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合集_第1页
6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合集_第2页
6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合集_第3页
6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合集_第4页
6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合集周末回乡下,在老家木屋楼上拾得一件沾满灰尘的物件,细细端详而不明,待吹开灰尘,看见锈迹斑斑的铁,方得认出来,那是一盏废弃的老旧油灯。一刹那,遥远的记忆便涌了上来。上世纪80年代末,我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和纳雍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记忆里,家里使用的,便是一盏一盏的油灯。家里的六七盏油灯,多是用墨水瓶、土豆片、棉线自制的。唯一的一盏铁制油灯,是父亲花钱从镇上买来的,大多时候舍不得用,逢年过节时,它才会在吃饭时亮起来。油灯晃悠悠的光芒,照亮一家人,也照亮我最初的记忆。在城镇上的孩子学会打酱油的时候,我也学会了打煤油提着捡来的废旧输液瓶,颠着小脚丫跑去村外小学旁的小卖部,踮起脚,用还奶里奶气的嗓音喊:“老板娘,来一斤煤油!”这样跑着跑着,我跑进了小学。上学后,打煤油就成了上下学顺道的事儿,出门时提着空瓶去,上课时就把煤油瓶放在桌腿旁,下学后顺路打一瓶煤油回家。到了晚上,我们就着煤油灯写作业,微风一吹,煤油灯火焰晃动,我们的手也跟着晃动,落在纸上的字,也便歪歪斜斜,像那些窘迫的岁月。那时候,父亲在低矮的矿井里挖煤,就是依靠煤油灯照明。听说挖煤通道很矮,挖煤的时候,父亲就把油灯放在一旁,偏着头,一下一下地凿。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电线杆,什么是电视机,什么是录音机,什么是电话机只知道手电筒和电池。手电筒是那种装入两节电池使用的老电筒,但彼时对一个贫穷家庭而言,手电筒太金贵,就算狠心买下,谁舍得拿到脏兮兮的矿井里去?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冬天,电线杆栽进了我们村,电线随之赶来,一只电灯泡挂在头顶,怎么看都像一个烧红的小葫芦,很是可爱有趣。记得那一阵子,村里群情激昂,捣地挖坑、砍树立杆、拉线配表,像过年一样喜庆和热闹世世代代生长于此的村民们,可算是等来了传说中那个叫“电”的东西。栽电线杆的时候,人们争着把电线杆栽在自家地里,好像那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腊月二十八九,电终于赶在过年前到了我们村,通电那晚上,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每一张朴实的面容都被照得清晰而饱满。最初的电灯,泛着微微的黄光,但已然比晃悠悠的煤油灯明亮许多。对于彼时年幼的我们而言,小葫芦里发出的光,已经照见了小小的梦想在遥远的地方,一定有更明亮的灯盏,等着我们去点亮。往往在我们幻想未来、无心作业或因枯燥而昏昏欲睡时,小葫芦刷地灭了,此时只会有两种情况,要么钨丝烧坏了,要么停电了。那时候,这种情况时常发生,所以房前屋后的某个地方,总是堆着几只泛着乌色的坏灯泡,家里也得常备上煤油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电灯来到我们家的,还有电瓶。电瓶一头是一个长方体,另一头是发光的灯头,中间由一根圆圆滚滚电线连接,瓶身用绳子背在身上,灯头则用一个铁圈或者竹圈固定,套在头上。这样双手就解放出来了,对父亲来说,可是方便了很多很多。电瓶每天要充电,有时候还需要加“电水”(一种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液体),至今我尚记得不小心洒几滴“电水”在皮肤上的那种火辣辣的感觉。电瓶的光射得远,像一把长长的剑,常被我们拿来玩耍,不过这样总免不了被父母一顿大骂。电灯,照亮了我后来成长的路。后来我上了初中,到镇上租房生活,才知道镇上的灯比村里的亮,镇上也不像村里那样总是停电;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已经对电失去了最初的好奇与兴趣;再后来我上了大学,然后又参加工作留在了城里,对电就真的没觉得有什么稀奇了。这些年,我看过水声轰隆的水电站,也看过烟雾缭绕的火电厂,看过奇形怪状的灯盏,看过各类高端器械在电的带动下散发出巨大的能量,早就不觉得新鲜了,好像它们原本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是突然拾得那一盏当年全家视为珍贵物品、不到过节舍不得点亮的油灯,我可能想不起这流年岁月的变迁如今,节能灯早遍布村庄的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也守护在道路两旁,家家用上了电视、洗衣机、电话、手机。变化的不只是照明方式,更体现在居住、交通、饮食、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成长岁月中不断更替的灯盏,陪伴了我一路的成长,也印证了家乡一天天变得富裕和美好。照亮岁月的灯盏,照亮了我们一家的过去与未来,也同样照亮了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来自东北一个小镇的普通家庭。记得刚记事时,爸爸是一家全民所有制水泥厂的采购员。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爸爸每个月都会去山西省太原市、阳泉市,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枣庄市,河南省郑州市等地采购原材料,去北京、天津、上海的机会更多,基本走了个遍。那时我最高兴的就是盼着爸爸出差回来,每一次他都会带回来一些好吃的,让我们“饱饱口福”。太贵的东西,爸爸买不起,只是从他的差旅费中省下些伙食费给我们买点家里买不着吃不到的,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大麻花爸爸都买过,现在想想那可能花去的是爸爸好几天的生活费啊。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带回来的一盒蚕豆,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吃食。我和姐姐一人分到了半盒。我很快就吃掉了自己的那一份,说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下去,有点夸张,但确实没怎么品尝。看着姐姐拿在手里一颗一颗细品的蚕豆,我开始后悔了,一脸讨好地望着姐姐,希望可以再得到几颗。蚕豆太少了,又算是“稀罕物”,姐姐无奈分给我几颗,但我也很快吃完了。记得后来又是跟爸爸哭闹,又是撒泼打滚,“妄想”再得到一些,但是始终没有吃到,那种记忆中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现在不一样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餐桌上的菜色丰富了,营养增加了各种山南海北的水果、蔬菜、海鲜,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订购,既新鲜又便宜,而且直接送到家门口。不仅是不同地域的吃食,甚至过去想也不敢想的跨越季节的吃食,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那种想吃而不得的经历再也不会有了。小时候,我们四家人住在一个小四合院里前屋的徐叔叔是个木匠,家里有好多好玩的“宝贝”;东屋的周奶奶家地势比较低洼,一到下雨天家门口就要用土做成“拦水坝”;西屋的曹家祖孙三代十口人挤在三间小房里;我爷爷是位老中医,家里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来串门。院子小,人口多,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西屋里曹家,经常听见两位婶婶争着该谁做饭,该谁洗衣,该谁买菜,有时声音很大,吓得我们不敢靠近;东屋里周奶奶人特别慈祥,我们一帮“小萝卜头”经常去那里追着她让她讲故事;前屋里的徐叔叔经常用些木材的边角余料给我们做点好玩的,我们就经常去那里寻宝贝;我家呢,只要一来“朋友”,爷爷就不让我们进去瞧了,偶尔看两眼,不是在诊脉,就是在开方。当时觉得爷爷那么和蔼。这样集中居住的环境,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快乐,可以四处疯玩,但是大人们似乎并不开心,因为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显得拥挤而杂乱,所以总是苦大于乐的。现在不一样了,上世纪90年代初,镇上的集贸市场统一规划,我们的小四合院就在其中。前屋的徐叔叔盖了新房,东屋的周奶奶家搬到了街对面的一处宽敞之地,西屋的两位曹叔叔分别有了新居,我家则是在原址上盖了二层小楼。大家虽然不住在一个院里了,但是见面依然亲切,更重要的是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再到后来,我们小辈渐渐长大,走出小镇,来到大城市,住上新楼房,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回首往事,留在我记忆里的,不仅仅是大事,更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寻常故事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家老房子的一个空房间里,还放着30年前父亲用的一副老旧、破烂的马垛子。马垛子是外公用竹林里最好的青竹篾编的,父亲一直舍不得扔。1988年,我出生在贵州关岭岗乌镇上的一个小村庄里,照明还是父亲用墨水瓶改造的煤油灯,生火做饭全靠煤。我出生后,家里经济负担增大,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庄稼收成并不好,母亲每隔两三个月都得向外婆家去借几斗包谷。为了贴补家用,父亲卖掉了爷爷留下的屋基,买了一匹黄马,外公给父亲精心编制了一副马垛子后,父亲就开始了驮煤卖煤的营生。天还未亮的时候,父亲已经起床,给马喂水和青草,绾好垛绳挂在马垛子上,母亲和父亲一人抬着一边,将马垛子架在马背的马鞍上。然后,母亲递给父亲一个用尼龙麻袋捆好的钵装“油炒饭”。“整好没有,整好就走了”,父亲对着隔壁大伯家院坝说。“好了,记得拿电筒”然后就听见路上一串嘈杂的马蹄声和讲话声。父亲、大伯和邻居的叔叔伯伯们说,在漆黑的路上行走,大声说话才不会害怕。要到达长冲、谷目、龙家院这些有煤洞的地方,需要走3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每个人都快速地用尼龙口袋将煤分装成重量相同的两袋,然后在同伴的帮助下,分别放在马垛子的两边,一同驮回村子卖掉。父亲将煤卸下后,回到家里小心翼翼地放下马垛子,用毛刷一遍遍刷着黄马的毛,收拾完后又抬着马垛子到小河沟里刷洗。母亲总是说父亲洗马垛子比洗自己的衣服还要细心和干净,父亲总是说,那当然了,你不看这钱是怎么挣来的。晾干马垛子后,父亲要牵马去草长得旺盛的地方吃草。我总是跟在父亲后头,捡着路边的石子扔着玩。马吃饱后,父亲将割好的草放在马垛子上。我走不动了,他抱着我放进另一边马垛子里,牵着马,踩着夕阳的余晖,回家了。1995年,妹妹出生,也就是在这一年,村里通电了,好多人家做饭已经用上了电饭锅、钨丝炉,卖煤已经没有市场。这年,村民们大量种起了烤烟。在机耕道还没通的田间地角,马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又整理好他的马垛子,再一次出发。烤烟叶的人家总是愿意将成色很好的烟叶给父亲驮运,说他的马垛子装得多又不容易损坏,能卖个好价钱。在马垛子的驮运下,父亲的辛苦劳作换来我们家越来越宽裕的生活,母亲再也不愁我上学的费用,就连弟弟、妹妹每天都可以吃上大米饭了。1998年,那匹黄马因病离开了我们,父亲难受了很长一段时间。马垛子积上了厚厚的灰尘,他也不愿去清理。为了让我们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亲开始着手建我们家的新平房,看着别人家将马垛子换成了马板车,父亲几次有重新买匹好马的冲动。2008年,村里组组通的路都打成了水泥地,就连机耕道都通到了田间,马和马垛子已经看不见踪影。父亲寻思一阵,用余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后来,父母亲再也不愁我和弟弟妹妹的上学费用,三轮车除了农忙时拉点农作物,也只有赶集的时候才用得上。突然有一天,父亲走到那装着马垛子的老屋,拿出马垛子看了又看,“老伙计,你看你老成什么样了,留着你,占地方,想一把火烧了你,又舍不得”我知道,他是舍不得扔掉那些马垛子里的回忆。家在国中,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就没有家。这蒸蒸日上的生活,是因为社会和谐,保障日益完善,国家不断进步。我爱我的父亲,也爱我的国家。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八十年代,歌曲鼓浪屿之波风靡一时: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唱厦门的歌曲。每每听到鼓浪屿之波,我就想,什么时候能去厦门看看。年过半百的我,翻开陈旧的日记本,发现去了厦门四次,每次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深刻。1984年7月底,是我第一次出省,到厦门。依稀记得那次是参加全国地学夏令营抚州分营,参观了厦门的日光岩、集美学村、南普陀、英雄小八路故事发祥地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回来后就进入了地质学校,再后来成了一名地质队员。时隔28年,我又来到厦门。如今的厦门已是“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昔日狭窄的街道成为车辆穿梭的宽敞马路。望着这繁华都市,套用南泥湾里的歌词表达心中的感受:如今的厦门岛,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八闽的好窗口。2015年6月下旬,第三次来到厦门。白天到工地采访,炎炎烈日烤的八闽大地热浪滚滚。中午回到宾馆,一股凉爽的清风扑面而来。记得离开宾馆时,已取走房卡,切断电源的。稍息片刻,下午又外出继续采访,傍晚回来,发现房间的空调又是开的。连续采访两天,一回到宾馆,房间的空调还是开的。让人切实感受到宾至如归。我到过全国很多地方,没有遇到第二家宾馆是这样做的。有的宾馆服务员看到客人离开房间,还要特地去看看空调有没有关掉。当结帐离开时,我留意了一下,这家宾馆的客流量还有蛮好的。如此服务质量,生意会不火吗?我记住了这家宾馆的名字:万寿宾馆。出差在外,恰遇平安夜,收到礼物。你有吗?到了宾馆,大家都会问:有WIFI吗?密码多少?2016年12月24日,第四次来到厦门,入住晶珑大酒店。当办好入住手续,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房卡,发现夹着一张6厘米长、1.3厘米宽的小纸条,上面有写着:WIFI密码。当时就感到很温馨。到达房间,刚刚放下行李,就听到敲门声,还以为同事串门。打开房门,原来是服务员:“您好!感谢您入住本酒店。今天是平安夜,祝您圣诞平安夜快乐!”并双手送上一个包装精致的大大的苹果。虽然我只青睐中国的传统节日,但这份意外的祝福着实令我感动。如此的贴心服务,酒店的生意会不兴旺吗?期待着下次到厦门时,能看到一座面貌崭新的新型城市。踏上离开厦门的动车时,耳旁又响起了那首经久传唱的鼓浪屿之波:“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鼓动波浪,思乡思乡啊思乡,鼓浪鼓浪啊鼓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一数年前,尘土飞扬的野训场上,旅长亲自考起了刚刚送学归队的下士吴涛。50道题,对答如流,旅长频频点头。“最后一步,设备接电。报告首长,回答完毕!”吴涛把军姿拔得笔直,几乎是从胸腔里把这句话吼了出来全场鸦雀无声。旅长宣布:“年终发射专业考核第一名吴涛!”全场掌声雷动。吴涛会心一笑,又忽然感觉眼角有湿湿的液体,就像融入瀚海的水滴。二节假日里,不少人想加吴涛的微信,在他们看来,这位能够得到全旅认可的“技术大拿”,必定会有一些“成功秘籍”。加个微信讨教一二,业余时间看看他的“朋友圈”,也算是为进步走个捷径。而吴涛一句话让人大跌眼镜:“我连微信号都没有,哪里来的朋友圈!”这一点也不奇怪。某型号设备系统需要密钥卡作为上机依据,吴涛一个月刷坏十几张,按他的话说:“有时我也想玩玩手机,可每次打开手机不到5分钟,就又开始想设备了。”“虽然不玩微信,但有时候,我还是会看一些视频导弹发射的震撼场面,啥时候想起来,都热血沸腾!”看看,话没说三句,又聊到导弹上了。“我在部队已经干了13年,大大小小任务都参加过,只要是发射任务,我百分百到场检查,尤其是那发射按钮别人当个兵几年都不一定能摸上一次,我按那个,真跟你们按遥控器似的!”一说到导弹,吴涛立刻兴奋起来。吴涛把手用力一按:“就这一下轰!我这么说你明白吧?这可比打游戏刷朋友圈有意思多了!”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睡到一半的吴涛起来,他要再去检查一遍发射车,哪怕是今晚技术员已信誓旦旦地保证:“老吴,你放心,没问题!”什么叫“你放心”,怎么才算“没问题”?这两句话已成为吴涛心中的痛那次装备初次列装,旅里邀请厂方专家来指导,吴涛作为“技术大拿”,直接被“点将”参与。按吴涛的习惯,每晚睡觉前,务必去听发射车“汇报思想”将各项数据、各种电缆按钮细细过一遍。唯独这一天,这位老班长开了“小差”。他的帮手、技术员路明光看到每天吴涛早出晚归,日渐消瘦,十分心疼。那天,他向老班长报告,自己已去检测了一遍:“吴班长,你放心,没问题!”对新同志信任,加之要与厂家共同编写该型号导弹车教材,吴涛那晚没有去听他的“宝贝疙瘩”“汇报思想”。但是,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发射程序进入倒计时的那一刻,指挥控制舱内的电脑突然黑屏死机!所有人都惊呆了,急得吴涛一靴子把旱得裂口的大地跺了个坑。人群里的新手技术员更是脸色煞白,冷汗直冒。还未等到场负责人问完“设备的技术员呢”这一句,吴涛便冲了进去:“我来!”专家怎么能不认识这位如牛皮糖一样粘人的小伙子,你看他白天晚上端茶送水,热情周到,但是一缠起人来,甩他比戒烟都难。由此,那时专家们得出结论:“戒烟易,拒吴涛问难。”接下来的排障过程虽然索然无味,但却人人刻骨铭心。某易损元器件过度使用烧坏,被吴涛发现并一手解决,专家赞叹之余,一句“小伙子摸装备性能摸得这么透,看来没少参加过大项任务”顺口而出。“那是!我参加过的大项任务多了去了!”吴涛一拧帽子,脸上洋溢着自豪。回到战士们中间的吴涛,安慰地拍了拍技术员路明光的后背。四“成功了!导弹发射成功了!”在掩体的最高处,吴涛望着还未散去的硝烟,手像机械般不住地重复着刚才按按钮的动作,嘴里念念有词。“三、二、一,点火!”随着“火”字脱口而出,吴涛坚毅的面庞上似有泪珠滚落这像是融入瀚海的水滴。它把士兵与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有三个家,一个是生我养我的家,一个是我生我养的家,一个是供我养老的家。生我养我的家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古老的寨子里。这里没有矿产,没有宝藏,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父母都是勤劳本分之人,靠着他们辛勤的汗水,省吃俭用,有了三间堂屋一个院。小院虽然不大,又是土坯房,却充满了温暖。村西头十字路口边有一口老井,供大半个村子300余人吃水。井口旁有一棵大桐树和一棵大榆树,夏天有很大的阴凉地儿,自然就成了“饭场”,也就是吃饭时人们聚集的地方。每逢饭时,水井附近的老少爷们,都会端着饭碗或馍筐聚集在这儿,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说说东家长西家短,聊聊村里的新鲜事,集上的小故事。我家就在路口附近,父母都是诚实善良、立事勤谨之人,不大的院子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来家里喝口水、借个火的自然就不少,甚至乞讨要饭的人到我家来的都比去别人家的多,可我从来没见父母厌烦过。常听父亲说,做人要与人为善。母亲也常说,再空也不能空要饭的碗,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张这个口讨这碗饭呢。1968年10月,因为家境窘迫,我读了一个月高中后辍学回到村里。好在我在农村长大,不怕苦和累,大部分农活都能很快上手,不久也就得心应手了。当年,公社刚成立了广播站,家家都安上了“小广播”,播送革命歌曲和会议通知、领导讲话。我试着把身边的好事、趣事、新事和村里老一代革命人的战斗故事编写投稿。公社广播里几乎天天有我的稿件播送。如果几天不见我的稿件,公社播音员还会步行六七里路来找我催稿。1971年10月,河南省高校在停招五年后首次招生,经公社选拔,县里考试,我和两名下乡知青一起,成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等入学通知书的几个月里,心里既期待又高兴,甚至做梦都在东方红乐曲声中,扛着行李,豪迈地走进大学的校门。次年三月,我怀揣着大学入学通知书,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走进了省城河南医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豪迈与激情一直陪伴着我。在大学里每天都能吃上农村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馒头,感觉自己天天都在过年一般。学习文化课时,我可以为解一道题通宵达旦,学习医学基础课时,可以在实验室一宿一宿地钻研。尽管自己的文化底子有点薄,总体下来,学习还是很顺利的,成绩也算优秀。大学期间,我不但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收获了爱情,给我未来的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我和五位同学一起分配到了周口地区大刘山煤矿。煤矿是地区重点企业,千余人的单位,只有一个卫生室和四个医护人员,根本不能适应矿上救治的需要。在等待煤矿医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被安排下井劳动锻炼三个月。不管别人怎么想,我觉得正是熟悉井下情况的机会,便于以后现场救治,就主动提出要求,把通风踩煤,打眼放炮,装渣推车,架樑筑顶等井下活儿干了一遍,并跟着瓦斯监测员,把井下的通道跑了好几遍。不但熟悉了井下情况,还和工人们打成了一片。1978年11月,随着儿子来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