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2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4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单元1 卜算子咏梅 32 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 6 3 灯光 134 为人民服务 175 * 延安,我把你追寻 20第二单元 6 向往奥运 237 詹天佑 288 *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349 * 走向生活 38 第三单元 10 古诗三首 43长歌行七步诗出塞11 草船借箭 4612 将相和 4813 * 景阳冈 5414 * 猴王出世 58 第四单元 15 古诗两首 61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 匆匆 6617 * 难忘的启蒙 7018 * 三克镭 72第五单元 19 卖火柴的小女孩 7520 穷人 7921 * 鲁滨孙漂流记 8422 * 奴隶英雄 86 第六单元 23 世纪宝鼎 8924 * 清明上河图 9325 古代寓言两则 96矛与盾郑人买履26 * 关尹子教射 100第一单元设计者:张 敏 孙连玲 罗庄区第一实验小学【内容标准】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目标】1.基础性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相关生字、词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诗词和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继续积累好词佳句名段,品味文章的内容和情感。2.发展性目标学生能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和探究,能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通过阅读能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并在语文实践中得以运用。【教学内容分析】本组安排了五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展示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和献身精神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和灯光,有论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文章为人民服务,有抒发诗人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还有毛泽东主席的词。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习作”和“实践活动”四个部分。【教学课时】 约12-13课时1 卜算子 咏 梅【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卜算子、咏梅、悬崖、山花烂漫。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二、汇报展示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2.学生汇报:卜算子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3.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卜算子、咏梅、悬崖、山花烂漫。三、合作交流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四、品读诗文,体会情感(一)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三)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五、总结拓展1.课外阅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六、巩固练习1.比一比,组词。寞( )犹( )俏( )漫( )从( )摸( )尤( )消( )慢( )丛( )2.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卜()()丛()( )3.查字典“卜算子”的“卜”用部首查字法,查部首(),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在查音节()可组词()()()4.读诗句,回答问题。(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犹:_,俏:_ 。赞颂了梅花的 。教学札记:(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烂漫:_ _ ,她:_。赞颂了_ 品格。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八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二、汇报展示1.我会辨阀( ) 僻( ) 刑( ) 绞( )伐( ) 避( ) 型( ) 较( )2.我会选被难(nn nn)日待(di di)会儿夹(ji ji)衣勉强(qing qing)3.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4.我会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钊牺牲的经过。)三、合作交流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四、品读感悟1.指名读第一段。“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钊同志被害)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2.指名读第二段。(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他总是耐心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明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5)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3.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3)“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4)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5)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4.学习第四段。(1)指名读第四段。(2)李大钊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5.学习第五段。(1)指名朗读第五段。(2)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钊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学生试读,师生评价。五、交流延伸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3.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六、总结课文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1)对亲人充满慈爱。(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3)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七、巩固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p jng sh j chu t j li() () () ()min po j sh c xing yn jn( ) ( ) ( ) ( )2.搭配要恰当,用直线连起来伟大的态度耐心地问慈祥的力量奇怪地说严峻的面庞坚决地讲3.选词填空。关于尽管除了为了按照(1)()达到共同的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奋斗。(2)()开会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番。(3)()他的意见去办,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4)假期里,()休息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锻炼。(5)今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4.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_ _(3)我低声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_5.读句子,回答问题。(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_(2)“果然”一词说明什么?_(3)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_6.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并说说为什么选它。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1)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2)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3)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7.仿照例子,写一段话(任选一题)。(1)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个人的外貌。例: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2)写父亲或母亲日常的工作情况。例: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_八、板书设计局势严重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安定沉着教学札记: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3* 灯 光【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2.学习生字词。3.有感情读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二、汇报展示1.我会读: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2.我会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口述作者回忆的往事。4.读出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三、合作交流1.快速读文,小组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往事?(课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现在的事,其余部分是作者回忆往事。)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四、品读体验,体会情感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4)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5)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2.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3.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4.指导朗读(1)课文首尾段:(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2)自由感情朗读全文:(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所知道的“郝副营长”有哪些?2.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战斗,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做?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六、巩固练习1.比一比,组词语。歼( ) 倚( ) 憧( ) 扭( )纤( ) 椅( ) 撞( ) 钮( )微( ) 漆( ) 振( ) 爆( )徽( ) 膝( ) 震( ) 暴(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宽阔( ) 暴露( ) 挺进( )璀璨( ) 黑暗( ) 漆黑( )3.连线微弱的 时刻 宽阔的 建筑 漆黑的 朋友 宏伟的 战斗 危急的 夜空 激烈的 臂膀年轻的 亮光 丰富的 经验4.在词语解释后的括号里写出词语。(1)自己对自己说话。( )(2)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3)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现专指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4)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作业。我打开门,雾便窜了出来。我站在门口,好像从天空降下了一个既厚又宽的大布帘。我的视线被雾挡住了,好像空间只有眼前这么大。大雾在天地间弥漫着,我如同置身于茫茫的雾海中,又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雾越来越浓了,真像一位仙女披着洁白的纱裙。雾在我周围缭绕,浸润着我的脸。啊!我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舒服。这茫茫的大雾,真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啊!(1)画出作者描写的具体事物。(2)画出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教学札记:4 为人民服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的有关内容。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部分词语。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蕴含的育人道理。2.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3.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意思写了哪些内容。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教学流程】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烈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板书课题)二、预习探究1.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爸妈妈也曾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2.出示预习提示,自主探究课文。(1)认读生字词:干燥 彻底 鸿毛 目标 炊事员 送葬 哀思(2)我会填: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家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 ,或 。”在这句话中,“固”可以理解为,“或”则是 的意思,“鸿”是指 这种动物。在为人民服务一课就用这句话来评价 。“死得其所”的“所”的意思是 ,“兴旺”的“兴”读 。3.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还有什么疑问?准备与同学一起交流。三、合作交流,理清思路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1.文中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改正错的。(3)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2.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共同解决。学生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等一些问题。四、品读课文,解决质疑1.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找出体会深刻句子画一画,简单作一下批注,汇报时可结合自己熟悉事例来介绍。(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2)小组内交换自己看法,准备在全班交流。2.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句子,谈自己体会。(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结合生活熟悉事例谈自己对生死观看法。引导学生读好二段。(2)出示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你怎样理解这段话?(3)出示重点句子“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3.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为人民服务?(1)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比较、体会“完全”、“彻底”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2)再读开头,感悟写法。(直接点题,亮明观点)(3)根据提示背诵: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 )、( ),是(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 )的,是彻底地( )的。张思德同志就是( )。五、领悟表达,积累运用1.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你领悟到什么?2.“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一篇著名演讲,同学们赶快用自己喜欢方式把课文背诵下来。3.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六、说演结合,提升素养 1.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基础训练中的有关巩固练习题。教学札记:2.调查搜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事迹,在下次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5*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2.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检查自学,展示资料。(1)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2)通过自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二、疏理问题,合作交流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2)学习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3)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3.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三、四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2)自学五、六两节。思考、讨论、交流: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四、巩固延伸1.根据意思写成语。(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2.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1)第一句是( )的句子。(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 )。具体说来,就是用( )说明( ),用( )说明( ),用( )说明( )。第二单元设计者:张 敏 罗庄区第一实验小学【内容标准】本单元呈现了新课程标准阅读第一条: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理解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目标】1.基础性目标学会本组的生字词,并且能正确读写本组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发展性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崇尚思想和伟大人格,认识我国申奥成功的巨大意义,并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教材内容分析】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除向往奥运外,其他三篇各写了一位名人。向往奥运一课,记叙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后,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了一位老体育记者对奥运的一往情深,尤其是北京奥运的满腔热忱。詹天佑一课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向读者介绍了宋庆龄和保姆李燕娥之间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宋庆龄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真诚平易对待他人的优秀品质。走向生活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教学课时】 13课时6 向往奥运【教学目标】1.学会九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国申奥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01年7月13日,这一天,我们等候多时,故宫的晨曦,天坛的落日已等候多时;叠翠的长城,奔涌的长江已等候多时。这一天,最深的期待终于有了回报,全中国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现在,让我们再去回顾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二、汇报展示1.学生交流汇报北京申奥的相关资料,并说出资料来源,相互补充。2.教师小结收集资料方法和作用。收集资料的方法:(1)向家长、教师或其他人请教。(2)在课外书籍中查找。(3)上网查寻。3.我会辨蓦地(m m) 蒙古(mng mng) 拆除(chi chi)4.我会填( )透心( ) ( )( )必较 等( )齐( )( )光( )彩 ( )花四( ) ( )梦成( )5.我会解释等量齐观 沁透心脾 锱铢必较三、合作交流1.你遇到了难读的句子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向同学请教。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学听一听。3.初读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4.你了解作者在北京申奥成功后的心理感受吗?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呢?四、品读感悟(一)教师: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北京城彻夜狂欢,作者肖复兴更是激情满怀。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把最能表达作者当时感情的句子找出来,反复朗读、体会,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1.同学读书、画句、朗读、思考、交流。以下语句,要给以适当的指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1)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2)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3)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我突然涌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4)那时,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5)这一天终于到来了。2.交流感受后,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连起来反复朗读。(二)再读课文,加深情感体验1.教师:情感来源于生活,作者对北京申奥成功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是那么强烈,能深深打动人心,这和他十年体育记者生涯有关,和他对体育、对奥运会的深入了解有关。找出这样的语句,朗读、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一是可以联系上下文,二是可以联系搜集到的有关资料。2.抓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1)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学法指导:一是把上下分句连起来读,感知体育自身“特殊的魅力”;二是联系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城的变化,如,市政建设的变化,文明程度的变化,乃至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而具体感知体育能“影响着一切”。(2)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学法指导:一是联系上文体会竞技体育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客观性”;二是联系搜集的资料,体会体育比赛的“锱铢必较,在零点零几秒和零点零几厘米中决胜负”。老师可予适当提示,如,百米游泳,百米赛跑,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往往只是零点零几秒;跳高或跳远,投掷标枪、铁饼,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别往往只是几厘米。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赛场上,强权不起作用,种族不起作用,金钱不起作用,竞技体育体现了人类的理想。(3)在那一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学法指导:联系搜集的资料,如,为奥运而奋战的轶闻、运动员友好交往的事例,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三)感情朗读,升华体验教师:作者飞扬的激情来自他对奥运精神的洞察,来自他对奥运的特殊感情。理解了作者对体育、对奥运的认识,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自由地进行感情朗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部分,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五、收集资料,扩展学习1.学习表达。作者在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奥运的这种感受时,除了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外,还穿插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使人感到作者的感受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2.交流:你爱好体育吗?喜欢哪些奥运明星?3.角色体验。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自己喜欢的一位奥运明星,与他(她)畅谈2008年奥运会。想一想你准备跟他(她)谈些什么?组内轮换当小记者,找一两组上台表演。4.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六、巩固练习1.读拼音写汉字。jin lio mi png ( )起 ( )亮 ( )力 ( )水相逢mn chi shn qun bn ( )捷 ( )散 ( )请 ()力 海( )2.词语搭配。( )奥运会 ( )举办权 ( )体育精神( )的旋律 ( )的魅力 ( )的夜空3.选词填空。愿望 盼望 渴望(1)全国人民( )能在北京举办奥运会。(2)他胸中涌起强烈的( )。(3)我的( )是长大当一名记者。果然 居然 竟然(4)我们以为在这荒地上种花生是不会有收获的,没想到过了几个月,( )收获了。(5)李宁( )不负众望,又一次夺得冠军。(6)在蒙特卡罗,北京( )以两票之差负于悉尼。4.缩写句子。(1)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2)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老槐树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要碰到三层楼的楼顶了。说它粗壮,确实也够惊人的,它那灰褐色的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老槐树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的,同学们最喜欢在大树下游戏、玩耍。一阵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好像老槐树也同我们一起发出阵阵欢笑。(1)文章第一自然段共有( )句话,第二句写老槐树( ),第三句写老槐树( ),第一句同后两句之间是( )关系。(2)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 )的树干 ( )的树冠 ( )的树叶(4)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句,把( )比作( )来写。教学札记:(5)写出第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7 詹天佑【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教学重难点】1.学习三、四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2.理解火车是怎样爬坡的。【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长城,假如有一天有机会乘上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趟火车去饱览长城的景色,当火车经过长城的脚下的青龙桥车站时,你就会看到月台旁矗立一座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神情刚毅自若。看到这尊铜像,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畅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怀念他?他的重大贡献是什么?(学生简谈)二、汇报展示1.我会读。(投影)施 挟 庸 涧 峭 嘲 勘 勉 纬 饥 隧 渗 竣 邈2.我会辨。(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字在写法上应该注意?你能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吗?)挟( ) 峻( ) 峭( ) 饥( ) 涧( ) 隧( )侠( ) 竣( ) 俏( ) 肌( ) 间( ) 遂( )峡( ) 俊( ) 悄( ) 讥( )(3)我会选。要挟(yo yo) 狂风怒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