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诗歌》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文化诗歌》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文化诗歌》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文化诗歌》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文化诗歌》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 Two p289,Poetry,诗经,p268 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雅 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有两种解释: 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 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 “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影响,P269,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国民歌,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九辨)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影响,P270P271,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楚国人(今河南西峡或湖北秭归),姓屈氏名平,字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流放时,目睹楚国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带着满腔愤懑投汨罗江自杀。我国人民为纪念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屈原的现代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楚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而诗家所推崇的 建安风骨 、 魏晋风力 ,又是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到盛唐,伟大诗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 三别 等不朽诗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标举的 新乐府 运动,到晚唐,皮日休 正乐府 ,整个唐代,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都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起指导作用。 甚至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时代,仍自觉地取 乐府之神理.至于汉乐府民歌所开创的五言诗体,一直作为中国古典诗体的主流,以及汉乐府民歌在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后世起到的显著作用。,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文学,是指从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3220)下延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233)这一历史阶级的文学,它实际上是以曹魏为中心的文学。,一、建安作家很注重艺术上的创新。这首先是体裁上的创新。曹操对四言、五言、杂言等形式都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并对旧歌行的音节句式加以 改造,推陈出新。,特点,二、内容上:反映现实,抒写怀抱。汉末,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社会动荡,战祸连绵,疾疫水旱不断,死亡不幸袭击着千家万户,悲哭哀号弥漫了中原大地,诗歌,不同方式、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三、建安作家还在其作品中抒写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曹操短歌行龟虽寿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四、形式上:抒情直接,慷慨任气,笔调明朗,文质相称。建安诗人都力求用朴素明快的语言来叙事抒情,从而形成了建安诗歌明朗刚健的艺术特色。,曹植的文学成就,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主要作品,赠白马王彪 白马篇 名都篇 美女篇箜篌引 七哀洛神赋 七步诗,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西晋文学家。是太康时期最杰出的作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盛唐诗歌:盛唐是唐诗的黄金时期,唐诗臻于极盛。代表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表现了在精神上睥睨帝王、挥斥权贵的高度自信与优越感,怀才不遇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而豪迈奔放和富有气魄,则是他的诗风的显著特色。 杜甫在艺术上是集大成者,沉郁顿挫,众体兼备,历来被称为诗中圣哲。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丧乱记实之作有“诗史”之称。,在李白、杜甫双峰并峙之际,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亦同时并起,映带左右。,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现存50,000多首。,初唐诗歌: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期,是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或先行阶段。初唐诗歌对日后唐诗的发展,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转变诗风,二是改进诗体。初唐四杰及稍后的陈子昂,在这种历史转变中起了突出作用。王绩、王梵志、杜审言、张九龄、张说等也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初唐四杰一方面不废弃齐梁,他们作诗也着意排偶,点染词藻;但一方面又摆脱故态,有所超越。他们的笔触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转移到了喧闹的市井和辽阔的江山塞漠,并为沉寂的诗坛注入了活跃的生命与节奏,实现了诗风的初步转变。王、杨工于五律,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陈子昂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王维山水诗与山水画风格一致,都与禅学相表里,往往着墨无多,却创作出“象外之象”的深远而优美的境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储光羲、常建也属于山水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因而又称“王、孟诗派”, 王、孟之作偏重于境界幽邃、旨趣闲寂。,孟浩然一生不仕,他的山水诗为王维作先行,风格恬淡孤高,与他的高士、隐士生涯相结合。,边塞诗派p283以岑参、高适为代表,所以又称“高、岑诗派”。王昌龄、王之涣、崔灏、李颀,也是盛唐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中唐诗歌:中唐是唐诗的再盛时期,同时又是唐诗的转变时期。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是中唐诗歌的两大流派,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其影响亦多不同。 李贺的诗风与韩孟诗派相近,他以齐梁体的艳丽和骚体的灵异奇幻相结合,在艺术上独创一格。,刘禹锡诗长于律绝,精警含蓄。 柳宗元的山水诗借山水诗以抒情寄愤,五言尤以简古淡远见胜。 与杜甫相衔接的有大历、贞元间诗人,刘长卿号称“五言长城”,韦应物闲静清雅,后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大历十才子”。其中李益、卢纶的边塞诗,犹有盛唐余响。,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李贺的诗风与这一派相近。韩愈以古文,孟郊所作多乐府古体,写诗以苦吟著称,古拙而又奇警。贾岛亦为苦吟诗人,作诗清奇僻苦,苏轼把他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 李贺长于乐府古体和绝句,诗风幽冷凄婉,偏重于感性印象,意象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跳跃性。(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说可分为三类:孟郊远承汉魏,李贺中学齐梁,白居易近学杜甫的新乐府。),笔法入诗,横放奇崛,复近险怪。,元白诗派以白居易为首。平易通俗是元、白诗的共同特点。 张籍、王建也以乐府诗著称,被称为“张、王乐府”。 刘禹锡诗风平易,近于白居易,世称“刘、白”。 柳宗元的山水诗借山水以借情抒愤,五言尤以简古淡远见胜。,晚唐诗歌:总的趋势呈现衰落景象。成就最高的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牧慷慨有大略,其绝句与王昌龄、李白并称三大家,以明朗俊爽为特色;咏史诸作善于将史论与诗情诗趣结合起来;写景抒情的小诗则风流洒脱,韵致独特。 李商隐七律典雅精丽;七绝亦属高手,才情风调,卓尔不群;无题诗则是唐诗中的一种新创造,其中有的是深情绵邈的爱情诗,有的则借美人香草之辞以作寄托,以至后人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 温庭筠和李商隐当时合称为“温、李新声”。,温庭筠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代表词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字重光。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长相思浪淘沙浣溪沙 菩萨蛮 采桑子蝶恋花,(一)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唐王朝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原因。 (三)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手中,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四)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则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文学自身演变的结果,它与继承过去文学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上官仪的诗清绝隽永,绮错婉媚,颇见风骨,被当时的士大夫所效仿,以“上官体”传世。入朝洛堤步月是代表作。上官仪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 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婉约派,婉约派的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 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陈亮、陆游、 刘过,豪放派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明初制定和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使许多士子只知四书五经、时文范本,不识其他著作。而充斥当时文坛的多是“台阁体”、“理气诗”。前者是粉饰现实、点缀太平的无病呻吟,“陈陈相因,遂至缓冗沓,千篇一律”( );后者确为“击壤打油,筋斗样子”(朱尊 ),迂腐庸俗,诗味索然。李梦阳等人面临这种情况,首倡复古,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使人们注意学习情文并茂的汉魏盛唐诗歌,这对消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廓清萎靡不振的诗风,有一定功绩。,“后七子”是一个比较严密的文学宗派,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后七子”了。,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代诗歌发展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呈现复杂的状况。 明代诗歌特点 创作流派多 形成的诗歌创作流派较多。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历朝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 明代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诗,又逊于宋诗。这里固然有八股取士,使“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其暮气为之”(吴乔答万季墅诗问)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创作指导思想上存在偏颇。前后七子的模拟成风,公安派的诗意浅露,竟陵派的诗境狭小,都是诗人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重要性而结出的苦果。,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主张却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将其认识到的部分真理强调过分,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清代词派 云间词派:以“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为首,形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追求纯情自然。 西泠词派:即陆圻等“西泠十子”,皆出陈子龙之门,是云间词派在浙江的分支。 柳州词派:以曹尔堪为代表,风近“花间”,云间词派羽翼之一,明亡前后始有豪迈悲凉之气。 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宗,崇“意”主“情”,以悲慨激扬和凄清萧瑟等多侧面的情思,浓重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心态。 浙西词派:以朱彝尊、厉鄂为代表的“浙西六家”、前后“吴中七子”等,主张醇雅清空。 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为代表,追求复古,更多地表现为词学理论,于词本身无多大成就。 另有吴伟业、蒋春霖、京词三家、清末四家等未归入。,清词作者多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由于明末云间词派影响,清初文人填词蔚然成风;其次,明清鼎革,文字狱横行,文人写诗作文动辄得咎,大量文人就将才学转投入填词;第三,宋代之后,词乐失传,填词成为案头文学,使得文人所受束缚大大减小,填词自由大大增加。第四,康熙皇帝利用一些词人声望,将填词也纳入正统文化,使得词的地位在官方认可方面得到提升。等等。王夫之屈大均陈维崧,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1、纳兰性德的词既感伤幽婉又抒胸臆。 2、纳兰性德的词善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无雕琢之痕,善于展示作家真诚的心灵,他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3、他善于用自己的心眼,直视眼前之景,直抒心中之情,把人人得见又人人所难言的情景真切准确地传达出来,创出未经人道的崭新意境。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摊破浣溪沙葬名花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感慨于红颜薄命。老来感叹人生的悲喜与得矢,一种很凄凉的意境.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意在生活的漂浮不定,突然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导致心力交淬.心灰意冷,生活了无趣味,心如止水.,古典诗歌又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分类。 (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