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1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2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3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4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古代汉语中的省略,省略: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句子被省略了其中的某些词语,而被省略的部分一般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或补充出来,包括汉语常规性的空位、语义框架蕴含的省略。 一般省略的成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在常规情况下可以省略有一定的条件,如: 具体的语体环境、上下文或习惯使然,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存在,相对来说,古代汉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特殊的使用条件,如会话中特别是两人间的当面对话时,因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帮助,有时可将一句话中的许多成分省略。,一、省略的方式:,省略的方式主要有承上省(或作承前省)和探下省(或作蒙后省),还有不依赖于上下文的省略。 承上省: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左传隐公元年 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论语颜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论语微子,探下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豳风七月 鼓()、用牲于社,非礼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 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 汉书朱建传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责,对比来说,承上省的概率要大于探下省,且相对来说,由于认知的先后顺序,承上省的理解与补足要较探下省容易。 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主要通过上下文整体文义推断出来的,如: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飞瀑,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当为: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 此类省略或称为隐含,对隐含的词语的理解依据的是客观世界的常规认识与一般思维模式,其所推断补足出的内容不敢保证绝对准确。,二、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省略成分及其规律。,1主语的省略: 格言与谚语等古今一致,多属无主句,需注意的是,古时的自叙、书札等多省主语,类常规的无主句,如: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苏轼后赤壁赋,对话中的主语省略,在两个人的对话的第一个回合,主语都出现,后都省略,此种省略较为整齐,即隔句省略的主语相同。又或是A有主语而B 则无,作“对曰”,如: (齐宣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釁钟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 练习与分析:课文中的文选战国策赵策四P174-175,或是为了追求表达紧凑的效果,在问方的“主语+曰”出现过一次后,接下来全部省略主语,直接云“曰”: 女子曰:“君免乎?” 曰:“免矣。” 曰:“锐司徒免乎?” 曰:“免矣。” 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 乃奔。 左传成公二年,容易让人混淆的是最后一种,或是在一方的说话右插进“曰”表示话题转换、语气停顿等,如: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子路)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2:“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3:“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4:“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曰2、3、4都是阳货一人的言语, 类对话中某人的自问自答。 相对来说,先秦时期的古代文献中的对话中的主语省略现象较为明显,上述四种类型都较为常见。,至汉代以后,史记、汉书等中的对话中主语的省略要较先秦时期少,且更接近于现代汉语的语篇衔接方式,如后续成分“曰”前的主语虽省略,但往往可以在之前紧接的一个或两个小句中找到: 黯曰:“长安令无罪”黯请间,见高门,曰:“夫匈奴”上默然,不许,曰:“吾久不闻” 史记汲郑列传,在叙事中,一般的同一个主语的几个动作若主语在前边已出现时,后边的主语都承上省,此类现代汉语。又或是叙述几个人的行为,但以一人为主,则此人物出现后,其后他的相关动作主语省略,但其他人的动作出现时则有相应的主语,如史记陈涉世家课文P198。,古代汉语中较易产生误解的是先秦时的不少文献中有时下文的几个不同的主语都省略,需要仔细辨别,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隐公元年 又参P140,叙事中主语可因与前面介词宾语中的主语一致而省略,如: 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史记项羽本纪 或是主语与前面“主之谓”结构中的主语一致而省略,如: 媪之送燕后者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战国策赵策四,若与“主之谓”结构中的主语不一致,则相关主语不能省略: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 或是承上文的定语而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宾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多是承上省,如前所举“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现汉亦常见。) 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常省略,不过省略的一般是“以、为、与”的宾语,“于、乎”的宾语一般不省: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左传襄公十五年,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左传闵公二年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史记项羽本纪 勿与()乘,吾将杀之。 左传昭公二十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论语卫灵公,谓语的省略,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和民)。 左传隐公四年 书曰“崔氏”,非其罪也。 且告以族,不(告)以名。 左传宣公十年 介词“于”的省略(由于在古代汉语中“于”的省略是常见现象,所以有的学者将之看作一种语法常式),但在翻译将之补出会比较适合现汉的表达习惯。 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史记项羽本纪,荣华(于)道路,立名当世。 史记滑稽列传 而胡降者皆衣食(于)县官。 史记平准书 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于)上,上欲诛之。 史记赵安国列传,古代汉语中又或是留下作定语的数词,省略中心词,且同句中往往省略相关谓语成分: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孟子滕文公上 夏朝每家五十亩而实行“贡”法(税收制度)。,还有些是古代汉语中的习惯性省略或隐含。 左传中有常用表述“唯命是听”,此句在古书中一般省略为“唯命”: 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相关表述中隐含了一个小句或是一个句子,常见的是隐含表示假设的小句,如: 毋妄言,( )族矣! 史记项羽本纪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 )吾岂忧匈奴哉!”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破、屈:使动。 军:古时12500人为一军。 旅、卒、伍分别为500、100、5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坚、擒:用为名词。,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者,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容易引起误解的省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之)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世说新语言事 文王伐崇,再驾而降(之)为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为己)取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翻译时的补出问题:,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与现代表达方式不同的常规省略习惯或相关的语境,由于影响到整个现代汉语译文的理解,翻译时需要补出。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一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 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国语吴语上,特别是那些容易造成混淆的要把相关主语补足出来,如: 仲尼畏匡,菜色(于)陈蔡。 史记游侠列传 俄而小虫如尘蝱,入耳,(有小虫入耳之人)皆死。医不能治,百姓愈恐。 搜神记卷五,小国之事大国也,(大国)德,则(小国)其人也;(大国)不德,则(小国)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左传文公十七年 有时在补出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所补出的部分进行一些调整,如: 且先君而有知,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按省略的原当为“用”,但只能意译为:宁肯让夫人(去办这件事)。 有些补足须要较多的上下语境及相关知识作为理解背景的,且所省略的部分地补出其大致内容可知,然补充方式因人而异。 将军威振匈奴,天命不遂,( )后求道径还。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 汉书李陵传,如: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孟子万章上,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 孟子万章上,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橹:大盾。轒辒:一种用来掩护士兵攻城的战车。距堙:为攻城而在城外筑起的高过敌城的土山。忿:急躁忿怒。蚁:名作状。全:完善。顿:挫伤,坏。,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孙子兵法谋攻 患:危害。 縻:牵制。权:权变。同:参与、干涉。引:夺走。,句读与标点,句读,顾炎武“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九丘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也。” 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时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称为“句”。 读:古人读书一句话未完但读时需要停顿的,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能帮助古文断句与标点的提示性信息往往来自几个方面:词汇语义、语法、上下语境等。,对于古文的标点,相关的提示性用语如“夫、惟、曰、盖”,或表示停顿或结句的“者、也、矣、哉、乎”等往往有指引将上下成分断开的作用,他如判断句的“者也”的提示作用也较强。如: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梁惠王上,当为: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汉书贾谊传,当为: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另外,表转折、让步或承接的“抑、然、虽、则”等也有类似指示停顿的作用,但是是将上下文句断开还是只停顿不加断句标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当为: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个别词语的解读也可能会决定断句的差异。如: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史记贾谊列传,当为: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世:继承(家学)。通书:通信。,正确进行标点的要求,正确的标点大致要符合以下要求:字句能讲得通;内容需符合情理;符合古汉语语法或文体押韵的要求。 吕叔湘对于标点者的要求: 谨慎从事;在文史方面有一定的修养。 中华书局苏轼诗集,1982,第1395页误作: 哲宗即位,求言上书者以千计。,标点应为:哲宗即位求言,上书者以千计。 有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都有的语法表达式在古代汉语中可能还会有别的表达形式,可能会误读: 丞相王荆公志其葬,博士梅圣俞表其墓,尤悉所弃女,予子宷妇也。 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第36页误,标点应为: 丞相王荆公志其葬,博士梅圣俞表其墓尤悉,所弃女,予子宷妇也。 与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十分相似的古代汉语一般会异于现代汉语的标点方式,如: 乙丑秋孟访一亲旧出示古物数种皆所未见 游宦记闻中华书局,1981,第59页,应为: 乙丑秋孟,访一亲旧,出示古物数种,皆所未见。 又如: 仆倾以诗得罪有司,移杭取境内所留诗。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第1098页误,仆倾以诗得罪,有司移杭取境内所留诗。 移:行文。 (顾恺之)尝以一厨画题其前,寄桓玄。玄发其厨,后窃取。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1583页误,应为: (顾恺之)尝以一厨画题其前,寄桓玄。玄发其厨后窃取。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 程敏政夜渡两关记误,标点应为: 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01页。)误,这里是说,“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标点者把连词“与”看成动词“给予”的“与”,就和后面“以与之”的“与”重复了。断句应为: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关键词语的影响,另外,如果不理解语篇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或不理解相关的一些专用表达及缺乏古代文史常识都会对标点的正确性产生不良影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曹植与杨德祖书误,往:送往。 “相与”的“与”是“给予”的意思。 “少小:少年时代。 正确的标点应为: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此句意思是说,“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归田录中华书局P43误 易箦:调换竹席,喻指将死。原典参礼记檀弓曾参事。 公生于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又如 故宋子京为沂公墓志云:公始合姓于蔡,又合姓于李继室,以其妹后夫人独偕老。 旧闻证误中华书局1981P23误,合姓:男女两姓结为婚姻。 标点应为: 故宋子京为沂公墓志云:公始合姓于蔡,又合姓于李,继室以其妹,后夫人独偕老。 昔有焦华至孝其父困患,华归家曰:“兄弟二人,父若不差,身死地下,谁当事父?” 搜神记中华书局1981本P116误,差:瘥,病愈。 断句当作: 昔有焦华至孝其父困患,华归家曰:“兄弟二人,父若不差身死,地下谁当事父?”,上下文的影响,再者,对上下文的相关语境进行梳理和一定的推理,找出上下文的衔接、回指、省略等相关对应成分也是十分必要的,要避免因错断句而使文意不合常理或文理不通。 昨见韩丞相,言定国今日玉堂独坐,有怀其人。 苏轼诗集1544诗题误 定国:人名。,应为: 昨见韩丞相言定国,今日玉堂独坐,有怀其人。 段缝,字约之除知泰州谏官,蔡确言其无能。 苏轼诗集1255误 谏官非地方所属。应为: 段缝,字约之除知泰州,谏官蔡确言其无能。,称谓方式的影响,有时须注意古人的称谓方式: 且英宗受天下于仁祖,故神庙所以养慈圣、光献者,备极隆厚。 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本P43误 仁祖即仁宗,仁宗妻曹后,其谥为“慈圣光献”,应为: 且英宗受天下于仁祖,故神庙所以养慈圣光献者,备极隆厚。,他如有的句子有多个并列的同位语成分: 伍子胥初所与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胜者在于吴。 史记伍子胥列传 今者晁错天子用事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 史记吴王濞列传,前例中的“者”表示停顿和引入下文,为语气词。 二例正确的断句与标点应为: 伍子胥初所与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胜者,在于吴。 今者,晁错天子用事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行文、修辞的影响,古人行文,往往爱用对偶。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识辨古书的句读。 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 诸子集成本论衡祸虚篇中华书局出版 国学整理社整理 误,“尧禅舜”不断句,不对。“未有是”不断句,更不对。作者明显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对,意思是说,“虞舜被谋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立为帝的时候,也没有做对什么”。,标点应为: 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有时整齐的句式中也会杂有一两句其他不整齐的句型。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参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四,第1页。)误,此文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两句一换韵,中间插入一个“于虖”(呜呼),算是外加的。 “四海所以不理”等于说“四海之所以不理” 。标点应为: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孟子滕文公上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在于自养也恶得贤 饔:早饭。 飧:晚饭。此为活用。 厉:病。此为使动。使困苦。 贤:活用。,此段标点应为: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在于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皆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甑:古时一种瓦制的炊具。 爨:烧火作饭。,孟子曰:“许子皆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舍:此(只)。 陶:烧制陶器。 冶:冶炼打制铁器。此处有活用。 宫:古今异义。,“以粟易械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贾:即“价”。 国:国都。 伪:欺诈。,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蓰:五倍。 什伯:十倍百倍。 比:并列。,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滕文公上,文言文的翻译问题,古文今译的要求,古文今译一般指在尽可能不失原意并保留原来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将文言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直译与意译之争。“文”、“质”无一定的标准,直译与意译也难以截然分清。,译事三难,信、达、雅。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信:译文准确,忠实于原作,即意思与原文相符,不能有错。 达:译文的表达要规范通畅,即译文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 雅:译文的语言典雅,能传达出原文的风格神韵。,时代因素对译文的影响,译文本身也受时代的因素影响。 彼夺其民时,使不能耕耨以养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孟子梁惠王上 有译作:那秦国楚国侵占了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耕种来养活父母亲,他们的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逃西散。,(这是为什么呢?)那秦国楚国(无时不在征兵征工),侵占了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耕种来养活父母亲,他们的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逃西散。 杨伯峻本孟子译注,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孟子梁惠王下 或译作: 我们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苦到这般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东逃西散。,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孟子万章下 兆:始也。 有译作:孔子作官,先得试行一下,试行的结果,他的主张可以行得通,而君主却不肯行下去,这才离开,所以孔子不曾在一个朝廷停留整整三年。 杨伯峻本孟子译注,细节反映出的问题,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孟子万章上 有译作:象便向舜的住房走去,舜却坐在床边弹琴。 象走进舜的屋子,舜坐在床边弹琴。 (傅佩荣) 象走进舜的屋子,舜坐在床上弹琴。(金良年) 象到舜的住处去,舜正坐在床边弹琴。(王亚丽),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孟子万章上,万章请教说:“舜去田里工作时,对着苍天诉苦哭泣,他为什么要诉苦哭泣呢?” 孟子说:“因为他对父母既抱怨又思慕。” 万章说:“父母喜欢自己,虽然高兴却不因此懈怠;父母讨厌自己,虽然忧愁却不因此抱怨。那么舜抱怨父母吗?” (傅佩荣),万章问:“舜到田里去,对天哭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呢?” 孟子说:“因为他一方面怨恨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另一方面又怀恋父母。” 万章说:“(曾子曾经说过)父母喜欢他,虽然高兴,却不忘记父母的恩情;父母厌恶他,虽然忧愁,却不因此而怨恨。那么舜怨恨父母吗?” (王亚丽),万章请教说:“舜到农田去,向苍天哭诉,他为什么要哭诉呢?” 孟子说:“因为怨恨、思慕。” 万章说:“曾子说父母喜爱,高兴而不忘怀;父母嫌恶,忧愁而不怨恨,既然如此,舜会怨恨吗?” (金良年),个别语篇理解的多样性,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真地不能。替老年人折到树枝,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王的不行仁政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一类,而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到树枝一类的。杨伯峻本孟子译注,孟子说:用手臂夹着泰山跳过北海,对别人说:我办不到。这是真的不能做到。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有称王天下,不是属于用手臂夹着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没有称王天下,是属于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一类。傅佩荣傅佩荣细说孟子,(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我做不到。这确实是不能。然而,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对人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说,大王您不能统一天下,并不是属于夹着泰山过北海这一类,而是属于折到树枝这一类的。王亚丽孟子注译,特定词汇的释义,可见古代汉语的今译需注意几个层次的问题:个别词汇的意义调整与搭配、整个句子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上下文的衍接与补足等。 首先是特定词汇的释义: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1:现在您驾着异国所产的马从事战争,遇到意外就会因恐惧而改变常态这样它进退不得,周旋下去又不能。 周旋:旋转驰逐。此当指不能进,不能退,也不能够转弯。 李梦生译文:如今用外国的马去驾车作战,遇到意外的事会惊惧而失去常态,进退不听指挥,旋转不灵活。,工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百工:各种行业的从业者。 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原臣 群工:百官、群臣。,历史词汇的今译处理方式,有些词汇如“缶、楚、大梁、丞相、中书舍人、御史中丞”类古代乐器、地名、官职等的名称,可以不用译出。 另一些古代较常用的器物名可用简单的现代汉语词说明,如“弩、舫、箪瓢”等分别可译为:弓、小船、装食物的食器。,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不获一禽。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以前,赵简子命令王良替他的宠幸的小臣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天都打不着一只兽。,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战国策齐策二 译文一:楚国有个人在祭祀之后,送给他的舍人们一杯酒。 译文二:楚国有个人祭祀,(之后)赏给他的舍人们一杯酒。,同近义词的调整,翻译时要注意在仔细区别现代汉语的同义词、同义句的基础上选用切合语境的词语或句子,必要时要稍作调整。如: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孟子滕文公下 戒:有警惕义,但此处应解为谨慎。夫子:此处指丈夫。 译文:到了你的家里,一定要恭恭敬敬,一定要警惕,不要违背丈夫。,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左传桓公九年 前文为: 曹大子来朝,宾以上卿,礼也。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父曰: 大子:即曹桓公太子射姑。 献:献酒。,对比: 译一:曹太子恐怕有忧虑吧,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 译二:曹太子恐怕有忧患吧,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 译三:曹太子恐怕将有祸患吧,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译文语序的调整,词语的顺序有时古现代汉语颠倒,译时要调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如: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天下无敌的人,就叫做“天吏”,如此而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尔何曾比予以管仲? 同上 译文:你为什么竟拿我和管仲相比? 他如:马之千里者、好乐甚、何以异于 按现汉语序应为: (一日)行千里之马 甚好乐 与有何异?,有时是补足成分要依现代表达习惯或语义重心进行调整: 以其为大子之室与潘崇,使为大师。 左传文公元年 译:把他作太子时住的宫室赠给潘崇,还让他作太师。,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译文一:(子玉)走到连谷,自杀了。晋文公听到后,喜悦的表情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 译文二:到了连谷,(子玉)便自杀了。晋文公听后喜形于色,说”。,师之耳目,在我旗鼓,进退从之。 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一:士兵的眼睛都看着我们中军的旗帜,耳朵都听着我们的战鼓,进退都听从指挥。 译文二:军队的耳目,在我们的旌旗和鼓声,前进和后退都听从旗鼓的指挥。,御者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一:驾车人尚且以同坏的射手合作为可耻,这种合作得到禽兽纵是堆积如山,也不肯干。 译文二:赶车的尚且以逢迎射手为耻,这种合作得到禽兽纵是堆积如山,也不肯干。,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党氏,姓任。 閟:关门。 译文一:起初,鲁庄公修建高台面对着党氏家,可以看见孟任,眼盯着她走路,孟任闭门拒绝。庄公答应立她作夫人,她才同意了。于是割破胳膊同庄公盟誓,后来生了子般。,译文二:起初,鲁庄公修建高台面对着党氏家,一天,看见了孟任,就去追逐她,孟任闭门拒绝。庄公答应立她作夫人,她才同意了。于是割破胳膊同庄公盟誓,后来生了子般。 译文三:起初,鲁庄公靠近党家建筑高台,他见到孟任,便紧紧尾随着,孟任把门关上,庄公答应立她为夫人,她答应了,割破手臂同庄公歃血立誓,后来生了子般。,祭仲专,郑伯忌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问其母:“父与夫孰亲?”母曰:“人尽可夫,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公载以出,曰:“谋事于妇人,死亦其宜也。”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权擅政,郑厉公很担心,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死他。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雍姬知道了,对她的母亲说:“丈夫和父亲谁亲?”她的母亲说:“人人都可以选作丈夫,父亲则仅有一个,怎么可以比呢?”厉公把雍纠的尸体装上车逃亡,说:“大事与妇人商量,死得不冤枉。” 李梦生译文,有时一些词语的意义解释得抽象一些或具体一些可能会影响整个翻译: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周:以道义来团结人。比:以暂时共同利害关系而互相勾结。 朱熹注“比,阿党。” 颜师古注“比,合也。”,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扬也,过邈,归别把手共誓。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公孙圣)伏地而书,既成篇,即相与把臂而决。越绝书十记吴王占梦 把盏相饮,后期有无? 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孔)融欲观其人,故造(李)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与仆尝有旧恩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后汉书孔融传 通家:世代有交谊之家。 注意:“观、门1、言之、旧恩”等在意思上的调整。,古书中的注解,学习古代汉语,参阅古书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读古书,能直接读白文(即无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但若能参考前人的注解来读,就可能体会得更深刻。先秦时的文章尤其如此。,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于注疏诸义,亦有是有非;我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 阮元十三经注疏重刻宋板注疏总目录,常见的注释称谓,传:解说阐明经义的文字。如春秋之左传,相传为左氏所作之传,诗之毛传,即为汉毛亨所作之传。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 公羊传定公元年 后有“传注”合称,也是解说阐明经义的意思。或以为“传”是相承的师说,而“注”是本人自己的意见。,笺:注释古书,表明作者之意或断以己意的叫注。汉郑玄注释诸经,皆称“注”,独注毛诗称“笺”,有补充和修正毛氏之注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后代以“笺注”指代注释文字。,疏:解释正文的同时还对旧注进行解释或发挥的称为“疏”或“注疏”。如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等。 后以“注疏”泛指对古书的注释说明。,正义:类“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如礼记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时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章句: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解释句义,并按章节对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或加发挥的文字。 如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下记“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谷梁章句。”,章指/旨:汉赵岐注孟子,每章之末,括其大指,称章指。 索隐:本指探寻事物隐僻之理,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自序称:“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故以索隐为名。”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是研读史记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但主要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之上。,其他注释称谓还有“诂”,指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词义;“集传/集注/集解”即收集陈述前人对词义文句等的解释,加以评论,阐明自己的观点;“直讲”,指的是以白话讲解经书。,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常见的古书注释术语:,1.曰,为,谓之 A曰/为/谓之B 其中A为释义,B为被释词。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引此)。 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2.谓 A谓B,其中A为被释词,B为释义。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例如: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A与B不一定是对等的关系,B主要用于说明A的特定意义,可有所指与喻指等区别。,3.貌、之貌 它们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该格式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例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4.犹 A犹B也,前者为被释词。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AB的词义或使用范围并不完全相当,有时是释义为引申义。这种“犹”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例如: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仅也。” 以上“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于释义的。但亦可用于解释句法等,如: 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或可用判断句格式来释义: A,B也。一般直接用B词解释A词。如: 诗秦风蒹葭:“白露未晞。”毛传:“晞,干也。” 诗鄘风硕鼠:“不死何俟。”毛传:“俟,待也。”,另判断句还可用来总述概括文意等。 如诗经卫风淇奥 毛诗序评曰:“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5.言 A,言B(也)。A为被释词或句,此形式一般用于串讲句义或阐发文义,也有用于点明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的。如: 诗鄘风君子协老:“鬒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注:“言山鬼彷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6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是“声训”;即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迭韵的关系。例如: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7.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笺:“时读曰莳。” 莳:移植。,8.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例如: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9如字 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也即常用的读音读。例如: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陆德明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陆德明经典释文: “ 三思,息暂反,又如字。” 这是说这里“三”字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校勘术语,还有一些不是注释用的术语,而是校勘用的术语,它们实是校者对原文或旧注提出的一些意见,对理解文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衍文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郑笺:“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 阮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 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 阮元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汉水以为池,水字衍。”,礼记檀弓:“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 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说:“夫字衍文也,二人两字合为夫。”,2.脱文 “脱文”/“脱”(有时作“敚”/“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 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诗经卫风硕人孔颖达疏:“颀而长兮。”孔世家云:颀然而长。故为长貌。 阮元校勘记:“孔”下脱“子”字。 3.当作/当为 判断原文中的某些词或句原误,应该是其他的词或句。,墨子修身:“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孙诒让墨子闲诂:“ 毕(沅)云:隳字当为堕。詒让按:説文髟部云:鬌,髮堕也。页部云:颠,顶也。堕与鬌通,堕颠即秃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上知,去声,下如字。爱人,仁之施,知人,知之务。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论语集注卷六 中华书局1983版,版 本,版本,版本: 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有时,同一文献的原文及相关词句之义在不同的版本及注解中会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原文的不同将极大地影响到文献的解读。,版本的名称:称法有多种,或按注者,如文选的李善注本、楚辞的王逸注本;或按时代,如宋本、明本、元本等;或按刻印地、主持单位,如京本、江西本、川本等;或按书本的特征,如抄本、影印本、石印本、拓印本、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等;或按收藏地等,如秘阁本、文渊阁本等。还可有复合式,如唐石刻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等。,版本差异的体现,版本差异主要体现为文字上的差异: 报任安书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汉书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昭明文选本,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臣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杨本 杨本“流俗人之言”的所指不同,此处活用为意动,看作是流俗人之言。即“好像怨恨我不听您的话,把它当作一般俗套。”,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汉书司马迁传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 昭明文选本,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昭明文选本,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汉书司马迁传 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昭明文选本 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五臣本,汲黯传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人方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史记 然好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人方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疾。汉书汉黯传,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史记 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汉书汉黯传,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史记 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汉书汉黯传,墨子兼爱 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孙诒让本墨子闲诂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王念孙“不爱其异室”中“其”为衍文 又:俗本“人身”皆作“人”,依俞樾说补。,中华书局新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