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1尿液检查.doc_第1页
泌尿系统疾病1尿液检查.doc_第2页
泌尿系统疾病1尿液检查.doc_第3页
泌尿系统疾病1尿液检查.doc_第4页
泌尿系统疾病1尿液检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尿液检查肾脏内科疾病概述:肾脏内科疾病,是系统内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往往不引起人们重视,认为是个小专业,但近年来,肾脏病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与心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等专业互相渗透,交叉,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因此,历年考试中,肾脏内科试题比重并不低。肾内科考试内容1.尿液检查2.肾小球疾病3.泌尿系统感染4.肾功能不全重点:肾小球疾病、肾功能不全历年试题情况:与肾脏内科疾病有关的主要的尿液检查: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实际上,尿常规中的其他项目也很重要,如PH值,尿比重。复习要点:血尿:真性血尿、假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血尿的常见原因一、血尿(一)血尿的定义:血尿是指尿液中排出大量的红细胞,即新鲜晨尿离心后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1.镜下血尿:尿液中红细胞数目达上述标准,但其颜色仍正常。2.肉眼血尿: 当1L尿液中血液含量超过1ml尿液的颜色即呈现洗肉水样、红色、暗红色或有血凝块,也可出现浓茶色、咖啡色或酱油色(在尿pH偏酸时),即肉眼血尿。3.假性血尿:某些食物(如红辣椒、甜菜、蕃泻叶等)、药物(如利福平、维生素B12、苯妥英钠等)及染料(如酚红)等均可使尿液颜色变红。血红蛋白尿可呈酱油色或暗红色,见于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卟啉病及铅中毒时亦可出现红色尿液。另外,月经期,尿道的损伤等外界血液污染尿液,也可以认为是假性血尿。4.真性血尿:由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各种疾病造成的血液进入尿液当中,并在尿中能都检测到。5.肾小球源性血尿:血液来自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1)特点:变形红细胞(2)原因: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变形肾小管各段的渗透压变化(3)诊断:尿相差显微镜,变形红细胞50%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曲线呈两侧不对称,峰值明显前移,即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静脉红细胞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6.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血液来自肾小球以外的泌尿系统各部分。多见于泌尿外科疾(1)特点:正常形态红细胞(2)原因:红细胞直接进入终尿,未经过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变形和肾小管各段的渗透压变化(3)诊断:尿相差显微镜,变形红细胞50%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曲线两侧对称,峰值无明显前移,其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略静脉红细胞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二)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引起血尿的疾病非常多,临床上98%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而其中肾小球疾病占80%以上。引起血尿的原因大致可分为:1.泌尿系统本身疾病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炎症、血管病变(如肾血管梗死或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先天畸形(如肾下垂、游走肾)或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先天性多囊肾、海绵肾、薄基底膜肾病等)、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及泌尿系结石、肿瘤或外伤等。2.尿路邻近器官疾病波及尿路: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等。3.全身性疾病:如凝血机制障碍或出血性疾患,以及风湿性病变累及肾脏,如狼疮性肾炎等。4.功能性血尿:如运动性血尿等。例题:2003-1-101.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 A.观察血尿颜色 B.做尿胆原测验 C.做尿潜血试验 D.做尿三杯试验 E.做尿沉渣镜检 (正确答案:是E,因为在镜下能看见红细胞形态则是血尿。)【答疑编号:21270101】二、蛋白尿(一)定义:尿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值定性检查,尿蛋白(+)以上定量检查,尿蛋白150mg/d,,大于3.5g/d为大量蛋白尿假性蛋白尿:尿液中若混入血、脓或阴道分泌物,则可造成尿蛋白阳性选择性蛋白尿:病变仅损害肾小球滤膜的电荷屏障,使负电荷量减少,则仅有白蛋白的滤过增加,尿中的蛋白质分子为中小分子蛋白。非选择性蛋白尿:一些肾小球疾病可使滤过膜屏障损伤,如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即机械屏障受损,则血液中的大、中、小分子量蛋白质不加选择地滤出。(二)分类1.肾小球性蛋白尿系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或通透性增高,致原尿中滤出的蛋白量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蛋白尿。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均可使滤过膜屏障损伤,如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即机械屏障受损,则血液中的大、小分子量蛋白质不加选择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液中常可出现大分子蛋白质如IgG、C3甚至于巨球蛋白等。若病变仅损害肾小球滤膜的电荷屏障,使负电荷量减少,则仅有白蛋白的滤过增加,出现所谓选择性蛋白尿,尿液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分子蛋白质。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使原尿中的蛋白质不能充分被重吸收而致的蛋白尿,多为免疫球蛋白轻链、2-微球蛋白、淀粉酶等小分子量蛋白质,一般蛋白排泄量2g/24h。3.溢出性蛋白尿由于血浆中某种异常小分子量蛋白质产生过多,经肾小球滤过剧增,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的蛋白尿。如免疫球蛋白轻链、血红蛋白等。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本-周氏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尿。4.分泌性蛋白尿肾小管炎症或药物刺激后分泌IgA或大分子Tamm-Horsfall蛋白等所致的蛋白尿。5.组织性蛋白尿为肾组织受到破坏后结构分解,胞质中的酶和蛋白质释出所致的蛋白尿,多为小分子蛋白质。产生蛋白尿的原因较复杂,有时两种因素并存,则称混合性蛋白尿。在蛋白尿确立之前,需先分清是生理性抑或病理性。前者包括功能性(即运动、发热或寒冷等引起的肾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出现的短暂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由于站立或脊柱前凸而影响肾脏血液动力学,肾静脉循环障碍产生的蛋白尿,多见于体型瘦长的青年男性)。对持续性体位性蛋白尿应长期观察,以排除病理性蛋白尿的可能。生理性蛋白尿一般程度较轻,量多1g/24h,为发作性,祛除诱因后蛋白尿可迅速消失。例题2002-2-13.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以 A.溶菌酶为主B.白蛋白为主 C.本-周蛋白为主D.IgA为主 E.2-微球蛋白为主正确答案:B2000-2-46.健康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总量为 A.0n1g-150mg B.151mg-200mg C.201mg-250mg D.251mg-30mg E.301mg-350mg正确答案:A三、管型尿(一)概念管型是由蛋白质(主要是Tamm-Horsfall糖蛋白)、细胞或细胞碎片在肾小管内凝聚而成。正常尿偶见透明管型。若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超过5000个,或镜检时发现大量透明或其他类型管型,称为管型尿。管型的形成与尿中蛋白质量、细胞数量、尿流量、尿浓缩和酸化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管型尿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而导致,也可因炎症、药物刺激使粘蛋白分泌增多而形成,因此不一定代表肾脏有病变。但若在细胞管型或较多的颗粒管型与蛋白尿同时出现,则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意义较大。(二)分类:临床常见6种尿管型。1.红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有价值。2.白细胞管型对肾盂肾炎、肾结核或间质性肾炎有重要意义,是区分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之一。 3.颗粒管型常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中的微小病变病。 5.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或肾小球肾炎的活动期等。 6.蜡状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淀粉样变性。例题2000-2-47.关于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 B.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C.脂肪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 D.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 E.粗大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正确答案:D2002-2-89.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