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动力观点看》PPT课件.ppt_第1页
《从心理动力观点看》PPT课件.ppt_第2页
《从心理动力观点看》PPT课件.ppt_第3页
《从心理动力观点看》PPT课件.ppt_第4页
《从心理动力观点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從心理動力觀點看 青少年問題及輔導策略,南台科技大學 張治遙博士 幼保系副教授、 諮商輔導組組長 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 99-10-29版,心理分析學派1,任何行為都有動機(原因) 一部分動機是自知的,但大部分的動機是自己未覺察的、不明瞭的 人的意識狀態所能掌握的不過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絕大部分的心靈活動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 人的行為(動機)多半受潛意識動機的支配,個人並不知道 源於潛意識動機的矛盾與衝突是行為困擾的主因 人發展出心理防衛機轉來因應潛意識的衝突,減低焦慮,心理分析學派2,防衛機轉的運作大部分在潛意識中進行, 個人多半未覺察 長期無法化解的心理衝突是形成精神疾病的主因 探索、分析潛意識動機的衝突會是極難承的事,會遭到抗拒反應(此在潛意識中進行) 人格是自幼形成的,早期經驗有決定性的影響 潛意識潛藏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依附關係的矛盾與衝突經驗,此形塑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的看法 潛意識的衝突太強烈,個人使用成熟的防衛機轉無法有效化解時,會使自我感到焦慮不安,案例說明,Freud早期治療歇斯底里症的重大發現 心理劇充滿敵意的學員 對權威的害怕、順從、憤怒,源於國小創傷。媒體看傷害學生事件反應-高中唸國文課本緊張焦慮 好友梨山打工被毆事件 不良少年被瞄一眼,動手打人。 善体人意關懷朋友其實是在照顧自己內在小孩 早期喪母+父言語暴力的解離個案,過去(潛意識)對現在的影響,探討了解過去本身不是目的,可以有二種效果,其一是渲洩情緒的效果,說出來而被接納了解是釋放情緒能量。另一是了解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因為過去仍不斷的干擾現在,使無法真實的接觸此時此地 此即移情,移情無所不在。早期經驗/潛意識的影響力及支配性 。 我們的現實知覺及反應受/1.現實面/2.情移面的影響。早期創傷越大,扭曲越大。例如家暴或外遇造成對男性的不信任。 現場若有50位學生,就有50個主觀真實,人依據自己主觀的真實在反應。,探討過去(潛意識)的意義,瞭解過去是如何影響現在: 這是最重要的意義,過去經驗形塑我們的思考、行為、情緒模式,未經自我覺察、自動化反應,即強迫重複及移情,經由瞭解過去是如何的影響現在,提升覺察能力,使可以重新抉擇來加以改變。 接納自己 經由瞭解自己的行為及思考模式是早期為求生存、適應當時環境所發展出來,雖然這些模式現今已不適用,甚至造成困擾,但當時有其功能及發展背景, 瞭解過去使更能夠接納自己。 接納別人 自己目前的不適應想法和行為的學習根源主要來自早期與父母家人相處經驗, 父母教養方式對我造成許多不良影響,但他們並不是故意, 他們同樣受限過去早期經驗對他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挖掘過去經驗的正向資源 過去經驗固然有一些負面影響, 但在求生存適應環境發展出一些特質和能力,肯定並擁有這些特質和能力可以成為自我內在資源,在心存感謝之際, 對接納自我及別人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人性觀點,壓抑是最原始的防衛機轉,把不被意識層面接納的慾望、渴望、本能、攻擊、衝突、衝動壓抑到潛意識裡 被壓抑到潛意識的情緒並未消失不見,情緒能量有表達及完成的需求,它只是跑到另一個意識層面,伺機蠢動,干擾意識層面的運作。 心理疾病:源於潛意識的衝突,此與他童年時期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個案:安娜O,一位21歲才華出眾的女性,她的病持續二年多,期間出現明顯的身心障礙。例如右側兩肢患有僵直性麻痺,伴有感覺喪失,有嚴重的神經性咳嗽,厭食,失神錯亂。 照顧生病的父親,一天夜半醒來,恍惚間看見一條黑蛇爬向父親要咬他。她試圖趕走,但卻全身麻痺,右手失去知覺。當後來病人在催眠狀態下回憶起這一情境時,曾經嚴重折磨她的右手臂麻痺症,竟然一下子消失。,個案:安娜O,在炎熱夏天裡,病人口渴,卻沒有任何理由突然發現她不能喝水,當嘴唇碰到玻璃杯時,立即推開杯子,似是患恐水症,僅靠水果止渴。 在一次治療中,病人開始抱怨,她那令人討厭的女傭人,她的小狗也在玻璃杯裡喝水出於禮貌,她當時並沒說什麼。 病人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仍感氣憤和惱怒但自從她這壓抑的憤怒發洩出來後,她就想喝水了,從此病人不能喝水的心理障礙就消失了。 病人被治癒後,成為地方有影響力人士,73歲過世後,西德還發行郵票紀念她。,早期記憶,生命是一連串故事的累積,對父母的生命記憶 對父親早期的記憶 對母親早期的記憶 父親最常對我說的話 母親最常對我說的話,治療的目標,治療的目標:使潛意識的材料意識化,使個人可以加以了解與掌控 如何了解潛意識? 1.夢的解析 2.催眠 3.自由聯想 4.抗拒的分析 5.移情的分析,Bowlby依附理論,客体關係學者Fairbairn認為尋求客体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與行為動力,愛及關係的渴求是主導人的行為動力。 Bowlby依附理論:嬰幼兒有和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尤其是母親)建立強烈情感聯結的需求,嬰幼兒的情緒起伏多半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有很大的關係。嬰兒幼會透過不同的依附行為,如哭、叫、跟隨、擁抱來親近主要照顧者,藉以得到保護而成長。,依附情感聯結具有永久性,依附是指嬰幼兒與父母之間所建立的情感聯結,此情感聯結具有永久性,而且依附對象是重要、獨特、不可取代的。雖然逐漸長大之後,此情感聯結關係可能變弱,或由其他的人取代(如密親伴侶),但早期所建立的依附關係不容易抛棄,通常會一直持續。因此,與嬰幼兒階段互動頻繁的照顧者,往往成為主要的依附對象,與嬰兒的關係與影響最為深遠。,兒童行為主要動機,生命早期最重要行為動機是建立與維持和父母(主要照顧者)的安全依附關係和聯結 孩子為了討好和迎合父母的期望和要求,會發展出一套人際模式和特質,即孩子所發展來的人格和行為特質是為了適應父母,是為了在家庭中生存所發展出來的。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當個人與父母的情感聯結感覺到受威脅、破壞,或與父母分開時,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生命早期最大的焦慮和害怕,生命早期最大的焦慮和擔心害怕是被父母貶損、拒絕、遺棄,即安全依附關係受到威脅 當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遭到威脅和衝突的時候, 將面臨極大的壓力和焦慮, 我們會發展出人際因應策略或防衛機轉來因應。 孩子常用的防衛機轉為壓抑、分裂、合理化,以保護自己,免於焦慮。這些防衛機轉多在潛意識中進行,個人難以覺察。潛意識裡充滿了個人與主要客体之間的矛盾衝突與愛恨情仇。 四歲加州女童溺水的故事,兒童內化父母的觀點和態度,孩子對父母親說的話幾乎會全盤的接受,而形成孩子對自己的看法 孩子無法也沒有能力接受父母不愛他、拒絕他、離棄他,因為依附父母是孩子生存的命脈。 孩子傾向於壓抑對父母負面的想法情緒和感覺。 。因此當孩子遭挨打、受虐、責罵時,孩子會選擇是自己的不乖不聽話不好才會被打罵,而不會認為是父母的錯,也不願承認是父母不愛他。 孩子會內化父母對我們的看法和態度成為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核心信念/內在客體關係,個案如何感覺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別人和外在世界,是造成行為上不同的主要原因。 個案不太會說出這些感覺和想法,一直用非口語的方式在表達,端視你能否解讀。 如果要了解個案及其行為,一定要了解個案是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以及如何看待外在世界。,長大後仍重複早期關係型態,我們會內化父母對我們的看法及關係型態成為我自己的, 我們用父母對待我的方式來看我們自己、對待我們自己。 這個過程是耳濡目染、自動化、未經思考覺察,我們早期與父母相處的關係和模式,會內化進心裡(內在的客体關係) , 成為內在的人際認知地圖,形成對自己、對別人、對外在世界的基本看法、認知基模。 早期所發展出的人際因應型態成為我們人際關係型態的版模和雛型,我們將會傾向於不斷的重複這個人際關係型態,,即使我們長大成人了。,大象的故事,小孩看完馬戲團表演後,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問父親:爸,大象那麼有力氣,為什麼牠們的腳上只繫著一條小小的麻繩,難道牠無法掙開那條麻繩逃脫嗎? 父親解釋: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鐵鏈】來繫住小象,那時候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他就甘心受繩索到的限制,不再想逃脫了。 後來,馬戲團失火了。動物們受到火勢所逼,十分焦躁不安,大象更是頻頻跺腳,仍是掙不開腳上的麻繩。炙熱的火勢終於逼近到大象,只見一隻大象已被火燒著,灼痛之餘,猛然一抬腳,竟輕易將腳上麻繩掙斷,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方。其他的大象,有一兩隻見同伴掙斷麻繩逃脫,立刻也模仿牠的動作,用力掙斷麻繩,但其他大象卻不肯去嘗試,只顧不斷地焦急轉圈跺腳,竟遭大火席捲,無一倖存。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也有許多看不見的鏈條繫住我們?久而久之就將這些鐵鏈視為理所當然,變成習慣。我們獨特潛力就這樣被抹煞掉。,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自我預言應驗: 我們所涉入、建立的人際關係中,會發現別人經常是類似父母對待我的方式與我互動,亦即我與別人的關係型態經常是重複早期與父母的關係型態 這經常是涉及我對人際關係的型態有一個預期,並且誘發塑造別人表現出我預期的方式。,艾瑞克遜Erikson心理社會期,正向vs負向解讀,好命好運與歹命歹運者之最大區別 老師:最近缺曠很多, 認真一點! 學生:老師盯上我, 真不夠意思, 班上缺曠同學 又不只我一人 學生:老師關心我, 好自為之。 母:考試成績退步要不要補習或問考試成績 子:你只在乎成績, 根本不關心我, 我成績差你 臉上無光 子:媽關心在乎我, 好, 我去補習。 關係不好或不信任,負向解讀,很難聽進忠言,心理安全需求優先,生命早期的發展任務:信任安全,後續的人格發展階段皆以早期的發展任務為基礎,先前發展階段不佳,將影響後續發展 安全感是孩子最深最重要的需求,在安全感確保或前提之下,孩子才較有可能關心其他的事情,無法安心發展其他的領域。 教導孩子處理衝突及負面的情緒至為重要,關健在於安全依附關係建立,只要提供給孩子關愛照顧的環境,孩子遭遇的挫折是小事一件(Bowlby, 1979, p.13),心理健康指標:勇於表達,心理健康的指標:自主自發,勇於表達 安全信任,沒有焦慮緊張害怕,就可以自在的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感受 內在力量滋長,能自我接納的具体表現。因為不接納自己,投射效應,變成怕你不接納、不喜歡 擁有內在自我支持力量,不那麼依賴外在支持力量,可以比較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想要跟你建立更真實、更有意義關係的具体表現 忠於自己,自尊會提升 完全順從、乖乖牌、沒有自己意見的孩子,不是好事。每個人都有自我表達的內在基本需求,情緒發展,若父母有足夠能力滿足孩子依附需求,便會形成安全依附。這樣的孩子會逐漸內化父母的滋養能力,內在有安全保壘,而能自行滋養自己。 安全信任感足夠的孩子,對人際知覺傾向正向解讀,情緒較穩定。 托嬰孩子的危機,確認安全才有心力向外探索,只有在安全、熟悉、並在依附對象有所回應時才會結束。所以當依附行為強烈地引發時,就可能需要尋找及接觸依附對象、擁抱或再確定自己的存在才會終止。也因此,兒童要確認安全時才有心力發展其他的領域及向外探索。 和依附對象的關係就如戀愛一樣,和一個所愛的人維持情感連結,當失去伴侶時會很悲傷,被威脅要失去會引起焦慮,而真正的失去會引起痛苦。未受到挑戰的連結關係是安全感的來源,而重建這樣的關係則讓人喜悅。,安全依附關係的威脅因素,偏心(手足競爭議題) 比較 打、肢體暴力 辱罵、數落 言語威脅、言語暴力 情緒失控,,,怨爸媽偏心 10歲得憂鬱症1,彰化十歲學童小米,討厭上學,過去兩年多都被當成懼學症,本學期轉介到彰化秀傳醫院精神科接受治療時,他抱怨爸媽偏心,說很想跳樓自殺,不想活,醫師診斷他得了少見的兒童憂鬱症。 兩個月來,醫師每周一次心理諮商,找出小米的心病癥結。原來他自小由祖父母照顧,被捧在手掌心,上國小時搬回家與父母同住,不習慣父母常糾正他的行為,並嫉妒弟弟生下來就和爸媽住在一起,為什麼我被送走?不公平,導致小米長期身心焦慮。,怨爸媽偏心 10歲得憂鬱症2,小米今年升小三,導師發現他提不起勁讀書,詢問低年級導師,才知道他一年級幾乎每天哭著到校,總是苦瓜臉,同學都不愛找他玩;升上二年級雖然不再哭著上學,但總是臭臉,不愛與同學玩耍和講話。 醫師說,小米很敏感,爸媽不經意說出你看弟弟都把飯吃完了、都乖乖洗澡等話時,讓他更沒有安全感,認為父母只愛弟弟。 精神科醫師未開藥給他,採取開導方式,透過音樂、繪畫、玩沙等活動,了解小米的想法與心情。父母與導師嘗試多誇獎他,鼓勵同學與他親近。 兒童無法清楚講述內心感受,只好以發脾氣等方式發洩情緒,常被大人當成無理取鬧、叛逆不聽話,甚至被認為是難養的磨娘精,須經由心理治療,解讀他的內心世界。【2007/10/26 聯合報】,小蓮的故事1,小時候,小蓮是一個幸福的孩子。爸爸任職某電子公司總經理;媽媽長得漂亮,是全職家庭主婦;小蓮還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 小蓮上小學一年級時,父母離婚了,四個小孩暫住外婆家。半年後,爸爸再婚,她們被接回去,和爸爸、繼母住在一起。 四個小不點兒,正是煩人的年齡,加上繼母不是個有耐心的人,所以時常發生衝突。她說:我曾揹著小妹,弟弟牽著大妹,從景美走到大龍峒外婆家,為的是逃開繼母的打罵。,小蓮的故事2,聰明又叛逆的小蓮,用盡所有的方法表達她的抗議。國中時,她開始吸強力膠。爸爸發現了,流著眼淚說:小蓮,我要怎麼才能幫妳呢?她倔強的閉口不言。她心中的恨,誰也幫不了。 國中畢業前,她和讀高中的男朋友蹺家。回來後,爸爸大發雷霆,罵她:妳乾脆去當酒家女,去當妓女好了!她知道爸爸是在說氣話,可是她傷心極了,因為爸爸是那麼疼她,她也最愛爸爸,但,爸爸居然講出這種話! 第二天,她賭氣買了一份報紙,找分類廣告徵女服務生,她明白那是什麼地方,就此不告而別。她到淡水一家茶室,待了兩個月,認識一個叫小佩的十五歲女孩,兩人相依為命。,小蓮的故事3,小佩轉到三重當應召女郎,她也跟著去。應召站的阿姨告訴她:妳爸媽離婚了,繼母也不理妳們。妳賺點錢,買個房子,把弟妹接出來,免得受罪。她傻傻的答應了。那年,她十四歲。 在三重待了半年,她感覺很齷齪、很痛苦、很自卑。她用吸毒、自殺來逃避現實。 後來她逃出來,流落到西門町,和一群蹺家青少年混在一起。打架、滋事、吸毒、自殺,就是她們生活的全部。為了要混大姐頭、搶地盤,她們競相耍狠;吸了迷幻藥就用香菸燙手臂,燙得滿手都是疤。 對於這群一心成為大姐頭的少女來說,見到看不順眼的人,不論認不認識,她們可以不分青紅皂白動手就揍人。,打罵的不利影響,打罵的不利影響:教育要看長不看短 傷害關係 引起孩子的恐懼害怕 打擊自尊自信 觀察學習後遺症 負面的遷移類化效應 不利於內化父母的教導 自主性自發性遭壓抑 孩子學到父母企圖要教的東西了嗎?,改變的機轉:矯正性的情緒經驗,在近距離的互動關係中,個案會重演其人際關係模式於諮商關係中。即個案舊有的人際關係模式被激發出來,並預期諮商師會以別人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他。 若諮商師表現出如個案所預期的反應,只是增強原來的認知概念。此等於重演個案有問題的關係模式,對個案沒有幫助,甚至造成傷害。 若諮商師不被誘發情緒性行為,提供穩定一致的真誠、關懷、接納、尊重。即提供一個不同於往昔別人對待他的方式,提供不同於個案所預期的反應方式,提供一個新的關係、新的經驗。這即是矯正性的情緒經驗。 當諮商師持續提供與別人不一樣的矯正性情緒經驗,個案原先的認知概念及人際模式會漸漸改變,改變的機轉:矯正性的情緒經驗,諮商師的人格特質及態度,所營造出安全信任及滋養性的治療關係,是個案改變的關鍵因素。 如何改變一個內心不安全信任的個案,就是讓個案在諮商關係中經驗到一份安全信任的關係; 如何改變低自尊的個案,就是讓個案經驗到被接納、被肯定; 如何改變缺乏自信的個案,就是讓個案經驗到被看重,經驗到能力優點被發掘被賞識; 如何改變敵意攻擊的個案,就是讓個案經驗到情緒被接納被瞭解,經驗到安全信任;,改變的機轉:矯正性的情緒經驗3,如何改變一個依賴個案,就是鼓勵個案自己做決定、不要製造自己成為他的依賴; 如何改變一個不敢的個案,就是看重個案的想法和感受、鼓勵個案自己表達、體驗性經驗性的改變效果,較認知教導為佳。 被愛、被接納-自愛、自我接納-愛別人接納別人,小四個案,最近班上同學不罵我不欺負我了,我覺得很奇怪,怎會這樣。可是心裡反有不祥的預感,他們是不是圖謀什麼更大的不好的計謀,反而有點擔心。以前都會無緣無故罵我欺負我,例如以前常罵我肥豬,有時候會誣賴我,後來發現不是我,也不會跟我道歉。,挑戰:不被誘發與激怒,個案誘發別人表現出預期的行為 個案拒絕推開想要靠近他幫助他的人 不斷提供矯正性經驗來鬆動個案的認知扭曲 需要付出時間,耐心與陪伴,生命中的貴人:提供矯正性經驗,高三考三民主義時的憤世嫉俗心境。 阿娟小學同學董事長的故事。 有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