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1鲁教版.docx_第1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1鲁教版.docx_第2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1鲁教版.docx_第3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1鲁教版.docx_第4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1鲁教版.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一、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对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2、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借古喻今。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三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的、长时间的知觉某些事物,力图有所发展,以证明或推翻课本上的观点。这说明初三学生知觉的目的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初中生在知觉时,一方面能够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事物,抓住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的去感知事物。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学生的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煤、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的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了,怎么是质量守恒呢?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生活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认识几个简单的化学变化,如: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以便从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认识)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到这个课题之前,学生已经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变化,了解质量守恒定律,为学生后期研究一系列的化学问题奠定基础。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2、实验探究可以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条件下,体验如何用定量的方法研究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使学生确信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遍的意义。能用微粒的观点讨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做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微观模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推迟判断和实验,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生生互动及个人自评相结合:在小组实验产生不同结论后,小组代表之间相互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展开辩论,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感悟与收获”板块,同学回顾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化学实验仪器包括托盘天平(带砝码)、锥形瓶、气球、玻璃管、酒精灯、烧杯、试管、坩埚钳、石棉网。化学药品包括细沙、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钙、稀盐酸、镁条。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将学生分为16个小组,每组准备三套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药品。包括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准备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图片及资料,将图片纳入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3、准备以“小试牛刀”“激情闯关”“挑战自我”等栏目的练习检测题,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课主要为化学教学活动,教材“化学反应的表示”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的第一课时,需45分钟完成。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可任选一个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操作多媒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提出问题【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转变成其他的物质,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也发生变化呢?【板书】 4.2 化学反应的表示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问题组1】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是否与镁条的质量相同? 2、通电时,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有没有变化?【活动天地】 投影P90微观示意图二、猜想与假设 【问题组2】 1、现在要表示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你认为下列哪个图示更好? 为什么? 2、根据你的选择,请推测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观点1:增大【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并做出选择 观点2:减小观点3:不变【过渡】 现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有哪些问题必须思考呢?【问题组3】 1、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2、怎样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3、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媒体】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1)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气体) (3)白磷的燃烧 1、制定计划【说明】 下列的反应可供你选择,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反应。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P O2 P2O5硫酸铜 + 氢氧化钠 氢氧化铜 + 硫酸钠CuSO4 NaOH Cu(OH)2 Na2SO4盐酸 + 碳酸钙 氯化钙 + 水 + 二氧化碳HCl CaCO3 CaCl2 H2O CO2【学生讨论】 3分钟【问题组4】 1、你选择的是哪个化学反应?2、怎样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回答】 情景1:用托盘天平分别称出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相加。将两者混合,反应后称得的质量与反应前比较。【问题组5】 1、用什么仪器盛溶液?2、反应前不能放在一起称吗? 3、怎样能较迅速的得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无变化?【学生回答】 用小烧杯盛硫酸铜溶液,小试管盛氢氧化钠溶液,将小试管放入小烧杯中,不动砝码,看反应后天平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提问】 还有选择其他实验的吗?【学生回答】 情景2:白磷燃烧 情景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2、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依据实验方案,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3、收集证据【问题6】 请将反应容器举起来给同学们看一看,你都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组1:白磷燃烧组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组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4、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 (变化的/不变的)【提问】 为什么要在锥形瓶的瓶口塞上塞子?【讲解】 锥形瓶内盛有稀盐酸,在锥形瓶口套一个小气球。气球内盛有碳酸钙粉末。事先称好了容器的质量,现在天平是平衡的。将气球倾斜,使碳酸钙粉末流出,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气球膨胀起来,天平指针有没有偏转?【提问】 同样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实验结果总是质量不变,有的是减少,你能说出原因吗?【学生回答】 由于瓶口没有套气球,气体跑了,没有称生成物中气体的质量。【讲解】 现在,我们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四、发现规律【学生总结】 另外2个化学反应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总质量。参加反应的盐酸和碳酸钙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引导】 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哪位同学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学生回答】 【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媒体】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提问】 现在请同学们依据你掌握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媒体】 小试牛刀1、说法一、10g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后所得液体的质量小于10g,所以在该实验中生成物质量减少。说法二、镁条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前镁条的质量,所以在该实验中生成物质量增加。以上两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强调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2、已知3g碳可以与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请你考虑:将3g碳放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强调 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媒体】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图片)【讲解】 早在三百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了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问题组7】 1、波义耳在实验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罗蒙诺索夫的探索精神和对实验现象的缜密思考给我们什么启迪?【说明: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解释与讨论【问题8】 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呢?请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解释。【媒体】 P90微观示意图 【学生讨论、归纳】 结合活动天地,以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为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因此,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从化学反应的实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媒体】 激情闯关 1、在化学反应A+B=C中,5gA和足量B完全反应生成8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g。2、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数目 D、原子数目 六、学生自我评价【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实验探索了质量守恒定律,从化学反应的实质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七、迁移与应用【挑战自我】 质量守恒定律不仅可以解释事实,还可以推测物质的组成。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供给人体所需能量,这是人类生命话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若R代表葡萄糖,所发生的氧化反应为R + 6O2 = 6CO2 + 6H2O,则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AC6H12 BC6H12O6 CC6H10O5 DC5H6O2【作业】 P96 13七、课后反思:与过去不同的是,在这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的理解进行操作、探究,学生从失败的实验中懂得,正确的实验操作才是确保实验结论准确无误的前提。而通过讨论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见,学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来源于实践,实践活动为探究式的学习注入了教学的活力,而实验探究为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开辟了广阔空间。探究的问题不一定全由学生提出,如学生讨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教师提出:“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适当的追问使问题讨论更加深入,既是启动点,又把握了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