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doc_第1页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doc_第2页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doc_第3页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doc_第4页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 作者:归云荣,归俊,马春艳,凌日宣,芦苇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表皮囊肿的CT与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13例,鞍上或鞍旁5例,松果体区和第四脑室内各2例,小脑延髓池1例。肿瘤大小不等,形态多不规则,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15例呈均匀低密度,3例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CT值在2010Hu之间。在MRI T1WI上肿瘤呈不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FLAIR图像上都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扫描肿瘤均无明显的强化。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表现较具特征性,通过CT、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病变鉴别。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颅内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是起源于外胚层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3%1。以前用一般影像学检查很难作出准确诊断。随着CT与MRI的广泛应用,对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了更深刻认识,诊断准确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表现作回顾性观察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了1993年6月2007年6月间共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665岁,平均4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健忘、行走不稳、听力下降、颅神经麻痹等。1.2 CT、MRI检查方法23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其中15例作CT平扫,8例作MRI平扫和增强检查。CT扫描机为GE CT 8800或GE CT Hispeed DX/i螺旋CT,层厚510mm。MRI检查使用Siemens Novus 0.35T C型开放式永磁MRI扫描仪。采用头部线圈,行自旋回波(SE)、T1W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和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轴位、矢状位扫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成像(FLAIR)、轴位扫描。层扫层厚为56mm,间隔1.5mm。所有序列横断面扫描时层面一致。Gd-DTPA 1215ml,静脉注射后,作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时T1WI相同。1.3 观察内容对23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MRI信号强度、造影剂增强情况及邻近结构的改变均作了观察记录。2 结果2.1 肿瘤部位13例位于桥小脑角区,5例位于鞍上或鞍旁,松果体区和第四脑室内各2例,小脑延髓池1例。所有肿瘤均位于脑外硬膜内和中线旁。2.2 肿瘤大小、形态、边缘及轮廓肿瘤大小不等,最大径线为6cm。肿瘤形态不规则,沿着脑池、脑裂呈匍匐式钻孔生长,并沿着邻近蛛网膜下腔塑形发展。肿瘤轮廓呈分叶状16例,轮廓较光整7例。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楚。2.3 肿瘤的CT、MRI表现15例表皮样囊肿作CT平扫均显示与脑脊液相似的低密度。CT值在-2010Hu之间。密度多较均匀,未见出血或钙化影。在MRI上,8例表皮样囊肿,T1WI呈不均匀的低信号,信号强度略高于脑脊液,低于脑组织。肿瘤内可见斑点状、条状略高于肿瘤主体的中等信号影(见图1)。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与脑脊液相似甚至高于脑脊液,在肿瘤内可见斑点状稍低信号(见图2,图3,图4)。在FLAIR上肿瘤呈不均匀的稍高信号或稍低信号,与周围脑脊液低信号分界清楚。Gd-PTPA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2.4 肿瘤与周围情况有9例因肿瘤体积较大而有占位现象,14例无占位效应。瘤周脑组织无水肿征象。有3例合并阻塞性脑积水。6例肿瘤邻近血管或神经被包绕。3 讨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起源于外胚层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0.2%2.6%2。90的病变位于脑外硬膜内,其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占50%以上,仅有少数位于脑实质内或硬膜外。本组23例均位于脑外硬膜内。肿瘤的发生是在妊娠35周神经管闭合时,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以致在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 表皮样囊肿是由这些异位的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的,由于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囊肿通过不断的上皮细胞脱屑转变呈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肿瘤质地柔软,内含丰富的胆固醇结晶和不成熟的脂肪组织,外形呈颗粒状,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瘤”,有着实质性肿瘤的本质。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肿瘤,由于其生长十分缓慢,常在3050岁时发现。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为1665岁, 平均44.5岁。 病史较长,6个月10年。与文献报道2一致。 表皮样囊肿常位于中线或中线旁,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占50%以上,其次为蝶鞍区、四叠体周围、颅中窝、大脑裂、侧裂、枕大池及脑室内2,3。位于脑室内者,以第四脑室较多见,少数也可发生在侧脑室三角部和颞角的脉络膜组织4。还有人报道5完全长在脑实质内的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CT值与水相近,也可为脂肪密度,多介于-2010Hu之间。在磁共振T1WI图象上,呈不均匀的较低信号,信号强度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之间,其内可见斑点状或颗粒状的中等信号区。在T2WI图像上,肿瘤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强度相似,甚至高于脑脊液信号,但信号不均匀,在高信号的肿瘤内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影。肿瘤在T1WI和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能是肿瘤内存在细胞碎屑或结晶的胆固醇所致。不论CT或MRI,表皮样囊肿增强后通常无强化6。本组8例行MRI增强扫描,均未见肿瘤强化。对肿瘤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时,应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表皮样囊肿不被抑制,呈高信号,被抑制的脑脊液呈低信号。由此将脑池内的表皮样囊肿准确检出7,8。 表皮样囊肿的形态多不规则,通常沿蛛网膜下腔裂隙呈匍匐式生长,形成有“有缝则钻”之趋势。肿瘤轮廓多呈分叶状,境界清楚,表面光滑,由于肿瘤较柔软,除肿瘤体积较大外,一般无占位效应。也较少出现阻塞性脑积水或周围脑组织水肿征象。部分可见肿瘤邻近的血管、神经被包埋,但较少出现推压、移位征象9。 根据表皮样囊肿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形态、轮廓边缘、CT与MRI表现均具有其特点,一般不难诊断。但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蛛网膜下腔囊肿:其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同,且囊肿内信号均匀一致,轮廓光整。鉴别困难时可作FLAIR或DWI成像。表皮样囊肿在FLAIR或DWI上呈高信号,与低信号的蛛网膜下腔囊肿不同。皮样囊肿又称囊性畸胎瘤: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组织,好发于后颅窝或鞍上中线部位。内含脂肪,甚至可有毛发、骨骼、牙齿等,囊壁或肿瘤内常有钙化。因此,在CT和MRI上表现与表皮样囊肿不同。囊性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以鞍上多见,囊壁有钙化。因囊内含蛋白,在T1WI上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检查囊壁有强化。听神经瘤囊变:肿瘤常呈囊实性,增强后囊壁或实质性部分有明显的强化。常伴有听神经增粗,内听道扩大。 综上所述,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通过CT、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病变鉴别。【参考文献】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9.杨小平,李坤成,于春水,等.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7):573-576.Gelabert-Gonzalez M.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and dermoid cysts J. Rev Neurol,1998,27(159):777-782.施增儒,秦志宏,王中秋.脑先天性遗传性疾病CT、MRI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4.全世杰,董光,张强,等.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4):323-326.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