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篇内经概论 第一章 内经的成书、沿革与基本内容,主讲人 王洪京,内经简介,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内经简介,正因为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被后世医学尊称为“医家之宗”。 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计十八卷,162篇。,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目的要求】 了解内经创作、成编及补删情况。,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一、内经的成书时代应分为创作与汇编成册两个时代 1.创作时代约在战国、秦、汉之际 就理论创作的时代而言,古今学者看法不一,早在春秋战国,而晚至东汉时期。一般认为约在战国、秦、汉之际,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分析内经各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记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之精粗、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引用文献等,均有较明显的时代差异。,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说明内经是将汉代以前历代流传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经过整理加工而做出的书面总结,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2.汇编成册的时间约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之内 内经成书上限 史记(公元前104公元前91年成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重笔书写了各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先秦诸子及其著作皆有介绍,并专为扁鹊、仓公等医家作传,唯未提内经之名。可以推想当时内经并未成书流传。,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另外,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阳庆传给仓公的一批医书中,有为内经引述过的古医书上下经等,说明内经的成书显在仓公之后。仓公的生活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内,史记写成于作者入狱(时为公元前99年)之后,如此推测,内经成书时间当在史记之后。 内经的成书当在史记成编之后。,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内经成书下限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该书是据七略(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成书于西汉末年)“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七略中具体校方技书者是李柱国,史载李柱国校勘医书的时间是公元前26年(西汉河平三年)。这就是说,西汉末成帝年间,内经已经成编,录入七略,这便是内经成书的下限。,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七略(公元前32年成书),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汉书艺文志,据七略摘编而成。 内经成书当不晚于公元前32年。 因此,内经汇编成册的时间约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之内。,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3.内经成编以后的增删情况 内经成编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辗转传抄,其内容也有一些增删依易。故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考证素问之成书认为:最早的著作大概是公元前4世纪,最晚著作大概是公元2世纪,其中也有个别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掺入在内。,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结论:黄帝内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个时期的作品。其医学思想源远流长,它的一些篇章写成在战国,由于战乱传抄,使许多内容亡佚(yi),但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后世医家的补充,尤其是秦汉时期补充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因此,它是始作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是战国至秦汉历代医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二、内经的作者、书名的由来、黄帝的概况及其与内经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一)作者 既然内经的著作时代跨越春秋战国至汉代,所以内经的作者自然非一时一人,而是众多医家的经验结晶。,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二)黄帝的概况及其与内经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黄帝,又称皇帝,是从远古太阳神崇拜演变而为人间帝王,是太阳创世主的历史化和人化。 黄帝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 。,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黄帝族,春秋时代又称之谓“华族”,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就是汉以后所谓“汉族”的祖先。 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作为第一位民族统一的帝王,认为他创造了丰功伟绩。 黄帝是中华民族最早融合、繁衍与文化最早首创的象征。,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内经冠以黄帝之名,主要是取黄帝为中华民族文化首创的象征之义,以示其学术渊源之深远。著书立说冠以“黄帝”是古人尊古的一种表现。内经中的“黄帝”也是一个托辞。 正如西汉刘安淮南子(淮南鸿烈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本书称“黄帝”缘由有三: 第一,显示自己学有根本使后人信服。 第二,是当时一种时尚和风气。 第三,受阴阳家和道家影响。,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目的要求】 1.掌握素问、灵枢的通行版本 2.了解内经的流传以及书名的含义,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一、内经的流传 1.内经成编以后的流传 内经自成编以后,历经辗转传抄,遗失与补注,早已失去其本来面目。 内经流传,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年代 书籍或医家 流传情况 西汉末 汉书艺文志 黄帝内经十八卷本 东汉 伤寒论序 素问、九卷 晋 皇甫谧 素问九卷、针 经九卷 隋 隋书经籍志 黄帝素问九 卷、 针经九卷,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年代 书籍或医家 流传情况 唐 新唐书艺文志 黄帝素问全元起 注九 卷、黄帝针经十卷 唐 王冰 针经易名为灵 枢。素问九卷、 灵枢九卷,合为黄 帝内经十八卷 宋 宋艺文志 黄帝灵枢经九卷 、黄帝针 经九卷,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素问流传 南朝齐梁年间全元起最早注释整理了素问。 隋杨上善注释整理,撰太素。 唐王冰对素问进行了整理、注释。 宋林亿奉召整理内经以降医籍,以王冰本为主要底本。,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明代翻刻古医书盛行。明顾从德刻印的宋本素问,刻印错误少、精确。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了顾本素问并出版。 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顾本影印本铅字排印出版。,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灵枢流传 灵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已亡佚不传。 现通行本是南宋年间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 明赵府居敬堂刻宋本灵枢,误少,质量较高。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 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此影印本铅字横排排印并出版。,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2.内经、素问、灵枢的最早文献记载 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是七略,已亡佚。(刘向、刘歆父子整理。)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素问的最早文献记载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 灵枢的最早文献记载王冰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序和注中。,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3.素问、灵枢的通行版本 年代 医家 贡献 唐 王冰 将素问回复到八十一 篇,重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 使古今必分,字不杂糅 宋 高保衡 重考王冰本素问,定名为 林亿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宋 林亿 校勘灵枢经残本 南宋 史崧 校家藏旧本灵枢 九卷,共 八十一篇, 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书全名定为黄帝内经灵枢经,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二、内经、素问、灵枢的命名含义 (一)内经书名的涵义 内经作为书名,始见于刘歆所著七略,后载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其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是受汉代托古学风的影响,不外乎申明其道也正、其源也远而已。,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古书以“内”、“外”命名者,一般是就其内容而言的,如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以“内”、“外”命名其书者有多种,正如丹波元胤医籍考所说,“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子内、外诸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后世虽有解“内”为“五内”(即五脏)阴阳者(明代吴语),但颇牵强,恐非本义。,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书名称为“经”者始于汉初。其所谓“经”非儒学之经,系指医学之“经”。“经”字的本义指织物的纵线,陆明德经典释义解释经为“常也,法也,道也”,即规范,必须遵循的法规。此书之所以称为“经”,是指其中所阐述的有关生命科学的理论和原理都是业医者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原则。,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因为书中所言医学道理至真至要而又至善,是传授济世活人妙术之大典,是医林习业的最高法则。虽然古医籍中以“经”名之者众,但内经是医学诸“经”之首、之源、之宗。,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内经作为书名,早期并不是黄帝内经的简称、专称,后世唯以黄帝内经为“内经”名书者,是因其在诸经之中的意义最大、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地位最为尊贵,故自西晋皇甫谧以降,遂为黄帝内经之简称、专称而别无他指。,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二) 素问书名的涵义 内经中的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张机(仲景)伤寒杂病论序,其中记载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次在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也有提及,“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对素问之名的解释,则始于诠注该书的第一人梁代的全元起。认为,“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新校正引)。,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明代吴昆、马莳、张介宾等人认为,此书为黄帝与岐伯等对医学“平日讲求”、“平素问答”、“平素讲问”的记录。其解贴切朴实,所以钱超尘先生说:“把黄帝与岐伯等人平素(对医学)互相问答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篇而名为素问是完全合理可信的。”,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三) 灵枢释名 灵枢经作为内经分册之名出现较晚,始见于中唐时期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王冰在其黄帝内经素问注中将灵枢经与针经两名并提,这不但可以看出灵枢经即是针经,还可看出一书二名、并称、并存是当时医林共知之事。,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学者一般认同“灵枢”之名为王冰所为。王冰之所以把针经易名为灵枢经,与他所处的始终以道教为国教的隋唐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在隋唐时期,以“灵”、“宝”、“神”、“枢”命名的书籍很多,王冰本人既是名医,又是道教信徒,故受道教思想影响而将针经更名为灵枢经是可信的。,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三、内经篇名命名规律 内经18卷162篇,篇篇有名,各有其义,均有所本,亦各有据。但就其命名规律而言,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第一类,以篇中所论内容命名。以这一方法命名的篇目占绝大部分,但细究之下,又有差别:有以该篇全部内容之精髓名之者,如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三部九候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热论、疟论、刺疟论、咳论、厥论等,灵枢经的邪气脏腑病形、经脉、经水、经筋、骨度、脉度、癫狂、海论、痈疽等等。上述诸篇,内容与篇名是完全一致的,见其篇名即可知其内容之全部;,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有以该篇主要内容名篇而兼论其他者,如素问的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骨空论等,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本脏、邪客、论疾诊尺等;有以篇名提示本篇的一小部分,将这一小部分内容作为篇目命名的发端导语者,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灵枢经之水胀、大惑论等;有以篇名向读者提示该篇内容为解释别篇、阐发别篇者,如素问的阳明脉解、针解,灵枢经的小针解、九针论等;,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有以总括别篇内容为名者,如素问标本病传论就是总结汇论灵枢经的病本和病传的;还有以篇名提示本篇内容,篇中所论内容与篇名不符者,如灵枢上膈,文中只有“上膈”之名而无“上膈”之实,所论内容实乃“下膈”之理。,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第二类,以该篇内容的重要性来昭示后学而命名。如素问的金匮真言论、灵兰秘典论、玉版论要、玉机真脏论、宝命全形论、至真要大论,灵枢经的玉版、通天等篇。,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第三类,以向读者提示本篇与他篇所论有别,或所论内容,尤其是相关病症需要鉴别之意而命名。如素问的五脏别论、经脉别论、阴阳类论、长刺节论,灵枢经的杂病、周痹、水胀等篇。,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第四类,以学习方法、职业道德、思维方法以及治疗宜忌事项等示教内容来命名者。如素问的诊要经终论、移精变气论、异法方宜论、刺要论、刺齐论、刺禁论、刺志论、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灵枢经的外揣(chuai) 、禁服等篇。,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第五类,以该篇当时流传方式命名者,如灵枢经的师传、口问等篇。,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目的要求】 理解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和多门自然科学的成果,呈现出充分的开放性。,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因此,就内经理论体系所涉及的范围而言,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哲学基础,涉及宇宙观、方法论等;二是中医基础理论,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论治、养生、运气等;三是中医临床病证,涉及临床各科病证的诊断和治疗;四是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现仅其中的医学内容简介如下: 一、阴阳五行 内经借用古代的阴阳与五行学说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发展了阴阳五行学说,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认为阴阳不同于具体的有形之物,它是从众多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表示对立属性的名称。对立统一或曰相反相成的属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故用阴阳来说明的具体事物可十可百可千可万,乃至不可胜数。,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诚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而言:“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从这一概念出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进一步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提出了诊治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这样一个鲜明的观点,架设了医学理论与阴阳学说之间的桥梁,使阴阳学说贯穿内经全书。,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为了表示出阴阳双方量的变化,引进了太少阴阳 和三阴三阳两种模式。 太少阴阳模式多次用于说明五脏,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说:“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原本作“阴”,误)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少为初生,太为盛极,显示了量的差异。,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三阴三阳模式,多用于说明六经之间的关系,并直接为经脉命名: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中五行的概念,包括五行的构成及五者的相互关系两个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行者,金木火水土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 更贵更贱,指五行衰旺变化,寓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素问六节藏象论进一步提出了五行乘侮理论:“薄所不胜,而乘所胜。”薄与乘皆为侵凌之意,侵犯所不胜即反侮,侵犯所胜即相乘。,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对五行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五行属性类分天地人中众多的事物,从而将人体与自然界联系起来,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二是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说明五脏相互关系,解释病机,预测传变,判断预后,确立治则。,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更多的是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说明问题,即所谓“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灵枢官能)。 八风,中医学术语。即四方四隅(yu)八方之风,从其虚之乡来,与其所主时令不相一致,所谓非其时其风,亦名虚风,故能病人。实际上,八风统指四时气候变化而言。,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二、藏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指居藏于体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正如张介宾注言:“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在古代人体解剖知识和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了人体组织器官的命名和分类,其中包括五脏(加心包为六脏)、六腑、奇恒之腑、五官九窍、咽喉、茎(阴茎)、垂(睾丸)等器官,筋脉、血脉、肌肉、皮肤、关节、毛发、爪甲等组织。确定了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作用和彼此的联系。,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同时,还阐明了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分布、形态和作用,体内水谷运化、气血运行、精神情志等生理活动变化的规律。指出人体内存在着以五脏为中心,内连组织器官,外应阴阳四时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体现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思想。藏象学说在内经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其他各学说的基础。,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三、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均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内经对之亦十分重视,在灵枢的本神、营气、营卫生会、决气、五癃津液别、卫气行等篇中作了专章论述,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分布、形态和作用,以及精、气、血、津液之间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和失常时的病理变化。,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四、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经筋、经别、皮部的总称。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灵枢经脉)。在内经中居重要地位。内经记载了以下关于经络及俞穴的内容:,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十二经脉和督、任、冲之脉的起止、循行路线、与脏腑之连属、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 对阴蹻、阳蹻、带脉和维脉的部位、功用也有粗略描述。 所载络脉包括十五别络、胃之大络、浮络和孙络。,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辟专篇记述了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经水、十二皮部的名称、循行,或言及病候。 据称俞穴总数为三百六十五个,但各篇所载不尽一致,且穴名总数远不足三百六十五之数。对一些特殊的俞穴还专门进行了论述。,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五、病因 病因学说的研究对象是致病因素的性质、类别和致病特点以及它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深入地讨论了多种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劳伤、跌扑等多种致病因素)的致病性和所引起的疾病。将病邪分为使病发于阳分(饮食居处阴阳房事喜怒)和使病发于阴分(风雨寒暑)的两大类,开后世病因分类学的先河。,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六、病机 病机学说的研究对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机理和规律。 内经非常重视人身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而气血逆乱、阴阳偏倾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皆为重要的病机环节,还指出人的素体(体质)状态与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也有密切关系。,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关于疾病的传变与转归,内经着重提出了表里相传、循经传变、脏腑相移和循生克之次第传变等多种模式。,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七、病证 内经中予以专题讨论的有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数十种(类),所载病症名称更多达三百余个,其关于疾病的理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许多病名沿用至今。,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中采用了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方法来进行证候分类。例如咳嗽一病便有五脏咳和六腑咳十一种,热病伤寒分列六经证候,痹以风寒湿分为行痹、痛痹、著痹等。这种分类法是辨证体系的雏型。,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注:内经言病多用“病”、“疾”、和“候”字,其中“疾”与“病”无异,“候”则类似“证”,“证”字仅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一见,“症”字晚出,不见于内经。,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八、诊法 诊法,即诊察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后世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在内经中大部分已被述及,其中以望切二诊内容较全面。内经中的望诊重在五色诊和颜面分部望诊以及身形动态,对眼和舌等官窍的察验也有一定的记述。切诊内容最为丰富,提出了切脉(又分三部九候诊法、寸口诊法和人迎寸口合诊法,其中寸口诊法应用最为普遍,有“气口(即寸口)独为五脏主”之说)、诊尺肤、扪按局部等多种方法。,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其中脉象已提出二十多种(浮毛、沉石、迟、数、滑、涩、缓、急、弦、钩洪、长、短、大、小、细、弱、代、散、紧、坚、横、喘、虚、实、躁、静等),还描述了五脏气绝,胃气全无的“真脏脉”。问诊中既有问病史,也有问现在症,重视病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了解病人的喜恶。闻诊涉及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但内容较少。,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内经诊法学说特别强调多种诊法的结合运用,指出“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并告诫医者:“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灵枢徵四失论),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九、论治 论治包括治疗原则、治法理论和各种疗法。 确立 提出 实施 准确诊断治疗原则治法各种疗法,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所确立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内经所论治则主要有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阴阳、因势利导、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早期治疗等。,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 主要内容,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提出的,如仅素问至真要大论就列举了正治十七法和反治四法。 内经记载了多种行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哈尔滨石油学院《农业物联网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实习生出科座谈会课件
- 哈尔滨石油学院《中国城市发展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S-3-Hydroxy-15-methylhexadecanoyl-CoA-S-3-Hydroxy-15-methylhexadecano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中学物理教材分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基因工程制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宜良热镀锌钢管知识培训课件
- 玻璃幕墙清洗施工方案(3篇)
- 河南中医药大学《篮球教学与实践(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光纤通信与卫星通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院食堂管理方案计划书
- 大客户营销管理策略对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
- 《螺纹的种类和应用》课件
- 医学一等奖《白血病》课件
- 高空作业车专项应急预案
- 发现普洱茶的第一个医学实验报告
-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参数
- (完整版)过去完成时ppt
- 1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线路工程)
- 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技师)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学校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总结”工作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