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40讲宋明理学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40讲宋明理学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40讲宋明理学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0讲宋明理学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李白以仙人自诩,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文学艺术的多元B.对外交流的频繁C.社会经济的繁荣D.“三教合一”的趋势2.2018湖北武汉质检 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来。这说明程朱理学()A.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3.2018安徽合肥质检 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4.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5.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提出为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内心的体认、省察去“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物生活在()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6.明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以下属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的是()A.“发明本心”B.“正君心”C.“循天下之公” D.“知行合一”7.宋代士大夫主张:“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公道名节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台谏官,他们自觉形成了刚正不阿、敢言、不为身谋、无所畏惧的台谏官职业道德。宋代台谏官职业道德源自()A.台谏制度逐渐完善B.文官政治的形成C.士大夫阶层的形成D.理学思想的塑造二、非选择题8.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朱熹地位也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材料二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体现了理学“超越性”的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原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课时作业(四十)1.D解析 李白的诗歌中透露出道家思想,杜甫诗歌反映出儒生的政治理想,王维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这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势,故选D。材料体现的都是唐诗,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B项错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C项错误。2.A解析 据材料“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来”可以得出,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故选A。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不合题意,D项错误。3.B解析 “格物致知”指探究事物,从中获得智慧,与自然科学强调实验、重实践相符合,故选B。据材料“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自然科学坚持唯物主义,A项错误;“明道德之善”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这与自然科学的原则无关,C项错误;朱熹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求科学之真,D项错误。4.C解析 根据材料“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结合所学,宋明时,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家将道德提升到“天理”的高度,故选C。5.B解析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其强调“发明本心”。故选B。6.D解析 根据“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知该思想家是王阳明,他主张“知行合一”,故选D。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A项错误;朱熹主张“正君心”,B项错误;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C项错误。7.D解析 “公道名节价值观”的形成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故选D。“公道名节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台谏官”不涉及制度,A项错误;“形成了刚正不阿、敢言、不为身谋、无所畏惧的台谏官职业道德”与文官政治体制不相关,B项错误;“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在材料中特指台谏官,C项错误。8.(1)内涵: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为“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影响: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2)原因: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尖锐的社会矛盾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理解:“理”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3)积极作用: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官方哲学,维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