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程度。今天随着生产力发展,带来了繁荣与损害并存的两难境遇,这对我们进入生态文明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初期,一直以来,工业化走了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高损害的路子。改革开放几十年,尽管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种经济发展高速路上伴随着的也是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益恶化。因此,解决生存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在资本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问题异常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学派,力图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结合当代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及具体案例,重新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批判错误的自然观。同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具体的建议,力争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矿产被开发出来用于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荒地被开垦,农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城市化。在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大量动植物灭亡,生物链越来越脆弱,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糟糕。人类到底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无疑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在当代中国提倡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来指导社会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向世人展示了衣服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和辩证统一的蓝图,为人们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依据。对于启发现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由于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大自然,在生态建设上犯了不少错误,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已经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破坏大自然所带来的负面反应。研究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能够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然规律,从而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趋利避害。2、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和思维借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基础,因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自然界的。人类的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自然中进行的。只有正确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3、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对于贯彻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结合当代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及具体案例,重新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批判错误的自然观。同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具体的建议,力争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由于社会实践和现实斗争的客观需要,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大半个世纪里,除了普列汉洛夫以外,马克思的大多数后继者们都忽视了马克思生态环境理论的关注和研究。随着20世纪60年代现代生态学的兴起和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加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生态学,再继续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此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生态思想必然地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源泉和理由。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现实出发,把现代生态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由此形成了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见之于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尔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在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1979年)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的。在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本阿格尔,法国学者安德烈高兹等。马克思的生态学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回归。福斯特和柏克特认真思考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之策,此时曾经对资本主义做出彻底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走入他们的视野,从而开始系统地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2.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关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研究较少。20世纪中到21世纪初,随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介绍到国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增文婷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使人控制自然的观念产生了异化,生态危机不单纯是自然和科学的问题,它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王雨辰、郭剑仁对福斯特和奥康纳为代表的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指出福斯特其理论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挖掘,从而来构建生态唯物主义哲学;奥康纳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从而提出上台社会主义的构想。陈红兵在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化建设中,分析了奥康纳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范畴入手,将生态问题作为主题,把自然生态因素与社会诸多因素相联系,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现实解决办法。但目前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生态思想,或是单纯的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介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如何走出理论,走向实践,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出具体方案的研究。三、本课题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首先,本文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等内容。其次,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实例,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模式的理论,结合目前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改善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模式进行了探索,并谋求建立新的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方法,同时以全面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和关键事件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互为补充的方法得以全面、公正地评价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从而真正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出具体方案的研究。最后就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对策思考,分别从建立各级财政分地区、按比例分担的经费投入模式,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加大中央财政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等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四、本课题创新之处本文通过登录中国期刊网和维普期刊网,查找相关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面的论文,文章的范围包括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的研究论文,以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相关方面的文章,查阅学校图书馆,寻找有关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的著作和数学统计的书籍,进一步为论文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是经过缜密思考和推断的。同时将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使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通过对我国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者进行调查,具有相当强的操作性,这不仅能够让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的调查结果十分的准确,同时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来进行参考与借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者的满意度,调动了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提高组织效率,最终促成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者个人自我实现和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基业常青,实现双赢。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有其时代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派,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蒸汽机和纺纱机的应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二次重大转型,工业文明出现了。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危机和严重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正是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始研究人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生态文明思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即自由竟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资本主义剥削在很大程度上靠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手段来攫取超额利润;自然资源还未大量开发,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还不明显。自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这个时期正是帝国主义瓜分和争夺世界的过程。垄断资产阶级在加紧压榨本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同时,还可以从瓜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来掠夺廉价资源和劳动力以攫取超额利润。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还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即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垄断资产阶级内部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仍不突出。这时虽然早已出现了诸如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但它们被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矛盾,即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激烈冲突所掩盖。 二、无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资本主义日益分化了两个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对无产阶级进行着残酷的镇压,造成了无产阶级地位的低下和贫困。在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造成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化。二战后,处于相对和平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因受益于新的科技革命并普遍采用科学技术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既给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直接威胁着入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溅以上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它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剥夺发展中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其经济增长的权利,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展,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物种灭绝等。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农药和其他工业化学用品的污染。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激光技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便凸现在人价面前。由此可见,人类在发展经济、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只满足于人对自然的无情的征服,而忽视了人类滥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由高生产、高消费所引起的资源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从而迫使人们积极思考生态问题的根源和努力找寻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思想发展过程 一、以实践的观点理解自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生态思想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在列举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环境恶化带给人类自身的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带来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因此对自然界、事物,就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二、人化自然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突破了那种纯粹的、自然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看来,自然界的物质系统演化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及其活动,正确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所应有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自然界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人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因此需要合适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界是优先于人类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自在的物质世界,那么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天然就有的,不是人类创造的。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不仅人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而且人的精神生活、创造活动也同样离不开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指出:“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总之,人的一切,包括人的肉体和意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本质等,都与自然界密切联系。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衣食之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之物,人类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存活下去,破坏自然环境最终也等于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就是保护好自身。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具体地、历史地放在自然之中来阐述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正确认识自身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界的凋零衰败会造成人类生存的困难,而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则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只有自然界和谐发展,人类的文明才能生生不息得以永存。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应保护自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具有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人是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这是由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提供的现成条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自然条件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具有“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一方面,人类是从自然界中演变而来,并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人又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与自然的这种互为对象、互为作用的关系,是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最基本特征,必然以人的实践作为中介才能建立起来。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我们理解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关键。人与自然相统一,一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自然上,依照自己的内在尺度进行生产,使自然成为人的产品;另一方面表现为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双向运动,自然客体主体化,人在“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改变了自然的面貌,使自然向着更适合人生存的方向变化。三、深刻剖析生态恶化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深渊领域。而这种理论在黑格尔的理论中永远无法得到解决,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循环论证之中。而马克思却成功地解释了黑格尔理论的缺陷之处。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与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精神的客观实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同样表达了不满,但是这种批判却具有不彻底性,因为费尔巴哈仅从感性直观的角度理解自然。费尔巴哈的功绩就在于使自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中解放出来,重新对其赋予了自然的唯物主义地位,但是,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同样具有局限性,即始终站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看问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和特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出了充分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地继承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它根据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和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下文笔者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和特征进行论述。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制约;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解需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文笔者针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恩格斯在论述人类干预自然、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时指出:“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会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要逐步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如果人类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上,就会产生恶性消费和恶性发展,从而破坏环境,也摧毁人类自身。马克思明确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行为,并告诫说:“不以伟大的自然 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说:“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起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结果又取消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三、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解需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人类有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但前提必须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动物强,能够从事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发展文明的同时,更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特征 一、人本性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要求。此处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的“生产”,而是人的“生产”。马克思认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的生产有两个尺度:一是内在尺度,二是外在尺度。人类生产既要按照物种本身的要求来进行生产,又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产。这也就决定了人的生产既要关注自身的需要,还要关注其他自然物的需要;既要关注当代人的利益,又要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正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精髓理念。基于这种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提出了“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及发展生态农业的构想。二、科学性马克思对于科技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科技进步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发展生产力与环境保护两者相结合,进而实现人的自然解放,并促进人的社会解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对自然的支配并不是统治征服,而是人类自身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是对自然的服务,不是破坏,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范围越广,能力越高越自由。因此,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们更好的实现对自然必然性的把握和支配,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实现真正的自由,实现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可见马克思很赞同废物的回收和利用,并把它看作是一种生态保护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支撑,依靠科技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利用科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开放性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对人类的实践意义,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实践的自在自然,对于人类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自然”,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因为,离开了以人类劳动为中介的人类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任何自然的存在也就都失去了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存在意义。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的自然观的时候,马克思直接断言:“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言而喻,这位决心进入直观的抽象思维者是抽象地直观自然界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人化自然当中,人类属于主体,而自然属于客体。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更好地并且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他在评价“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的时候写道:“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四、实践性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建立于劳动实践之上的能动、客观过程。一方面,人不是与自然无关、居于自然之外的“僵化精灵”,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实践活动,自然作为人不可缺少之对象,与人相互依存,离开自然这个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就无法进行,人的本质也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自然也绝非是与人无关的“荒野”,从发生学来看,自然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可靠本根与强健母体,这里的自然不是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而是凭借劳动实践不断人化的自然。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中介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还表明:人的能动性不是绝对的、无限的,因为人的实践能力的表现还存在着另一方面,即人又有受动性。显然,能动性的发挥应以自然界固有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为基础,否则会造成自然的生态失衡甚至严重的生态危机。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倡导从主体角度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说法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遗憾的是,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中国的工业化模式是粗放型的,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自然生态系统几乎破坏殆尽。生态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庞大的人口规模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过去10年里,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18,已进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未来十几年,我国总人口的增长继续保持强劲态势。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的距离依然存在,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的压力。据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是平均不超过2个孩子。但是,农民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距离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的低生育水平反弹的可能性很大。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总体还不高,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对孩子有更多的需求。到2002年末,我国已婚育龄妇女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有6000万左右,如果放开生育,每年将有大批人补偿性生育,势必对人口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1.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据调查,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专家预测,农村劳动力中还有三分之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对于如此庞大的流动人群,需要社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在政策、制度方面加以调整,提供包括生殖健康在内的多种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2.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9.92,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85个百分点,严重偏离了正常值(106)14个百分点,其中一胎性别比为107,二胎性别比为1519,三胎性别比达1594。不仅农业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非农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也呈升高趋势。在许多农村地区,生育男孩是重体力劳动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需要,家庭养老模式是产生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中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种种现象也刺激人们产生“男孩偏好的情结。利用超声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则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如何通过全面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3.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高龄化问题-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到时将可能超过l亿,是现在高龄老人的10倍左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使独子家庭的养老支持能力开始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二、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实行了大量的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大量土地遭受破坏,土地资源功能严重退化,作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我国年均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 500 万亩,截至2008 年,水土流失总面积竟然达到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37.08%。与此同时,受水土流失影响,我国耕地质量退化加重,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直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耕地缺磷面积达 51%,缺钾面积达 60%。此外,采矿、采石、淘金、采药、烧制石灰、水泥、烧砖等工业生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土壤的污染,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土地荒漠化日渐严重,毫不顾忌森林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平衡自然生态的功能。森林发展出现逆向演进,进入了“森林破坏环境恶化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的恶性循环,使得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岌岌可危。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紧缺的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随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用水需求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凸显。当前,我国江河径流量正在逐年减少,湖泊数量和面积也在日益减少,据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统计,1949 年以来,我国已经减少了近 1000个内陆湖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近 26%,地下水位下降。全国有地下水降落漏斗 212个。全国已有 16 个省市,70 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5,造成的各项经济损失达到近 4000 亿元 6。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我国大气污染非常严重,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据统计,2007 年我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 2468.1 万吨,烟尘 986.3 万吨,工业粉尘 699万吨7。空气污染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每年死于因大气污染而导致的呼吸道疾病的人数众多。 三、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的品种数量每年减少,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消失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很多生物物种通过各种方式流失海外;同时,已有近 500 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给我国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及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到每年 1198.76 亿元。12 由于任何物种都是不可再造的,每一物种的灭绝,将直接影响到自然的生物链,会波及到其他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也带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急剧破坏。 四、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首先,化肥、化学农药、地膜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不但使环境污染加重,土地性状变劣,地力衰退,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食物质量。其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变动使得人口居住特点由分散变为集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突出起来。相当多的村镇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污染了农村当地环境。9再次,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出现了由城市向农村急速蔓延的大趋势。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大部分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农村的污染危害变得非常突出。目前乡镇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增长之快,远远高于城市的工业企业。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乡镇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成因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化范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艺术等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成果不断涌现,生态省(市、自治区)、生态草场建设等生态文明实践不断展开。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在精神形态层次,还是制度形态层次和物质形态层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人民生态环保意识水平低一直以来,国民接受的教育就是“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我们很少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以求得经济的高速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生态意识的淡薄,此类例子比比皆是。在过度信奉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前提下,我们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一味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粗暴地对自然界实施所谓的征服行为。不顾生态,更缺乏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循环利用观念。生态文明从整体主义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承认人的价值,又承认自然万物的价值。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还只是点燃在社会精英群体中的星星之火,而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在农事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农业文明内涵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使我国幸免于过早地遭遇发达国家因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但却在客观上抑制了我国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而且,在改革开放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曾处于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生命难以为继的窘境。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久压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物质欲望,人们疯狂地追求财富而无暇顾及生态破坏与否。因此,当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而环境问题频发时,我国民众的生态意识水平并没有随之迅速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热水器维修规程
- 空气净化器维修技巧分析
- 2025至2030养生壶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书法绘画用品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利用独特广告形态吸引目标用户
- 天然气燃料质量规定
- 结合行业趋势制定营销策略
-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诗歌鉴赏教案
- 语文古诗文阅读指导:古文阅读教学方法
- 家庭农场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合同
- 小学生科普课视错觉课件
- 化疗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 安宁疗护个案护理模板
- 质量部长述职报告
- 华为AAU规格标准手册-5G
- 2025年华侨港澳台学生联招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音乐心理学理论-洞察分析
- 上海市闵行区区管国企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OptixOSN3500智能光传输设备业务配置手册
- 软件正版化培训
- 工业园区消防维保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