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格式说明.doc_第1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格式说明.doc_第2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格式说明.doc_第3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格式说明.doc_第4页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格式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说明书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年级班级:学生姓名:学 号:平面尺寸:25000mm19800mm活荷载值:6.38kN/m指导老师: 土木工程学院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五日目 录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1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说明书 21设计资料 32 结构平面布置 33 单向板配筋设计 4 3.1 荷载计算3.2内力计3.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4 次梁配筋设计 74.1荷载计算4.2内力计算4.3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4.4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某工业厂房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周边为240mm厚墙体)二、设计内容1、结构平面布置: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板厚度按跨度要求合理取值)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4、绘制结构施工图(1)结构平面布置图(列于设计说明书中)(2)板的配筋图(手工绘制A2图纸,1:50或者1:100)(3)次梁的配筋图(手工绘制A2图纸,包括梁纵截面和剖面详图)道桥1: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7.* kN/m2;混凝土:C25;道桥2: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8.* kN/m2,混凝土:C35;道桥3: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6.* kN/m2;混凝土:C20;道桥专升本: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6.* kN/m2;混凝土:C30;注:平面尺寸:2500018000,2500019800,2500020400,2500020700(根据学号倒数第二位选,0选第1种,1选第2种,2选第3种,3选第四种)荷载:*号取学号最后一位数字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说明书1 设计资料2 结构平面布置3 单向板配筋设计 3.1 荷载计算3.2内力计算3.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4 次梁配筋设计4.1荷载计算4.2内力计算4.3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4.4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一、设计资料1、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6.38KN/m。2、楼面层为200mm厚水泥砂浆,容重为20KN/m;梁板天棚抹灰15mm混合砂浆,容重为17KN/m。3、材料选用:C20混凝土(fc=9.6N/mm,ft=1.10N/mm),容重;受力筋用HRB335级热轧钢筋(fy=300N/mm),其它钢筋采用HPB300级热轧钢筋(fy=270N/mm)。二、结构平面布置1、确定主梁的跨度为6.6m,次梁的跨度为5.0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2m。 2、按高跨比条件,对于两端连续的单向板,当hl/40=55mm时,满足刚度要求,一般不必作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验算。对于工业建筑的楼板,要求,取板厚。3、次梁的截面高度应满足h=(1/181/12)L=(278417)mm,取h=400mm。截面宽度b=(1/31/2)h=(133200)mm,取b=200mm。4、主梁的截面高度应该满足h=(1/121/8)L=(550825)mm,取h=600mm。截面宽度b(1/31/2)h =(200300)mm,取截面宽度b=250mm.图1结构平面布置图三、板的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3.1 荷载计算板的恒荷载标准值(取宽板带计算): 板自重 0.0825=2.0KN/m 楼面面层 0.0220=0.4KN/m 天棚抹灰 0.01517=0.26KN/m 恒荷载:gk=2.66KN/m 使用活荷载 活荷载:qk=6.38KN/m 荷载组合值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为工业建筑楼板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由可变荷载控制组合:=1.2 gk1.3 qk11.486KN/mm 由永久荷载控制组合:gq=1.35 gk1.30.7 qk9.40KN/mm 故综上可知:g+q=11.5KN/mm 2 板的内力计算 图 1 板的支承布置图板按塑形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次梁截面为200mm400mm,取板在墙内支承长度为120mm各跨计算跨度为:中间跨: l0=ln =2000mm=2.0m边跨: l0 =lnt/2=1980+40=2020mm=2.02m边跨与中间跨相差: (2.02-2)/2=0.0110板为多跨连续板,其各跨所受荷载相同,且跨度相差不超过10,故可按五跨等跨连续板计算结构内力。各截面弯矩计算表表1板的截面弯矩计算截面位置边跨中第一内支座中间跨中中间支座1/1111.4862.022=4.26-1/1111.4862.022=-4.261/1611.48622=2.87-1/1411.48622=-3.28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C20混凝土(fc=9.6N/mm,ft=1.10N/mm),受力筋用HRB335级热轧钢筋(fy=300N/mm)板宽;板厚,as=15mm,则h0=h- as=65mm 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边跨中轴间第一内支座轴间中 间 跨 中中 间 支 座轴 间轴 间轴 间轴 间4.26-4.262.870.82.87=2.3-3.28-3.280.8=-2.6240.105-0.1050.0710.0570.081-0.065=0.51+(1+0.5s) 0.9441.050.9630.9711.0391.031As=M/0h0fy(mm )231.3208.1152.8121.5161.9130.5选配钢筋58160 5816048190482004819048200实际配筋(mm算结果表明均小于0.550,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又min=0.2故As=151mmAs,min=0.2801000/100=160mm 符合要求四、次梁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4.1 荷载计算恒荷载由板传来 2.662.2=5.32KN/m 次梁自重 次梁抹灰 17(0.4-0.08)2.20.015=0.18KN/m 小计 恒荷载:gk=7.1KN/m 使用活荷载 活荷载:qk=14.04KN/m 荷载组合值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为工业建筑楼板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由可变荷载控制组合:=1.2 gk1.3 qk26.77KN/mm 由永久荷载控制组合:gq=1.35 gk1.30.7 qk22.36KN/mm 故综上可知:26.77KN/mm 4.2 次梁的计算简图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中间跨: l0=ln =4750mm边跨: l0 =lna/2=4755+120=4875mm边跨与中间跨相差: (4.875-4.75)/4.75=0.02610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图5所示。 图 2 次梁计算简图4.3 内力计算及配筋由可计算出、,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 1 各截面弯矩截面位置边跨中第一内支座中间跨中中间支座弯矩系数1/1126.774.8752=57.84-57.841/1626.774.752=37.75-1/1426.774.752=-43.143由可计算出次梁各截面剪力,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 2 各截面剪力截面位置边支座第一内支座左第一内支座右中间支座0.450.600.550.550.4526.774.755=57.280.6026.774.755=76.3750.5526.774.75=69.9469.94次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Lo/3=4.75/3=1.583m b+sn=0.2+2=2.2mb+12hf=0.2+120.08=1.16m故取bf=1.16m;梁高:h=400mm h0=h-40=360mm;翼缘厚:。判定T形截面类型:bfhffc(h0- hf/2 )=1160809.6320=285kN57.84 kN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第一支座按矩形截面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ho=330mm中间支座按布置一排纵向钢筋考虑,取ho=360mm。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如表5所示。表 3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边跨中第一内支座中间跨中中间支座57.84-57.8437.75-43.1430.040.2770.0260.1730.0410.3320.0260.192As=M/hofy546.7700.4354.2441.9选用钢筋3 16416216212+1 18实际钢筋截面面积(mm )603804402481计算结果表明均小于0.550,符合塑性内力重分布。,则As,min=4020.2200400/100=160mm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如表6所示。表 4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截面边支座第一内支座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