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出凝血监测.ppt_第1页
重症患者出凝血监测.ppt_第2页
重症患者出凝血监测.ppt_第3页
重症患者出凝血监测.ppt_第4页
重症患者出凝血监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症患者出凝血监测,广西人民医院ICU 黄寨,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血管的作用 血小板因素 血液凝固机制 抗凝及纤溶系统,临床监测,出血原因的判断:病史、家族史、既往史 局部因素 出凝血机制异常 局部因素无法解释 出血不止 多部位出血 家族遗传史、自幼出血史 全身性疾病引起,临床监测,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判断 血管因素:瘀斑、瘀点 血小板因素:瘀斑、瘀点、粘膜、月经过多 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关节、肌肉、内脏 纤溶过度:广泛性出血 病情动态监测,实验室监测,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出血时间:血管壁受损、血小板质或量缺陷 毛细血管脆性实验 检查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 血块收缩时间 血浆血小板球蛋白:反映血小板的激活情况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实验室监测,检查血液凝固机制 凝血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90130s,体外循环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242s,延长10s以上提示活性25%,血友病、DIC 凝血酶原时间:外源性,12s,、,DIC,阻塞性黄疸,抗凝剂过量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纤维蛋白原定量:24g/L,DIC、原发性纤溶,实验室监测,检查纤溶的试验 凝血酶时间:1618s,FDP、肝素、Fg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见于DIC早期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反映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血清FDP测定:16mg/L,20mg/L有意义 抗凝血酶活性及抗原含量 降低多见于DIC、血栓形成、严重肝病,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血小板评估 正常10万,5万创面渗血过多,2万可自发性出血,脾切除、输新鲜血,达到78万 功能异常: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尿毒症,停药、透析,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凝血因子评估 先天性缺乏:血友病,替代疗法 后天性缺乏:VitK缺乏、肝脏疾病、DIC、大量输血输液,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麻醉因素:增加渗血 手术因素:纤溶活性 大量输血输液:稀释、库存血、输异型血 体外循环:维持ACT500600s,术毕130s,肝素中和不足,血小板、凝血异常,DIC,病因: 感染:最常见,败血症合并低血压时 手术及创伤 产科意外 癌肿与白血病 其他:心血管、消化系、免疫性疾病,DIC,诊断标准: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 原发病难以解释的微循环衰竭和休克 多发性微循环衰竭 抗凝治疗有效,DIC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BPC10万呈动态下降 PT延长3s呈动态变化 Fg1.5g或进行性,或4g/L 3P试验或血清FDP20mg/L 血中破碎红细胞2% 其他,DIC监测,监测基础疾病的进展或消除 观察出血进展情况 DIC分期判断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防治,去除和控制病因 抗凝剂的应用 抗血小板药的应用 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抗纤溶药,DIC治疗,基础疾病治疗及诱因的消除 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纠正酸碱失衡. 抗凝血治疗,肝素 机理 加速AT-III对凝血酶的中和; 中和活化的因子XIa、Xa、Ixa; 促进纤溶作用; 降低血粘度等。,适应症 有DIC的诊断依据而暂不能去除DIC病因者都可考虑使用,尤适用于羊水栓塞、严重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等。感染性DIC、重症肝病DIC及新生儿DIC肝素使用有争议。,禁忌症 有手术史及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近期有活动性出血;晚期DIC以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时肝素作用不大,原发性纤溶也无应用指征。,剂量:一般首剂1.0mg/kg iv或静滴,以后0.51.0mg/kg q6h,滴完后3h用CT(试管法)作为监测肝素用量依据。一般CT延长1倍左右,提示剂量合适,近年来趋向于小剂量用药0.250.5mg/kg,q12h皮下注射。,DIC类型与病期 急性型及重症DIC早期肝素用量可偏大,慢性型及DIC晚期,或预防性使用,剂量宜偏小。 酸中毒时,肝素灭活快,用量宜偏大。,肝肾功能障碍时,肝素灭活及排泄慢,用量宜小。 血小板重度减少,凝血因子明显低下时,应减少肝素用量。,血浆AT-III减少时,肝素用量适当增加,并补充AT-III制剂。 用肝素后要求 CT延长至1530,12提示用量不足30提示过量或纤溶亢进,可分别予以鱼精蛋白中和或用纤溶抑制剂。 低分子量肝素的应用,分子量30007000,对凝血酶的作用较普通肝素弱,而抗Xa作用强于抗凝血酶,因此出血的副反应小。皮下注射90%被吸收(普通肝素15%20%)抗凝作用可持续24h;只需1天皮下注射1次(普通肝素只能保持0.68h),尤适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急性期。用量75150u/kg.d(不同剂型,用量不同),其它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 适用于慢性DIC或可疑DIC病例。 复方丹参 :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低分子右旋糖酐:抗血小板聚集,补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潘生丁: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 阿斯比林: 抑制前列腺素代谢抗血小板聚集。 噻氯匹定(Ticlopidine):稳定血小板膜,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AT-III : 和肝素合用可减少肝素用量,增加肝素疗效。,补充凝血因子 新鲜全血、新鲜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PPSB。 在DIC发病因素未去除前单独补充凝血因子可加重DIC,需合并肝素应用。,纤溶抑制剂 适应症: 有纤溶亢进的临床及实验证据; DIC晚期继发性纤溶成为出血的主要 原因.,制剂: 6氨基乙酸(EACA)2.010.0g/d分次静滴,静滴过快可使血压下降,血尿忌用。 对羧基苄胺(PAMBA)0.21.0g/d分次iv 止血环酸(AMCA)500700mg/d分次 抑肽酶 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兼有抑制纤溶及Xa作用,5万u首剂1万u/h,持续静滴。,溶栓疗法 适应症 脏器功能损害表现突出,经DIC治疗无好转; DIC末期,凝血及纤溶过程均无阻止,脏器功能恢复欠佳;,有明显血栓栓塞的临床及实验室依据。 制剂 尿激酶: 首剂4000u/kg400u/kg.h,新制剂单链尿激酶特异性强(有赖于纤维蛋白存在),副反应少。 t-PA : 高效特异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其它治疗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不宜常规使用,在以下情况时可适应应用: 基础疾病需糖皮质激素使用,如各种变态反应所致的DIC,感染性休克伴发DIC,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 并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山莨岩碱 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外科手术与DIC 机制 大量组织破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创伤伴发休克、感染,均可激活外源、内源凝血系统。体外循环时红细胞破坏,血小板破坏可释放促凝物质促进DIC。输入大量库血,已凝集成颗粒的物质亦可促进DIC。,预防 精心手术,加强止血措施。 防止感染、休克、缺O2、酸中毒、电介质紊乱。 术前伴高凝状态(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可于术前2-3天应用抗血小板药及降低血粘度。,治疗 1)解除病因,改善微循环。,2)抗凝治疗对急性DIC高凝期和消耗性低凝期有效,但肝素应用需慎重,先静注25mg50mg,观察创面渗血情况,若无增多,再增加至50100mg,加入鲜血中,使APTT维持在正常1.52.0倍,进入纤溶期可用抗纤溶药。,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 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 死亡率显著正相关 临床上对其诊断与处理缺乏足够认识 1993年美国率先制定了腹部贯通伤病人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操作规范 , 使创伤失血性休克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的救治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发病机制,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产生机制十分复杂 ,包括以下原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异常、低体温、酸中毒、感染等。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异常 低体温 酸中毒 感染,诊断标准,在明确无低温和酸中毒情况下,排除肝素影响,结果满足下列任意1条或以上时,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创伤性凝血病。 APTT为正常值的1.5倍; PT为正常值的1.5倍; Fib1 g/L; 凝血因子活性25%。 床边凝血测试 :血栓弹力图(TEG)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CA),治疗方法,“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 是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救治策略。 损伤控制性复苏是一种延迟、低压、限制性复苏。其主要理念就是简化治疗,目的是采取尽量少的措施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损伤控制性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以简单、迅速的临时措施来止血和控制污染,快速关闭创口,避免进一步损伤是整个救治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目的 控制急性出血,避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控制污染,降低因感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 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大量输液带来的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损伤控制性复苏,患者术后立即转入ICU,针对“死亡三角”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干预,以达到快速纠正生理功能紊乱的目的,并为进一步的确定性手术创造条件。 恢复血容量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复温 输血 控制感染,恢复血容量,维持收缩压在90mmHg左右 以防止因血压过高而造成小血栓的脱落,引起再次出血 补充凝血因子 以新鲜冰冻血浆为主要复苏液体 与浓缩红细胞的比例:11或12 在同等创伤病人采用这一比例复苏能显著降 低病死率,立即启动“大量输血程序” 适应症: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按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各6个单位和 冷沉淀10单位作为一份进行输注 最大程度地减少晶体液的输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提高组织氧供恢复细胞有氧代谢 提高血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快速输入红细胞或全血,使心脏指数CI 4.5 Lmin-1m-2,红细胞压积35% 提高动脉氧分压所能采取的措施有提高吸入氧浓度,采用呼气终末正压呼吸以减少肺内分流,使SaO2 94% 补充碳酸氢钠:当pH7.2时,可以补充适量的碳酸氢钠使动脉血pH恢复正常。,复温 目的:恢复患者热平衡,保持室温 光辐射加热器 电热毯 热换气循环装置 暖湿气体呼吸支持 复温输液装置 胸腹腔温盐水灌注行中心复温,输血,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纠正凝血功能紊乱 最主要的方法 打包式:浓缩红细胞6IU,新鲜冷冻血浆6 IU( 250ml/IU),血小板6 IU 增加冷沉淀10 IU:纤维蛋白原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