质进行了实践探究。【误区分析】教师方面 1、图表机械使用,上课索然无味。教师没有深入考虑图片的内涵,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拿来主义”,缺乏甄选、没有侧重,任何课型就是拿“开始的”主题图入手,简单照搬,导致学生陷入“可预测”的上课模式,毫无新鲜感和探究感,一翻书本,答案就赫然入目,使学生索然无味;2、问题设计不当,学生缺乏探究。有的教师一出示图片,就唯恐学生探究不到重点所在,引导上过于“扶”,问题设计得过易、细,导致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使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留于形式。还有的却刚好相反,唯恐挖得不够深,问题设计过难,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分析、解决。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尽兴地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无法落实。【学生方面】1、年龄尚小,积累单薄,只认数字做题。一二年级的孩子,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的积累比较单薄,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为欠缺,在面临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学生不能准确地感知其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现数量关系,看到数字就“凑合”着用。例如以下几题:7个?个 例1: 例2: = (个) = (瓶) 例1通过看数字列出算式7+4=11(个)可以蒙对,像例二错误率较高,会认为是43+3=46(瓶)究其原因是缺乏审题、读题能力。2、模式僵化,缺乏策略,只看个别词语。学生惯于套用模式与类型,缺乏解题的基本策略,在读题时常跳着读,只看个别词语,结果思维混乱,错的一发不可收拾,而当再仔细要求阅读时,学会立刻就明白了。例如:二年级下册P114 ,像这种需要求先出中间变量,再来求总数。这种题型经常出现,而学生往往习惯横向申题,不会上下文联系着看,错得一发不可收拾。教师此时就要先解释一下“主场”和“客场”的含义,帮助学生增加点课外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总分”就是主客场得分之和,必须求出一个相关量,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学生这才明了。【实践探究】一、剖析插图,避免机械使用教材提供的插图形式多样、色彩明丽,生动地展现了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并不是每一幅图都能拿来使用的,教师需领会插图的内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一)深入领会, 分析类型教材中的插图多为情境图,呈现方式不同,蕴藏的内涵也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引入知识点,有的侧重于数学的强调突出,有的侧重于数学的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插图的类别特点,辩证使用。1“说”情境类的插图。这类情境图展现的是我们生活中原型的或加以提炼的生活场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再组织各组代表发言,要求学生能“完整”“有条理”“简洁”地描述数学信息。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P5例2加减混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加工信息往往从筛选、排序、简化的过程中反映出来。师:仔细观察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比一比,看谁说得完整,说得有条理,说得简洁。教师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后,自己对自己轻轻地说一说,然后同桌互说。生1: “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面包”“我们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生2:“面包师傅说,他一共做了54个面包,左边的同学买走了22个,右边的同学买走了6个,小精灵说还剩下几个面包?”生3:面包店一共做了54个面包,同学们一共买走了30个面包,还剩几个面包?教师追问:30个面包是一起买走的吗?怎样说更合适?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位学生的说法进行比较,生1只是把题目中出现的话读了一遍,生2说的比较详实。而生3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了加工,说得比较简洁。教师接着让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加工过程,这样很容易发现题目中的条件,然后根据以前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2“做”活动类的插图。这类插图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做到以此为“教学契机”,让孩子们动起来,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例如:在探索二年级上册“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时,按照主题图的提示,有安排测量黑板的长度这一活动,如果教师为了省事,直接告知学生1米=100厘米,那么就缺少了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提供给学生各种测量工具(有学生常用的尺子,有1米长的绳子、还有米尺等)。学生积极活动起来,有的把绳子拉直测量,有的用20厘米长的尺子一下一下地测量。绳子稍有不直,直尺稍有衔接不好,就引起了下面同学“拉直、拉直”“放好、放好”的提醒声。活动后,大家一致发现用米尺量最简洁方便,测量后大家一起计算,强化了“1米=100厘米”的正确结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不再是学生简单接受一个概念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探索与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像“平移位置的教学”,“角大小的变化”,“乘法口诀的整理和复习”等可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学生操作过思考过,才能记忆深刻。(二)去繁就简,侧重呈现许多单元图案复杂、信息量大,这给学生有效提取数学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教师可以去繁就简,突出重点,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凸显数学味。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P38页角的初步认识,首先通过媒体直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整体观察校园图景,明确任务:校园里到处藏着角,我们一起来找找?然后引导学生把视角集中到操场上,试着找角,学生找出来以后,教师将其一一展示出来,尝试总结出角的共同特征,展开学习。结束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到美丽的校园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还躲着哪些角?看谁的眼睛亮?然后再从图中抽象出各种角,再让学生挑一个喜欢的介绍它的名字。这样的处理,引入时直接点题,引导学生从最容易找到角的操场入手,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避免了其他活动、其他图形对本课学习的干扰。结束时,教师再次利用主题图,找找其他地方隐含着的角,巩固对角的认知,首尾呼应。二、变换插图,组织有效教学(一)故事串联引兴趣 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插图情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解决问题教学都可采用故事串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二年级下册P59页插图(如左),我在第一个班教时,发现有个别学生断章取义,疑惑怎么除不通,原来,他们只是在数下面的人数,而根本没联想到是上面人玩完划船后再去玩碰碰车,所以在第二个班教学时,我转变了教学策略,创设了一个情境,二(2)班小朋友要去公园游玩了,你能带上数字说说他们游玩了什么,又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试着解答吗?请你简单地编一编。按照这个流程,学生解题明显顺利多了,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如果改编成动态地展示,学生思维上可能更容易接受。(二)变静为动亲实践教材中的“主题图”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处理,使原本静态的插图变成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1. 现实模拟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出实践又用于实践,让学生亲身实践,能更好地落实自主学习,因此可根据主题图,模拟现实。让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P99的“数学广角”时,其情景图是3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教师既可把这一情境放在课首作为导入环节,也可把它放在课尾,作为巩固练习。师:三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手,你能猜猜共握几次吗?生猜答案;师:你能说说你的猜测的理由吗?师:现在3人小组握一握,看谁的答案最准确?生通过握手后发现是3次。接着师请几组同学上台演示,发现握手的规律?(师延伸)如果4个人每两人握一次,一共握几次呢?这时学生已经私下握开了,还有的用图画出来表示答案是6次。 三、优化插图,促进有序思考教材提供的插图,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资源之一。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优化,对插图的信息进行恰当的取舍。避免零零碎碎、七拼八凑的情况,使整堂课趋向简洁、有序,有机统一。(一)找准起点,恰当取舍若插图信息量比较少,则利用率不高,教师可适当增补一些信息,使插图的内容显得充实,给学生呈现的实际情境就不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学生的思维开阔,练习量增加,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二)灵活改编,二度开发教师除了是插图的执行者,还应是图片资源价值的开发和运用者。在理解插图的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区域实际,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插图,甚至自创“插图”。例如二上年级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主题图呈现的还是2000年北京申奥的情境和票数,教师可以增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三位得奖牌数,练习之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甚至还可以呈现接下来要承办城市的一些相关数据,供学生练习。1.回归生活,尝试运用插图经常出现一些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轻易,所以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困难着手,引出新知识所带给他们的问题,使教学时有层次性和阶段性。2.家校合作,参与应用教材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大约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些大件,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实践反思】(一)多一些利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内容多,范围广。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此外,插图中还多次出现了小朋友们一起浇花,一起植树的情景,排队乘公交车的生活场景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一定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行为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二)多一些思考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教材中情境图的安排,也是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进行编排设计的。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学生的认知差异,导致教材中的情境图与我们的教学实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要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对情境图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去学习和感受知识,降低学习的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