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人文地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绪论人文地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绪论人文地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绪论人文地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绪论人文地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地理学,翟有龙,李传永主编,人文地理学新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金其铭等,人文地理概论,高教 (英)RJ约翰斯顿 柴彦威,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1-1,(爱尔兰)基钦,(英)泰特著,蔡建辉译.商务印书馆 2006-6-1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赵荣等 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6 月,陈慧琳 主编,人文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陆林 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报社,2004年8月 周尚意等 编著,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章 绪论,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特征与研究任务 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萌芽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50年代,从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 (3)当代地理学二战后,研究领域不断深化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作为一个地理学家,洪堡在学术界的崇 高威望“既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后无来 者的”。,当代地理学发展趋势 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 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为协调统一; 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变化领域,微观机理过程研究深入发展; 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了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解决; 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性更新,理论思维面临重大转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整治规划等,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等,各种规划学、区域人文地理等,冰川冻土学、沙漠学、湖泊学、海洋地理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动植物地理等,古地理、化学地理、土地学、区域自然地理等,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阶段 (2)近代阶段 (3)现代阶段 人文地理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的学科。,人文地理学之父,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特尔,拉采尔,国外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1、古代人文地理学 2、近代人文地理学,古希腊、罗马、西欧、阿拉伯国家,代表人物 拉采尔 卡尔李特尔 白兰士 (法) 罗士培 (英) 巴罗斯 (美) 索尔 (美) 马尔科夫 (苏),主要贡献 理论初步形成并发生演变 人文地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德国拉采尔人地关系系统理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廖什市场区位论。,3、现代人文地理学 主要贡献: 人地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观察和分析方法的革新。 系统论的引进和模型的运用。 行为地理、旅游地理学等新分支学科和领域的出现,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研究目的结合实际的关联运动。 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1、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1949-1978 否定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一枝独秀; (2)1979-1990 人文地理的复兴阶段。 (3)1990年今 全面发展、提高阶段。,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任美锷,郑度、陈述彭、吴传钧、黄秉维、任美锷 、陆大道 、顾朝林、李吉均 、史培军、浦瑞良 、宫鹏、周成虎、鲁学军 、侯仁之 、郭来喜 、郭焕成 、赵烨、刘宝元、温淑瑶,梁进社,朱启疆、邱扬、闫广建、方修琦、张光辉 、闫小培、王兴中、保继刚、李小建、宁越敏、周一星、许学强 、吴必虎、陆林,设有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大学研究生院,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 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 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学科, 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 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 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研究地表人文事 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算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 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 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吴传钧、陆大道,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2)区域研究的传统 (3)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 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 相互关系的学科。,第三节 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与研究任务,1、学科特性 社会性 区域性 统一性 预测性 综合性,2、研究任务 社会实践任务 文化教育任务 学科建设任务,城乡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也产业结构调整 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土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和定级估价 城市经济区划与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论基础理论 区位论经济地理 行为论心理学,一、人地关系论 1、概念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2、主要思想流派: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核心思想: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 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拉采尔、丁顿。,观点: 在一定地理环境下必然形成一定的人文现象。,优点: 对“天命论” “神创论”的反叛,缺点: 夸大了环境的决 定力量,无视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对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 。,(2)可能论(possibilism) 核心思想:同样的环境完全可能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人的能动性;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利用什么和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的能动性。 代表人物:白兰士、白吕纳。 优点:解决了环境决定论的存自然影响、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 缺点: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提供可能,认为人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心理因素。,反对的观点: 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具有选择能力, 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环境,人地相关论,(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 核心思想:一是人群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二是区域之间的关系,即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优点:适应过程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改变的可能性的双重统一;初步具备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4)生态论(human ecology) 核心思想:人文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优点:为人地关系的认识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景观生态学,代表人物:罗士培,代表人物:巴罗斯,调整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 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人类生态学将人类纳入生态学范畴,(5)协调论(和谐论)(harmony theory ) 核心思想:人地作用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谐一致,人类必须通过约束自身的行为取得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间的协调。 代表人物:怀特。 优点:解决了可能论中未解决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巨形人地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协调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合理方式。 (6)文化决定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对所处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7)环境感知论文化地理学者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的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 (8)文化景观论 (cultural landscape) 核心思想:特定的人群,有特定的文化,长期活动过程中,人类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文化景观。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代表人物:索尔。 (9)“天人合一观”我国古代:“人制于天”,“人定胜天”的思想。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10)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二者都否定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逆行,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它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11)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 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致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人口增长与物资资源生产增长的协调;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协调; 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 城乡居民点建设和整治问题; 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区的综合整治问题。,协调的原则: 动态原则 综合协调 长远协调 全球协调 地域协调 科学协调 主导协调,二、区位论 (1)概念 区位:事物所处空间内的位置,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 (2)区位的几何要素:点、线、面。 (3)区位地理实体:网络、地带、区域。 (4)区位因子:自然因子、交通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信息因子。 (5)主要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部门企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部门企业区位论,三、行为论,人文地理学 分析、判读人的行为; 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 总结分布特征; 预测未来趋势。,第五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2、传统研究方法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法 文献法 统计图表法 地图法 充分掌握与分析资料,3、现代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 遥感方法 系统方法 GIS与空间模型法,1、哲学方法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解释途径见图11。,法则和理论的建立,图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其应用使人文地理学产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 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 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历史地理学领域 文化地理学领域 社会地理学领域,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象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结构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参考书目: 1 张文奎 . 人文地理学概论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 1993 2 李旭旦 . 人文地理学论丛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5 3 金其铭 , 董新 . 人文地理学导论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1987 4 陆丽姣 . 人文地理学概论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1 5 李文华 . 人文地理 .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6 王恩涌 文化地理学导论 .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9 7 王兴中 , 孙峰华,刘继生 . 人文地理学概论 . 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 1993 8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4 9 金其铭 , 董新 , 陆玉麒 . 中国人文地理概论 .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0 10 翟忠义 , 李树德 . 中国人文地理学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1 11 宋保平 . 理论人文地理学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2 12 美 H.J 德伯里著 . 王民 , 王发曾等译 . 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13 吴传钧主编 . 人文地理研究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14 张小林 , 刘继生 , 冯春萍 . 人文地理学导论 .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5 15 石尚群等 . 人地协调论 .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2 16 董明辉 . 人文地理学 .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2,17 许学强 , 周一星 , 宁越敏 . 城市地理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8 胡焕庸 , 张善余 .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