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性分类》PPT课件.ppt_第1页
《汉语词性分类》PPT课件.ppt_第2页
《汉语词性分类》PPT课件.ppt_第3页
《汉语词性分类》PPT课件.ppt_第4页
《汉语词性分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名、动、形、 数、量、代 虚词副、介、连、 助、叹、拟,汉语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事物的:日、马、计算机、纸张、道德、法律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行为动作: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消失变化: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 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 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 受伤没有?(对),3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 一本书”、“拿一本书”、“拿一本书”。,(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红、绿、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红红红(的) 慢慢慢(的) 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1.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1)有专用的,如: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 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伙 不定单位:些、点,(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和外语相比,其中量词特别丰富,这就使现代汉语增加了区别同音词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达手段,如“一口剑、一枝箭”,“一线阳光”,“一小串珠子”。 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例如: 架次: 计算飞机架数次数的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计算人数和次数的总和。 吨公里:是陆运的吨数、公里数的计算单位。三吨货物运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吨公里。 吨海里:是计算海运(水运)货物的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同吨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钟时间内,水在河床里流过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钟时间内流过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也有专用和借用两类。专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遍、场、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 第二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 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例“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近指)这、这儿、这里、这些;(远指)那、那儿、那里、那些;这会儿、那会儿、这么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副词的语法功能,1.“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2.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3.“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 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介词的语法功能,1.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谓前是状谓后是补)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 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他在家里(动词) 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 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对”和“对于”的区别,对 “对”和“对于”大体上有两种用法,它们构成的介词短语,一是表示动作的对象,二是表示同动作有关的事物。也就是说一种可能受句中主要动词的支配,一种不受句中主要动词的支配。如: 他也不止一次和战士谈过话,但似乎都没有和这个青年战士共同劳动的几个钟头中,对一个战士的思想感情了解得这么真切。(受主要动词支配) 我想起这些往事,心情激动,对未来充满了无比的信心。(不受主要动词支配),下面的几种用法是错误的: 一种是用“对”引出主语,也就是在该做主语的词语前边用“对”。如: 1. 对于这个问题,早就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2. 对于低能x射线,70年代以来以广泛应用在液氮低温条件下的Si谱仪中。(这两句中的“对于”都应当删去,否则全句缺少主语) 3. X射线现在对我们并不陌生。 4. 爬行类这个名词,可能对我们十分熟悉。 (这两句中的“对”都框住了真正该做主语的词语,而动作的对象都被放到了主语的位置上。修改时可将真正该做主语的词语与动作的对象对调位置。,另一种毛病是“对”同其他介词相混淆,该用而没用,或不该用而用。如: 连队及时就这次事故向干部战士进行教育。 电离圈主要是太阳辐射造成的,它对中波无线电波的传送很有关系。(“向”改为“对”,“对”改为“同”) 还有一种用法,虽不能说是错误,应尽量避免。如: 为了防止农药的污染,我国对某些农药已停止生产或使用。 这两所学校对计算机的调试工作已能顺利进行。 (说成“为了防止农药的污染,我国已停止生产或使用某些农药。”说成“这两所学校已能顺利进行计算机的调试工作。”都比较清楚简便,把“动词+宾语”的结构变成“介词短语+宾语”的结构一般没有什么必要。),“对”和“对于”都是表示对象的介词,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错,怎样区别并正确使用“对”和“对于”呢?一般地说,凡是可以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是有的用“对”的地方不能用“对于”。大致在如下几方面是这样。 一、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如: 他对我很热情() 他对于我很热情() 对党忠诚老实。() 对于党忠诚老实。() 二、相当于“跟”和“朝”、“向”的意思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如: 我对他说过了。() 我对于他说过了。() 他对我笑了笑。() 他对于我笑了笑。() 不对困难低头。() 不对于困难低头。(),(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他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得、地、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 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 啊(呀、哇、哪)(感叹语气),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 哈哈!我猜着了。 唉呀!这么大的西瓜! 哦,我想起来了。 喂!现在开会了。 嗯!我马上就去。,(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