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穴位电刺激磁热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_第1页
低频穴位电刺激磁热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_第2页
低频穴位电刺激磁热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_第3页
低频穴位电刺激磁热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_第4页
低频穴位电刺激磁热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频穴位电刺激磁热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作者:毕联阳,唐占英,钱雪华,叶秀兰【摘要】 目的 观察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磁热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磁热综合治疗,并分别与单纯低频穴位电刺激和磁热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症状改善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频结合磁热治疗组改善指数显著大于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各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低频结合磁热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P>0.05)。结论 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磁热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颈椎病;低频电疗法;磁热Clinical observation on low frequercy eletrotherapy on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for 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path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on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for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pathy.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vertebroarteial cervical spondylopathy were treated by 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on acupoints combired with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The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low requency electrotherapy group and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group.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w frequency treatment group and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treatment group in symptom improvement index(P>0.05),but the index has signficant improvement in low frequency combined with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group(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ach group in curative rate(P>0.05),bu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low freq uency combined with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group(P<0.05).Conclusion 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on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may obviously improve the 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pathy patients dizziness symptom,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pathy.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pathy;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magnetic force vibration heat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患者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1,2,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性眩晕、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等,病情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我科采用磁热联合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共选取2004年3月2007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伤骨科、康复理疗科及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将上述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磁热治疗组、低频治疗组及综合治疗组。磁热治疗组患者34例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2562岁,平均(39.43.7)岁;病程346天,平均(16.45.3)天。低频治疗组患者36例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364岁,平均(41.23.1)岁;病程543天,平均(14.34.6)天。低频联合磁热治疗组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366岁,平均(40.73.9)岁;病程347天,平均(16.12.8)天。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制订的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3)旋颈试验阳性;(4)颈椎X线平片提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5)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6)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及颅内肿瘤等。 1.3 治疗方法 1.3.1 低频治疗组 患者采用上海普电公司产JD-2008型脑循环治疗仪,输出脉冲频率4000 Hz,调制波频率0.0866 Hz,将躯体治疗电极置于颈肩部大椎穴和阿是穴,输出脉冲为特定脉冲调制波,同时将头部治疗电极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和太阳穴,输出脉冲为无序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1.3.2 磁热治疗组 患者采用日本产HM-2SC-A型温热磁振治疗仪,患者取仰卧位,将导子置于枕下,范围包括C3T3,温度为40 ,振动频率为50120次/s,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1.3.3 低频联合磁热治疗组 该组患者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的同时加用磁热治疗,每日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眩晕症状与功能程度评分 采用王楚怀所制订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定,具体为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5个项目,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共计满分30分。治疗前后各评估1次,然后计算出改善指数。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4。 1.4.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患者眩晕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及生活,随访期间偶有加重,经治疗后减轻;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稍减轻,相关临床症状反复,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种数据资料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t检验及Ridit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眩晕症状与功能程度评分 见表1,治疗前各组症状与功能评估总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估总分值均提高,但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改善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结合磁热治疗组改善指数显著大于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眩晕症状与功能程度改善指数 注:与综合治疗组相比,*P<0.05;与低频治疗组相比,#P<0.05 2.2 各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各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综合治疗组显著优于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疗效比较 注:与综合治疗组相比,*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椎间盘关节退行性改变而致椎动脉受压和刺激,引起脑供血不足,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非常复杂,目前认为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1)颈椎节段失稳:颈椎退变早期,由于椎间盘水分的丢失,椎间隙变窄,进而造成椎间小关节的松动,从而引起颈椎的失稳。有学者研究发现95%以上的寰枢关节失稳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5。(2)机械性压迫:由于椎动脉走行的特殊性,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狭窄,髓核突出等均可直接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3)交感神经刺激:椎动脉接受来自星状神经节及颈中神经节形成的交感从支配,当受到各种刺激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脑干缺血等症状6。(4)椎动脉退变、硬化及斑块可以直接造成管腔的局限性狭窄,进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因此,椎动脉的血液供应,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重要作用。 祖国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于“眩晕”范畴,认为该病是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筋骨失养,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所致。灵枢口问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灵枢认为其因为“髓海不足”;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指出气血不足是眩晕的主要病理病机。大椎穴是督脉之要穴,乃诸阳之会。应用低频穴位电刺激大椎穴和颈肩部阿是穴,可达到调整督脉之气血,振奋一身之阳气的功效;风池、太阳均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穴,且风池穴系三焦经、胆经与阳维脉之会穴,采用低频电对以上穴位进行刺激,可以使气行带动血行,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清头开窍的作用。而现代研究表明,磁场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使细胞受到微细的按摩。促进颈部肌肉血液循环,解除了肌肉痉挛对椎动脉颅外段供血的影响,使受压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改善了椎动脉的供血、供氧。作用于颈肩部阿是穴,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止痛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病变部位和“以痛为腧”相结合的取穴方式。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大椎、风池、太阳和颈肩部阿是穴,并分别与单纯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和磁热治疗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组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方面,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改善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低频结合磁热治疗组改善指数显著大于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各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低频结合磁热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低频治疗组和磁热治疗组。因此,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磁热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参考文献】 1 Sheon RP.Soft tissue rheumatic pain.Philadelphia:Lea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