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指导答案,第一章 声现象,双基回顾 1.振动 声源 固 液 气 真空 能量 2.音调 频率 响度 振幅 音色 3.声源 传播过程中 人耳 4.超声波 次声波 超声波,复习练习一 15 CBBDD 78 ACD 9、空气 固体传声(骨和硬棒传声) 10、能量 复习练习二 1115 BCDAD 16、 ,1.固 液 气 冰 水 水蒸气 铁 氢气 2.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 量程 分度值 1 0.1 体温计 37 3.(按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增大 减小 升华 吸 熔化 吸 汽化 吸 凝固 放 液化 放 凝华 放 4.蒸发 沸腾 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压缩体积 雾、露、“白气” 5.晶体 冰 需要 不变 温度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需要 升高,双基回顾,第二章 物态变化,复习练习一 15 B C D B C 610 D B D A C 11.(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了 观察示数时视线没有和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22 38 12.(1)0 熔化 吸收 增大 (2)固 固液共存 液 13.蒸发(汽化) 升华 液化 凝华 凝固 熔化 14.(1)气 (2)液 (3)固 (4)固 液 固液共存 15.80 5 73 固,复习练习二 1619 D B A C 20低 凝华 吸 21. 22 水的温度随时间逐渐下降,且下降得越来越慢,最后基本保持不变 22.(1)比热容 (2)D (3)B (4)描点作图(注意连线时要“平滑”),如图答21 120 (5)升高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第三章光现象 双基回顾 1. 自身能发光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通电的白炽灯、激光 2.色散 绿光 3. 热 使荧光物质发光 红外线 4. 均匀介质 影的形成 小孔成像(其他只要合理也可) 5. 3x108 真空 大于,6.正立 等大 虚 相等 垂直 不能 没有 7.可以成像 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光污染 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 8.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 物体上发生了光的反射 AO OB ON 2 3 9.同一平面 法线 等于 10.(1)平滑 仍平行 (2)粗糙 射向不同方向 (3)光的反射定律,复习练习一 15 D A A C B 68 C B D 9反射 直线传播 10(1)太阳 (2)月食直线传播 11虚 1260 减小 13见图答33 14见图答34 15(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复习练习二 16.A 17.D 18.正 0.4 19.(1)调整台灯的方位 改变光的反射方向 (2)在玻璃板上垫较粗糙的纸(或布) 让台灯的光射到纸(布)上时发生漫反射 20.(1)二者等大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A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其他原因只要合理也可) (3)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白纸),眼睛直接观察光屏,看是否在光屏上成像 (4)用灯照亮棋子(其他方法只要正确也可) 21见图答35,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双基回顾 1.改变 折射 海市蜃楼 水中筷子变“折 看到的湖水深度比实际的要浅(其他只要合理也可) 2.法线 AO 2 OB 3 OC 6 3.(1)同一平面 法线 (2)零 增大 (3)小于 大于 (4)是 4.凸透镜 凹透镜 厚 薄 薄 厚 5.会聚 会聚透镜 发散 发散透镜 会聚在一点 焦点 F 焦距 f,6.(1)两侧 同一高度 (2)物距 u 像距 v (3)见下表(4)u=2f处 uf处 7.凸透 倒立 缩小 实 倒立 放大 实 正立 放大 虚 8.凸透 倒立 (1)前方 凹透 将光发散,从而使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后方 凸透 将光会聚,从而使近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复习练习一 16 C D B B C D 7.折射 浅 8.OA 30玻璃 9.凸 凹 10.凸透镜 b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11.角膜、晶状体镜头 视网膜胶卷 12.乙 凹 13.见图答4-1 14.(1)上 (2)倒立 大于 倒立 等大 实 焦距 (3)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小于一倍焦距,复习练习二 15-17 D D C 18.C,A,B 19.见图答42 20.(1)不可靠,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不能只由一种介质(玻璃)就推广到其他介质 (2)用另一束光沿BO入射,若折射光线沿OA射出就证明光路是可逆的,21.(1)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放在了焦点上;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 (2)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在成实像情况下,物距相同时,透镜焦距越大,像离透镜越远;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双基回顾 1.刻度尺 米 m 秒 s cm s 2.量程 分度值 紧贴 零刻度线 垂直 单位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 运动快慢 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米/秒 m/s 5.汽车在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为72 km 20 144 汽车 6.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7.参照物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 8.运动的相对性 地面 9.运动 静止,例题分析 例1(1)刻度尺有刻度的边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2)刻度尺的“0”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3)记录测量结果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提示:在实际测量时,刻度尺的零刻线可以不作为测量的起点线,可以在刻度尺上选取任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但读数时要减掉前面的刻度值),例2 步骤:(1)取一本物理书,除去封皮压紧,用刻度尺测出书本的厚度D;(2)数出所测的纸张的张数N;(3)用测得的长度除以纸的张数就得到了一张纸的厚度,即d=D/N. 例3静止 增大 例4 A(提示:经过6s,甲车运动了1.2m,乙车运动了0.6m,则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甲车在乙车前面0.6m处.),例5 352.5s 327.5s 340s,复习练习一 1-5 D D B C C 6. B 7. 1105 8. 1 mm 2.60-2.62 cm都可 9. mm 0.25 10. 静止 运动 11. 2:3 3:2 12.器材:刻度尺、棉线 步骤:(1)取一根棉线放在地图册上,使它和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重合,并在两个端点做上记号;(2)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记号间的棉线长度为L;(3)根据地图册上的比例1:N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应该是:s=NL.,13. (1) 180 km (2) 1.5 h,复习练习二 15-17 D C C 18.运动 静止 19. 1.5 列车 变小20.提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进行测量;还可以先测出金牌的周长,然后再算出它的直径 21.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1m/s (2)小车在2s、3s、4s、5s时刻距离出发点为2m (3)小车在后2s内的速度为2m/s (4)小车从第2s到第5s是静止的 (5)小车在7s内通过的路程是6 m (6)小车后2s内的速度大于前2s内的速度(7)小车后2s内的速度是前2s内速度的2倍,第六章物 质的物理属性双基回顾 1.物质的多少 m kg g 2.水平 右 78.4 3.物体 形状 状态 位置 正 4.质量1103kg/m3体积为1m3的水的质量是 1103kg 不变 变小 变小 5.相同 不同 6.不能 6.8 7.水平工作台 液体凹面的底部 0100 2 60 8. 4.6 0.92103kg/m3 9.软硬程度 刻划 磁性 弹性 导电性 (导热性、透明度、范性等) 10.提示:物质状态 铁钉、饼干、篮球、铅笔 水、水银、墨水(也可以按导电性、是否为金属等标准进行分类),(2)在测量植物油的体积V时,误差较大,会偏小,所以测得的植物油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大较好的方法是:向烧杯中倒人适量植物油,测出烧杯与植物油的总质量m1/ ; 将烧杯中一部分植物油倒人量筒中,测出植物油的体积V;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植物油的质量m2/;计算出植物油的密度,例3 分类标准:按物质的状态分固态:字典、铁钉、篮球、铅笔、饼干、石块、一元硬币、小木块、钢笔、青菜、西红柿、自行车液态:牛奶、盐水、胶水、水银提示:本题的分类标准还可以是:(1)金属与非余属;(2)是否可以食用;(3)是否是学习锻炼的用具等. 例4 (4)错误 错误 它的密度小于米的密度 (5)农民在分离稻谷和沙粒时或者在选谷物的种子时,复习练习一 15 B C D B D 68 B C A 9.体积为1m3的冰的质量是0.9103 kg 不变 变大 变大 变大 10.左 增加 82.5 g 11.水 酒精 盐水 12. (1)被测的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祛码放在左盘 (2)称量物体时用手拿祛码,没有用镊子,13. (1)因为牛奶在玻璃杯中不容易被倒干净,所以这样测得的结果误差较大 (2)去掉步骤A,在D的步骤中将杯中的牛奶倒人量筒中一部分,然后测出杯子和剩余牛奶的质量 (3)33.4克 14.(1)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2)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3)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15. 20 2.4103 (1)在称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来使横梁平衡 (2)实验结束时未及时整理实验器材,把祛码收回到珐码盒中 16.空心的 20 cm3 376 g,复习练习二 17-19 C B C 20. 2.5 100 2.5103 1X 103 21. 1.1103 kg/m3 4.42 g 15.42 g,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双基回顾 1.可分 变化 分子 分子10-10 2.整杯水都变成紫红色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小于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 4.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引 斥 香味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原子 6.汤姆逊 卢瑟福 7.正 等量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8.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质子 电子 中子 不显 9.哥白尼10.大爆炸 星系在离我们而去,例1 C(提示:在日常的现象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无法通过眼睛直接看到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宏观的现象来判断,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如果用肉眼能够直接看到颗粒的运动,这种运动都不是分子的运动) 例2 A 例3 禁烟标志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吸烟者产生的烟会扩散到其他地方,被其他的人被动地吸食而造成其他人的身体受到伤害,所以,在公共场合一定要禁止吸烟,复习练习一 15 C A A A A 610 A D C A D 11.小于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 1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3.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14.较大 作用力几乎为零 15.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16.会粘在一起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17.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复习练习二 1822 C B D B B 23.塑料绳张开 摩擦起电使塑料绳之间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24.正 负 25.光的反射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6.取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在杯中装有相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杯中滴人几滴红墨水观察杯中的水变红的快慢,我们发现热水杯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第八章力 双基回顾 1.弹性形变 越大 2.牛顿 N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3.相互 排球 4.地球的吸引 正比 G =mg 9.8N/kg 5.竖直向下 竖直 6.阻碍 滑动 7.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接触面间的压力 增大压力 8.润滑剂 滚动,例题分析 例1 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围绕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分析 例2 (1)天平 弹簧测力计(2)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3)北京赤道、北极纬度不同 点评:要得到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应先进行定性的变化分析,再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结论,例3(1)c、d、g(2)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 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做 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1,将长方体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 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 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 (3)若F1、F2相 等,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点评:要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把握控 制什么、改变什么、测量什么,例4 如图答8-1 点评:在画力的示意图时,由于鱼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和拉力的大小应该相等,所以表示重力和拉力大小的线段应该一样长,复习练习一 15 B D A A A 6.无法行走 提高 7.竖直向下 8. (1) 2.8 2.8 (2)没有控制压力不变 9.形状 10.乙球 甲球相互 11.如图答8-2 12.作用点,复习练习二 13.用细线拴一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1,用力改变橡皮泥形状,再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2.若G1、G2相等,说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14. (1)将长度的微小变化进行了放大,易于观察 (2)1、2 长度(或3、4 长度;或1、3横截面积;或4、5横截面积) 15. B,16. A、C D B、E 17.所需器材:带钩木块、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甲瓷砖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甲再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乙瓷砖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乙. 选择方法:若F甲大于F乙,则甲种瓷砖防滑性能好,应选择甲种瓷砖,第九章 力与运动 双基回顾 1.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2.同一物体 相等 相反 同一直线上 3.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4.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5.改变 不改变 改变 快慢 方向,例题分析 例1 C 点评: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一对力主要区别是: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 例2 D 点评:抓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关键点,分清物体不受力、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的三种情况 例3 C 点评:要会利用惯性知识,分析下落后的水滴运动情况审题要仔细,注意利用题目中“火车在匀速直线行驶”这一重要条件,复习练习一 16 B D C D A D 7.惯性 小 8.鸡蛋有惯性 复习练习二 9-11 A B B 12.大小 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13.车未停稳人就下车,人原来是运动的,下车后脚落地静止,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运动,此时人就会摔倒 14. (1)向右 变大 (2)向右 变小,第十章压强和浮力 双基回顾 1.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 单位面积 p 帕 2.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3.深度 各个方向 液体密度 密度 4.马德堡半球 托里拆利 5.减小 变化 6.降低 升高 7.气体 液体 越小 8.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 9.大于 小于 等于,例1 罪犯体重为750 N. 例2 A 例3 人会倒向奔驰的列车 较大 较小 例4 10 上浮 6 例5 B 例6 A,复习练习一 15 B D B A D 610 A A D C C 1113 C C D 14. 2.5103 15. pc pB 16.液体密度相同时,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压强 大气压 5104Pa 减小压强 18.略 19.变大 不变 上浮,20. 7.5X107 7.5X103 21. 10 下沉 变大 22. 0 23. 蜡烛、木块往小瓶里装满水 往水里加盐 浮力 (液体的密度或排开液体的体积) 复习练习二 2427 C B C A 28.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3 29.管内液面高于管外液面 纯净水 橡皮膜向下凸 浓盐水(其他答案合理,亦可),30.粗糙的木板或水泥墙壁与吸盘间有缝隙,漏气 31. v=25 m/s80 km/h, P=l06pa7 x 105 Pa,所以停车的原因是速度超过限速,对地面的压强超过允许的压强 32.实验步骤:将大圆柱体放在海绵上,然后将小圆柱体竖直放在大圆柱体的正上方,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程度;再将小圆柱体放在海绵上,然后将大圆柱体竖直放在小圆柱体的正上方,再次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程度现象:比较两次海绵被压下的深浅程度,第一次较浅,第二次较深结论: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3.排开液体的体积 密度 (1)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 (2)实验步骤: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重G; 将橡皮泥浸没于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则F浮1=G-F1; 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于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则F浮2=G-F2; 再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于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3,则F浮3= G- F3. (3)求出橡皮泥各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若各次所受浮力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各次所受浮力不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34.提示:将水和酒精配成一定密度的混合液,使小纪念品悬浮在其中,用天平、量筒测出酒精溶液密度,其大小就等于这个小纪念品的密度,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双基回顾 1.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 2. 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l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4. (1) 费力 费力但省距离 (3) = 等臂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5.定 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等臂,6.动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 7.省力改变动力的方向 1/n n 8.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 焦 (J) W = FS 9.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0.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P 做功快慢 瓦(W) 千瓦(kW)、兆瓦(MW) P=W/t Fv 11.有用功 W有用 额外功 W额外 总功 W总 有用 额外 12.有用功与总功 = W有用 / W总100 1 13.有用功 额外功 物体的重力 动滑轮的重力,例3 A 例4 (1) 0.5 66.7 由于使用杠杆时需要克服杠杆自重(克服摩擦力)等做功 (2)不能 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 实验的次数较少,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 例5 (1) 83.3(2) 120 W,复习练习一 15 C B D D A 69 D A. C B 10. 10 0.4 11.相同 不同 12.改变拉力的方向 1.8105 60 13.如图答11-3 14.错误 错误 错误 改正如图答11-4,15. (1)右(2) 5处挂4个钩码 6处挂3个钩码(或8处挂2个钩码等) 16. (1)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能省力(3)费距离(4)滑轮组 17.(1)8 80(2)无关(3)变大 18. (1) 800J(2) 80(3) 100 W,复习练习二 19-22 A C C B 23. 200 两手向车把末端移动、增大动力臂,或将石块向车轮方向移动、减小阻力臂等24. FL = 25.如图答11-5 26.(1)越缓(2)最陡(3)55. 6 2 27. (1)(2)体重计(或磅秤)、刻度尺、秒表(3)如下表(4)P=mgh/t 28.大于400 N 100 W,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双基回顾】 1.机械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2.运动 质量 速度 3.被举高 质量 高 4.发生弹性形变 弹性形变 5.无规则 内能 大 6.做功 热传递 做功 转移 7.传递能量的多少 焦耳(J) cm(t-to) cm(to -t) 8.单位 升高(或降低) 10C J/(kg .0C) 9.化学 内 光 单位 完全燃烧 mq 10.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 两 两 一 机械 内 内 机械能,例题分析 例1(1)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2)使小车到达平面时的速度大小不相等 (3)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 (4)在质量相同时,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5)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 (6)不能 若水平面绝对光滑, 木块被推动后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会停下来,无法比较被推动距离的远近,例2 C 例3 D 例4 C 例5(1)8.4x107J (2)14Kg (3)使用太阳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能源丰富,但太阳能容易受气候的影响,且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转换效率较低 例6 B,复习练习一 15 B A D C B 68 D D D 9.弹性势 动 重力势 10. 1.68 x107 0.4 11.热传递 做功 40 10 12.大 大 13. 做功 减小 降低 液化 14.增大 显示筒内气体温度(内能)的变化 15. (1)质量 (2)吸收的热量相等 (3)加热时间长短加热相同的时间 升高的温度 (4)让沙和水受热均匀 (5)大于 沙子,复习练习二 16. D 17. B 18. A 19. (1)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摆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阻力,机械能逐渐减小 20. (1)小桩下陷深度 刚开始下落 (2)高度 (3)mAmcmb 21. 200kg 2.1x107J 1.25kg,第十三章电路初探双基回顾 3.I 安 A 有电源 电路是通路 4. U 伏 V 5.串 并 电流 大 “”接线柱 “一”接线柱 电压表的量程选小了 电压表的“”、“一”接线柱接反了 6. 1. 5 2 220 7.逐个顺次 处处相等 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8.并列 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相等 9.其他形式 电 电 化学 10.并,【例题分析】 例1 D 例2 如图答131 例3 1.8 1.2 例4 (1)不可靠小明所用的灯规格相同;只根据一次实验数据就得出了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2)换不同规格的灯,再测几次A、B、C处的电流,复习练习一 15 D D D B A 610 C B A C D 11. mA kV 12. 1:1 13. 6 2 14.图略,提示:灯与电动机并联,S1控制灯,S2控制电动机 15.提示:干路和支路不能混淆 16.电流表“”、“一”接线柱接反 电压表没有与灯L2并联 电压表所用量程小于被测电压,17. (1) 2. 60 UAC跟UAB与UAC之和相差太大,不符合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2)可行因为A点和B点电流之和与C点的电流近似相等,符合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18.(1)0.4A(2)电流表A1和A2用的量程不同 (3)方法一可行方法二不可行,复习练习二 19. A 20. B 21. A 22. B 23.可能停电了 观察教室外的灯是否亮着 可能校园空气开关跳闸了 观察校园空气开关是否跳闸(答案合理即可)24. (1)图略(2)将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两端,检查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 (3)(表格合理即可)(4)该小组用的灯规格相同,得出U1=U2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选用几个不同规格的灯,多做几次实验25. (1)短路 烧坏电流表或烧坏电源(2)去掉两灯右边的导线将电流表“3“接线柱上接灯右边的线接到灯的左边,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双基回顾 1.阻碍作用 R 2.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温度 3.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 一上 一下 4.最大电阻为50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5.电压 电阻 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U/R 6.由I=U/R,得R=U/I 断开阻值最大 7.各部分电阻之和 R=R1R2 8. 5 5,例1 (1) 2和3 (2)较小(3)不能根据欧姆定律,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方案(2)不能控制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一定 例2 (1)甲组: RX=U/I, 乙组:RX=I1R0 /(I2-I1) (2)甲组电路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甲组测量的准确性比乙组高 例题3 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中电阻的变化范围为1050,复习练习一 1-5AADDB 6-8B D 8. 0-15 V 20 12 9.铜线 锰铜合金丝 10.变大 不变 11.少滑动变阻器,不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电流表的“”、“一”接线柱接反了 12. (1)如图答14-1(2)换电阻时,没有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3)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 13. 串 10 14. (1) 10(2) 26(3)20,复习练习二 1517 C B C 18. S1和S2 断开 4:1 19. 1 15 20. (1)灯L短路 电阻R断路(2)灯L短路 电阻R断路(3)不能 灯L短路和电阻R断路时,电压表均无示数 21. (1)从图线可知,当R/=4时,I10.5A,即电流表示数为0.5 A (2) 2 V (3) 10 (4) 1:2,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双基回顾 1.电 其他形式 电2.W=Ult J 3.6X106 3.电功 电能表适用的额定电压为220V 用电1 kWh耗电指示灯闪烁次数是3 200次 4. Q= I2Rt = 5.电流做功快慢 6. W kW 1s内电流所做的功为800J 7. 220V 100 W 0 V 0 W 8. PUI 图略 9.进户线 电能表 空气开关 熔断器 开关 插座 用电器并 火 零 220 10.电流 不良 短路 超负荷运行(用电器总功率过大)11.电流过大时,熔丝会自动熔断,保证电路安全 低 串12.火线和零线 笔尖 金属电极 火 零13.火 36V 接地,例题分析 例1 2:3P并P1/P2/ 例2(1)6. 6 X 105(2) 44(3) 2 A 264 W 例3 (1)不亮 图略,提示:将小灯泡的右接线柱与电流表的负接线柱相连的那根导线,从电流表的负接线柱上拆下后,接到电压表的负接线柱上(2)6 (3)小于 点评:对实物图连接的错误如果一时看不出,可以自己先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图,再对照小明的接法,可以找出小明连线的错误另外,对涉及灯泡的有关实验,要注意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发生变化不同电压下,由于灯丝温度会发生变化,灯丝的电阻也不同例4 D,复习练习一 1-5C C D B C 6-9A C A C 10. 0.1 300 11.(1)并联(2)火线 串联(3) 220 100 变暗12.甲 接地13. 1:1 1:4一样14. (1)电流(2)根据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3)空调等大功率用电器不要同时使用 15. 4.1 0.45 16.图略,17. (1)图略,提示:电压表量程选0-3 V (2)阻值最大(3)滑动变阻器选用了A、B两个接线柱(4) 2.5 0.75 18. (1)温度(2)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3)电阻 温度计示数的变化(4)不能 因为液体的种类不同,此时仅由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不能判断金属丝产生热量的多少 19. 1.5 3,复习练习二 20-22B D C 23.电流 电阻 大 电压 电阻 大 24. (1) “50 0.5 A” (2)图略,提示:电压表要与灯泡并联(3)滑动变阻器选用了C、D两个接线柱(4) 0.32 1.92 (5)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5. (1) 6 (2) 0.5 2 4 26. (1)正(2) 5 (3) 3 (4) 0.25,第十六章电磁转换双基回顾 1.铁、钻、镍 2.南北 3.排斥 吸引 4.力的作用 北 5.偏转 存在磁场改变 电流 奥斯特 6.磁场 电流 7.受到力的作用 电 机械 平衡 电流 8.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 机械 电,例题分析例1 D 例2 D 例3 (1)切割磁感线运动(或与磁场方向垂直的运动)(2)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或导体运动方向) (3)在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或导体运动方向)一定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4)转换 机械 电 发电机(或动圈话筒)(5)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速度有关 主要步骤:保持磁场强弱不变,让导体ab以不同的速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大小如果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相同,说明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速度无关;如果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不相同,说明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速度有关,复习练习一 16 A B B A B A 712 A A C B B D 13.磁场 地磁场 北 14.磁能生电 电磁感应 1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磁化 复习练习二 16. D 17. D 18. (1)换用强磁铁(2)将ab棒换为多根导线19.电磁感应 发电机 用一只可节省材料,但效果不如用两只的好用两只时,磁铁不管向左还是向右移动,都可以看到有一只二极管发光20. (1)线圈转速 线圈转向(2)机械(动)(3) (4)电流,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双基回顾 1. m Hz 2.属于 3X108 m/s 3.小 大 高 低 4.卫星 光纤 卫星通信、移动通信 反射 光纤通信5.一次 二次 6.轻核的聚变 重核的裂变 核裂变 核聚变 核裂变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7.太阳 光化转换 光电转换8.产生 消灭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保持不变9.转化 转移 方向 不能 减少 输出的有用 输入的总 10.化石燃料 可再生利 用效率 污染,例题分析 例1 D 例2 B 复习练习一 15 C B C A C 6. B 7.语言 图像 手势、颜色(表情、形体) 8.发电机 热机(汽油机) 9.核裂变 核聚变 10太阳能、风能 不变 方向性,复习练习二 11. (1) C (2) 3X108 具有(3)三(4)微波炉的金属外壳可以阻挡微波从炉内传出,以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12. (1)节能 (能表示出电能转化为光能明显比白炽灯多即可) (3)WPt0.06kWX2000hX(1-8)=110.4 kW.h,第十八章 实验复习专题 例题分析 例1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吗?点评: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例2 (1) 2.7(2) 10 618.6 (3) 6 (4) 245 例3 (1)长木板与大木块构成斜面,用来调节控制小车到达底端时的速度(2) A (3)左边点评:本题考查选取器材、分析器材作用的能力,对于课本上的实验,不能仅仅满足知道实验的过程与结论,还要熟悉器材,知道选取该器材的目的,例4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时的读数为F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铝块浸没在盐水中时的读数为F2;比较F1 、F2的大小若F1等于F2,则说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无关;若F1不等于F2,则说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2)铝块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1=G排1=1gV1=3.03N,弹簧测力计的计数F1=G-F浮1=8N-3.03N=4.97N, F浮2=G排2=2gV2=3N,弹簧测力计的计数F2=G-F浮2=5N,弹簧测力计在两种液体中的读数之差(或铝块在两种物体中所受浮力之差)为:F=F2-F1=0.03N, 弹簧测力计在两种液体中的读数差距小于分度值,选取这两种液体探究不合适,或者测力计分度值太大,不能够比较浮力的大小关系。,例5 例6 B 例7 (1)R=U/I(2)连电路图略(3) 0.3 8 例8方案一:用体重计测质量,用秒表测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然后,利用公式P=W/t=mgh/t计算出功率,再进行比较 方案二:用体重计测质量,用秒表测参赛的同学爬过同样高度所需的时间,利用公式P=W/t=mgh/t进行比较 方案三:用体重计测质量,用长杆和卷尺测参赛的同学在相同时间内爬杆的高度,利用公式P=W/t=mgh/t进行比较,例9小红的方法不合理;要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压面积的关系,可以让同一个老师第一次穿平底鞋在泥地上行走,第二次穿高跟鞋在同样的泥地上行走,观察两次脚印的深浅,即可得出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潍坊滨海疫情管理办法
- 网络药物安全管理办法
- 网络信息生态管理办法
- 环保咨询提成管理办法
- 出行安全培训演讲课件
- 2025年中医学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发展对象培训班题库(附含答案)
- 出租屋培训课件
-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关于二手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打架斗殴安全教育
- 档案数字化工作实施方案
- 短视频在互联网媒体与在线游戏行业的应用研究
-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2023版
- 购置体育器材申请书模板
- 已充氧的医用氧气瓶产品供应链分析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数字人课程设计培训
- GB/T 44669-2024残疾人服务机构服务规范
- 水质-氯化物的测定验证报告
- 多年生牧草加气地下滴灌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