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_第1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_第2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_第3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_第4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在特定时刻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2.环境应答基因: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 13.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1 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5.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7.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18.生物浓缩作用:指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 19.温室效应:大气层可使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来自地球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方式吧热量传给地球,大气层对地面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0.酸雨:降水pH值小于时称为酸雨。 21.环境污染:是指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22.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的危害性往往大于一次污染物。 23.二次污染: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返回原来的环境中时,即造成二次污染。 24.空气离子化: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气体分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出轨道而形成阳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吸附在另一个气体分子上而形成阴离子。 25.大气污染:于人为因素使空气的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并超过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对人类生活和健康,对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和寿命产生直接和间接危害的现象。 :是指粒径10m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质。 :直径m的颗粒物,是直接排入空气中的一次微粒和空气中的SO2、NOx和NH3等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于其粒径小更易被吸入深部呼吸道,再加上它的载体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其他粒径的可吸入性颗粒物更大。 2 28.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和VO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体内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已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 30.大气卫生标准:是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居民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 31.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是指任何1小时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2.日平均浓度限值:是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3.水体污染:是指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底质的理化特性及水中生物的组成等发生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4.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 35.水俣病: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有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 36.菌落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但不能识别其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污染来源及水质安全程度,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FU。 37.总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7培养24-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它不只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还能来自植物和土壤。 38.耐热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中在仍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一类细菌,主要人和温血动物粪便。 39.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具有杀菌作用,均为有效氯。 40.需氯量:是指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和灭菌以及完成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有效氯量。 41.余氯:是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包括游离性余氯,即HOCl,-OCl和化合性余氯,即NH2Cl和NHCl2。 3 42.加氯量:是加氯消毒时投加的有效氯量,为需氯量与余氯量之和。 43.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 4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也相应的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地方病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元素缺乏性地方病,如地甲病和元素中毒性地方病,如地氟病。 :碘缺乏病,是因长期摄入量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46.地方性氟中毒:是因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又称为地方性氟病。 47.土壤污染: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48.痛痛病:是发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因用含镉废水灌溉农田而引起的公害病,患者全身疼痛,终日喊痛不止,故名痛痛病。 二、填空: 1.预防医学是以为_主要研究对象,研究_对_的影响、人群中疾病的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预防疾病合增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2.健康是_、_和_的完全安宁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_、_、_、_。 4.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_、_、_预防工作,对传染病的二级预防还应有_、_。 5. _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了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6. 自然环境根据其组成特点可划分为_、_、_和_。 7.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_因素、_因素、_因素和_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8. 影响环境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有:_、_、_、_、_。关系、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人群易感性) 9.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不同反应的分布模式,构成了一个_形的人群健康效应谱。 10.生态系统_、_、_、_四个组成部分。 4 11.环境污染物随着_可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 12.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与_作用、_作用、_作用有关。 13.当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_、_、_。 14.温室效应的形成与温室气体_的大量排放有关。 15.臭氧层的破坏将导致人类_、_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16.酸雨指pH值小于_的降水,其形成与_、_等化学性污染有关。 17.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大气污染以_型为主。 18.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类型已传统的煤烟型开始转向_型污染。 19.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_污染、_污染、_污染和其他。 20.环境污染物的转归包括_、_、_、_。 21.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包括_、_、_、_。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全面的系统的预防环境污染这一角度出发,从战略高度上提出了_的概念。 23.大气圈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分为_层,自下而上依次为_层、_层、_层、_层、_层,臭氧层位于其中的_层。 24.波长275320nm的紫外线具有_作用和_作用,并能促进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5.天然环境中,重、轻离子数的比值不应大于_。 26.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_、_、_和其他。 27._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卫生防护工作的重点。 28.在工业生产中,_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29.烟雾事件是大气污染造成急性中毒的主要类型,根据烟雾形成的原因,又可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