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临床观察.doc_第1页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临床观察.doc_第2页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临床观察.doc_第3页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临床观察.doc_第4页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临床观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临床观察 作者:李爱军 刘延杰 任朋顺【关键词】 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慢性;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是肾脏病的晚期表现,由肾气衰竭、湿毒内停所致。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除辨证论治外,多采用泻下降浊法,可使氮质代谢产物自肠道排除,因而减轻症状。2005-012006-06,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3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诊断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1.2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本院肾病科慢性肾衰竭门诊患者,处于肾功能失代偿期和肾功能衰竭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7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6例,多囊肾5例,梗阻性肾病2例,高血压肾动脉硬化1例;中医辨证分型1:脾肾气虚8例,肝肾阴虚6例,气阴两虚12例,阴阳两虚4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171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6例,多囊肾4例,梗阻性肾病1例,高血压肾动脉硬化2例,马兜铃酸肾病1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排异1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肾气虚7例,肝肾阴虚6例,气阴两虚12例,阴阳两虚5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复方-酮酸片45粒,每日3次口服;爱西特片5片,每日3次口服。均控制感染,血压高者降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禁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其受体拮抗剂,低蛋白、低磷饮食。2个月为1个疗程。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基本方:熟地黄10 g,泽泻10 g,山茱萸12 g,牡丹皮10 g,山药15 g,茯苓15 g。脾肾气虚加红参末(日分2次冲服)3 g、赤芍药15 g、白芍药15 g、生黄芪30 g、当归12 g;肝肾阴虚加当归10 g、白芍药20 g、槐花12 g、藕节15 g、白茅根30 g;气阴两虚加党参15 g、黄芪30 g;阴阳两虚则加肉桂3 g、附子12 g。各型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1.4 观察项目1.4.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症每一项按轻、中、重分别计2、4、6分,次症每一项按轻、中、重分别计1、3、5分。1.4.2 化验指标 观察血尿素氮(BUN)、肌酐(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及中医证候疗效。1.4.3 药物安全性1.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1.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略)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2 2组治疗前后血BUN、Cr、Ccr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2组治疗前后BUN、Cr、Ccr变化比较(略)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治疗组BUN、Cr、Cc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BUN、 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不良反应 2组治疗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发生在各种肾脏病的基础上,至尿毒症终末期时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均失调而出现尿毒症的各种症状。西医治疗主要是限制蛋白摄入,控制高血压,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及维持性血液透析等。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主要病位在肾,肾主水而为气化之源。肾虚为本病的主要机理,肾虚则水泛。水湿之邪反困中土,浸渍脾胃,使脾气衰惫,故水蓄不行,败伤脾胃为本病临床所常见。尿毒症病变过程中水湿之邪久留,滞碍气血的运行,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腹部不适、贫血、出血倾向等表现。其病机错综复杂,常呈现虚实互见、五脏并损之局面,但仍以肾脏虚衰为根本之所在,本组辨证分型包括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均有肾虚存在。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肾气丸减肉桂、附子而成,方由熟地黄、泽泻、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组成,是滋阴补肾的祖方。本研究将丸剂改为汤剂,方中熟地黄甘柔补血,滋肾填精为主;辅以山茱萸滋养肝肾而固肾气,山药健脾益胃以助运化;泽泻淡泄肾浊,茯苓渗利脾湿,二味合用,以引浊邪下行,起“推陈出新”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茯苓素可显著激活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可促进机体的水盐代谢功能,且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2;牡丹皮凉肝泻火,以利山茱萸之养肝,补泻结合,开合相济。纵观全方,以补为主,重在补肾养阴,兼顾肝脾,补中有泻,寓泻于补,通补开合,相辅相成。临床应用于尿毒症患者时,因患者多为肾阴亏虚,阴虚易生内热,方中熟地黄以生地黄易之更为妥切。生地黄性寒,滋阴兼有清热之功,且其滋腻碍胃之弊亦逊于熟地黄。临床上应针对不同辨证分型,根据病情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或活血化瘀,通络除滞,或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或泻下排浊,清除体内毒素,减轻高血容量状态,针对尿毒症之病机,辨证施治。脾肾气虚型,加红参可补益脾气,改善气虚,可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胆固醇的升高3;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可促进肝脏白蛋白mRNA的表达,并且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改善微循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4;赤芍药可通畅血行,消瘀化滞;白芍药可补血,养阴平肝。诸药合用,脾肾气虚诸症可明显缓解。肝肾阴虚型,加当归活血补血,对前列腺素、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可改善肾实质细胞代谢,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5,而藕节、槐花等可止血化瘀,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减轻其脆性6。气阴两虚型则加党参和黄芪,两者可补气养阴,扩张周围血管,保护肾功能3。阴阳两虚型,可加肉桂、附子而阴阳双补。对于有瘀血之症,可加丹参、益母草之类,以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灌注,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减少炎性因子及生长因子的释放5。 本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汤加减可显著改善尿毒症的症状、体征,对血BUN、Cr、Ccr也明显改善,不失为治疗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较好方剂。【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12-715.2 金琦,曹静,王淑华.大剂量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9):410-411.3 杨医亚.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4-185.4 崔明姬,徐学明,张睿.慢性肾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