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密集烘烤技术研究.ppt_第1页
2012密集烘烤技术研究.ppt_第2页
2012密集烘烤技术研究.ppt_第3页
2012密集烘烤技术研究.ppt_第4页
2012密集烘烤技术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集烘烤技术研究 (2011),陕西省烟草研究所 张东明,一、研究目的,针对密集烤房技术规范 中的标准烤房及其配套设备,开展密集烘烤技术的研究 使烤出的烟叶外观和内在质量达到普通烤房的较高水平 摸清密集烘烤的核心技术,为实现较高水平的自动化烘烤控制技术提供技术依据 建立科学的密集烘烤工艺模型,提高密集烘烤的可靠性,三、研究内容,在密集烤房上模拟传统烤房烘烤工艺,以期烤后烟叶的质量达到传统烤房的烘烤水平 不同素质烟叶烘烤初期水分调控技术 以温度为指标的烟叶烘烤阶段划分 各阶段湿度参数的确定 各阶段叶温的控制参数及调节控制方法 不同烘烤阶段烟叶变化目标特征及观察目标任务的确定 新的烘烤工艺对烟夹与挂竿两种模式下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影响 密集烘烤技术操作要点,四、研究方法及过程,研究方法: 采用标准三层规范烤房,变频调控风量,将预先确定的控制模型编程写入控制器,观察整个烘烤过程烟叶变化和烤后烟叶变化情况。根据烘烤结果再对烘烤参数、工艺和控制程序进行调整修改,然后重新写入程序进行试验观察。全过程采用自动控制,不得进行人为调整。,研究过程,2009年前已经总结出了对叶温和风量的控制方法,但在生产应用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2009-2010年在甘肃陇南及福建龙岩、三明、武夷山试验烘烤初期的水分调整原理和技术方法 2011年前期在陕西、甘肃进一步试验烘烤初期水分调控方法及验证其它技术参数,并进行了总结和修改;后期结合国家局组织的烟夹烘烤测试试验,在云南、山东、贵州(挂竿)三省对整套烘烤工艺和控制技术及程序进行了全面测试,烘烤效果和技术交由第三方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进行修改完善后,近期将在老挝再进一步进行验证评测。,五、主要结果 烘烤初期烟叶水分的调整方法,烟叶装炉后,采用25Hz左右的风量,温度保持在35左右,湿球33 左右,当叶温达到28 以上时,水分基本调整到位。 水分调整对实现烘烤自动化控制,简单化烘烤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在生产应用中有同一株烟存在烟叶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同一部位烟叶年份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降水不同,烘烤方法往往要进行调整,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其核心是含水量不同。如果我们能将烟叶的含水量在烘烤前先调整到同一水平,我们就基本可以采用同一烘烤技术和工艺进行烘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可能去测试每一次的烟叶含水量,但用此方法基本可以达到水分的基本一致。 在水分调整到位的同时,烟叶含水量有所降低、烟叶自身的温度也基本达到一定水平,这是酶促反应的基础,生理生化作用开始加速,也促进了叶绿素的分解和烟叶变黄。,叶温的作用与控制方法,烟叶自身温度是烟叶变黄的基础 烟叶自身温度温度 烟叶在变黄期自身温度主要来自其呼吸产生的热量,外界温度的作用更偏重于其保温的条件。 烟叶温度的控制方法 在烟叶含水量充足的条件下,干球温度在46 以前,烟叶温度和风量成反比,风量越大叶温越低,风量减小则叶温提高。 控制好叶温才是控制烟叶变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控制途径是控制好风量大小。,湿度在烟叶烘烤中的作用及影响,控制湿度是调整烟叶脱水速度的主要手段 各烘烤阶段湿度要控制在合理水平,整个烘烤阶段湿度应控制在每公斤空气含水蒸气35g左右较为适宜(其对应的湿球温度见烘烤技术表)。 变黄期较低的湿度有利于烟叶变黄,干叶和干筋期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加深烟叶颜色。 确定湿度有科学依据,不可过高或过低,烤房温度和烟叶温度差异较大,上下棚相差也较大,湿度过高的情况下露点温度也相应提高,容易导致水分凝结,出现蒸片或烟叶色泽发暗,叶面不干净。,烘烤阶段的划分,烟叶的整个烘烤阶段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变黄期、凋萎期、干叶期和干筋期。 烘烤阶段的划分指标为温度 变黄期:35 、38 、41 凋萎期:41 、43 、46 干叶期:46 、49 、52 、55 干筋期:55-71 变黄期适当失水有利于变黄,也就是湿球温度不能过高;凋萎期是烟叶大量失水阶段,烟叶要软而不干,使内部物质充分分解转化,风量不宜过大,以防失水过快,物质转化分解不充分;干叶期要分层分阶段干燥,不可快速升温、快速干燥,以防内含青、黄片青筋及颜色偏淡;干筋期亦应分段干筋,随烟筋干 燥程度提高,逐渐减小风量。密集烘烤过程模拟传统普通烤房烘烤过程。,密集烘烤过程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初期水分调整到位是基础不同素质烟叶所需时间不同; 35 首层烟叶叶尖变黄必须达到10cm 以上不同素质烟叶所需时间不同;做好这一点35 以后各种素质烟叶各阶段所需时间基本一致,可以将复杂的烘烤过程简单化。 41 烟叶凋萎所需时间较长,不可心急。 55 必须保证全炉叶肉全干。 变黄期各阶段必须控制好叶温控制好风量,最好由控制仪自动控制。 含湿量基本变化不大,要控制准确,根据温度值计算设定好湿球温度,防止水分冷凝。,密集烘烤新工艺 在烟夹和烟竿烤房上的应用结果,汉中地区2011年全部使用烟夹,所用工艺虽尚未完善,但初步使用效果较好。 云南、山东测试烟夹,由云南所和诸城市有关科研单位负责,测试结果良好,烘烤质量优于当地挂竿烤房 贵州贵阳、黔南测试挂竿烤房,烘烤效果显著优于当地对照烤房烘烤效果 去年的试验步仅做了烘烤外观质量评测,未进行内在品质分析评测,有待今年进一步试验。,密集烘烤目标任务及观察特征的确定,密集烤房由于结构和条件限制,虽然各层次烟叶各阶段变化特征较多,且有一定规律性,但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有些操作无法实施。我们通过筛选,确定了一些便于实际应用实施、观察方便、特征有代表性的指标做为观察点,以此作为目标任务,详情见烘烤技术操作要点。,“三温”分层烘烤工艺技术操作要点,云南烘烤数据记录(分小时图),谢谢大家 不妥之处请指正,陕西省特色烟叶密集烘烤 技术研究方案,(2012) 陕西省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利用项目烘烤课题组,目前,国外烟草发达国家的烟叶烘烤多采用机械夹持,装烟密度较高,烘烤技术相对成熟,而国内基本仍为手工绑烟,装烟密度较低,高密集装烟条件下的烘烤工艺技术尚不成熟。国家局安排未来几年在全国将推动烟草烘烤机械化,重点推广烟夹和散烟烘烤,2012年在全国安排了10个基地单元,每个单元各400座烤房进行烟夹烘烤示范。我省是国内最早示范推广烟夹烘烤的省份,经过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真对高密集条件下的烟叶烘烤取得了许多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已有的密集烘烤技术进一步继续开展研究,不断完善其烘烤工艺,提高我省烟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彰显我省烟叶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研究目的,以改进和彰显陕西烟叶的香气品质和化学成分协调性为目标,研究中间香型特色烟叶烤黄、烤香的烘烤技术。研究装烟方式、烘烤工艺、密集烤房风量等关键技术对烟叶外观性状、化学成分、感观评吸质量的影响,探索陕西特色烟叶的烘烤特性及烤香技术,形成陕西特色优质烟叶的烘烤工艺技术标准。,二、研究内容,根据影响烟叶烘烤的诸多因素,重点研究装烟方式、烘烤工艺以及烤后烟叶外观和内在质量。 不同装烟方式对烘烤质量的影响; 烟叶烘烤工艺阶段的划分; 不同烘烤阶段烘烤温度、湿度参数的确定; 不同烘烤阶段风量的控制方法; 不同烘烤阶段烟叶变化目标特征及烘烤目标任务的确定; 比较烟夹烘烤的烟叶外观质量与普通挂竿烘烤的特点; 分析比较烟夹烘烤工艺与挂竿烘烤工艺烟叶内在品质;,3.1供试材料,烟叶选择 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户,烟地、种植品种相同,同时采收第26叶位(或第二次采收)的下部烟叶,第913叶位(或第四次采收)的中部烟叶,第1620叶位(或第六次采收)的上部烟叶,也可从采收开始到采收结束逐炉烘烤。 试验烤房 采用3座相同规格的三层密集烤房,选择同一品种、同一部位、成熟一致的烟叶进行烘烤试验。,烘烤工艺,智能化密集烘烤工艺:该工艺具有自动预热烟叶、自动判定烟叶含水量并进行调整,调整正常后再进入正常烘烤,温度、湿度、风量、以及烘烤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都有具体要求(见表2)。该工艺去年已在云南、贵州、山东、甘肃四省作过试验验证,工艺比较成熟。该技术人工控制比较复杂,现已将控制方法集成到控制系统,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实际烘烤具体操作比较简单。该方法要求有变频器控制,且必须和控制器能正常通讯并实现自动调速。 传统烘烤工艺:以当地或用户烘烤方法为准。,3.2 试验地点 汉滨区、西乡县、陇县、洛南县 3.3试验设计 对比试验方法。设3个处理,不设重复。 表1 不同烘烤方法试验设计,3.4 智能化烟叶烘烤工艺,3.5经济性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